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黑斑病
花生黑斑病
花生黑斑病又稱黑斑病。主葉斑現於葉正背兩面,圓形或近圓形,大小0.5-8mm,病斑擴展后融合成大型不規則斑塊。葉柄、莖和花軸染病 生線形或橢圓形病斑,深褐色至黑褐色,有時外圍具淺黃色水漬狀暈圈。要為害葉片、葉柄、莖和花軸。
中文名:花生黑斑病所屬門:屬半知菌亞門
感染花生黑斑病植物
俗稱別名:“黑疸”、“黑澀”
為害對象:花生
為國內外花生產區最常見的葉部真菌病害。在花生整個生長季節皆可發生,但其發病高峰多出現於花生的生長中後期,故有“晚斑”病之稱。常造成植株大量落葉,致莢果發育受阻,產量銳減。
黑斑病的癥狀與褐斑病大致相似,為害部分相同,兩者可同時混合發生。(1)葉片:黑斑病病斑比褐斑病小,直徑1~5毫米,近圓形或圓形,暗褐色至黑褐色,葉片正反兩面顏色相近。病斑周圍通常沒有黃色暈圈,或有較窄、不明顯的淡黃色暈圈。在葉背面病斑上,通常產生許多黑色小點,即病菌子座,呈同心輪紋狀,並有一層灰褐色霉狀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害嚴重時,產生大量病斑,引起葉片乾枯脫落。(2)葉柄和莖桿:病斑橢圓形,黑褐色,病斑多時連成不規則大斑,嚴重的整個葉柄和莖桿變黑枯死。
分生孢子梗。叢生,粗短,聚生於分生孢子座上,多數無隔膜,末端屈曲,褐色至暗褐色,大小(24~54)×(5~8)微米。分生孢子。倒棒狀,較粗短,橄欖色,多胞,具1~8個隔膜,多為3~5個隔膜,大小(18~60)微米×(5~11)微米。
病菌以子座或菌絲團在病殘體上越冬,也可以子囊腔在病組織中越冬,但不是主要初侵染源。翌年遇適宜條件,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孢子落到花生葉片上,遇適宜溫度和水滴,萌發產生芽管,直接穿透表皮進入組織內部,產生分枝型吸器汲取營養。
病菌生長溫限10-37℃,最適為25-28℃。秋季多雨、氣候潮濕,病害重;少雨乾旱年份發病輕。土壤瘠薄、連作田易發病。老齡化器官發病重;底部葉片較上部葉片發病重。魯花3號、海花1號、蔓生型小粒種易感病。
因地制宜地選用抗病品種。適期播種,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密植,善管肥水,注意田間衛生等。花生收穫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集中燒毀或漚肥,以減少病原。田問發現病情后及時防治,花生髮病初期,可用下列藥劑:
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50%噻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
用對好的藥液40~50kg/畝,均勻噴霧,視病情隔7~15天施藥1次。
田間發病較多,多數葉片發現病斑時應加強防治,可噴施下列藥劑:
40%氟硅唑乳油6 000~8 000倍液;
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
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
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
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 000~2 000倍液;
50%咪鮮胺錳絡化合物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
用對好的藥液40~50kg/畝,均勻噴霧,間隔5~7天施藥1次,連續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