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鏗

作家,代表作《破壞和建設》

馮鏗(1907.10.10—1931.2.7),女,又名占春、嶺梅。原名馮梅嶺,生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原籍浙江杭州,清末隨祖移居海陽縣城南面的雲步村(今潮州楓溪雲步),及后遷至汕頭市。少女時,曾寄宿礐石女校,后就讀於汕頭友聯中學高中部。民國時期潮汕最著名的女作家。

15歲時就開始發表作品。代表作有《破壞和建設》《婦女運動的我見》《月下》《一個可憐的女子》等。

1931年2月7日死於龍華獄中。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07年10月10日,出生於廣東潮州一個貧窮的教師家庭。

教育經歷

1926年,畢業於汕頭左聯中學。

工作經歷

1926年,在鄉間小學任教。
1928年,在當小學教員期間,接觸社會,了解民情,逐步懂得民眾是革命力量的源泉。

寫作經歷

15歲時開始發表作品。
在友聯中學高中部讀書期間,正值國民革命在廣東興起,在此期間,發表了《國慶日的紀念》《破壞與建設》《學生高尚的人格》等近10篇以文學為題材反映她對現實社會鬥爭的思考的文章。
1928年在鄉村匿居期間寫的中篇小說《重新起來》《最後的出路》;6、7月間,即高中畢業前夕,在汕頭以《海濱雜論》為總題分《石蓮》《畢竟還是玩物》《夫婦》《滑稽》為小題寫了4篇具有現代雜文格式的散文,寄往上海《白露》半月刊。分別在該刊第3卷第8、11、12期上發表。
創作了《一個可憐的女子》和《月下》體現對婦女的命運的關注。
在加入“左聯”期間先後創作並發表了詩集《春宵》,隨筆《一團肉》等多篇,短篇小說《遇合》《小阿強》《紅的日記》等10幾篇,中篇小說《重新起來》和《最後的出路》。這些力作和“左聯”其他青年革命作家的作品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誠如魯迅的高論:“是林中的響箭,是冬末的萌芽,是進步的第一步,是對於前驅者愛的大纛,也是對於摧殘者的憎的豐碑”。
一生以創作小說為主,也寫詩、散文和獨幕劇。被現代文學界譽為“中國新誕生的最出色的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

個人生活


情感生活

1930年10月20日,與柔石確定關係。
1929年10結伴同遊杭州時未公開同居的,到1931年1月公開同居。

健康狀況

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東方飯店與柔石、胡也頻李求實白莽等人參加黨的會議時不幸被捕,2月7日死於龍華獄中,史稱“左聯五烈士”。

個人作品


作品名稱出版時間出版社
《重新起來》1986花城
《晨光》1986書目文獻
《小阿強》
《紅的日記》

社會活動


1929年5月,在上海參加中國共產黨。
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利用探討文藝的機會,幫助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3月,代表左聯出席在上海秘密舉行的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會議。6月後,積極參與籌備召開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工作。

後世紀念


《為了忘卻的記念》
魯迅在馮鏗遇害后所做的紀念發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