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智
漢語詞語
梵語sarvajña。指了知內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譯為、薩婆若,薩云然。系三智之一。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下(大八·八四三上):“滿足無漏界,常凈解脫身,寂滅不思議,名為一切智。”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大三○·四九八下):“於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時,智無礙轉,名一切智。”即如實了知一切世界、眾生界、有為、無為事、因果界趣之差別,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者,稱為一切智。
又一切智對於一切種智有總、別二相之義,若依總義,則總稱佛智,義同一切種智,如華嚴經大疏卷十六所載,如來以無盡之智,知無盡法,故稱一切智。若依別義,則一切智為視平等界、空性之智,此即聲聞、緣覺所得之智;一切種智為視差別界、事相之智,乃了知‘平等相即差別相’之佛智,如大智度論卷二十七(大二五·二五八下):“總相是一切智,別相是一切種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種智;略說一切智,廣說一切種智。一切智者,總破一切法中無明闇;一切種智者,觀種種法門,破諸無明。(中略)佛自說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諸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大毗婆沙論卷十五、雜阿毗曇心論卷八、大乘義章卷十九)。
【拼音】:yī qiè zhì
【注音】:ㄧ ㄑㄧㄝ ˋ ㄓㄧˋ
徠[詞語解釋]
佛教關於智慧的名詞之一,梵語sarvajna的意譯。
釋義:(1)就廣義言,指無所不知的佛智,與“一切種智”同。
《四十二章經》:“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法華經·化城喻品》:“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大智度論》卷二七:“問曰:一切眾生皆求智慧,云何獨佛一人得一切智?答曰:佛於一切眾生中第一故,獨得一切智。”
釋義:(2)三智之一,相對於“一切種智”而言。一切智指對總相(即現象的共性,亦稱空性、真如)的認識,是聲聞、緣覺修行所得的智。
《大智度論》卷二七:“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諸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十八:“知一切如名一切智。”如,指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