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電子信息學院

四川大學電子信息學院

四川大學電子信息學院是四川大學的二級學院。學院組建於1998年,學院的變革和發展可追溯到1954年,是一個學科型實體學院。

至2020年6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開辦4個本科專業;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個;在編教職工122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600餘人。

簡介


學院設有無線電電子學系、光電科學技術系、信息安全工程系、電子信息技術專業實驗中心、光電專業實驗室、信息安全實驗室和7個研究所。本科專業5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光信息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四川省重點學科3個(光學、光學工程、通信與信息系統),省部級重點實驗室3個(光學實驗室、信息安全實驗室、國家信息安全產品測評技術實驗室),人才培養基地2個(省級電子信息工程本科人才培養基地、校級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基地)。設有電子電氣信息類創新班。
學院在電子信息、通信、電磁場與微波、計算機應用、光信息、信息安全等領域開展了廣泛的科學技術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03年以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重點基金,國家“973”、“863”高技術等國家級項目,以及省部級項目和橫向項目200餘項;180餘篇論文被SCI、EI檢索;在結構照明型三維成像理論與應用研究、微波化學、數字圖像處理與識別等領域的研究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教育部提名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教育部提名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2000年以來獲得教學成果獎24項;出版教材27部,現又有7部教材被列入“十一·五”規劃教材。
學院現有博、碩士研究生625人,工程碩士生160人,全日制統招本科生1726人。學院創新人才培養成效顯著,本科生培養質量受到社會普遍好評。
學院已經形成了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本科教育為基礎,研究生教育和科學研究為重點的辦學格局。

師資情況


現有在編教職工125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博士生導師13人,碩士生導師40人,教授(級)24人,副教授(級)37人,有專任教師89人,同時聘有6位院士擔任兼職教授。學院已經形成一支以優秀學科帶頭人為核心,以中青年學者為骨幹的學術梯隊和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的師資隊伍。

學院領導


黨委書記:蔣斌
主持學院黨委工作。負責學院人事工作、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與黨建、宣傳、統戰、保密、關工委、紀檢、行政、離退休工作、協助院長管理學院財務工作。指導工會、教代會、團委開展工作。
黨委副書記:陳篤海
分管學院本科生思想教育與管理、學生黨建、本科生及研究生就業工作。
院長:黃卡瑪
主持學院行政工作,分管學院學科建設、財經工作、外事工作。
副院長:馮國英
分管學院研究生培養、研究生思想教育與管理工作。協助院長抓學科建設。
副院長:何小海
分管學院科研工作。協助院長抓學科建設。
副院長:周新志
分管學院本科生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公有資產的管理。
工會主席:熊淑華
分管學院工會,教代會、防火防盜安全工作,具體協助書記抓好宣傳和離退休工作。

學位授予點


碩士學位點
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電路與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無線電物理、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光學工程、光學、物理電子學,信息系統安全
工程碩士招生領域
電子與通信工程、光學工程、集成電路工程、軟體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光學工程、光學、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無線電物理、信息系統安全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信息與通信工程、光學工程
博士后流動站
信息與通信工程、光學工程

對外交流情況


與美國、俄羅斯、加拿大、德國、義大利、韓國、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廣泛的合作與交流。深入開展的科學研究造就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師,為培養高素質、創新型的國家棟樑和社會精英創造了條件。

研究系所設置


圖象信息研究所

圖像信息研究所。成立於1986年8月。主要從事圖像信息的獲取、處理、識別、傳輸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擁有10多項鑒定成果,並於1999年被國家科委列為全國重點推廣科技項目,開發的各種圖像分析系統已廣泛應用於神舟飛船、國防科研、無線通信、石油地質、智能交通、生物醫學、機械冶金、材料分析等領域。

智能控制研究所

智能控制研究所。成立於1995年8月。長期從事工業自動化、安全生產監控、計算機通信網路等研究,研發出安全生產綜合監控系統、水情自動測報系統、閘門(群)控制系統、水資源調度自動化系統。“HNC-1 型智能控制系統”被列為國家級重點科技成果推廣項目,水情測報與水資源調度等系統在都江堰灌區獲得大面積推廣應用,為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應用電磁學研究所

應用電磁學研究所。成立於1994年。主要從事微波化學、電磁兼容、電磁場生物醫學工程等研究工作,擁有多項國家發明專利,開發有微波成像系統、智能微波化學反應器、微波無線、電磁兼容分析軟體等。

通信工程研究所

通信工程與信息系統研究所。成立於2001年9月。主要從事第四代通信技術與理論、電子商務與移動通信、人體生物特徵識別技術與信息安全等研究,在人體生物特徵識別方面優勢明顯。

