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五丈原的結果 展開
- 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
- 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下轄鎮
五丈原
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
五丈原,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為秦嶺北麓黃土台原的一部分,海拔約750米,原上地勢平坦,面積南北長約4公里,東西寬約1.8公里。南靠秦嶺,北臨渭水,東西皆深溝,形勢險要。
五丈原為三國時諸葛亮北伐曹魏、屯兵用武、死而後已的古戰場。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隔渭河對陣,后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於世。
五丈原,位於陝西省岐山縣棋盤山北麓,南連秦嶺淺山,東、西、北三面均為懸崖陡坡,沿山寬0.5公里,北部寬1公里,南北長2.5公里,原面呈“琵琶”形,向北傾斜。
五丈原屬黃土台原(塬),位於渭河階地兩側,山前洪積扇前緣。渭河南岸可能由於階梯斷層所致,形成了梯狀古地貌,至今仍呈階梯黃土原地貌景觀。其組成物質,頂部為上更新統時期及中更新統時期黃土組成,並夾有14層古土壤(地表可見到9層),底部約120米以下為下更新統時期河沖、洪積物質。主要是亞粘土或亞砂土夾砂或砂礫石層。
五丈原西,為秦嶺北麓淺山地帶,海拔550~2160米,面積102.774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12%,含落星鄉的愛和平、寺峪、雞坡、龍泉原、八米原,曹家鄉的甘秦、齊鳴、金家磨、曹家村、鄭家堎、安嶺、西溝、魚龍村及縣屬五丈原林場。區內耕地25745畝,佔全縣總耕地4.24%。有8247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80.3人。本區山高,谷深,坡陡,石多。深山一般海拔1200~1800米,坡度大於35°,淺山海拔800~1200米,坡度較緩,在25°~30°之間,山前丘陵地帶海拔550~800米,總趨向是向北傾斜。除山前丘陵及河谷土層較厚,土質較好外,大部分土層薄,可耕性差。是縣境內發展林牧業的良好基地,區內主要山頭從西到東有:
西涼廬山,在縣南25公里處,五丈原西南。山峰陡峭,草木蔥鬱。
五丈原石頭河川地貌
東涼廬山,在縣東南35公里,山腳下即為古褒斜道北口斜峪關。
五丈原東為石頭河川道,東至眉縣界,南至斜峪關,北至渭河,長15公里。南窄北寬,南高北低,相對高差170米,地勢平坦。大部分土壤為水稻土,水源豐富,水利設施齊全,氣候溫暖、濕潤,素有“小江南”之稱,以種植水稻、小麥、油菜為主。糧食商品率居全縣第一。含安樂鄉、落星鄉的落一、落二兩個村委會及五丈原鎮的東星村委會轄區。
五丈原所在的岐山縣地處內陸,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四季冷暖乾濕分明。春季(3至5月)大地回暖,降水增多,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日較差大,易出現寒潮、大風、霜凍和春旱天氣;夏季(6至8月)氣溫最高,降水量最大,光照充足,但因地形和熱力作用的差異,降水分佈不均,夏初和伏天多旱,後期常有大風、暴雨、冰雹出現;秋季(9至11月),初秋陰雨連綿,氣溫緩降,濕度較大,光照減少,後期秋高氣爽,氣溫猛降,乾旱少雨,季風顯著,大陸性強。冬季(12月至來年2月)氣候寒冷,乾燥少雨。
土層厚,質地中壤,肥力高,地下水資源差,曾有“有女不嫁五丈原,吃水還比吃油難”的說法。1958年引石頭河水上五丈原,開創了良好的灌溉條件。
