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西周姬昌創作的書籍

《周易》即《易經》,《三易》之一(另有觀點:認為易經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春秋時期,官學開始逐漸演變為民間私學。易學前後相因,遞變發展,百家之學興,易學乃隨之發生分化。自孔子贊易以後,《周易》被儒門奉為儒門聖典,六經之首。儒門之外,有兩支易學與儒門易並列發展:一為舊勢力仍存在的筮術易;另一為老子的道家易,易學開始分為三支。《四庫全書總目》將易學歷史的源流變遷,分為“兩派六宗”。兩派,就是象數學派和義理學派;六宗,一為占卜宗,二為禨祥宗,三為造化宗,四為老莊宗,五為儒理宗,六為史事宗。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易經》為群經之首,設教之書。

創作背景


成書背景

中國早期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先民們對於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因而產生了對神的崇拜,認為在事物背後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的存在,支配著世間一切。當人們屢遭天災人禍,就萌發出藉助神意預知突如其來的橫禍和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的慾望,以達到趨利避害。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

成書時間

成於西周
顧頡剛關於《周易》卦爻辭製作年代的考證結論,認為周初作。李學勤也認為顧頡剛此文“推定經文卦爻辭‘著作年代當在西周初葉’”,“為學者所遵信,可以說基本確定了《周易》卦爻辭年代的範圍,是極有貢獻的”。
成於戰國
大多學者認為《易傳》成書於戰國。易傳的成書問題,自歐陽修《易童子問》與蘇軾之後,數百年來已經罕有人再信是孔子所做了,錢穆、顧頡剛、馮友蘭、郭沫若、李鏡池等等海內外的學者名家均斷定司馬遷《史記》的說法不足信。其稱易傳為孔子所做,若非司馬遷之誤,就必是漢儒劉歆所偽竄。根據《易傳》的內容來看,應是在孟子、荀子的性命天道之學出現以後的作品,有明顯的黃老道家與陰陽家色彩。
成於西漢
顧頡剛根據箕子和康侯兩條卦爻辭,指出《周易》卦爻辭為文王所作的傳統說法不可信。顧頡剛繼《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之後作《論易繫辭傳中觀象制器的故事》,是對其所說《周易》卦爻辭所無的觀象制器故事的專門考論,意在證明《繫辭傳》觀象制器章講到古史帝系人物的話是西漢後期人的說法。
關於《繫辭傳》與《世本》的關係,胡適指出,“《世本》所據傳說,必有一部分是很古的,但《世本》是很晚的書,《繫辭》不會在其後” ,“《世本》不採《繫辭》,也許是因為《繫辭》所說製作器物太略了,不夠過癮。《繫辭》那一章所說,只重在制器尚象,並不重在假造古帝王之名。若其時已有蒼頡沮誦作書契之傳說,又何必不引用而僅泛稱‘後世聖人’呢? ”郭店戰國簡本《老子》的面世,證明胡適對顧頡剛的批評是正確的。

周易作者

《漢書·藝文志》在描述《周易》的成書過程時,稱“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三聖,即伏羲,文王和孔子。
否定孔子作《易經》的大學問家很多,如歐陽修、龔自珍。當代學者錢玄同精心考據后認為“孔丘無刪或製作‘六經’之事。”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斷言:“誰為作者殊難確指,歸功一聖亦憑臆之說”。清儒家學者幾乎一邊倒認為“孔子以前不得有經”,康有為則認為:“凡‘六經’皆孔子所作”。
根據現代學界研究,一般認為,《周易》(64卦及卦爻辭)為周初周人所作,重卦出自文王之手,卦爻辭為周公所作。

名稱由來

馬王堆帛書
《周易》又稱《易經》,分為經部和傳部,經部之原名就為《周易》,是對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義的揭示和相應吉凶的判斷,而傳部含《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七種十篇,稱之為“十翼”,是孔門弟子對《周易》經文的註解和對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論述。
“周易”一詞的解釋,眾說紛紜,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二種:一種認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書;一種認為《周易》是講變化的書,英文中TheBookofChanges的譯文就是取此義。
春秋時,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傳》這部史書當中,多次提到“周易”,但從當時人們運用的《周易》看,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畫(符號)卦爻辭。
戰國時,以解釋《周易》為宗旨的《易傳》成書。《周易》和《易傳》並稱為《易》,如《莊子》所謂“易以道陰陽”、《荀子》所謂“善為易者不佔”之“易”包含了《易傳》。
西漢以降,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採納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效仿先秦與漢景帝把道家黃帝與老子的著作稱經的做法,也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稱為“經”。《周易》和《易傳》被稱為《易經》,或直接稱為《易》。自此以後,《周易》、《易經》、《易》混合使用,有稱《周易》,有稱《易經》,有稱《易》,其實含義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傳》,一直沿用至今,仍然沒有嚴格區分。有的學者為了區分《周易》經傳之不同,稱六十四卦及卦爻辭為《周易古經》,稱註釋《周易古經》的十篇著作(易傳)為《周易大傳》。
“周”之涵義
具體地說,“周”字,有二義:
①:指周普、普遍,即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
②:指代號,即周朝,古代常稱周朝的書為周書,如《周禮》、《周語》等。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也有人認為《易經》流行於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人依據《史記》的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認同《易經》因周文王得名。
“易”之涵義
①易由蜥蜴而得名,為一象形字,此說出自許慎《說文解字》;而蜥蜴能夠變色,俗稱“變色龍”,所以“易”的變易義,為蜥蜴的引申義。
②理解西周之“易”,理當以西周禮樂制度的變革為條件。
“易”字演變
③日月為易,象徵陰陽。從文字學看,“易”字的構成是“日”、“月”。“易”上為“日”。
④日出為易。“干”的本義。
⑤易是占卜之名。
⑥變易、變化的意思,指天下萬物是常變的,故此《周易》是教導人面對變易的書。
⑦交易,亦即陰消陽長、陽長陰消的相互變化。如一般太極圖所示。有說“易”的甲骨文為象徵將一器皿水(或酒)倒入另一器皿之中,以示變換、交易。
⑧易’即是“道”,恆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隨著時空變幻,恆常的道不變。《繫辭傳》:“生生之謂易”。
⑨指古代卜筮之書的代名詞。《周禮》“太卜”的記載中,有《連山》、《歸藏》、《周易》三部筮書稱為“三易”,故易是筮書專有名詞。
東漢鄭玄的著作《易論》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這句話總括了易的三種意思:“簡易”、“變易”和“恆常不變”。即是說宇宙的事物存在狀能的是:
1.順乎自然的,表現出易和簡兩種性質;
2.時時在變易之中;
3.又保持一種恆常。
日月的運行表現出一種非人為的自然,這是簡易;其位置、形狀卻又時時變化,這是變易;然而總是東方出、西方落這是“不易”。

內容簡介


周易
周易
繫辭》有:“《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當文王與紂之事耶?”《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周易為周文王所作,其後有所修改
漢代司馬遷著《史記》稱周文王的作品為《周易》。現存《周易》皆附“彖辭”與“象辭”,是否文王所為?尚待考證。東周孔子及其弟子將“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等夏商周禮教規範寫入《文言》、《繫辭》,編入“周易”。先秦儒生將“周易”尊稱《易經》並冠以“孔夫子作品”。包含《文言》、《繫辭》、《說卦傳》等“雜貨”的《易經》,並非正宗《周易》,應當稱為〈儒學易〉。其詳情,請看以下詮釋。
廣義的《易》包括《易經》和《易傳》。《易經》分為《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由於《易經》成書很早,大約在西周時期,文字含義隨時代演變,《易經》的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因此春秋戰國時代的人(孔子為代表人物之一)撰寫了《十翼》,又稱為《易傳》,以解讀《易經》。《易經》本是反映變化的哲學古書,長久以來被用隨機數選取作筮辭用。中國的易經博大精深,高煜翔多年的《易經》研究,提倡辨證研究中國古典文化,用物理的方法來詮釋易經。高煜翔,河南南陽唐河人,畢業於鄭州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專業,現為陰陽易辨派創始人、河南省易學會命理特約顧問、中華建築風水研究學會理事、中華中醫研究協會特約顧問、國際陰陽五行研究協會顧問。提倡辯證研究中國的易經。《易經》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算術、文學音樂藝術軍事武術。從十七世紀開始,《易經》也被介紹到西方,並作為變化的哲學運用於現實生活。《童子問易》進一步指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此次西進,“在歐洲大陸的法國引起了政治革命,在德國則引起了哲學革命,並為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基”。

