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菌病

螺菌病

螺菌病是由小螺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本病分佈於世界各地,以亞洲為多。螺菌病常見於被鼠類或其他嚙齒類動物咬傷的患者,起病部位為家鼠或其他嚙齒類動物咬傷的痊癒傷口。螺菌病是由小螺菌感染引起的,潛伏期1~30天,平均14~18天。本病常有局部硬結性潰瘍、淋巴結腫大、壓痛,伴有關節疼痛、高熱、寒戰、噁心、嘔吐等表現。螺菌病主要有病原治療、局部治療等治療方法,如併發心肌炎、肝炎、腎炎等需積極處理。螺菌病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可能會出現心內膜炎、心肌炎、腦膜炎、腎炎等繼發疾病,嚴重者可危及生命。採用抗生素治療方案治療後效果較好,預后良好。

就診科室


● 感染科

病因


● 螺菌病是由小螺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常見於被鼠類或其他嚙齒類動物咬傷的患者。

癥狀


● 螺菌病常見於被嚙齒類動物咬傷的患者,起病部位為家鼠或其他嚙齒動物咬傷的痊癒傷口。
● 潛伏期1~30天,平均14~18天。
● 近期有局部硬結性潰瘍、淋巴結腫大、壓痛,伴有關節疼痛、高熱、寒戰、噁心、嘔吐等表現。
● 嚴重者可出現意識不清、健忘、腦膜刺激征等表現。

檢查


● 確診螺菌病需要進行實驗室檢查、染色法檢查等。

實驗室檢查

● 血常規、尿常規、血清學檢查等,有助於診斷本病。

染色法檢查

● 用Giemsa染色或嗜銀染色法觀察有無螺旋體,可明確診斷。

診斷


● 醫生根據既往病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和染色法檢查結果診斷本病。
● 既往被鼠類或其他嚙齒類動物咬傷。
● 近期有局部硬結性潰瘍、淋巴結腫大、壓痛,伴有關節疼痛、高熱、寒戰、噁心、嘔吐等表現。
● 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正常或稍偏高,而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偏高,中性粒細胞左移。血紅細胞沉降率增快。尿中可出現蛋白、紅細胞和(或)白細胞。其中約50%患者梅毒血清反應呈陽性,梅毒血清呈陽性只是提示感染螺旋體。
● 用Giemsa染色或嗜銀染色法可見到螺旋體。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與念珠狀鏈桿菌鼠咬熱、瘧疾、回歸熱、斑疹傷寒、鉤端螺旋體病等相鑒別。
● 如果既往被鼠類或其他嚙齒類動物咬傷,且近期有局部硬結性潰瘍、淋巴結腫大、壓痛,伴有關節疼痛、高熱、寒戰、噁心、嘔吐等表現,應儘快到醫院就診。
● 醫生通過實驗室檢查、染色法檢查等可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螺菌病主要有病原治療、局部治療等治療方法,如併發心肌炎、肝炎、腎炎等需積極處理。

病原治療

● 小螺菌對青霉素極其敏感,用藥后易發生赫氏反應,應引起注意,宜從小劑量開始。
● 如療效欠佳或有併發症者,如心內膜炎,劑量應加大。
● 遵醫囑用藥,如對青霉素過敏可選用鏈黴素、紅黴素、頭孢菌素類等。

局部治療

● 局部治療雖不能防止本病發生,但對防止繼發感染甚為重要,咬傷部位應立即用0.02%呋喃西林或0.2%依沙吖啶溶液沖洗濕敷。

危害


● 螺菌病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可能會出現心內膜炎、心肌炎、腦膜炎、腎炎等繼發疾病,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預后


● 採用抗生素治療方案治療後效果較好,預后良好。

預防


● 防鼠、滅鼠為預防本病的主要關鍵。
● 防止被鼠或其他嚙齒類動物咬傷。
● 與鼠有接觸的實驗室工作人員應注意防護,戴手套。
● 鼠咬傷后傷口用苯扎溴銨清洗,肌注青霉素預防。

參考文獻


● [1] 李蘭娟,王宇明。感染病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 [2] 王宇明,李夢東。實用傳染病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 [3] 胡品津,謝燦茂。內科疾病鑒別診斷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