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驕陽
1999年由萊塞·霍爾斯道姆執導電影
《總有驕陽》是由米拉麥克斯影業公司發行的劇情片,由萊塞·霍爾斯道姆執導,托比·馬奎爾、查理茲·塞隆、邁克爾·凱恩等主演。該片於1999年12月17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改編自約翰·歐文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緬因州年輕人離家出走、尋找真愛,最後重新定位人生的故事。
![總有驕陽劇照](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1/5/m15964062ae82de38d59430f135e7bb1a.jpg)
總有驕陽劇照
演員表
角色名 | 演員名 | 配音 | 備註 |
---|---|---|---|
荷馬 | 托比·馬奎爾 | ||
康蒂 | 查理茲·塞隆 | ||
拉奇 | 邁克爾·凱恩 | ||
沃利 | 保羅·路德 | ||
Arthur Rose | 戴爾里·林多 | ||
Nurse Edna | 簡·亞歷山大 | ||
Nurse Angela | Kathy Baker | ||
Rose Rose | Erykah Badu | ||
Buster | 基南·卡爾金 | ||
Olive Worthington | 凱特·尼利甘 | ||
Peaches | Heavy D | ||
Muddy | K. Todd Freeman |
職員表
總導演 | |
---|---|
製作人 | Alan C. Blomquist、Bobby Cohen、理查德·N·格萊德斯坦、萊斯利·霍勒蘭、Michele Platt、Meryl Poster、鮑伯·韋恩斯坦、哈維·韋恩斯坦、Lila Yacoub |
副導演 | Stephen P. Dunn、Paul Byrne Prenderville、Melissa Rudman、Christina Stauffer |
藝術指導 | 戴維·葛羅普曼 |
美術設計 | Karen Schulz Gropman |
編劇 | 約翰·歐文John Irving |
服裝設計 | 蕾妮·伊里奇·卡爾弗斯 |
視覺特效 | Al Magliochetti |
攝影 | Oliver Stapleton |
配樂 | 理查德·N·格萊德斯坦 |
剪輯 | Lisa Zeno Churgin |
布景師 | Beth A. Rubino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荷馬
演員托比·馬奎爾
荷馬是一個在孤兒院長大的青年,在老醫生拉奇的關懷下成長,他幫助拉奇照顧那些被遺棄的孩子和未婚母親們產下的新生兒。但他不安於現狀,終於在一次機會中離開了孤兒院,並偶然與康蒂越走越近,共墜愛河。但是他在得知拉奇醫生去世后重新回到孤兒院。
拉奇
演員邁克爾·凱恩
拉奇是孤兒院的醫生,同時在孤兒院還從事著非法墮胎術,他對荷馬的十分關懷呵護,並將自己的醫術全部傳授給了荷馬。最後,他因過度吸用乙醚去世了。
康蒂
演員查理茲·塞隆
康蒂是空軍飛行員沃利的女朋友,因未婚懷孕,和沃利一起去聖克勞德孤兒院墮胎,並認識了荷馬。在沃利離家奔赴二戰戰場后,她與荷馬越走越近,共墜愛河。
沃利
演員保羅·路德
沃利是一位空軍飛行員,家裡經營著一個蘋果園和一個蘋果酒作坊。他帶著女友康蒂去聖克勞德孤兒院墮胎,並認識了荷馬,後來因戰爭爆發,他離家奔赴戰場不幸受傷癱瘓。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來源、
獎項 | 屆次 | 類型 | 獲獎方 | 備註 |
奧斯卡金像獎 | 第72屆(2000年) | 最佳男配角 | 邁克爾·凱恩 | 獲獎 |
最佳改編劇本 | 約翰·歐文 | 獲獎 | ||
最佳影片 | 《總有驕陽》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萊塞·霍爾斯道姆 | 提名 | ||
最佳藝術指導 | 戴維·葛羅普曼 | 提名 | ||
最佳電影剪輯 | Lisa Zeno Churgin | 提名 | ||
最佳配樂 | 蕾切爾·波特曼 | 提名 | ||
威尼斯電影節 | 第56屆(1999年) | 金獅獎 | 《總有驕陽》 | 提名 |
美國金球獎 | 第57屆(2000年) | 最佳男配角 | 邁克爾·凱恩 | 提名 |
最佳編劇 | 約翰·歐文 | 提名 | ||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第53屆(2000年) | 最佳男配角 | 邁克爾·凱恩 | 提名 |
青少年選擇獎 | 第2屆(2000年) | 最佳電影男演員 | 托比·馬奎爾 | 提名 |
最佳電影女演員 | 查理茲·塞隆 | 提名 | ||
最佳劇情電影 | 《總有驕陽》 | 提名 |
獲獎記錄參考資料來源![總有驕陽j劇照](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0/b/m0bf2f7b747f8ccf81d34827716fd011b.jpg)
![總有驕陽j劇照](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0/b/m0bf2f7b747f8ccf81d34827716fd011b.jpg)
總有驕陽j劇照
創作過程
![約翰·歐文照片](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1/6/m1625b2b52c3d60496f34df59d45c0887.jpg)
