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頭鯨

其特徵與侏虎鯨屬基本相似

瓜頭徠鯨(學名:Peponocephalaelectra),其特徵與侏虎鯨屬基本相似,但牙齒的數目較多,每側的上、下頜均在20-26枚之間,脊椎骨的數目也比較多,大約有80枚左右。沒有喙,從吻端起頭部逐漸膨大。從上面看,吻端較尖。鰭肢的長度大約為體長的1/5,略微向後屈,末端較尖。背鰭為三角形,位於身體的中部,向後屈。尾鰭的寬度約為體長的1/4。體色為黑灰色,腹面略淡。上、下唇及肛門、生殖裂的周圍均為淡色,眼周圍為暗色,喉部有白斑,臍部的前面有淡色斑,兩個鰭肢之間有錨形的淡色斑。前3個頸椎癒合。體長可達2.75米,最大體重為275kg。

形態特徵


瓜頭鯨擁有相當粗壯的身體,其身體的兩端明顯變細。頭小,嘴喙很小甚至沒有嘴喙,圓潤的額隆以約45度的角度向下傾斜,根據目擊角度的不同,它們的頭可能看起來像三角形或圓錐形,而較老的個體則稍微會呈現球形。高大、尖銳的鐮刀狀背鰭位於背部中間,其胸鰭偏長且逐漸變細。一度因“有許多牙齒的黑鯨”而為人所知,瓜頭鯨上下顎各有20到26對牙。整體而言,除了其暗灰或白色多變的腹部圖案,以及淺灰、粉紅或白色的嘴唇外,瓜頭鯨的身體幾乎完全是暗灰或黑色。在光線充足的近距離檢視,其頭部、背部以及兩側的花紋極為複雜,而身體背部中央不甚明顯的暗色“披肩”會向下延伸至體側,而臉部兩側則有2塊如面具般的黑色區塊。
瓜徠頭鯨
瓜徠頭鯨

生活習性


瓜頭鯨是一種群居性極強的鯨類,它們經常以數百甚至超過1000隻的族群量出現,且鯨群中尚包括許多其遷移和活動都一致的小群組,從數百隻一同擱淺的瓜頭鯨便可知道鯨群中個體間存在著強而有力的社會鏈結。遷移中的群體會濺起大量水花,緊密相連的隊伍往往以低角度突破水面並在其頭前推出新月狀的水紋,它們偶爾會在經過的船隻前船首乘浪。瓜頭鯨和沙撈越海豚間存在著強而穩定的關係,在大多數例子中,瓜頭鯨經常在沙撈越海豚群體的周圍或尾隨其後,有時也會和糙齒海豚靠近。
作為一個大洋性的深海域物種,瓜頭鯨全然以遠洋的魚類、烏賊,偶爾以甲殼類動物為食。它們的許多獵物生活在最深1500米的海中,多數人也認為瓜頭鯨至少偶爾會到相當深的海中捕食。
瓜頭鯨
瓜頭鯨

分佈範圍


瓜頭鯨是泛熱帶大洋性鯨類,主要分佈於南北緯20度間的水域。然而,或許是因為隨著暖流而迷失,也偶爾發現於溫帶海域中。瓜頭鯨常見於菲律賓海域,尤其是靠近宿務島這樣大陸棚區較窄的深水海域,就常發現它們出現在近岸區。其他瓜頭鯨常出現的區域包括夏威夷群島、南太平洋的土阿莫土和馬克薩斯群島、澳洲東岸外海、西北墨西哥灣以及整個赤道太平洋水域。瓜頭鯨在我國見於台灣的蘇澳、東港附近海域。
主要分佈國家和地區:美屬薩摩亞、安圭拉島、安提瓜和巴布達阿魯巴島、澳大利亞、巴哈馬群島、孟加拉國、巴貝多、貝里斯、貝南、百慕大、巴西、汶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喀麥隆、開曼群島、可可島、哥倫比亞、剛果、庫克群島、哥斯大黎加、象牙海岸、古巴、吉布地、多米尼加島、厄瓜多、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斐濟、法國(遷入)、法屬蓋亞那、法屬波利尼西亞、加彭、甘比亞、迦納、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關島、瓜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牙買加、日本、肯亞、吉里巴斯、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馬提尼克島、茅利塔尼亞、馬約特島、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摩洛哥(遷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諾魯、荷屬安的列斯群島、新喀里多尼亞、尼加拉瓜、奈及利亞、紐埃島、北馬里亞納群島、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波多黎各、皮特克恩、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薩摩亞、塞內加爾、獅子山、新加坡、索羅門群島、索馬利亞、南非、斯里蘭卡、蘇利南、中國台灣、坦尚尼亞、泰國、東帝汶、多哥、湯加、千里達托貝哥、美國、萬那杜、委內瑞拉、越南、維爾京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沃利斯和富圖納群島、西撒哈拉、葉門。

繁殖方式


瓜頭鯨的生殖狀況鮮為人知,而大量擱淺的案例就成了可靠資訊的唯一來源。其妊娠期可能會持續一年,尚無理由可以確認它們的生殖是季節性的。
生育高峰期或在低維度的早春或在高維度的七、八月份,似乎全年可生育,數據尚不確定。最長妊娠期未知,可能在12個月左右。初生仔鯨體長約1m以下,約重10-15公斤,平均重12公斤。據估,兩性約4歲時進入性成熟期。雙親對幼鯨的撫育習慣未知,一般假定雌鯨照顧幼鯨直至成年。像其他鯨類一樣,初生瓜頭鯨有即刻游泳的能力。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物種(LC)。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種群動態
尚未關於瓜頭鯨的特殊保育問題。因為瓜頭鯨的牙齒可串成項鏈當作貨幣及嫁妝用品,所以索羅門群島的傳統驅趕獵捕也會以瓜頭鯨為目標,這樣的獵捕在20世紀60年代相當盛行,在索羅門群島的部分地區至甚至延續到90年代早期。在整個熱帶地區,有少量的瓜頭鯨死於人流刺網和鏢殺,但大量的鯨群捕殺有時會發生在日本海域。
根據2003-2004年的樣線法調查抽樣,估計北墨西哥灣約有2,283頭瓜頭鯨,這與1996-2001年3,451頭的估算數據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美國夏威夷專屬經濟區水域,2002年的估計數為2,947頭。菲律賓東祖魯海,2006年報告有921頭,相比較,同一區域1999年有1,200頭。估計約1,383頭瓜頭鯨活動於塔尼翁海峽(2006年數據)。
東熱帶太平洋的種群丰度大致在45,000頭左右(1993年數據)。印度洋很少發現,2007年在馬約特島近岸觀察到5頭。1998-1999年在南太平洋馬克薩斯群島的2,255公里沿海發現14頭。

擱淺事件


2021年11日12時左右,兩頭瓜頭鯨被發現擱淺在浙江省台州市溫嶺市東部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