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水
古黃河下游主要支流之一
亦名“漯川”、“漯河”。《水經注》卷十三:漯水出雁門陰館縣,東北過代郡桑乾縣南,漯水出於累頭山,一曰治水。泉發于山側,沿波歷澗,東北流出山,徑陰館縣故城西。縣,故樓煩鄉也。漢景帝后三年置,王莽更名富臧矣。魏皇興三年,齊平,徙其民於縣,立平齊郡。漯水又東北流,左會桑乾水,縣西北上平,洪源七輪,謂之桑乾泉,即溹涫水者也。
漯音tà。
亦名“漯川”、“漯河”。“漯”,《說文解字》作“濕”。
古黃河下游主要支流之一,其故道自河南武涉縣妥支行今黃河之北,經河北至山東,改行今黃河之南,東注於海,《書禹貢》浮於濟漯,達於河,《漢書地理志》漯水出東郡東武陽縣,至樂安千乘縣入海,過郡三,行千二十里,《書正義》“浮於濟漯,達於河,從漯入濟,從濟入河。”又《漢書地理志》“高唐縣,桑欽言漯水所出。”諸儒言漯水者,遂多說成兩水,然漢志兩處言雖不同,而其水則一,《蔣廷錫尚書地理今釋》今山東朝城縣南有漯河陂,高苑縣北有漯河,禹城縣西二里有漯河,一名源河,俗又名土河,朝城,漢之東武陽縣,高苑,漢之千辮縣,禹城,漢之高唐縣,漯水本出高唐至千乘入海,禹導河至呂還,始分河之一支東北流,首經東武陽,至高唐合漯水,自合漯水,則高唐以南武陽以北之河,皆被以漯名矣,胡渭《禹貢錐指》“以今與地言之,浚縣、滑縣、開州、清豐、觀城、濮州、范縣、朝城、莘縣、堂邑、聊城、清平、博平、禹城、臨邑、濟陽、章丘、鄒平、齊東、青城、高苑諸州縣界中,皆古漯水之所經,自宋世河決商胡,朝城流約,而舊跡之存者鮮矣。”
按清會典圖今有漯河,出山東茌平縣西南,東北流經禹城縣入徙駭河,或即古漯水之殘餘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