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作業
物流作業
傳統企業長期以來對物流管理不夠重視,因而現有的物流作業環節中存在大量不合理或不增值的作業,如何對物流作業進行作業分析以判斷其能否帶來價值增值已成為當務之急。在這裡,引入價值工程方法進行分析。
英文釋義:logistics operation
漢語解釋:實現物流功能時所進行的具體操作活動。
價值公式:v=f/c
式中,v表示某項物流作業的價值;f表示該項物流作業的功能;c表示該項物流作業所消耗的成本費用。利用該公式,分五種情況對具有增值作用的物流作業進行分析:
①f上升,c下降。這是最優的情況,說明該項物流作業在通常情況下都能產生價值增值。在對企業乃至整個供應鏈的物流作業進行改善的時候,這類物流作業應該是作業改善的中心環節,也是通過作業改善獲利最大的環節。
②f不變,c下降。這是一種次優的情況,在功能不變的情形下,物流作業的成本有所下降,原因有可能是供應鏈企業間加強了合作,減少了企業間物流的重複作業,即減少了物流資源的浪費;也可能是提高了物流作業的熟練程度,即由於效率的提高導致作業成本費用的降低。
③f上升,c不變。在這種情況下,消耗同樣多的企業資源,可以獲得更高的價值。這通常是由於供應鏈企業間相關物流作業的整合所致。例如,利用配送中心對運往某個特定零售商且來源不同的貨物進行整合運輸,由於減少了空載率和裝卸次數,必然也降低了成本。
④f上升,c上升,並且功能的增加比率高於成本的上升比率。對於這種情況,必須對功能增加和成本上升進行詳細分析,以得出相關的上升比率。通常這種作業是物流作業優化的主要對象,通過有效的成本—效益分析做出作業環節的增減決策。
⑤f下降,c下降,並且功能的下降比率低於成本的下降比率。對於這種情況,也要進行詳細分析,以得出功能下降和成本減少的相應比率。通常符合這種情況的物流作業是作業效率逐漸降低,亟須進一步改善或是消除的作業環節。
應該指出,物流作業成本所包含的各項目是不能分割開來分析的,它們之間存在著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的關係。物流成本中某一組成項目的波動將會引起其它組成項目的變化,進而導致物流總成本的變化。舉例來說,若招攬物流的業務費用(即物流組織費用)偏低,不能使物流作業規模化和連續化,將會使有關物流設施利用率降低,相應增加其它物流成本,從而使物流總成本升高;若物流的規模化和連續化已達最佳,仍大幅增加物流組織費用,無疑會使費用總體效益降低,造成物流總成本不必要的上升;此外,物流結點成本、物流流動成本及途中意外損耗等成本之間也同樣存在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關係。因此,對於物流作業的研究不能停留在單個作業的基礎上,而是應該具有全局觀點,從整體上把握物流作業的價值增值過程和成本費用情況。
在物流中心的運作中、不論是人力化、機械化的物流系統、或是自動化、智慧化的物流系統、若無正確有效率的作業方法配合、則不論是多先進的系統、設備、也未必能達到最佳的效果。因而本單元即針對此一首要目的將物流中心各作業之系統方法作初步的介紹。雖然特性或規模不同的物流中心,其營運涵蓋的作業項目不完全相同,但大致可歸納如下圖的基本作業流程:由供應貨車到達碼頭開始,經「進貨」作業確認進貨品後,便依序將貨品「儲存」入庫,而後為確保在庫貨品受到良好的保護管理,再施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盤點」檢查。當客戶訂單進來後,先將訂單依其性質作「訂單處理」之後即可依處理後的訂單資訊執行將客戶訂購貨品從倉庫中取出的「揀貨」作業。揀貨完成一旦發覺揀貨區所剩餘的存量過低、則必須由儲區來「補貨」、當然、若整個儲區的存量亦低於標準、便向上游採購進貨。而從倉庫揀出的貨品經整理後即可準備「出貨」、等到一切出貨動作就緒、司機便可將出貨品裝上配送車、將之「配送」到各個客戶點交貨。另外、在所有作業的進行中、可發覺只要牽涉到物的流動的作業、其間的過程就少不了搬運的動作、所以我們亦將「搬運」當作一必要作業來討論。因而在本書中我們即將物流中心分成九項作業來研究:
一、進貨作業
二、搬運作業
三、儲存作業
四、盤點作業
五、訂單處理作業
六、揀貨作業
七、補貨作業
八、出貨作業
九、配送作業
作業成本法(Activity_Based Cost.ing,ABC)。