基本詮釋


《周易》
《周易》
《周易》是一部論“變”法的奇書。《周易》的變法序列是用形象表達出來的。這些看似神奇的形象不是憑心靈的任意創造、而是有它物化基礎及其實踐這個認識環節。《易。繫辭傳》曰:“古者包犧氏(伏羲氏)王天下也,仰者觀象於天、俯者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因此,受遠近諸事物變化的啟迪而揣度天地萬物變化的奧秘,並把其效法成形象,以透析其本質和規律,達到把握萬事萬物基本運動規律及其相互關係是作卦畫的初衷。顯示了《周易》屬於形象思維性質的最最原始的本質屬性(來源《陰陽系統論》)。
《周易》的形象思維之所以能構成應有的體系,在於它不是簡單的形象模仿,而是具有理性思維的特點,在於它表達方式的抽象性和形象本質的客觀實在性。所謂客觀實在性的內含是說《周易》的六十四卦畫序列、屬於以天象為坐標的陰陽動態變化,而不是主觀的臆造或雜亂無章的拼湊,這也就是《童子問易》所總結的“荷‘天衢’、道‘屢遷’的有機、合規思想”。
臆造的形象就不可能反映實在的本質,拼湊的形象更會出現無法彌合的代溝,難以體現出客觀的邏輯。然而,《周易》用形象刻畫的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儘管有它物化的基礎和模式,但並不是原原本本的複寫或依葫蘆畫瓢,而是用間接、科學、抽象的形式來表達。命理名家於大有老師提醒您,推算命理是很嚴肅認真的事情,不要輕信一些網路軟體的命理批斷。
有例為證,《易·繫辭傳》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既是演繹八卦的基本程序,也是將一般的感覺和表現升華為理性形象的表達過程,用陰陽運氣學的語言來詮釋這句經文,就是說《周易》所要探討的事物或現象就是“太極”,太極內在相互對立的陰陽兩方面就叫做“兩儀”,陰陽兩儀各自內在的矛盾利害因素就構成了“四象”,把這個矛盾利害的基本因素按照辯證否定觀進行推理、就有八經卦(用三爻組成的卦)所表達的基本卦象。只有表達形式的抽象性,才有可能達到“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之目的,才有可能將其用有聲的文字表達出來反射出對陰陽運氣學說的導源作用,一個活生生的運氣思維邏輯的始版。(來源《人體生物節律學》)
周易分為易經和易傳兩個方面,“天人合一”是易經的核心理論。易經八卦又分為“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國際陰陽五行研究協會顧問高煜翔研究先天八卦後天八卦后總結說:“先天八卦為體,後天八卦為用。”只要懂得了這個原理,易經風水就很容易理解了(來源《六柱預測學》。

解說


《周易》上篇有三十卦,其順序為:
(卦一)(卦二)(卦三)(卦四)(卦五)(卦六)(卦七)(卦八)小畜(卦九)(卦十)(卦十一)(卦十二)同人(卦十三)大有(卦十四)(卦十五)(卦十六)(卦十七)(卦十八)(卦十九)(卦二十)噬嗑(卦二十一)(卦二十二)剝(卦二十三)復(卦二十四)無妄(卦二十五)大畜(卦二十六)頤(卦二十七)大過(卦二十八)坎(卦二十九)離(卦三十)
《周易》下篇有三十四卦,其順序為:
咸(卦三十一)恆(卦三十二)遯(卦三十三)大壯(卦三十四)晉(卦三十五)明夷(卦三十六)家人(卦三十七)睽(卦三十八)蹇(卦三十九)解(卦四十)損(卦四十一)益(卦四十二)夬(卦四十三)姤(卦四十四)萃(卦四十五)升(卦四十六)困(卦四十七)井(卦四十八)革(卦四十九)鼎(卦五十)震(卦五十一)艮(卦五十二)漸(卦五十三)歸妹(卦五十四)豐(卦五十五)旅(卦五十六)巽(卦五十七)兌(卦五十八)渙(卦五十九)節(卦六十)中孚(卦六十一)小過(卦六十二)既濟(卦六十三)未濟(卦六十四)
六十四卦又稱別卦,每一卦都有六個爻組成,陽爻稱“九”,陰爻稱“六”。爻的順序是從下而上,第一爻稱“初”,最後一爻稱“上”,二至五爻分別以“二、三、四、五”稱之。如第一爻為陽爻,則稱初九,為陰爻稱初六;第二爻為陽爻稱九二,為陰爻稱六二;第三爻為陽爻稱九三,為陰爻稱六三;第四爻為陽爻稱九四,為陰爻稱六四;第五爻為陽爻稱九五,為陰爻稱六五;最上一爻為陽爻稱上九,為陰爻稱上六。
卦名、卦辭和爻辭原本的《周易》是沒有卦名的,每一卦以別卦卦象作為標題。後來人們從卦辭中析出卦名,才有了我們今天才看到的六十四卦卦名。卦名是對一卦的本質概括。每一卦都有一段卦辭,卦辭又稱為彖辭,是對一卦卦象所象徵的事物或現象的基本認識和評價,是對一卦所包含內容的概述。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每一爻都有爻辭。另外,《乾》《坤》兩卦又各有一條用辭。

