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陵
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中國帝王陵,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皇帝的極權及其生死觀念相結合的必然產物,也是各個歷史時代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結晶。
高一爺(原名陳漢皋)1926年生於浙江天台,1946年進北京大學求學,1948年加入中共北平地下黨組織,後進入冀中解放區,在中共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任行政秘書,曾參加接管北平的工作。1949年調入國務院文化部。現任中華詩詞學會顧問。
本書逐一介紹了先秦時期、秦漢時期、三國時期、隋唐宋時期、元明清時期等的著名帝王陵墓。
前言
這種葬制到春秋晚期才開始動搖,戰國時代,諸侯國君的墓已明確稱為“陵”,並規定,“民不得稱陵”。陵字的本意是山,稱墓為陵是指墓上的封土像山那樣高大,種樹就不言而喻了。
從一系列帝王陵的考古發掘中得知,稱陵以後,封土之下行地宮,地宮之內有棺槨,棺槨之內有隨葬晶,棺槨之外還有陪葬品。這些隨葬晶和陪葬晶,大都是當時的寶貝或含有一定;社會和文化意義的象徵物。因此陵墓就成了一個個地下寶庫或博物館,其豐富、輝煌和工藝之精巧,往往出人意表。它們的存在表明了活人對於死亡的敬畏之情和靈魂永生的想像。
陵墓的歷史文化價值,遠不止於地下部分。它的地上部分,包括:陵址的選擇、陵墓與環境的關係、陵園的平面布局和各種建築物及小品的營造、裝修和雕刻,都出自當時巨匠、大師
等頂尖人物之手,無不達到完美的境界,都可稱為一時的傑作。
當然,中國歷史久遠,上下六七千年,包括傳說中的和史籍上有記載的帝王,共400有餘。因為時代不同,地域各異,國力有強弱,帝王又各有境況和愛好,帝王陵也隨之大異其趣。據黃濂所著《中國歷代帝陵》一書附表統計,傳說中的帝王陵計15座,約佔總數的3%;待考和不可考的,計179座,約佔總數的45%;其餘均為有陵墓可考的,約佔總數的52%,不過其中已經作過考古挖掘或部分挖掘的,只佔很少一部分。就這很少一部分的情況而言,古代帝王陵的豪華奢侈,古代帝王迷信厚葬之風的嚴重,確已達到驚人的地步。只有當我們充分了解中國帝王陵上上下下、里裡外外的情形以後,才能更加徹底地了解那些身居其中的死者,在他們活著的時候,關於死亡和靈魂都想了些什麼。
全世界都知道,小國人歷來講究風水。早在公元7—16世紀,中國風水文化就已對周邊國家及地區發生著影響,並廣泛傳播。16世紀以後,開始擴散到歐美等地,逐漸引起了域外人的興趣;國外最近還掀起了“中國風水熱”,甚至派留學生來,指名要研究中國風水學。帝王陵陵址的選擇、營造及其勺整個自然環境的關係,正是我們了解我國古代風水學到底是怎麼回事的直接途徑。
無論哪一座帝王陵,最終無不通過千千萬萬勞動者的雙手才建造起來。不管帝王及其大臣們怎樣窮謀竭構地設計,如果沒有勞動者的智慧和才能,帝王陵都無從實現。這就是說,帝王陵雖為歷代帝王埋骨之地,卻不能不成為千千萬萬勞動者表現思想和技藝的舞台。歷史從來都是公正的,它嚴格按照自己的邏輯發展:當初,成千上萬生靈為帝王那把枯骨竭盡一切,甚至還要搭上性命;現在,事情完全顛倒了過來,是那把枯骨戎了當年成千上萬生靈心血的載體,使之千古留傳,並最終匯合成一部輝煌的巨著,記錄著我國歷代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上,曾經有過怎樣驚人的創造和取得了何等卓越的成就。就這一意義而言,中國帝王陵誠不失為一部珍貴的解讀古代中國歷史文化的教材。
前言
先秦時期
秦漢時期
三國時期
隋唐宋時期
元明清時期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