目前,作業成本法是被認為確定和控制物流成本最有前途的方法。作業成本法應用於物流成本核算的理論基礎是: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並導致成本的發生。作業成本法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業層次,它以作業為單位收集成本,並把“作業”或“作業成本池”的成本按作業動因分配到產品。優點:如果能夠充分利用作業成本法,則能反映物流作業的變化而計算其物流成本。雖輸送個數相同,會因對應的作業不同,使得物流成本有所差異。換言之,若進行多品種、少量、多頻率物流,則會顯示出物流成本增加,甚至不划算而虧損。這樣的結果,可以喚起對多品種、少量、多頻率物流需求的注意。隨著物流作業成本管理的使用,可以更清楚地分析造成物流成本增加的原因,並要求相應的責任人負擔相應的成本部分,並且在物流績效考核和物流定價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因為物流也是一種商品,即為商品,則應按照不同的物流成本對象來計算其成本,而據以決定其價格,則“物流產品有價化”就可以實現。
作業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據“產品耗用作業,作業耗用資源;生產導致作業的產生,作業導致成本的發生”的指導思想,以作業為成本核算對象,首先通過資源動因的確認、計量將資源費用追蹤到作業,形成作業成本;再通過作業動因的確認和計量將作業成本追蹤到產品(或勞務),最終形成產品(或勞務)的成本。
ABC為作業、經營過程、產品、服務、客戶提供了一個更精確的分配間接成本和輔助資源的分配方法。通過對作業及作業成本的確認、計量,最終算出相對真實的產品(或勞務)成本。同時,通過對所有與產品(或勞務)相關聯的作業活動的追蹤分析,儘可能消除“不增值作業”,改進“增值作業”,優化“作業鏈”,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損失、浪費減少到最低限度,提高決策、計劃、控制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最終達到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業價值的目的。
首先,確認各項作業的成本動因。成本動因的確認是否客觀合理,是實施成本作業法有無成效的關鍵。因此,成本動因的確認與篩選,應由有關技術人員、成本會計核算人員和管理人員等共同分析討論。在確定成本動因時,應遵循三個原則:
a、確定的成本動因應簡單明了,能從現有的資料中直接分辨出來;
b、在選擇成本動因時,為避免作業成本核算過於複雜,要篩選具有代表性和重要影響的成本動因;
c、選擇信息容易獲得的成本動因,以降低獲取信息的成本。
其次,對作業進行篩選整合,建立作業中心及作業成本庫。首先對各項作業進行確認,確認的方法主要有業務職能活動分解法、過程定位法、價值鏈分析法和作業流程圖分析法等。其中,業務職能活動分解法是將企業各業務職能部門的活動進行分解,確定每一個部門應完成的作業有幾種、多少人參與該項作業以及作業耗費的資源:作業流程圖分析法,是通過繪製作業流程圖來描述企業各部門的作業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以便確定完成特定業務所要求的各項作業、各項作業所需要的人員以及所消耗的時間。
在確認作業的基礎上,對作業進行篩選與整合。在一個企業內部,其作業數量的多少取決於其經營的複雜程度,生產經營的規模與範圍越大,複雜程度越高,導致成本產生的作業量也就越多。事實上,如果列示全部的作業數量,有可能過於繁瑣和複雜,並增大信息採集的成本。因此有必要對這些作業做必要的篩選與整合,確保最後可設計出特定而有效的作業中心。
再次,依據資源動因,將各項作業所耗費的資源追蹤到各作業中心,形成作業成本庫。在對企業作業和資源動因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依據各項資源耗費結果、資源動因及作業之間的相關性,將當期發生的生產費用按不同作業中心進行歸集,即按各作業中心的作業成本庫歸集作業成本,並計算全部成本庫中的成本總和。
地位和作用
第一,它是物流系統的物質技術基礎
不同的物流系統必須有不同的物流設備和設施來支持,才能正常運行。因此,物流設備和設施是實現物流功能的技術保證,是實現物流現代化、科學化、自動化的重要手段。