內容組成

周易
周易
今本《周易》的內容主要包括“”和“”兩部分。
“經”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號與卦爻辭。
所謂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兩兩相重而得,“八卦”則是由“陰”、“陽”二爻三疊而成。
《周易》的“陰”、“陽”,分別呈中斷的與相連的線條形狀,即“––”與“- -”。古人用陰陽範疇來表現寒暑、日月、男女、晝夜、奇偶等眾多概念,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在“陰”與“陽”的基礎上,聖人將其符號三疊而成八種不同形狀,分別命名為不同的卦名並擬取相應的象徵,稱為“八卦”(也稱“經卦”),具體如下:
接著,聖人再將“八卦”兩兩相疊,構成六十四個不同的六劃組合體,即“六十四卦”(也稱“別卦”),每卦中的兩個“八卦”符號,居下者稱為“下卦”(也稱“內卦”,《左傳》稱“貞卦”),居上者稱為“上卦”(也稱“外卦”,《左傳》稱“悔卦”)。“六十四卦”每卦共有六條線條,稱為“爻”。《說文解字》云:“爻,交也”;王弼云:“夫爻者何也?言乎變者也”。“爻”的原意也就是陰陽之交變。因此“- -”稱為“陰爻”,以“六”表示;“—”稱為“陽爻”,以“九”表示。六爻的位置稱為“爻位”,自下而上分別為“初”、“二”、“三”、“四”、“五”、“上”。如《蒙卦》:如,第四卦“蒙卦(下坎上艮)”自下而上的六爻分別稱為“初六”、“九二”、“六三”、“六四”、“六五”、“上九”。
所謂的卦爻辭,即繫於卦形符號下的文辭,其中卦辭每卦一則,總括全卦大意,爻辭每爻一則,分指各爻旨趣。《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應的也有六十四則卦辭和三百八十四則爻辭(由於《》《》兩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辭,故將其併入爻辭之中,即總計三百八十六則爻辭)。
“傳”實際上是闡釋《周易》經文的專著,即《彖傳》上下、《象傳》上下、《文言》、《繫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計七種十篇。因其闡發經文大義,如本經之羽翼,故漢人稱之“十翼”,後世統稱《易傳》。
《周易》最為基本的內容是卦象,以及解釋卦象的繫辭、象辭、象辭和爻辭,繫辭和象辭是周文王所作,象辭和爻辭是周公所作。占卦的時候要先取卦,就是通過某種方式先得到本卦。取卦的方式多種多樣,最初用蓍草,後來改用竹籤、銅錢或其他物品作算籌。取卦的方法基本上是以偶數為陰爻,以奇數為陽爻,有的則在算籌上標明陰爻和陽爻。若用銅錢占卦,古法是以有字一面為陰,無字- -面為陽;南宋朱則以有字-面為陽,無字-面為陰。陰爻為六,陽爻為九。其法是取銅錢三枚,- 擲得本卦,亦稱內卦。本卦既定,就可以根據求占者所要求問的事項來取變卦,然後再結合本卦和變卦進行占卜,預測吉凶。占簽取卦的過程作一看很複雜,實它和邏輯學中的三段論推理很相似。取本卦的過程,就是設定大前提;取變卦的過程就是設定小前提,占筮的結果就好比是三段論推理的結論。從這個意義上說,占筮也是一種邏輯推理過程,只不過它的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是由《周易》中的卦象、卦辭來確定的。
有的論者把《周易》看做一部有關自然、社會、人類的歷史發展的綜合性著作,指出( (周易》的《經》本來是古代用以占卜的書,只賄個別地方包含有一 些原始的哲學概念。但經過《傳》的解釋、引申和發揮,《周易》 就遠遠不再是一-本占 卜的書,鴯-部哲學著作了。和先秦諸子的著作相比,《周易》 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企圖對包含自然、社會、人類的歷史發展等等範圍廣泛的問題作出一種總體性的概括和說明,建立一個世界模式。所以《周易》歷來被看作是彌綸天地,無所不包’二”但不論怎麼評價《周易》的社會文化價值,都不能否認它最初是一部關於占卜的書。這是一個基本事實。後世一些術士動不動就抬出《周易》作招牌,有一定道理的。
詳細解說如下:
解《易》之作最早是《易傳》,共7種10篇:《彖》上下篇、《象》上下篇、《繫辭》上下篇、《文言》、《說卦》、《序卦》、《雜卦》,統稱“十翼”。舊說它們是孔子輔《易》之作。近代學者多認為它們非一人一時之作,雜出於戰國、秦漢間人手。《彖》與《象》中的大傳(解說卦辭部分),主要是宣揚儒家政治、倫理、修養等觀點的。《象》中的小傳(解說爻辭部分),強調爻位說,是為尊奉君位而作的。《繫辭》與《文言》是前人解經遺說的輯錄。《繫辭》上下兩篇,是《周易》的通論,以論述《周易》的義蘊與功用為主,是《易傳》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它闡述宇宙事物間的矛盾與發展,如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等觀點,具有樸素的辯證因素,但也有一些唯心史觀的論述。《文言》是《易傳》中專門用以解說《乾》《坤》兩卦的。解《乾》卦的卦辭與爻辭部分通稱《乾文言》,解《坤》卦的卦辭與爻辭部分通稱《坤文言》,內容只是借解說卦爻辭來提出一些觀點,供統治者借鑒。后出的《說卦》收錄了漢初經師的“卦象”、“卦德”說;《序卦》和《雜卦》是對卦義的兩派解說。以上這些,都是早期對《周易》的解說。
在以後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自漢至宋,說《周易》者有所謂“兩派六宗”:“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房)、焦(贛),入於譏祥;再變而為陳(摶)、邵(雍),務窮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庄,一變而胡瑗、程子(頤),始闡明儒理;再變而李光、楊萬里,又參證史事,《易》遂日啟其論端。此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經部·易》)其實,這許多“派”和“宗”,大都是“援《易》以為說”,合於《周易》真義的並不多。北京圖書館藏王弼《周易注》宋刻本。舊注比較通行的有阮元校勘《周易註疏》本、李鼎祚《周易集解》本。新注有高亨《周易古經今注》、李鏡池《周易通義》、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等。
彖傳
隨上下經分為上下兩篇,共六十四節,分釋六十四卦卦名、卦辭和一卦大旨。王弼曰:“夫彖者何也?統論一卦之體,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象傳
隨上下經分為上下兩篇,闡釋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釋卦象者稱為《大象傳》,釋爻象者稱為《小象傳》。《大象傳》運用象徵手法,號召人們法天正己;《小象傳》號召人們尊時守位、知常明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
文言
共兩節,分別解說《乾》、《坤》兩卦的意旨,故也稱《乾文言》、《坤文言》。主要是在《彖》和《象》的基礎上作出進一步闡發與拓展(啟蒙學人如何多層面觀卦之”德義“)。
繫辭傳
分為上下兩篇,主要申說經文要領(哲學總綱),貫徹卦爻辭的基本義理。文中對《周易》經文作了全面的辨析與闡發,一者抒發《易》理之精微,二者展示讀《易》之要例。
說卦傳
是闡述八卦取象大例的專論,也是探討《易》象產生於(與)推展的重要依據(注重闡述矛盾的對立性)。
序卦傳
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綱要(總目錄),揭示各卦之間的相承相受。前半段經《乾》至《離》共三十卦,主說天道;後半段自《咸》至《未濟》三十四卦,主說人倫。《童子問易》給出的最新解釋是:上經實用乾坤“物象說”解易;下經是用乾坤“父母說”解易。
雜卦傳
猶言“雜糅眾卦,錯綜其義”。將六十四卦重新編為三十二對“錯綜卦”,旨在闡發事物的發展在正反相對因素中體現的變化規律(側重闡明矛盾的同一性)。

八卦結構

周易
周易
在《乾坤譜》中,周易八卦的立體結構如圖:
乾:x=1,y=1,z=1
巽:x=1,y=1,z=0
離:x=1,y=0,z=1
兌:x=0,y=1,z=1
震:x=0,y=0,z=1
坎:x=0,y=1,z=0
艮:x=1,y=0,z=0
坤:x=0,y=0,z=0

書籍性質


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有時簡稱《易》。三易(連山易歸藏易周易)之一。儒家尊為之首。玄學、道教奉為三玄之一對其性質,認識不一,主要有以下觀點:
(1)卜筮書。《周易·繫辭上》具體介紹大衍之數的卜筮法,卦爻辭中有大量的吉凶占語,史書認為《易經》之所以免遭秦火,正因其為卜筮書。宋朱熹《周易本義》主此觀點,近人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高亨《周易古經今注》、李鏡池《周易探源》等亦持此說。
(2)哲學書。莊子認為“《易》以通陰陽。”陰陽問題是中國哲學基本問題。近代有學者認為《周易》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最系統的哲學著作。《童子問易》進一步指出:《易經》持有的是生生不息的宇宙觀,是本體論的生命哲學。它既講世界觀,又講方法論。其認為世界是“有”(太極);其方法論包括辯證法和一分為二("分陰"、"分陽")。還有“復”觀的方法,要求當見“天地之心”。天地之心不是所謂的“道心”,而是德心;有“窮則思變、變以從道”的方法;“極深研幾、見機而作”的方法;“鉤深致遠”的方法;物相雜、“雜而不越”的方法;“善持盈”的方法;“進德修業”等方法。
(3)歷史書。講述人類進化發展的歷史。(章太炎易論》) “乾坤兩卦是緒論。既濟、未濟是餘論,自屯卦至離卦,為草昧時代至殷末之史,自咸卦至小過卦為周初文、武、成時代之史。”(胡樸安《周易古史觀》),另有學者或以為《周易》為商周之史。或以為是奴婢起義史,或以為是用諧音隱文體和卜筮外形寫成的一都特殊史書。
(4)預測學。《易經》運用“損益之道”進行預測。孔子預測華夏文明起碼可以傳承三千年,結果果然應驗,這一預測可見《論語·為政》篇。《童子問易》指出,做男人和當一把手的女性要多玩味乾卦卦、爻辭;作為女性和副手的男士要多玩味坤卦卦、爻辭。”大衍筮法實質是在推衍人們在時空坐標中的‘幾微’曲線。在人生的大過程中,就如鄭玄所說的”始、壯、究“和牟宗山先生所說“拋物線”

名稱

周易,中國古代研究、占測宇宙萬物變易規律的典籍。包括《易經》和《易傳》兩大部分。《易經》內容包括六十四卦卦象、卦辭、爻辭。每卦六爻,六十四卦為三百八十四爻。即有六十四卦辭、三百八十六爻辭(乾、坤二卦分別多出用九、用六爻辭)。文字古奧,蘊義精深。《易傳》是對《易經》所作的解釋。共有十篇:《》上下、《》上下、《繫辭》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又稱《十翼》。
漢 帛書周易
漢 帛書周易
對其書名。理解不一。“周”有周代、周地、周遍、周環等不同解釋,“易”有變易、易簡、不易、交易、對易等不同解釋。
關於作者和成書年代向有爭議。《漢書·藝文志》提出“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之說,認為伏羲氏畫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作卦爻辭,孔子作傳解經。《童子問易》提出”事歷三古更五聖,大易衍進揆益宗“。“五四”以後,史學界提出懷疑,有周初說、春秋中期說、戰國說等不同觀點。李學勤先生的《周易溯源》記述全面、權威。
現存主要版本有三種:通行本、馬王堆帛書本和上博戰國楚簡本。影響最大的通行本有魏王弼注本、唐孔穎達疏本(即《周易正義》)、宋朱熹《周易本義》本。1973 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周易》與傳世各家《易》本均有不同,是現存最早的別本。《周易》注本,古今不斷,多達千餘種,影響較大的有: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孔穎達《周易正義》、宋程頤《程氏易傳》、朱熹《周易本義》,現代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金景芳的《周易講座》等。

涵義解釋


其一

周易
周易
“周”,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而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有人認為《易經》流行於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人依據《史記》的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認同《易經》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幾種較早期的文獻,例如《論語》、《莊子》、《左傳》卻只稱《易經》為《易》,“周易”之名最早見於《周禮》;然而《周禮》的年代,學者還有爭議。所以,就文獻而言,“周”應該是後來加上去。若以《周禮》的系統來看,《三易》的名稱皆無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釋為“周普”和其它兩種占筮書,比較能夠相應。然而夏代是否有《連山》、商代是否有《歸藏》也都還是問題。兩書很可能也是“古史積累說”所言的現象。所以比較肯定的是,《易經》或《周易》原來只稱為《易》。