信息顯示研究所

信息顯示研究所。成立於2006年3月。研究方向: 信息顯示技術和器件,包括3 D立體顯示、投影顯示、液晶顯示、有機電致發光顯示和激光顯示等; 光學信息處理,波前檢測與控制,光學水印以及光電混合模式識別等。研製出我國首台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柱面光柵式和前置狹縫光柵式裸眼3 D立體顯示器,可用於虛擬現實、3 D模擬、3 D廣告、3 D遊戲、3D 醫用圖像、3D電子地圖顯示等領域。

光電技術研究所

三維光電技術研究所。成立於2000年5月。主要從事三維感測、機器視覺、激光測量、全息照相、光電信息處理的研究,在複雜形體三維測量技術上取得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性成果,擁有多項國家專利,研發成功多種光電三維感測高科技產品。

信息安全研究所

信息安全研究所。成立於1997年12月,是我國信息安全領域最早從事“產、學、研”一體化運作的專業研究所之一。從1999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和工程碩士研究生,到目前為止,已經形成了從博士、工程碩士、工學碩士到本科生培養的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承擔並完成了包括國家863、自然科學基金、軍工等一大批研究項目,取得了包括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及貼合市場的實用技術,其中安全VPN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防火牆”、“VPN系統”、“主機監控與審計系統”和“終端安全與文件保護系統”等技術成果已成功實現產品化投放市場。

專業設置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

培養目標:
具備光信息科學基本理論素養、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受到嚴格的科學實驗訓練和科學研究初步訓練,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高級光信息技術專門人才。
主幹課程:
電路理論、信號與系統模擬電路及實驗、數字電路及實驗、數據結構與演演算法分析、計算機原理及實驗、微機原理與介面技術、計算機軟體技術、激光原理、應用光學、波動光學、薄膜光學及技術、光信息處理、光通信技術、光電檢測技術、現代顯示技術、感測技術、激光器件、現代光學實驗、光電子技術實驗等,專業外語、畢業實習、畢業論文。
就業方向: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國防、電信、IT行業、安全、司法、公安、環保、交通、計量、檢測、醫療、商檢、影視、印刷等部門從事研究、設計、技術開發、科技管理和教學等工作。

電子科學與技術

培養目標:具備光電子技術寬厚的基本理論素養,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受到嚴格的科學實驗訓練和科學研究初步訓練,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高級光電工程技術人才。
主幹課程:電路理論、信號與系統、模擬電路及實驗、數字電路及實驗、C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原理及介面技術、軟體工程、近代物理實驗、激光原理、現代通信技術、光通信技術、波動光學、光電信號檢測、顯示技術、感測技術、激光器件、光信息處理、應用光學、光電子技術實驗、現代電子學實驗、現代光學實驗、專業英語、畢業實習、畢業論文。
就業方向: IT行業、國防、郵電、通信、安全、民航、環保、交通、計量、公安、醫療、氣象、科研、教育等部門從事研究、設計、科技開發、生產製造、技術管理、教學等工作。

信息安全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電子信息科學、計算機應用科學基礎理論、信息安全技術等方面理論和專業知識和技術,受到嚴格科學實驗和工程初步訓練,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高級信息安全工程技術人才。
主幹課程:電路理論、信號與系統、模擬電子技術及實驗、數字電子技術及實驗、計算機原理與介面技術、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現代通信技術、網際網路技術及應用、信息系統安全導論、信息安全工程學、信息安全法律法規、應用密碼學、信息對抗技術、信息隱藏技術、資訊理論與編碼、計算機技術實驗、電子信息系統綜合設計實驗、信息安全專業實驗、專業英語、畢業實習、畢業論文。
就業方向:能在國家各級安全部門、部隊、企事業單位、金融財貿、電信部門、科研院所等從事國家信息基礎安全、公共信息安全、網路安全等工作,也可從事信息安全技術開發、信息系統及產品研發工作。

電子信息工程1

培養目標:掌握信息電子技術、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的理論與設計方法,能夠在電子科技領域特別是微波及射頻通信領域從事科研、系統設計、教學、科技開發、技術管理等工作的德才兼備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
主幹課程:電路理論、模擬電路及實驗、數字電路及實驗、集成電路設計及應用、微機原理及介面技術、數據結構與演演算法分析、計算機軟體基礎、單片機應用技術、信號與系統、自動控制原理、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射頻通信電路、微波網路、微波測量、天線與電波、電磁兼容技術、生物醫學電子技術、感測技術及應用、電子系統設計、電子自動設計、數字通信、電視原理、音像技術、現代電子學實驗、工程製圖、專業外語、畢業論文、畢業實習。
就業方向:解放軍各大兵種、國防軍工、電信、移動通信、電子信息、能源交通、地質勘探等部門和科研院所從事通信、雷達、電子對抗、計算機應用、無線電測量、廣播電視、等方面的工作及尖端技術研究;有關基礎理論研究以及教學、科研、開發、管理工作。

