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1條詞條名為石門寺的結果 展開
石門寺
重慶綦江區石門寺
石門寺位於重慶綦江區三角鎮杜家村,座落在橫山上。建於明代(1522年)其規模宏大,殿堂廊閣非常壯觀,其址環境優美,是原四川省六大寺廟之一,文史記入縣誌,屬國家寶貴遺產。
石門寺位於重慶綦江區三角鎮杜家村,座落在橫山上。建於明代(1522年)已經有悠久的歷史。
四大天王之託塔李天王
石門寺的石刻藝術精美,建設時,大足石刻已經完工,負責修築寺廟的住持請大了大路石刻的三位主要工匠,由於豐富的經驗和較小的規模,使得工匠門能夠精益求精,因此,石門寺的石刻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越了大足石刻。
遺憾的是“十年動亂”期間,其廟宇神像部分被毀,僅剩部分被當地群眾保護。1992年重慶電視台採訪轉播后,各地遊客,台灣同胞,海外僑胞紛紛前來觀光。可好景不長,時任綦江縣政府縣長張開科(已判)見此文物是找錢的好資本,將石門寺神像(大的一噸多)用汽車遠往縣城的外灘子口,準備新修殿堂供旅遊收費。當時激起社會各界人士和當地群眾的反對,可張開科是什麼人?他是綦江“土皇帝”。都知道他是綦江一霸,反對也沒用,眾神運到后不久,張開科因“彩虹橋”事件倒台。修建工作就此停止。至今還有很多神像因雨水而風化。
十八羅漢其中四個
石門寺來歷:在建廟初,兩塊石頭矗於大殿兩旁,形成門望,故名石門寺,始建於明代嘉靖元年1522年,石刻神象近百尊.
綦江縣始建於玉珍大廈政權時期,古年最早的先明是樊人(濮族中的一支)南宋大將軍熊本平木斗之亂后,境內稍安.
明代中葉,系盛世之年,當時統治者信佛,倡導奉佛造象,由石門寺主持普濟。普隆。普深。普足等募資,聘榮昌縣匠師蔡萬銀。蔡萬廣。蔡萬章兄弟三人,配合當地石匠柳應通,柳應齊,柳應會三兄弟在石門寺造佛像約百尊(純佛像)。
大清乾隆年間(五十八年重修主殿,上殿,有造佛像近百尊。咸豐,同治補增中下兩殿,神像又有增加,就在明嘉元年(1522年)當地土紳王蘭,李氏施財砌建佛台。大清乾隆58年,石門寺主持圓胤、徒寧榮、寧量、寧俊以及徒孫賽計等主持修建。
1958年大躍進時拆送子殿、山王殿、大山門。
1972年-1976年寺廟主體建築全面拆除
1996年十八羅漢以及多尊佛頭被盜(主犯,王福祥被抓)
1997年張開科為首以保護名義把佛像運往縣城後山坡、
到現今也未修建。
1998年--至今當地老百姓為發展當地經濟(當初不知道有鄉村旅遊的概念)紛紛出資、出力在原有的基礎上修建和保剩餘文物。當地人民認識到以止來帶動經濟發展。已經小有規模。
1、橫山大米主產於綦江縣橫山鎮,此地海拔650-800米,氣候較同海拔一般地區溫暖,而比丘陵、平壩涼爽,晝夜溫差較小,延長了水稻的灌漿、成熟期,使其糊精和枝鏈淀汾含量增加,又無高溫溫熱現象,加之土溫日較差大,白天有利於養分的積累,夜間減少呼吸消耗。
橫山大米歷史悠久,遠近聞名。據清道光六年(1862年)《綦江縣誌》載:“橫山治東三十華里,山勢綿亘,基土多平田,甚產嘉穀”。橫山大米粒實飽滿,色澤油潤,其米飯晶瑩,飽滿滋潤、清香溢碗,味美可口,早在清朝時期就是綦江地方官吏緒皇宮的貢米。石門寺後山剛好是主產區。
2、前段時間綦江與巴南《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合作建設綦江橫山-巴南跳石-聖燈山的“旅遊公路”,這是規劃中一條兩車道公路,長約30多公里。還有綦江樂興-巴南跳石陳家公路(樂陳路)將硬化。這樣主城到石門寺路程就減短。
3、石門寺與橫山天台山相連、巴南聖燈山相連,行成一條旅遊線路,旅遊路線:重慶-巴南(一品)--聖燈山--綦江(天台山)-石門寺--魚欄咀水利水庫-三角老贏山-白雲觀-回綦江、重慶。
天台山位於綦江縣橫山鎮,距綦江縣城20公里,從重慶經渝湛高速到綦江,再經綦萬高速到達通惠,再經浸新公路可以到達,是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山嶽型風景旅遊區
天台山海拔1253米,與巴南聖燈山相連。夏季平均氣溫25℃,冬季常年積雪在半個月左右。風光秀麗,古樹茂盛,怪石嶙峋,藤蔓纏繞,蜿蜒的盤山公路如彩帶般飄行在綠色茶山間。天台山森林覆蓋率90%以上,空氣清新,可聆聽千壑松濤,眺望萬里青山,每年夏天都有許多遊客到天台山乘涼避暑。猴頭山危石重達10噸、狀如猴頭,獨立在山頂岩石上,大風吹來,猴頭石微微動搖。絕壁掛天梯長200米,沿陡立的山壁鑿立而上,最陡處近82度,十分險奇。還有雄雞長鳴、棋盤石、二郎趕山和擂鼓坪等景點。天台山交通便捷,設施齊備,現有德信度假村、NO.1拓展基地等旅遊接待設施。
4、規劃中的三環公路也將在石門寺附件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