其二

“周”字的含義,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為“周代”,二為“周普”。前者的寓意在於認為《周易》為西周時代的書。理由便是《周禮》有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一曰《歸藏》,一曰《周易》”,而此說認為《連山》為神農時代的筮書,神農也稱“連山氏”,《歸藏》為黃帝時代的筮書,黃帝也稱“歸藏氏”,后夏用《連山》,商用《歸藏》,西周所用之書則冠以“周”字,名為《周易》。後者則取鄭玄《易贊》,“‘連山’者,象山之出雲,連連不絕。‘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故而《周易》的“周”字,義為“周普”。
“易”字的含義主要的說法有以下幾種:
一、《說文》訓為“易,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即“易”為蜥蜴之類,主取“變”之義。
二、《說文》又引秘書說“日月為易”,象徵陰陽。
三、《周易乾鑿度》雲“‘易’一字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即簡易、變化、不變三層含義。
四、取日出之時陰陽交變之義。也主於“變易”。《周易》在古代文獻中常被簡稱為《易》,至西漢初年被列為“經”書之一,世人遂尊稱為《易經》。可見《周易》當以“易”為大義,而諸說紛繁,也莫過變易消息之理。

其三

“周”,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而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有人認為《易經》流行於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人依據《史記》的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認同《易經》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幾種較早期的文獻,例如《論語》、《莊子》、《左傳》卻只稱《易經》為《易》,“周易”之名最早見於《周禮》;然而《周禮》的年代,學者還有爭議。所以,就文獻而言,“周”應該是後來加上去。若以《周禮》的系統來看,《三易》的名稱皆無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釋為“周普”和其它兩種占筮書,比較能夠相應。然而夏代是否有《連山》、商代是否有《歸藏》也都還是問題。兩書很可能也是“古史積累說”所言的現象。所以比較肯定的是,《易經》或《周易》原來只稱為《易》。
“易”,也有幾種解釋
1.易由蜥蜴而得名,為一象形字,此說出自許慎《說文解字》;而蜥蜴能夠變色,俗稱“變色龍”,所以“易”的變易義,為蜥蜴的引申義。
2.必須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當以西周禮樂制度的變革為條件。禮指從容之節,易即雅樂,都是統治階級駕馭黎民百姓,維護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保存了西周鐘鼓“交響樂”的框架規制,鐘鳴鼎食在西周的底層社會是難以想象的。
3.日月為易,象徵陰陽。
易經
易經
4.日出為易。陳鼓應認為這個意思,也是“干”的本義。
5.易是占卜之名。
6.變易、變化的意思,指天下萬物是常變的,故此《周易》是教導人面對變易的書。
7.交易,亦即陰消陽長、陽長陰消的相互變化。如一般的太極圖所顯示的一樣。
8、易’即是“道”,恆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隨著時空變幻,恆常的道不變。《繫辭傳》:“生生之謂易”。(生生不息,義似“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體會生命之美、日新又新。)
在《周禮》“太卜”的記載中,亦有《三易》的說法;《三易》是指《連山》、《歸藏》和《周易》,三個不同朝代的占筮書。據說“連山”是夏朝的占筮書,“歸藏”是殷商的占筮書,“周易”是周朝的占筮書。
東漢鄭玄的著作《易論》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這句話總括了易的三種意思:“簡易”、“變易”和“恆常不變”。即是說宇宙的事物存在狀能的是1)順乎自然的,表現出易和簡兩種性質;2)時時在變易之中;3)又保持一種恆常。如《詩經》所說“日就月將”或“如月之恆,如日之升”,日月的運行表現出一種非人為的自然,這是簡易;其位置、形狀卻又時時變化,這是變易;然而總是東方出、西方落這是“不易”。
而《易經》的“經”是指經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為《五經》。如同前文所說,“經”是後來為了尊稱這些書,而加上的稱呼,原來《五經》只稱為《易》、《詩》、《書》、《禮》、《春秋》。

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2.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3.潛龍勿用。陽在下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4.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5.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6.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7.「鶴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
8.子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9.「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10.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11.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於苞桑。』」 12.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由來


對於《周易》的成書,《漢書•藝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此說最為漢儒接受,《周易乾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三聖”、“三古”之說簡而言之,即:上古時代,通天之黃河現神獸“龍馬”,背上布滿神奇的圖案,聖人伏羲將其臨摹下來,並仰觀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時代,姬昌被紂囚禁於羑里,遂體察天道人倫陰陽消息之理,重八卦為六十四卦,並作卦爻辭,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時代,孔子喜“易”,感嘆禮崩樂壞,故撰寫《易傳》十篇。而在宋朝之前,對於重卦者多有疑義,一者王弼認為伏羲畫八卦之後自重為六十四卦,二者鄭玄認為神農氏重卦,三者孫盛認為夏禹重卦。據傳,《周易》的誕生地就是現在的世界遺產城市安陽市。羑里城位於安陽市區南10公里處。易卦系統最基本的要素為陰陽概念,而陰陽概念包括陰陽的性質和狀態兩層意義。如果不理會陰陽的狀態,只論及其性質,則可以用陽爻(-)和陰爻(--)表示陰陽。將上述陰陽爻按照由下往上重疊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個基本卦,稱為八經卦。再將八經卦兩兩重疊,就可以得到六個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稱為六十四別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稱。如果再考慮陰陽的狀態,則陰陽概念又進一步劃分為“老陰,老陽,少陰,少陽”(亦稱“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四種情形,可以用“X,O,--,-,”四種符號分別代表之。六十四別卦每一卦的每個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種陰陽狀態,於是全部易卦系統就共有4096種不同的卦。如果將陰陽性質構成相同的各個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種分系統,可以稱為某某卦系。《周易》經部文字說明的內容就是對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徵意義的解釋以及相應的人事吉凶判定(稱為占斷)。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條內容是相應的全靜卦的占斷,其後的六條(乾坤卦系有七條)內容是順次排列的對相應卦系一爻動的卦的占斷。秦漢以後的易學對此都存在錯誤或者說模糊的認識。
占筮及《周易》一書起源於甲骨卜的實踐,或許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寫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辭。後來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繼承了孔子對周易的發現,著了《易傳》。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李斯將其列為醫術占卜書而倖免於難。
直至北宋歐陽修撰《易童子問》,認為《易傳》七種之間有互相抵牾之處,並非孔子一人所作:“其說雖多,要其旨歸,止於繋辭明吉凶爾,可一言而足也。凡此數說者,其略也。其餘辭雖小異而大旨則同者,不可以勝舉也。謂其說出於諸家,而昔之人雜取以釋經,故擇之不精,則不足怪也。謂其說出於一人,則是繁衍叢脞之言也。其遂以為聖人之作,則又大繆矣。”(猶見《易童子問•卷三》)。至於後世,疑古之風漸起,清代姚際恆所著《易傳通論》與康有為《新學偽經考》都認為《易傳》並非出自孔子之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錢玄同先生、馮友蘭先生、顧頡剛先生、高亨先生、郭沫若先生等著名學者皆認為《易傳》非孔子所作,顧頡剛先生則將《易傳》成書年代推斷為戰國末期至西漢早期,唯有金景芳先生堅持認為《易傳》乃孔子所作。
時至今日,長沙馬王堆墓穴中發現的“帛書”中,已有不少記載間接證明《易傳》的作者或相關作者大致是孔子,有待進一步考證,不過也當為盲目疑古者戒。
在《簡易道德經》里,周是周到圓滿,易是運動變化無不果的意思。太昊伏羲創作簡易圖時,把簡易符(即現在八卦圖的陰陽符)排列成一個圓形即一周的形式,闡明了周和易是簡的主要組成部分。周易的周字並非周朝的沿用,而是周朝或周姓沿用了《簡易道德經》里的這個完美的“周”字。無疑周易的周字,替代了簡易的簡字。大自然萬物的變化,是易的根本現象。恆之無休而無不果,說明了易,就是物的變化而成事,物每一點變化都有一定的結果,這就是易象。“簡之周”和“周之易”說明了周是簡的,易是周的。以父子的排列方式,就是成了:“簡周易”。“求千太萬后之果,明千思萬緒之象”,說明了“簡易圖”是判斷推理的一種測探工具。