第二,它是物流系統的重要資產
在物流系統中,物流設備與設施的投資比較大,隨著物流機械設備技術含量和技術水平的日益提高,現代物流技術裝備既是技術密集型的生產工具,也是資金密集型的社會財富,配置和維護這些設備與設施需要大量的資金和相應的專業知識。
第三,它涉及物流活動的各個環節
在整個物流過程中,從物流功能看,物料或商品要經過包裝、運輸、裝卸、儲存等作業環節,而且還有許多輔助作業環節,而各個環節的實現,都離不開相應的機械設備,而且,這些機械設備的性能好壞和合理配置直接影響著各環節的作業效率。
第四,它是物流技術水平的主要標誌
一個高效的物流系統離不開先進的物流技術和先進的物流管理。先進的物流技術是通過物流設備與設施體現的,而先進的物流管理也必須依靠現代高科技手段來實現。如在現代化的物流系統中,自動化倉庫技術的應用中綜合運用了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現代通訊技術(包括計算機網路和無線射頻技術等)等高科技技術,使倉儲作業實現了半自動化、自動化。物流管理過程中,從信息的自動採集、處理到信息的發布完全可以實現智能化,依靠功能完善的高水平監控管理軟體可以實現對物流各環節的自動監控,依靠專家系統可以對物流系統的運行情況及時進行診斷,對系統的優化提出合理化建議,因此,物流設備與設施的現代化水平是物流技術水平高低的主要標誌
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中國物流落後發達國家30年,中國物流業近5年才開始起步,並進入發展期。物流業的興起與外資進入中國市場,製造業轉移中國密切相關,接著是連鎖業物流、家電物流、日用化工業物流、汽車物流等等。從區域概念來講,先是沿海,特別是珠三角、長三角及環渤海地區,再逐步向中西部推進。
據權威人士分析,中國的物流業的總體水平,特別是從物流成本佔GDP的比重來衡量,大約在發達國家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中國物流業雖然已邁入發展期,但總體上仍落後於發達國家20至30年。
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物流設備有了較快的發展,各種物流運輸設備數量迅速增長,技術性能日趨現代化,集裝箱運輸得到了快速發展等。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在物流活動中的應用,先進的物流設備系統不斷湧現,我國已具備開發研製大型裝卸設備和自動化物流系統的能力。總體而言,我國物流設備的發展現狀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物流設備總體數量迅速增加。
②物流設備的自動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③基本形成了物流設備生產、銷售和消費系統。
④物流設備在物流的各個環節都得到了一定的應用。
⑤專業化的新型物流設備和新技術物流設備不斷湧現。
發展方向
一:加快完善物流法律法規,開放物流業市場。
調整部門區域性和部門性的法規,制訂通過一部全國性的物流法,由國務院商務部具體實施,並建立與交通、通信、海關等相關部門的協調機制,從而統一全國的物流市場
二:大力培養物流專業人才。
中國的物流,人才是關鍵。培養物流人才可以通過政府、院校、企業三方共同努力來實現。
三: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合理布局。
國家除了加快對公路、鐵路、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外,各物流企業應加強物流中心的建設和科學布局。各地方政府應統籌規劃,正確引導物流企業布局和建設物流中心,包括物流倉庫、配送中心、通信網路基礎等。
四:提高科學的物流管理水平。
一是國家有關部門加快制定完善物流行業標準。
二是提高物流企業的管理水平。
物流企業應經常送培自己的管理人員,以便使他們實時更新管理理論知識,學習新的管理經驗,為企業創造更大的效益。同時,物流企業也可以與國外具有先進物流管理經驗的企業加強合作和交流,以提高自身的物流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