1995年3月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陝西省蔡家坡經濟技術開發區,責管理岐山縣蔡家坡鎮、五丈原鎮、曹家鎮、安樂鎮四鎮208.5平方公里範圍內的土地、規劃、建設、產業發展等經濟事務。面積208.5平方公里,可建設面積131平方公里,中心規劃區50平方公里,人口20.76萬,區內的蔡家坡鎮是全國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鎮。2011年,蔡家坡經開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9.5億元,同比增長39%;實現生產總值108億元,同比增長35%;實現經營總收入267億元,開發建設規模、經濟總量、整體影響力列全省省級開發區前茅。
梅惠渠渠首
五丈原渠道,位於石頭河西岸,系無壩自流引水工程,主體工程由進水閘、450米隧洞、10公里原邊乾渠、落馬溝渡槽及洪溝倒虹組成。進水閘位於斜峪關石頭河西岸,引水流量0.5立方米/秒。灌區修建支渠3條,長10.06公里,斗渠39條,長17.16公里,抽水站4處,渡槽5座,橋樑234座,退水9處。工程由五丈原渠道管理站管理,受五丈原、曹家兩鄉鎮人民政府領導。五丈原渠道,五丈原渠道於1958年3月開工興建,共投工8.8萬個,移動土石方43萬立方米,至6月26日試水成功,使原上2萬餘畝旱地變成了水澆地。12月,高店公社社長李俊代表五丈原渠道的建設者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代表會議,受到國務院嘉獎。1964年,灌區進行維修,配套,投工1.45萬個,國家投資1萬元,襯砌原邊乾渠4.6公里,修建支渠1條,長3.05公里,斗渠11條,長9.5公里,建築物30座,移動土石方1.2萬立方米。1983年再次整修擴建。投工5.7萬個,國家投資12.72萬元,鄉村籌資3萬元,完成土方2.55萬立方米,漿砌塊石0.29萬立方米,混凝土0.17萬立方米,擴建乾渠9.74公里,加大引水渠道斷面,引水流量由0.5立方米/秒增至1立方米/秒。
諸葛亮廟
諸葛亮廟,創建於元初,明清屢經重修增建。民國十八年被土匪燒毀,翌年,西北民軍某部首領劉得才會同當地群眾修復。1980~1983年縣博圖館全面進行維修、彩繪。為本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將廟內重要古建有:
山門,北向,三間,面闊9.7、進深7.6米。兩側各跨耳室一間。九脊歇山頂。
獻殿,五間,面闊16.9、進深9.2米。硬山五脊頂。其前檐使用五間通檁,是其特點。
正殿,三間,面闊11.1、進深14米。其西側有楊儀廟一間,東側有姜維廟一間。三殿均為五脊硬山頂。
八卦亭,在獻殿、正殿中間,平面呈八角形,邊長3.3米,中心直徑8米。攢尖頂。建築工藝精巧,饒具藝術價值。
鐘樓,在山門與獻殿之間西側。平面呈正方形,邊長5、通高7.3米。重檐十字歇山頂。樓上懸掛大鐘一口,重1350公斤,系清嘉慶十三年所鑄。
鼓樓,在山門與獻殿之間東側,與鐘樓左右對稱。同式同大同高。
此二樓本已殘破傾圯,不堪修補。縣博圖館先將其繪圖、錄跡,然後全部拆除,照原式重建如初。
諸葛亮廟與五丈原以其名聞於世,故遊客絡繹不絕。1982年,中顧委黃鎮遊覽時題七絕一首:“巍巍平坦五丈原,諸葛當年恨綿綿。天下三分勢難改,嘔心瀝血漢祚延。”
五丈原東麓之落星灣,舊縣誌據亮傳斐注引《晉陽秋》:“有星赤而芒角,自東北西南流,投於亮營,三投再還,往大還小,俄而亮卒”之記載,將其列為古迹,目之以“諸葛武侯長星墜處”。
五丈原東10公里處之葫蘆口,相傳就是諸葛亮伏兵火燒司馬懿的戰場。
位於五丈原北麓渭河南岸的高店鎮,相傳是魏延駐防之地,叫魏延城。
渭河北岸的三刀嶺,正好與五丈原南北對峙,隔河相望,傳說就是司馬懿駐紮帥營之處。
五丈原
五丈原,位於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南,秦嶺北麓,海拔約750米,南北長約4公里,東西寬約1.8公里。南靠秦嶺,北臨渭水,東西皆深溝,形勢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