歷史


傳統說法

周易的成書時間歷來頗多爭論。傳說遠古的伏羲創八卦、夏禹將其擴充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被記載在《連山》一書,《連山》以“艮”為第一卦。到了商朝,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被記載在《歸藏》一書,以“坤”為第一卦。
依據司馬遷《史記》的記“文王拘而演周易”,後人因此認為《易經》是商朝末年、西周之初的時候確立,是周文王奠定了《易經》以“乾”為第一卦,並為每一卦寫下“卦辭”(卦象的解釋)。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則被認為是“爻辭”(每一爻的解釋)的創立者。卦辭和爻辭的內容不單影響周朝的歷史,也影響到“詩經”的文學風格。
《十翼》被認為是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與再傳弟子作品。它是對《易經》的詮釋,有十篇,包括:一、彖上傳,二、彖下傳,三、象上傳(又稱“大象”),四、象下傳(又稱“小象”),五、繫辭上傳,六、繫辭下傳,七、文言傳(文言是解釋二卦經文的言語),八、序卦傳,九、說卦傳,十、雜卦傳。但根據記載,《十翼》的分類方法尚有其他方式,分類方法並未達致統一。到了漢武帝以後,《十翼》被稱為《易傳》,並被視為《周易》的一部分。

現代說法

周易
周易
在近五十年,出現了新的《易經》歷史研究,西方和中國的學者根據商、周朝的占卜用的獸骨和龜甲上的甲骨文青銅器上的鐘鼎文以及其它史料研究。1973年,湖南長沙的西漢馬王堆出土了將近完整的、公元前二世紀的《易經》、《道德經》和其它書籍,是現存《易經》的最早版本,並包含了以前一直被認為是孔子所著的〈繫辭傳〉上、下,但並不包括《十翼》其它的部分。
當代的學者懷疑周文王孔子並非《易經》的作者,部分學者更認為六十四卦的概念比八卦更早形成。學者比較過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易經》和周朝的鐘鼎文之後,認為《易經》不可能是周文王所著,最可能的成書日期應是西周後期,大約公元前九世紀末。現時一般認為《易經》並非任何一個傳說或歷史人物的著作,而是西周時期占筮用的文字編纂而成。
至於《易傳》,宋代的歐陽修即已懷疑《易傳》不是同一人所作,當代的學者認為《易傳》裡面的篇章最早出現於中國戰國時期,但亦有部分篇章是西漢年代所著。清初學者惠棟說:“棟四世咸通漢學,以漢猶近古,去聖未遠故也。《詩》、《禮》毛、鄭,《公羊》何休,傳注具存;《尚書》、《左傳》,偽孔氏全采馬、王,杜元凱根本賈、服;唯《周易》一經,漢學全非。”

流傳與學派

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將《周易》列入醫術占卜之書而得以倖免。之後各個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漢代的京房、鄭玄,魏晉時代的王弼,唐代的陸德明、李鼎祚、孔穎達,宋代的邵雍、程頤、朱熹等等。
宋代興起了易圖的研究,像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先天圖、後天圖、太極圖(含陰陽魚的圓形圖案)等,都是《易經》原著中所無、後人根據對《易經》的理解添加進去的。
歷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為兩個學派:義理派和象數派。義理派強調從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義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象數派注重從八卦所象徵的物象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亦有人認為義理派發掘周易的哲學價值,象數派則著重將周易用於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頤,後者如京房、邵雍。
明代末年,《易經》被傳教士翻譯並傳播到西方。十七世紀末,德國哲學家及數學家萊布尼茨因漢學大師布維(Joachim Bouvet,漢名白晉,1662年-1732年)的介紹、更將《易經》以二進位解釋。現在無論中國大陸、台灣和西方各國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經》。
根據江弘遠《京房易學流變考》一書,自從《京氏易傳》出現后,受朱熹、惠棟,以及《四庫總目提要》的推波助瀾,均認為此書及其條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書以沈延國論點加以延伸,確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統領的六十卦反覆配六十鐘律,八宮卦、納甲、納音則是由荀爽、虞翻、干寶等另一非京氏《易》學流派演變而來,從《京氏易傳》出現后,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

當代名家


王瑞民

王瑞民,中國策劃學院教授,中國策劃學會周易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聯合大學周易經濟決策研究室主任、教授,河北省周易研究會常務理事、秘書長;
著名易學家,著名風水專家,專註於易學研究30年。是中國當代弘揚易學文化突出貢獻人物。擅長風水,奇門遁甲預測,八卦象數療法。

唐明邦

唐明邦,號雲鶴,1925年1月23日生,重慶市忠縣人。世界最大易學專家團高級專家、國際統一易學聯合會講師團教授,世界當代十大傑出易學家,著名哲學家。

邵偉華

邵偉華,是享譽國際著名的預測學家,湖北鄂州市人,從事過工、農、商、兵、當過幹部,后落根於易學、相學、四柱、建築風水、破譯人類基因密碼等學科的研究。1987年起,分別出席了國際和全國的《周易》學術研討會,並在國內外發表多篇論文,有的論文獲得獎盃和國際一等獎。

李定信

李定信(已故),風水宗師楊益(字筠松,號救貧)之嫡傳徒裔。1999年-2001年曾三次被邀赴泰國學術交流和風水堪察,在泰國政野和僑界獲得很高聲譽,2001年,應邀赴張家界參加全國哲學文化年會講學,被譽為"六百年間第一人"。

作品影響


“易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又為新道家列為“三玄”之冠,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模式、價值取向等哲學品格。
漢武帝“獨尊儒術”,《易經》被尊為六經之首。漢代被稱為經學時代,“經學”高於一切學術。中國歷代圖書分類是:經、史、子、集四大類,經列於首。《周易》為“六經”之首,自然也就是群書之首,即中國的第一部典籍,影響極大。歷代學術思想發展之契機亦多建基於“易經”,兩漢經學自不待言,魏晉“新道家”談玄,亦將其列為“三玄”之一。若無《易經》之啟發,“北宋五子”的學問幾乎不能成立。
《周易》不僅對中國哲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而且對各個學科發展都發生了作用。《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小序》中說:“又《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音員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正如國學大師、新儒家開山祖師熊十力所言“:中國一切學術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此是智慧的大寶藏。”
周易
周易
中國最早的卜筮專著。它以特殊的體系和表達方式,為中國術數學的建立和近現代世界計算機數字技術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周易》產生的年代, 過去許多學者一致認為是在商末周初, 由於商末周初時的卦有數字卦和畫卦兩種, 基本上可以確定《周易》誕生的年代, 最早只能在周昭王之後, 或西周中晚期, 而絕不可能是在商末。 《周易》中運用八卦預測信息的方法的發明,正是中國人民具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真實寫照,他們在實踐和好地認識社會、改造社會、推動社會不斷的向前發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個儲存量很大的信息庫。
易學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無重大進展,理論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亂,實際應用容易趨向神秘主義。上述狀況嚴重歪曲了易學的學術地位,阻礙了中華易學良性化發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學的真正價值。
周易八卦圖
周易八卦圖
《周易》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經典,它認為世界萬物是發展變化的,其變化的基本要素是陰(--)和陽(—),《周易·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世界上千姿百態的萬物和萬物的千變萬化都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周易》研究的對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為根本。三才又各具陰陽,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說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剛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為純陽之卦,坤為純陰之卦,乾坤是陰陽的總代表,也是陰陽的根本,孔子在《繫辭》中說“乾坤其易之門邪”,“乾坤其易之蘊邪”。《易緯·乾鑿度》中說:“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也。”通行本《周易》本經排序以《序卦》的次序為基礎,而以乾、坤兩卦為首。《繫辭》開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文言》是專門論述乾坤之卦德的傳文,並將乾坤之德性引申發揮至人文道德範疇。說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兩卦,也是《周易》陰陽哲學的基礎。

