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燥

鼻燥

簡介


● 英文名稱:Dry Nose
● 又稱:鼻干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各科—耳鼻喉口齒科

古籍摘選


● 酒黃疸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

名詞解釋


● 鼻內乾燥的表現。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鼻燥,又稱鼻干,以鼻腔乾燥為主要臨床表現的鼻部疾患。

臨床表現

● 本病主要表現為鼻腔內有乾燥感、灼熱感或刺癢感,鼻涕較少,可伴有口唇乾燥、乾咳無痰等癥狀。本病癥狀時輕時重,乾燥季節尤甚。患者大多嗅覺正常。
● 相關檢查可見鼻黏膜乾燥、結痂、充血,鼻中隔前下方黏膜可有糜爛,但無鼻黏膜及鼻甲萎縮。

病因病機

● 本病的病因病機主要與風燥之邪犯肺、火熱之邪熏鼻有關。肺繫上通天氣,鼻為肺之外竅,呼吸出入之要衝。風燥之邪外襲犯肺,易造成肺津受損,鼻竅失潤而為鼻燥。
● 此外,嗜食辛辣炙煿,易造成胃腑積熱,胃中火熱之邪循陽明經上干肺竅,鼻受熏熾,失於潤澤而成鼻燥。

現代醫學範疇

● 本病與現代醫學中的乾燥性鼻炎一病較為相似。
● 乾燥性鼻炎主要表現為鼻腔分泌物減少,鼻內發乾,有刺癢感或異物感。其癥狀表現與鼻燥病較為相似,因此可參考鼻燥進行中醫辨證治療。

治則治法

● 本病的治療應以清熱生津潤鼻為主要原則。根據癥狀不同可酌情選用桑杏湯、調胃承氣湯等方加減治療。
● 此外,可選用芝麻油、復方薄荷油、清魚肝油等滴鼻以緩解癥狀。
● 還可用蒸氣霧化吸入等方法進行治療。

預防調護

● 應改善工作生活環境,避免吸入乾燥多灰塵的空氣。
● 應戒除挖鼻的不良習慣。
● 保持鼻腔的濕潤清潔。
● 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並保持大便通暢。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劉蓬。中醫耳鼻喉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