電子信息工程2

培養目標:具有堅實的計算機技術和現代通信技術基礎,掌握現代通信的理論與技術,計算機通信與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技術,計算機通信與網路技術,受到基本的科學實驗訓練,獲得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初步訓練,能在電信、通信、信息產業、管理等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設計、通信組網、網路工程、使用維護、經營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幹課程:電路理論、模擬電路及實驗、數字電路及實驗、計算機原理及應用、微機原理與介面技術,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數據結構與演演算法分析、操作系統、資料庫技術、軟體工程、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現代通信技術、移動通信、通信組網與交換技術、計算機通信、計算機網路、網際網路技術及應用、寬頻通信網、數字圖象通信、現代電子學實驗、現代通信技術實驗、專業外語、畢業論文、畢業實習。
就業方向:郵政、電信、通信、廣播電視、鐵路交通、電力、公安、安全以及政府部門、電子公司、軟體公司、企事業單位從事計算機通信網路的研究設計、運行維護、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這些部門從事計算機應用技術工作,軟體開發應用工作、各種網路工程、通信系統設計製造等工作,還可以從事國家信息港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和開發工作。

電子信息工程3

培養目標:掌握現代通信理論與技術、通信系統設計和通信組網技術,電子技術、信息科學技術和應用數字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在通信領域及相關領域從事理論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通信組網、設備運行維護、科技管理、市場營銷和教學工作的德才兼備的高級通信科學技術人才。
主幹課程:
電路理論、模擬電子技術與實驗、數字電子技術及實驗、集成電路及應用、微機原理與介面技術、C語言及程序設計、軟體工程、自動控制原理、信號與系統、隨機信號分析、數字信號處理、現代通信技術及實驗、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天線與電波傳播、資訊理論與編碼、通信電路與實驗、移動通信、通信組網與交換技術、通信電子線路、寬頻通信網、光纖通信、計算機通信、圖象通信、衛星通信、通信系統實驗、工程製圖及專業選修課、專業外語、畢業論文、畢業實習。
就業方向:
在IT行業、通信運營行業和通信製造行業、解放軍各大兵種、航空航天、電力系統、廣播電視、能源交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國民經濟信息部門,可直接從事通信科研、通信系統和電子系統的設計、產品開發和生產、通信組網、通信設備和電子設備的運行維護,科技管理、市場營銷和教學工作。

科研成果


04年科研成果

本年度在研項目49項,其中縱向項目27項,橫向項目22項,SCI檢索論文6篇,EI檢索論文21篇。獲省、部級以上獎勵五項。授權發明專利一項,實用新型專利一項。

05年科研成果

2005年,學院縱向和橫向項目科研經費都達到了歷史新高,科研的發展和科研實力的進一步增強為學院的學科建設和各項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本年度SCI收錄論文8篇,EI收錄論文38篇,授權發明專利2項,組織專題學術講座十餘場,聘請兼職教授9人。2005年8月,在蘇顯渝教授的全力引薦下,我院有幸邀請到現任國際光學學會副主席,德國Münster大學生物物理實驗室主任,國際生命科學中的光學學會創始人和第1、2任主席,現任該學會名譽主席的Gert von Bally教授來我校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學術訪問和交流活動。
2005年,我院在縱向項目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我院黃卡瑪教授獲准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蘇顯渝教授獲准自然科學基金專項基金1項。另外在部、省級項目上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科研平台


據2020年6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科研團隊7個 ,設有電子信息技術專業實驗中心、光電專業實驗室、信息安全實驗室和6個研究所。 其中省部級實驗室3個。 
科研團隊:應用電磁研究所、激光微納工程研究所、信息顯示研究所、圖像信息研究所、三維感測與機器視覺實驗室、智能控制研究所、通信與信號處理技術研究團隊 。
省部級實驗室:光學實驗室、信息安全實驗室、國家信息安全產品測評技術實驗室。

人才培養


學院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成效顯著,建立了系統的本科生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了創新能力培養五大平台。通過在學生自主管理的電子科技園、本科生創新實驗室的鍛煉和教師有針對性的培訓和指導,培養了一大批思維活躍、具有強烈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強的優秀學生,取得了全國大學生“挑戰杯”一等獎、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信息安全競賽一等獎等各種獎勵80多項。

教學建設


據2020年6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在本科教學教改方面獲國家級教改立項2項,省部級教改立項 5項,校級教改立項21項。教師以第一作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11篇;獲得省部級教學成果獎2項,校級教學成果獎5項。 
學院建立有國家特色專業1個、省級特色專業1個;擁有四川省精品課程 2門,出版國家級、省部級高水平教材9部。電子信息工程本科專業入選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

學院建設


學院注重對外合作與交流,與法國圖盧茲大學LAPLACE實驗室合作,共同建立了中法微波能應用聯合實驗室;與英國布拉德福德大學建立了“中英高級通信與信號處理技術聯合實驗室”;與英國桑德蘭大學建立了“中英數據科學研究與創新聯合實驗室”;與美國、俄羅斯、加拿大、德國、新加坡、義大利、挪威、韓國、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廣泛的合作與交流。
四川大學電子信息學院
四川大學電子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