傳承發展


易經
易經
中國文化的領域中,自經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之後,由他編著了六經,贊述《周易》以來,關於《周易》易學的傳承,在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以及范曄的《後漢書》中,都記載有孔子以下的易學傳承的系統。但自詔、宋以後,我們所讀的《周易》,關於《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實上,大多都是根據漢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兩卦的文言,拿來放在本卦下面。同時把《系列》的中間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來顛倒安排。等於我們現在讀的《大學》一書,那是經過宋儒的安排,並非原本的《大學》的次序。現在對於研究《周易》來計,這點應當注意及之。自孔子至戰國末期的易學: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庄。
此其一。又,孔子歿,子夏也講易學於河西。但受到孔門同學們的駁斥,認為他對於易學的修養不夠,所以子夏以後的傳承,並夫太準確的資料。唯所世留傳有《子夏易傳》一書,真偽難辯,但確具有古代“易學”思想上的價值。此其二。西漢的易學:田何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梁)丁寬、(齊)服生,四人皆著《易傳》數篇,但後世已散佚。其次,自(東武)王同子中一系,再傳楊何,字元敬。無敬傳京房。房傳梁丘賀。賀傳子臨。臨傳王駿、丁寬一系,又再傳田王孫,王孫傳施,傳張禹,禹傳彭宣。以上都是著名專長易學學者的傳承。
徠至於陰陽、納甲、卦氣等易學,自田何到丁寬之後,又另有一系。主陰陽、卦氣之說的,由王孫孟喜。喜再傳焦贛,字延壽。著有《易林》一書,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徑。又另一京房,承傳焦延壽的易學,著有《京房易傳》一書,開啟象數易學的陰陽“納甲”之門。東漢與後漢的易學:西漢的易學,到了東漢時期,其間的傳承似乎已經散失不備。因此象數之學與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後漢的易學,傳承的系統更不分明。此時的著名易學大家,便有馬融、鄭玄、荀爽、劉表、虞翻、陸績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其中以荀爽的易學,曾經有後人採集當時的九家易學合成一編的論友誼賽,故在後世研究易學中,經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詞,就是對此而言。鄭玄的易學,開始是學京房的象數。後來才舍離京學,專學費直之說,以孔子《易傳》來解說易學。漢末的易學,大概都跟著荀爽、虞翻的腳跟而轉,愈來愈加沒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的起來別走一途,專從老、庄玄學的思想而說《易》了。最為遺憾的,後世的易學,大體上又一直跟著王輔嗣的腳跟在轉,不能上窮碧落,下極黃泉,直迭羲皇之室。
易經
易經
“東方古文化”是以中國為發源地,流傳及盛行於東南亞國家,至今被世界各國所接受,它是經久不衰的一種古文化,已經歷3—5千年,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體系,不但是哲學思想體系,也包含科學體系。
“東方古文化”體系有四種:
(1)以陰陽統一對立的《易經》文化。
(2)孔子為主體的儒家文化。
(3)以《老子》, 《莊子》為代表的道教文化。
(4)以印度為發源地的佛教文化。
這四種古文化稱為“東方文化”核心,從它創造形成至今,是中國文化遺產。但至今,大部份在東南亞國家弘揚和應用更為廣泛,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促進了歷代社會進步和經濟的發展。
李瑞環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50周年大會上講過: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創建的儒家學說博大精深,包括了政治、經濟、哲學、倫理、教育、藝術等方面的思想和主張。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對於中華民族的形成、繁衍、統一、穩定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於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做了極其重要貢獻,有著超越時代,超越國界的深遠影響。儒學的許多重要論著,特別是做人、處事、立國的至理名言,至今還被人們廣泛引用。
道教源於中國,佛教源於印度,在東南亞一代流傳不息,它們教義宗旨,都是以勸善為主,解除人生私慾心,且能超脫凡人,解脫人生痛苦,面對世間複雜矛盾,並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明理論,它更有科學一面,特別道教中科學含量之高。可以用哲學和倫理道義去解決它,把人類引向文明豁然的前景,是人生文明的標誌,它發放出世界人民信仰的不可磨滅的光環。如《老子》學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理論,為世界破譯生物遺傳密碼起了作用,DNA的鹼基由三聯體組成才64個排列順序,形成八卦三聯體規律性。
《周易》包含著象數和義理兩方面,但實際上象與數,義與理還可細分。《周易》易卦反映事物運行規律的分類,爻反映各類的不同發展階段,這相對應宇宙信息發生使天、地、人、事的演變和發展規律。20世紀80-90年代曾邦哲從系統綜合理論發展了結構論提出“太極圖是元氣本原、陰陽變易、卦序組織和道、器觀念的綜合”,認為是中國文化特有的一種同型、同構數學模型的圖式邏輯體系,涉及到宇宙的本原論、演化論與建構論以及“道”精神與“器”物體觀念的模型化邏輯思維方法體系。
《周易》的發展方嚮應該從預測學、認識學和行為學三個方面進行研究運用:
1、預測學
“義”反映了倫的意義,64卦六親關係,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差別。“理”是對事物規律和道理的探討,是易理、易道的分析,應用《周易》提出的道理對事物如何形成和發展進行解釋。
2、認識學
現代思維科學把人類大腦的思維方式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理性認識思維,也就是邏輯思維,一類是感性認識思維,也就是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從認識學角度研究《周易》,我們應該從感性思維上認識她。《周易》以最簡單的陰爻、陽爻兩上符號來概括和演繹萬事萬物,充分體現了萬事萬物辨正統一和矛盾統一的現代哲學思想。“一陰一陽謂之道” 《周易》的發展離不開對易學哲學體系研究,真正結合“學”與“術”兩方面一起進行研究,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3、行為學
《周易》歷代是人們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哲學之書,這也是我們研究和應用《周易》的最終目的——指導學習、工作、處世等日常行為。根據《易傳 繫辭上》所講:“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我們就應該肯定:《周易》的象數理義在結構上是一個一氣呵成的,具有連續性和完整性。應用和發展《周易》的占筮性質和哲學性質,發展《周易》成為一部行為學經典。《周易》64卦、384爻解說其實就是一部行為學經典,如易卦《乾為天》初爻:初(註:初指初爻)九(註:九為陽爻,六為陰爻),潛龍勿用。講明事物正處在一個將要發生而沒有發生的時期,如龍在潛伏之中,不能動也不宜動。人們處在這一時期的時候,需要晦養、需要等待時機,不宜輕舉妄動,以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煩。

相關研究


周易相關書籍
周易相關書籍
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人們對《周易》認識不清,常把《周易》和封建迷信、卜筮算卦等同起來,甚至視為禁區,很少有人深入研究。80年代后,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周易》研究逐漸興起。1984年全國第一次周易學術討論會的召開,促進了周易研究的發展。之後,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周易與現代自然科學》,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周易與自然科學研究》,為周易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90年8月,中國第一個周易研究會——安陽周易研究會成立,標誌中國周易文化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周易》研究在中國逐漸發展起來,並影響和震撼了世界。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周易已經被許多有識之士所認同,學習周易更是不乏其人,從白髮蒼蒼的老人,到80后90后,甚至國外的一些中國文化愛好者,均對周易產生了深厚的興趣。據2012年文化部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發起和編撰的《中國傳統文化名家大典--易學卷》收錄,當代知名周易學者、愛好者就有二百二十七位,也系統地展示了當代易學研究成果,介紹了中國當代易學研究的代表人物,象邵偉華,唐明邦,廖墨香,李書有,張志春,曾仕強等老一輩周易學者,同時也收錄了象梁惟朝,裴翁,謝金龍,毛傑,周漢輝、侯典民等一大批青年學者,是當代易學研究領域具有權威性的人物辭書,更是周易研究的時代鑒證。
在中國文化的領域中,自經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之後,由他編著了六經,贊述《周易》以來,關於《周易》易學的傳承,在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以及范曄的《後漢書》中,都記載有孔子以下的易學傳承的系統。但自詔、宋以後,我們所讀的《周易》,關於《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實上,大多都是根據漢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兩卦的文言,拿來放在本卦下面。同時把《系列》的中間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來顛倒安排。等於我們現代讀的《大學》一書,那是經過宋儒的安排,並非原本的《大學》的次序。對於研究《周易》來計,這點應當注意及之。自孔子至戰國末期的易學: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庄。此其一。又,孔子歿,子夏也講易學於河西。但受到孔門同學們的駁斥,認為他對於易學的修養不夠,所以子夏以後的傳承,並沒有太準確的資料。唯所世留傳有《子夏易傳》一書,真偽難辯,但確具有古代“易學”思想上的價值。此其二。西漢的易學:田何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梁)丁寬、(齊)服生,四人皆著《易傳》數篇,但後世已散佚。其次,自(東武)王同子中一系,再傳楊何,字元敬。無敬傳京房。房傳梁丘賀。賀傳子臨。臨傳王駿、丁寬一系,又再傳田王孫,王孫傳施,傳張禹,禹傳彭宣。
以上都是著名專長易學學者的傳承。至於陰陽、納甲、卦氣等易學,自田何到丁寬之後,又另有一系。主陰陽、卦氣之說的,由王孫孟喜。喜再傳焦贛,字延壽。著有《易林》一書,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徑。又另一京房,承傳焦延壽的易學,著有《京房易傳》一書,開啟象數易學的陰陽“納甲”之門。東漢與後漢的易學:西漢的易學,到了東漢時期,其間的傳承似乎已經散失不備。因此象數之學與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
後漢的易學,傳承的系統更不分明。此時的著名易學大家,便有馬融、鄭玄、荀爽、劉表、虞翻、陸績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其中以荀爽的易學,曾經有後人採集當時的九家易學合成一編的論友誼賽,故在後世研究易學中,經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詞,就是對此而言。鄭玄的易學,開始是學京房的象數。後來才舍離京學,專學費直之說,以孔子《易傳》來解說易學。漢末的易學,大概都跟著荀爽、虞翻的腳跟而轉,愈來愈加沒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的起來別走一途,專從老、庄玄學的思想而說《易》了。最為遺憾的,後世的易學,大體上又一直跟著王輔嗣的腳跟在轉,不能上窮碧落,下極黃泉,直迭羲皇之室。
李瑞環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50周年大會上講過: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創建的儒家學說博大精深,包括了政治、經濟、哲學、倫理、教育、藝術等方面的思想和主張。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對於中華民族的形成、繁衍、統一、穩定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於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做了極其重要貢獻,有著超越時代,超越國界的深遠影響。儒學的許多重要論著,特別是做人、處事、立國的至理名言,至今還被人們廣泛引用。
道教源於中國,佛教源於印度,在東南亞一帶流傳不息,它們教義宗旨,都是以勸善為主,解除人生私慾心,且能超脫凡人,解脫人生痛苦,面對世間複雜矛盾,並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明理論,它更有科學一面,特別道教中科學含量之高。可以用哲學和倫理道義去解決它,把人類引向文明豁然的前景,是人生文明的標誌,它發放出世界人民信仰的不可磨滅的光環。如《老子》學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理論,為世界破譯生物遺傳密碼起了作用,DNA的鹼基由三聯體組成才64個排列順序,形成八卦三聯體規律性。
《周易》包含著象數和義理兩方面,但實際上象與數,義與理還可細分。《周易》易卦反映事物運行規律的分類,爻反映各類的不同發展階段,這相對應宇宙信息發生使天、地、人、事的演變和發展規律。20世紀80-90年代曾邦哲從系統綜合理論發展了結構論提出“太極圖是元氣本原、陰陽變易、卦序組織和道、器觀念的綜合”,認為是中國文化特有的一種同型、同構數學模型的圖式邏輯體系,涉及到宇宙的本原論、演化論與建構論以及“道”精神與“器”物體觀念的模型化邏輯思維方法體系。

