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子
侄子
侄子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為zhí zī,基本解釋為弟兄或其他同輩男性親屬的兒子。亦以稱朋友的兒子,屬於客套話。出自《公羊傳·成公二年》。作名詞。
意涵:“侄子”在上古和現代的含義完全不同,因此需要視所在時代來判別其含義。
• 侄子舊義
【侄子舊義】在中古時期,女子稱兄弟之子為侄子(本作〔女至〕子)。姑侄對稱, 與親兄弟之子無關。謂庶出的女兒。此義也作內侄(本作內〔女至〕)。
基於以上,為示區分說明,侄子之意若為舊義,擬作為“舊義侄子”。
《公羊傳·成公二年》:“蕭同侄子者,齊君之母也。”東漢·何休註:“蕭同,國名。侄子者,蕭同 君侄娣之子,嫁於齊(春秋之姜姓齊國),生頃公〖齊頃公〗。”一說侄子猶侄女,見清·孔廣森《春秋公羊通義》卷八。
• 侄子新義
【侄子新義】直到唐宋, “侄子”才開始用來指稱兄弟之子。叔侄對稱。與“姑侄”對稱。在此之前,“兄弟之子”稱為“兄子”和“弟子”,多用作親屬的“轉述敘稱”稱謂。
基於以上,為示區分說明,侄子之意若為新義,擬作為“新義侄子”。“新義侄子”屬於我國古代宗親的範疇,“侄新義子”也是現在最為普遍的意涵。該義也稱為“脈侄”,伯父·伯母、叔父·叔母對自己的稱呼。
一、稱弟兄或其他同輩男性親友的兒子。與“叔侄”對稱。
清《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牛奶奶 帶著侄子復身走出來。”
二、弟兄或其他同輩男性親屬的兒子。
現代·孫犁《秀露集·戲的夢》:“侄子喂著兩隻山羊,需要青草。”
本無親屬關係的人,為拉近關係,將摯友故舊之子也稱為侄子。作為社會稱謂語的侄子屬於客套話。
現代社會,侄子指的是哥哥或者弟弟的孩子,與之類似的是外甥,外甥指的是姐姐或妹妹的孩子,自計劃生育以來,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也就不知道侄子和外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