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鏡頭

變形鏡頭

變形鏡頭,一種可以使寬幅度的場面,被壓縮入標準的畫面區域的光學透鏡。1927年由亨利·克瑞雄根據中國的哈哈鏡而發明。二十世紀福斯公司在1953年拍攝《聖袍千秋》時,第一次使用這種鏡頭。

歷史背景


傳統的膠片電影拍攝,通過使用變形鏡頭,將2.35:1的寬屏幕影像“壓縮至”35mm的菲林之中
早期電影變形鏡頭是採用稜鏡型的設計
早期電影變形鏡頭是採用稜鏡型的設計
早期電影拍攝中使用的變形鏡頭是採用稜鏡型的設計
說起變形鏡頭的誕生,最早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了讓坦克可以獲得更廣闊的視野而在其中加入變形鏡頭,之後這種技術被引入到電影製造之上,以滿足更大長寬比的寬屏幕拍攝的需要。在傳統電影拍攝的過程中,是如何將2.35:1、2.39:1或者2.40:1的影像放置入35mm的膠片(1.37:1)中的呢?其實並不複雜,主要是在電影拍攝器材的鏡頭中加入一組橢圓形的壓縮鏡片,將所拍攝的影片變形垂直拉伸,調整到適合於35mm膠片的大小。在放映時,只需採用相反的橢圓形放大鏡片,就能完整還原出2.35:1的原生影片。這種方法也是誘導家庭影院投影機使用變形鏡頭來滿足2.35:1影片放映的主要因素。

結構


這是電影攝像機使用的變形鏡頭,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是上下拉伸的結構
變形鏡頭並非指鏡頭可以變形,而是指通過鏡頭對投影圖像進行變形處理。變形鏡頭的種類繁多,這裡所談及的變形鏡頭,主要是指為了滿足觀看2.35~2.40:1比例的畫面而誕生的投影機外置配件,通常針對性地指從16:9轉向2.35:1的變形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