指導作用


古為今用

《易經》誕生於三千年前,從伏羲八卦算起,易學的起源最少也有七八千年的歷史,可企業管理是近代和現代的問題;他們之間有何關係?
戴穎濤篆刻易經語
戴穎濤篆刻易經語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萬法歸宗。易乃中國文化之源,誕生於甲骨文之前,是我們的祖先對待天文、地理、歷史和生活環境的經驗寫照。因易而成道、儒、釋,道學崇尚自然,
儒家崇尚倫理,釋佛崇尚覺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繫辭云:“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天人合一”,“內聖外王”,“內外兼修”……因易而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構,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一脈相傳,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形成了穩定的社會結構,使華夏兒女得以休生養息、安居樂業薪火相傳,塑造了富於創造和頑強的民族精神,哺育了一代代英雄兒女
乾泉先生認為,有人說中國沒有自己的管理,而乾泉教授認為中國幾千年前不但有管理,而且還有自己的管理哲學。中國有著博大精深的管理文化。但是文化也是要進化的,文化只有在交流、重組、融合中才能夠創新。但是,沒有自己的文化母體,談何交流,拿什麼來與西方文化重組。中國管理的現代化,應當是有自己特色的中國化。企業管理是一種科學,也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文化,它應該是民族文化在企業行為中的表現。忽視民族文化、片面模仿西方管理的必然結果就是:邯鄲學步,不僅學不好西方的管理科學,最後連自家的珍寶也會丟失,給企業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易學思想當可為中國化的企業管理提供崇高的價值理念和指導。《易經》原理貫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著中國文化在漫長的文明發展過程中對自然、人生和社會規律規律探索的經驗成果。易道的核心就是把對世界的認知和自身的價值,在實踐操作的基礎上密切結合的一種決策管理模式,包含著許多具體的經營策略。
當今時代,易學預測被較多的人所能接受,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周易預測是迷信活動的一部分。周易文化經由幾千年的發展,周易預測方法從祖先們創立至今已經有著幾千年的歷史記錄,在這麼漫長的歲月中,能夠走到今天讓我們這輩人認識並了解和來運用它、發揚它,說明這套理論系統的存在是有它真實不虛的科學理論觀點。由於學術上缺乏有力的引導,仍表現為與其它迷信術數混雜,許多人仍視易為卜筮之道。周易預測這一整套的科學理論系統,除了需要人們深入了解,還需要社會人士正確弘揚,如何從古老而常新的周易預測中剔除神秘色彩和人身依附關係,提煉、總結出有實質借鑒意義的預測思想成為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
如今,雖然周易預測研究成果層出不窮,但有價值的成果並不多。慶幸的是,得益於政府對學術易學的支持,當前社會出現了許多的研究機構,對易學的研究,進一步走嚮應用階段,使古老的易學同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而周易文化在網際網路的傳播更為迅速,專業研究周易預測文化的學術網站算網就是其中代表。算網依託網際網路資源,為易學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免費開放、自由溝通、高水準的易學學術文化培訓交流平台。比如算網關於周易預測思想的提煉、整理除了重視就卦論卦以及側重預測哲學闡發,更從預測過程的角度去系統完整地挖掘《周易》預測思想的內涵,使得《周易》預測思想的研究具有可操作性,使周易預測哲學能真正現代化,真正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歷史上的任何學說,只要不是出於考古的社會學意義,我們都必須把它們拿來古為今用,何況是傳承了幾千年的周易預測文化!周易預測研究的現代化,首先在於政府對於學術研究的大力支持和對現今民間“假易迷信”的大力肅清,恢復周易本來面目及聲譽。易學學術研究應推陳出新,改變治易方法,力爭早日拿出有價值的易學研究成果,使易能真正現代化,真正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在中國人的眼裡,“風水”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風水”就是以占驗方式對宅院、聚落、陵墓等的營建所進行的凶吉預測與設置的一種安排。風水的核心思想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早期的風水主要關乎宮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選址、座向、建設等方法及原則,原意是選擇合適的地方一門大的學問。

三才配置

天、人、地三才配置對人的身體狀況、婚姻家庭及人的基礎運和成功運具有重大影響。
天、人、地三才數理只計1-10的數,取10模(只計個位數)若個位數為0,則按10計。
人格與天格的五行關係反映發展運,人格與地格的關係反映基礎運,人格與外格的關係反映人際事業運。
相關概念
很多人不明白周易、易經、周公、周公解夢等古代詞語的關係,這裡進行一些簡要介紹。
周易是一部描述事物變化規律的工具書。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原作者周文王姓姬名昌。由伏羲制卦,文王繫辭,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的內容最早只是記載大自然、天文和氣象等的變化,古代帝王作為施政之用,百姓用為占卜事象。至孔子作傳,始為哲理的書,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亦稱為《羲經》、《周易》。
我國先祖認為:世上一切均有陰陽二氣,孕育而成,金、水、木、火、土五行,生、死、衰、亡決定事物的未來。
周,中國商末周初的一個歷史時期。易,變化。周易預測:是基本按先祖五行變化規律而對事物進行預先推測估算。
周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因以周太王所居地為其采邑,故稱周公。
周公自幼篤行仁孝,多才多藝。文王在時,他以孝仁而異於群子;武王即位,則以忠誠輔翼武王,一次,武王有疾,群臣憂懼,卜求先王救助。“周公於是乃自以為質,設三壇,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於太王、王季、文王。”願以自身替武王之身,且稱曰:“旦巧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
及武王死,成王在襁褓中,周公毅然挑起了“攝行政當國”的重擔,並且教誨開導成王。
周公就是以其終生輔國安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正是周公式的事業。
周公“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是儒家政治思想的直接來源。儒家思想學說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禮”,也源於周公。
自東漢以來,人們常以“周、孔”並稱。唐韓愈則把周公列入儒家道統的關鍵人物之一。
周公解夢是我們古代文化遺產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雖難登大雅之堂,但在民間卻流傳甚廣。每個人都要做夢,夢之與人猶靈魂之與人,與之俱來,隨之而去,伴隨人之一生。只要人的大腦之思維能力還在,夢就會長久不衰。做夢不分貴賤、不分長幼、不分尊卑、不分男女、不分中外,只是夢的內容有所不同而已。
夢如同人的身影一般,既司空見慣,又神秘莫測,既虛無飄渺,又真實可見。若說夢是幻覺,然夢中之人物事件,醒后皆歷歷在目;若說夢是真實之表現,然醒后難找與夢中人物事件完全一致者。有時日有所思,夜即夢之;有時夢中所見,日即遇之。夢之神秘至此,我們的祖先亦早知之,即產生夢文化。
夢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雖難登大雅之堂,但在民間卻流傳甚廣,《周公解夢》即流傳在民間的解夢之書。在術數史上,很難發現解夢之術,列於此,只因夢文化在民間甚為流傳,並能從夢中預測吉凶。