約翰·歐文照片
但是《總有驕陽》不乏支持者,製作人理查德·N·格萊德斯坦希望能將小說拍成電影。他與歐文會面,二人著手物色導演,最終鎖定曾執導過《狗臉的歲月》和《不一樣的天空》的萊塞·霍爾斯道姆。歐文去掉了過多的人物和次要情節,縮短了時間跨度,並加入了新內容。
幕後花絮
約翰·歐文曾想讓他的兒子科林·歐文扮演片中沃利,可影片籌拍歷時十多年,科林·歐文的年齡已經不再適合角色,最終,他出演了溫斯洛少校的角色。
邁克爾·溫特伯頓曾是執導該片的人選,後來他因該片遲遲無法開拍而退出。
製作公司
製作公司 | FilmColony(美國) 米拉麥克斯影業公司(美國) Nina Saxon Film Design(美國) |
發行公司
發行公司 | 國家 | 發行公司 | 國家 |
米拉麥克斯影業公司 | 美國 | Keyfilms Roma | 義大利 |
CBS Television | 美國 | Kinowelt Filmverleih | 德國 |
Scanbox Finland | 芬蘭 | Laurenfilm S.A. | 西班牙 |
Alliance Atlantis Communications | 加拿大 | Nelonen | 芬蘭 |
Asmik Ace Entertainment | 日本 | New Films International | 愛沙尼亞 |
Bac Films | 法國 | RCV Film Distribution | 荷蘭 |
Buena Vista Home Entertainment | 美國 | Scanbox Danmark | 丹麥 |
博偉國際 | 阿根廷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 丹麥 |
Filmes Castello Lopes | 葡萄牙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 挪威 |
Gativideo | 阿根廷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 瑞典 |
Imagem Filmes | 巴西 |
上映日期
國家 | 時間 | 國家 | 時間 |
美國 | 1999年12月17日 | 紐西蘭 | 2000年3月9日 |
中國香港 | 2000年2月17日 | 葡萄牙 | 2000年3月10日 |
澳大利亞 | 2000年1月13日 | 義大利 | 2000年3月10日 |
義大利 | 1999年9月7日(威尼斯電影節) | 瑞士 | 2000年3月16日 |
加拿大 | 1999年9月12日(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 荷蘭 | 2000年3月16日 |
美國 | 1999年10月21日(AFI電影節) | 德國 | 2000年3月16日 |
中國台灣 | 1999年11月21日(台北金馬影展) | 土耳其 | 2000年3月17日 |
美國 | 1999年12月10日(紐約市,紐約州) | 英國 | 2000年3月17日(倫敦) |
美國 | 1999年12月10日(洛杉磯,加利福尼亞) | 冰島 | 2000年3月17日 |
以色列 | 2000年1月27日 | 法國 | 2000年3月22日 |
芬蘭 | 2000年1月28日 | 比利時 | 2000年3月22日 |
瑞典 | 2000年2月4日 | 阿根廷 | 2000年3月23日 |
挪威 | 2000年2月4日 | 英國 | 2000年3月24日 |
丹麥 | 2000年2月14日 | 委內瑞拉 | 2000年4月19日 |
匈牙利 | 2000年2月24日 | 韓國 | 2000年6月3日 |
波蘭 | 2000年2月25日 | 菲律賓 | 2000年6月7日 |
新加坡 | 2000年3月2日 | 日本 | 2000年7月1日 |
西班牙 | 2000年3月3日 | 科威特 | 2000年8月16日 |
巴西 | 2000年3月3日 | 捷克 | 2000年10月12日 |
馬來西亞 | 2000年3月9日 |
製作發行參考資料來源
![總有驕陽劇照](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c/e/mcea952f22f52b6082c74b0fbdbe6a0a7.jpg)
總有驕陽劇照
影片採用精緻的構圖及精巧的拍攝手法營造出的淡淡的孤獨感和暖暖 的歸屬感,帶給觀眾一種心靈的寧靜和內心的安穩。影片中的鏡頭使用長鏡頭,所構建的畫面感具有更親切溫暖的美感,也是一種對情感的延長,使觀眾可以在長鏡頭中清晰的體會到導演的表達意圖和主人公的感情。 (《戲劇之家》評論)
該影片既沒有按照好萊塢傳統的“衝突律”原則,將影片圍繞一個核心衝突來架構;也沒有按照歐洲現代戲劇“內心化”的傾向,將影片結構成“意識流”風格;而是採用散點式生活流的方法表現具體時間流程,用戲劇性事件呈現局部衝突,形成了歐洲化風格的好萊塢影片。 (《電影藝術》評論)![總有驕陽劇照](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c/b/mcbcb1bacb54e215a1df424852d8e1d0d.jpg)
![總有驕陽劇照](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c/b/mcbcb1bacb54e215a1df424852d8e1d0d.jpg)
總有驕陽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