科學突破獎
俄羅斯億萬富翁尤里·米爾納夫婦設立獎項
科學突破獎 (Breakthrough Prize) 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旨在表彰全球頂尖物理、數學和生命科學家的研究成果。
是在2012年由俄羅斯億萬富翁尤里·米爾納夫婦設立,現由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臉書聯合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夫婦、騰訊公司聯合創始人馬化騰、尤里·米爾納夫婦,以及基因技術公司23andMe聯合創始人安妮·沃西基等知名實業家贊助。
科學突破獎獎項有生命科學突破獎、基礎物理學突破獎、數學突破獎、物理學新視野獎、數學新視野獎以及青年挑戰突破獎,“科學突破獎”單項獎金高達300萬美元,遠超諾貝爾獎,堪稱科學界“第一巨獎”。
2019年9月5日,2020突破獎生命科學獎頒發。
“科學突破獎”由俄羅斯億萬富翁尤里·米爾納等企業家共同設立。共同創始人還包括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夫婦,阿里巴巴集團創建人馬雲和夫人,臉書聯合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夫婦,以及蘋果公司董事長亞瑟·萊文森等知名實業家,現由謝爾蓋·布林、馬克·扎克伯格夫婦、尤里·米爾納夫婦、基因技術公司23andMe聯合創始人安妮·沃西基以及騰訊公司聯合創始人馬化騰贊助。
類別 | 獎項 |
科學突破獎 | 生命科學突破獎 |
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 |
數學突破獎 | |
新視野獎 |
該獎項於2013年2月啟動,首批獲獎者每人獲得300萬美元獎金。該獎項因此被稱為“超豪華版諾貝爾獎”。
2013年啟動的生命科學突破獎旨在鼓勵從事基礎科學和生命科學等領域的科學家,獎勵在生命科學、基礎科學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的科學家,給他們提供更自由和更多的機會,幫助他們取得更大的成就,推動生命科學突破性研究、表彰優秀科學家和激發人們把追求科學當作終身事業的熱情,讓他們能像“搖滾明星”一樣得到世人贏得的認知。科學突破獎獎項領域為基礎科學和生命科學等領域、數學領域。
獲得獎項 | 獲獎人 | 獲獎介紹 |
基礎物理學 | 英國劍橋大學的Michael B. Green和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John H. Schwarz | 獲獎理由是在量子引力和力的統一理論方面的貢獻。二人分享300萬美元獎金。 |
生命科學 | 美國安德森癌症中心的James Allison | |
美國埃默里大學的Mahlon DeLong | ||
瑞士巴塞爾大學的Michael Hall |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Robert Langer | ||
美國耶魯大學的Richard Lifton | ||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Alexander Varshavsky |
獲得獎項 | 獲獎人 |
數學突破獎 | 英國倫敦帝國理工的西蒙·唐納森 |
法國高等科學研究所的馬克西姆·康瑟維奇 | |
美國哈佛大學的傑克布·盧瑞 | |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澳籍華裔數學家陶哲軒 |
獲得獎項 | 獲獎人 |
生命科學突破獎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Edward S. Boyden |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Karl Deisseroth | |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John Hardy | |
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Helen Hobbs | |
德國馬普進化人類學的Svante Pbo | |
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 王貽芳領導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 |
Atsuto Suzuki領導的日本KamLAND合作組 | |
Koichiro Nishikawa領導的K2K 和T2K長基線中微子振蕩實驗 | |
Arthur B. McDonald領導的加拿大薩德伯里中微子觀測台 | |
akaaki Kajita和Yoichiro Suzuki領導的超級神岡探測器合作組 | |
數學突破獎 |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Ian Agol |
