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87條詞條名為河西村的結果 展開

河西村

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市龍山街道河西村

河西村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市龍山街道辦事處駐地南3 .5公里。東與南葛前街村相毗,北與南葛後街村相鄰,西與環秀街道接壤,南與高埠窪村交界。

村莊由來


據傳,明永樂四年(1406),王氏由雲南遷居此地立村。又傳明正統年間(1436-1450),王驥征麓川、雲南后,將一王姓有功將士安置到此地授田。因地處荒野,又漫生一種叫葛藤的植物,故命村名為王家葛村。1962年,王家葛村析分為四個行政村,該村在村中河西岸,故名為河西村。

政區人口


該村所轄面積120公頃。2007年,全村共有居民98戶,305人。主要姓氏為王姓、劉姓、均為漢族。

經濟發展


197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4萬元,人均收入150元。改革開放后,尤其是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村民創業致富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地發揮,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3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90萬元,人均收入4186元。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6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8707元。
第一產業,1949年,村民主要種植地瓜、玉米、小麥等農作物,糧食畝產在100公斤左右。人民公社成立后,村集體注重於修水利,整田地,使糧食產量逐年提高。197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糧食產量達300公斤。1982年,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由於修路,建廠房等佔地,耕地面積逐年減少,青半年勞力也都隨之向第二、三產業轉移。
第二產業,1963年,村建起了第一個集體副業糕點模具加工組,有工人20人,年產值3000元。1970年,成立機械加工廠,工人12人,年產值1萬元。1975年,成立鑄造廠,工人18人,年產值3萬元。2000年至2005年,成立村自來水公司,並引進豐華、三柏傢具廠、路克富德制衣廠和盛信機械有限公司等。2007年,全村共有大小企業8家。年上交租金和管理費等15萬元。
第三產業,1968年,村集體建起了磨坊,為村民進行糧食和飼料加工。改革開放后,村民陸續搞起了個體加工,做起了了小買賣。從事經商業、運輸業、飲食服務業等的村民逐年增加。
至2007年,從事第二、三產業人員120人,佔全村勞力的90%,第二、三產業伴隨著全村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社會事業


文化教育,1950年,建起了第一所村級小學,共有教室、辦公室20間,佔地2000平方米。1974年,全村掃除青壯年文盲。1999年,村投資3萬元與鄰村一起遷址重建葛村小學新校,教室72間,佔地32畝。2006年,投資6萬餘元建起了文化大院,為村民提供了寬敞舒適的文化娛樂活動場所。至2007年,全村共有大學生12人,研究生2人。
醫療衛生,1970年,該村成立衛生所,有赤腳醫生1人。2006年,村建起了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站,有醫務人員1人,為村民的尋醫求葯和保健提供了方便。
群眾生活,1949年,村民人均佔有糧食100公斤,經濟收入50元,人均住房面積5平方米。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后,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居住條件也得到了較大的改善。1981年,人均佔有糧食250公斤。人均收入250元,村民居住的土坯草房也全部換成了磚混機構,人均住房面積達20餘平方米。1974年,全村村民用上了照明電,村民結束了用煤油燈照明的歷史。1978年,全村村民用上了自來水。2006年,村民人均收入8707元,戶均存款5000元。
村莊建設,1974年,村集體投資5萬元,架設電線、配置變壓器,全村用上了照明電。1998年,村集體投資8萬元,打大口井、鋪設自來水管道,村民用上了自來水。1999年,投資5萬元進行電網改造。1999年至2006年,村集體五次投資14萬元,修整出村路和主街道,並進行了硬化、綠化和亮化。2006年,投資6萬元,建起了達青島市一級標準的文化大院。同年,投資300餘萬元,規劃建設了供39戶居民居住宅區的樓房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