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效果

貨幣政策效果

貨幣政策效果是指貨幣供給量的變動對總需求從而對國民收入和就業的影響。

衡量


貨幣政策效果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衡量。一是從數量方面,它是用來衡量貨幣政策發揮作用的大小,即貨幣政策的數量效果;二是從時間方面,它是用來分析貨幣政策發揮作用的快慢,即貨幣政策的時間效果。這就是說,衡量貨幣政策效果,就是分析和測算貨幣政策解決社會經濟問題的效力強弱程度,以及這個效力在政策實施后多長時間才會發揮表現出來。
對貨幣政策數量效果的衡量是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它關係到貨幣政策對國民經濟最終影響的規模。一般來說,衡量貨幣政策的數量效果,主要在於分析和比較實施的貨幣政策所取得的效果與預期所要達到的目標之間的差距。現以考察目標實施情況為例,說明如何衡量貨幣政策的數量效果。

干擾因素


貨幣政策效果的干擾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時滯、合理預期、政治等因素。
1.時滯因素
所謂時滯,是指根據現實經濟情況,客觀上需要制定某項政策到這項政策對經濟活動的預期影響充分顯示出來所需的時間,它由內部時滯和外部時滯兩部分構成。
內部時滯,是指從經濟和金融形勢發生變化需要中央銀行採取政策行動時始,到中央銀行實際採取行動時止的這段過程。它又可分兩部分:①認識時滯,指從需要採取貨幣政策行動的形勢出現,到貨幣當局認識到必須採取行動所需要的時間。它的長短與貨幣當局對情況的了解以及對經濟形勢的預測有關。②行政時滯,指從貨幣當局認識到採取政策行動,到實際釆取行動所需要的時間。它的長短與貨幣當局的決策制度和行動決心有關。
外部時滯,是指中央銀行採取貨幣政策行動之日起,到對經濟活動發生充分影響時止的這段過程。它也可分兩部分:①轉向時滯。貨幣當局在採取政策行動后,藉助於中介指標調整貨幣供給或利率水平,面對新的經濟和金融形勢,各個經濟單位必然會改變其決策和支出行為,其改變投資決策和支出決定之前的這段時間即為轉向時滯。②生產時滯。各經濟單位改變其經濟行為後,對整個社會的生產、就業與收入就會發生影響,這些影響主要由生產過程所決定,故稱之為生產時滯。外部時滯主要由客觀的經濟和金融條件決定,較少受貨幣當局的控制。6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學家採取各種經濟計量模式,試圖對外部時滯加以估計。他們的估計從未能夠一致,但多數研究表明,貨幣政策達到它最終效果至少需要6個月,以至兩年。
2.理性預期因素
理性預期,是指人們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做出的預期。這種預期之所以稱之為合理,因為它是人們參照歷史上提供的有關知識,經過周密考慮之後才做出的一種預期。理性預期理論有別於凱恩斯弗里德曼的預期理論。凱恩斯所講的預期理論是盲目性預期,以人們心理的無理性為前提,成為經濟不穩定甚至周期波動的因素。弗里德曼所講的預期是適應性預期,是人們為了適應客觀經濟形勢的變化而被動地調整自己的預期,人們在進行適應性預期時,掌握的信息並不充分,主要根據自己的經驗或記憶來預測未來,並準備隨時修正自己的預測。人們在進行合理預期時,事先掌握了充分的信息,經過周密地思考和判斷,主動做出明智的處理,因而是有理性的預期。
3.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對貨幣政策效果的干擾很大,它可能使中央銀行偏離正確的政策,甚至使貨幣政策部分失效。任何一項貨幣政策,給不同的階層、、集團、部門或地方帶來的利益是不同的。為了使各自獲得利益最多或受損失最少,這些主體往往形成一定的政治壓力,迫使貨幣政策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調整。
官僚機構為了自身的利益,可能會置社會公眾利益於不顧,由此產生政治性經濟周期,從而影響貨幣政策的效果。在西方許多國家,政治過程是短期化,政府幾年須換屆一次。由於低失業和高生產會給執政黨帶來不少選票,因此,在大選前政府都力圖刺激經濟,傾向於採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使失業率下降和產出增加。但是,貨幣政策的貫徹應是長期的,必須具有連續性,而政府頻繁更替的壓力,就可能導致貨幣政策短期化。此外,某些特殊利益集團可能從自身利益考慮,而對貨幣政策的決定和實行施加壓力。例如,銀行家們總是希望利率居高不下,以便從中得益,因而可能會迫使中央銀行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受利率上升影響較大的住房建築業,可能聯合起來,迫使中央銀行執行過於擴張的貨幣政策,以延緩名義利率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