物理學新視野獎 |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B. Andrei Bernevig |
麻省理工學院的傅亮和斯坦福大學的祁曉亮 | |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Raphael Flauger和斯坦福大學的Leonardo Senatore | |
日本東京大學的Yuji Tachikawa | |
數學新視野獎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Larry Guth |
倫敦帝國理工的André Arroja Neves | |
德國伯恩大學的Peter Scholze | |
青年挑戰突破獎 | 美國俄亥俄州北羅亞爾頓高中的Ryan Chester |
獲得獎項 | 獲獎人 |
生命科學突破獎 | 哈佛醫學院的史蒂芬·埃利奇(Stephen J. Elledge) |
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哈利·諾勒(Harry F. Noller) | |
斯坦福大學的羅蘭·努瑟Roeland Nusse | |
東京工業大學的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 | |
貝勒醫學院的Huda Yahya Zoghbi |
獲得獎項 | 獲獎人 |
生命科學突破獎 | 喬安妮·喬瑞(Joanne Chory) |
唐·克利夫蘭(Don W. Cleveland) | |
森和俊(Kazutoshi Mori) | |
金·內史密斯(Kim Nasmyth) | |
彼得·沃特(Peter Walter) | |
基礎物理突破獎 | 查爾斯.L.班尼特(Charles L. Bennett) |
加里·欣肖(Gary Hinshaw) | |
諾曼·雅羅西克(Norman Jarosik ) | |
里曼·佩奇(Lyman Page Jr) | |
大衛·斯珀格爾(David N. Spergel) | |
數學突破獎 | 克里斯朵夫·哈克(Christopher Hacon ) |
詹姆斯·邁克凱南(James McKernan) |
獲得獎項 | 獲獎人 |
生命科學突破獎 | 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分子生物學教授陳志堅 哈佛大學華裔科學家莊小威 |
弗蘭克·本內特(Frank Bennett)和艾德里安·科內納爾(Adrian Krainer) | |
麻省理工學院的安吉里卡·阿蒙(Angelika Amon) | |
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查爾斯·凱恩(Charles Kane) |
尤金·邁樂(Eugene Mele) | |
數學突破獎 |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和格勒諾布爾大學傅里葉研究所的文森特·拉福格(Vincent Lafforgue) |
基礎物理學特別突破獎 | 英國鄧迪大學和牛津大學的喬斯林·貝爾·伯內爾(Jocelyn Bell Burnell) |
另有六人分獲物理學和數學新視野獎 |
獲得獎項 | 獲獎人 |
生命科學突破獎 | 傑弗里·M·弗里德曼(Jeffrey M. Friedman) |
F·烏爾里希·哈特爾(F. Ulrich Hartl) | |
亞瑟·L·霍里奇(Arthur L. Horwich) | |
戴維·朱利葉斯(David Julius) | |
弗吉尼婭·曼儀·李(Virginia Man-Yee Lee) | |
數學突破獎 | 亞歷克斯·埃斯金(Alex Eskin) |
獲得獎項 | 獲獎人 |
突破獎 數學獎 | 馬丁·海勒(Martin Hairer) |
突破獎 基礎物理學獎 | 埃里克·阿德爾貝格爾(Eric Adelberger) |
詹斯·岡拉克(Jens Gundlach) | |
布萊尼·赫克爾(Blayne Heckel) | |
新視野數學獎 | 巴爾加瓦·巴特(Bhargav Bhatt) |
亞歷山大·洛古諾夫(Aleksandr Logunov) | |
孫崧(Song Sun) | |
新視野物理學獎 | 特蕾西·斯拉切爾(Tracy Slatyer) |
魯文·埃西格(Rouven Essig) | |
雅維耶·蒂芬伯格(Javier Tiffenberg) | |
於天田(Tien-Tien Yu) | |
艾哈邁德·阿姆黑利(Ahmed Almheiri) | |
內塔·恩格爾哈特(Netta Engelhardt) | |
亨利·馬克斯菲爾德(Henry Maxfield) | |
傑夫·彭寧頓(Geoff Penington) | |
瑪麗亞姆·米爾扎哈尼新前沿獎 | 妮娜·霍爾登(Nina Holden) |
烏爾米拉·馬哈德夫(Urmila Mahadev) | |
麗薩·皮奇里洛(Lisa Piccirill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