作品鑒賞


學術研究

性質
《易經》講道,而對於道講得最早、最系統的是道家鼻祖老子。辯證法思想萌芽於《易經》體系建立於《老子》。陳鼓應指出:“老子由萬事萬物的對反現象尋找出它們之間的發展規律,從而建立了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系統性的辯證法——它發端於《易經》而體系的建立則完成於《老子》”。
《周易》的性質學界長期以來存在分歧,原因在於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周易》隨著政治變遷、理論需求以及自身地位變化,性質也有所不同。
一:《周易》產生及早期,是一部筮書,為人們提供行動的準則。
中國早期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落後,先民對於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等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當遭受意外的天災人禍后,就萌發出藉助於神意預知橫禍或自己行為會帶來何種後果的需求,以達到趨利避害。基於此,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當時《周易》只是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預測的需要,這種一直持續到春秋戰國時期。
二:經過演化,成為安邦治國、修身養性的哲學典籍。
漢代,《周易》的性質有所變化,在保留原有占筮性質的同時得到了充分發展。易學家們克服了大衍法的種種局限,創立了比較完備的新筮法。焦延壽作《易林》創立焦氏筮法,其弟子京房更勝一籌,對筮法進行了徹底變革,創立納甲法,因而在漢代筮法趨向完備。
另一方面,《周易》也有了新的功能,因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經過《易傳》解釋和發揮,其哲理化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學典籍。也正是這個原因,《周易》得到了漢代統治者的青睞,由原來卜筮之書,而成為官方安邦治國、修身養性的哲學之書,被稱為五經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思想滲透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變成了統治者治國的理論根據。自此以後,《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歷代統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論指導作用日益顯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間術士不斷更新,完善筮法體系,至今《周易》二重性還是十分明顯。
編次
《周易》編次在古代十分混亂,各種版本編次存在很大差別。通行的編次是阮元所刻《十三經註疏》中的《周易正義》編次,或後人篡改的朱熹《周易本義》編次,其編次特點經傳混合,把《易傳》解釋《周易》卦爻辭的有關部分放到對應的地方。《易傳》中凡屬於總論,或者無法分割的部分,放在《周易》古經之後。
古代對《周易》編次的意見不盡一致,但總的看來可以分為兩大派,一派是經傳合,另一派是經傳異。
戰國時,《易傳》十篇成書,《周易》經傳分離,到漢代,《周易》與《易傳》合稱《易經》,但《周易》經傳是分開的,一段把《易經》分為十二篇:《周易》古經上下兩篇,《易傳》十篇。
西漢末,費直首次以《易經》解經,經過鄭玄、王弼傳費氏易,將《易傳》分割,附到《周易》古經相應的地方,並在書中稱有“彖曰”、“象曰”,這就是如今通行的編次。
唐孔穎達採用了王弼本作《周易正義》,使王弼易本定為一尊,但也有人認為這個本編次不完善,還應該把其它傳再分,如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又在王弼本基礎上把《序卦》分割,逐條放到每—卦經文之前。也有按照王弼本的乾卦的分法,將《易傳》有關部分附到每一卦之後。
宋代有許多易學家不同意這種方法,恢復了漢初《周易》十一篇,讓《周易》經傳不相混雜,如呂祖謙、朱熹等人都是採用了經傳分離的編次。朱熹的《周易本義》后經人篡改,次序被打亂,《周易本義》多是被篡改次序的本子。
將《周易》經傳合,有利於對照傳文解釋《周易》古經,可以節省時間,這是有利的。但不利的一點是容易使經傳不分,特別是打亂了各自的體系,不利於對二者的體系及各自的特點進行研究。而把《周易》經傳分開,保持了《周易》經傳原貌,克服了以上的缺點,但是,不能直接對應經傳讀《易》,二者各有千秋。
歷代研究
從易學發展史上看,先秦易學發展到老孔時代,形成了道家易、儒家易及術家易三支。其後秦始皇焚書,易以卜筮之書獨存,然易學至此盛極而衰。三支易學的這一總趨勢,到先秦以下乃由隱而顯:透過淮南子,道家易的趨勢明朗化;透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儒門易的趨勢明朗化;透過占斷災異之學,術數易的趨勢明朗化。
《周易》的解釋學傳統至漢代而一大變。漢代對《易》的解釋最重要的學派有三:一是以孟喜和京房為代表的象數之學,一是以費直為代表的義理學派,一是以嚴遵為首的黃老學派。
孟喜、京房之易以奇偶之數和八卦所象徵的物象解釋《周易》經傳文,同時講卦氣說,並繼承今文經學的傳統,利用《周易》講災變。費直易學解經多取道德教訓之意,用《彖》、《象》、《文言》中所講的道理髮揮《周易》經傳文。嚴遵著《道德經指歸》,以《周易》之義解釋《老子》。這三家最重要的是孟、京一派的易學。此派易學最重要的是卦氣說和納甲說,將《周易》的卦與二十四節氣及七十二物候相配,和干支、五行相配,將《易》坐實為一個定型的框架,這個框架可以裝進不同的內容,框架的各個部分也可以由其規則推論而知,削弱了《周易》通過比喻、暗示、象徵等進行範圍廣闊的意義詮釋的有效性。漢易的象數傳統對後世易學影響極大。
魏晉時代的王弼易學則轉一方向,盡掃漢易象數學中滋蔓出來的各種學說,恢復義理學傳統。他在解釋《周易》經文中引入老莊哲學和東漢古文經學的傳統,在解易體例上主取義說、一爻為主說、爻變說、適時說等。這在他介紹注易體例的《周易略例》中有詳細說明。王弼非常重視《周易》的解釋學傳統,如他在《明象》中提出“得意忘象”說,主張通過卦象獲取卦義,而獲取卦義后就可忘掉卦象。這一說法的核心在通過解釋學即象以見義,而一義能表現為不同的物象,故象不可拘泥執定。
程頤的《周易程氏傳》是王弼《周易注》之後一部以義理方法解易的名著,在這部書中,解釋學的方法得到了更為廣闊的運用。程頤認為,《周易》是對宇宙萬物的摹擬,但所要表達的,不是可用數量摹畫的外在相狀,而是一種道理。世界是一種道理和法則的宣示,《周易》也是一部道理和法則的宣示。六十四卦是這個總的道理在各卦所代表的特殊境遇中的體現,雖然代表六十四種境遇,但它經過解釋,可以代表天下無盡的境遇。
在《周易程氏傳》中,對於易學、理學的概念和範疇有很多解讀,這些解讀主要圍繞如何重建儒家道德形上學的思想體系,從而服務於“內聖外王”的社會政治理想的實現。在《周易程氏傳》中,從道德形上學的“理”,到踐履完成它的工夫“誠”,都有一定的詮釋,這不僅充分體現了程頤高度推崇、弘揚儒家人倫道德、王道政治理念,而且還為人們從本體到工夫,從明道到行道,提出了一條非常可行的實現“內在超越”之路徑。
朱熹在評論程頤《易傳》時說:“《易傳》明白,無難看。但伊川以天下許多道理散入六十四卦中,若作《易》看,即無意味;唯將來作事看,即字字句句有用處。 ”就是說,《周易程氏傳》將《易》來做個載體講他所見的道理,或者說是借《周易》卦爻發揮他自己的哲學思想。故無一句講到卜筮,通篇皆在講事理。朱熹還說:“伊川見得個大道理,卻將經來合他這道理,不是解易。……他說求之六經而得,也是於濂溪處見得個大道理,佔地位了。 ”這也是說,程頤先熟讀六經,尤其於周敦頤處特有穎悟,以此中義理為基礎,然後借《周易》發揮所見。不是伊川解釋《周易》,而是《周易》解釋伊川。
程頤的這種易學觀,對王夫之影響很大。王夫之以《周易》為道德訓誡之書,就是在程頤這一基調之上繼續延伸。朱熹不同意程頤以《周易》為言理之書,作《周易本義》,欲恢復《周易》本為卜筮之書,後來的易學家從中發揮出道理這一本來面目,強調《周易》的卜筮性質。王夫之吸取了朱熹的看法,不廢卜筮而講道德訓誡,重點放在知得卜筮結果之後君子何以自省,何以接受道德教訓而避凶趨吉。
現代中國學術界尤其是哲學史研究領域,《周易》一直被視為占筮書而難登大雅之堂。一方面承認其為傳統社會官學典籍,另一方面又棄如蔽履。
20世紀60年代末,台灣學者勞思光在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一卷中,介紹了《易經》中的“宇宙秩序”觀念。80年代,《周易》開始為大陸學術界所注意,從中國哲學史研究隊伍中分離出專門從事《周易》研究的學術群體,以《周易》流傳本及出土《周易》竹書、帛書文本為主,相繼出版和發表大量高質量專著、論文;另一方面從邏輯學研究隊伍中分離出來的專門從事中國邏輯史研究的學術群體,從邏輯學的角度審視和分析《周易》,相繼出版和發表了一些專著和論文,並在21世紀初,將《周易》的邏輯思想作為中國邏輯史的起點,編寫入國家級重點教材,由教育部研究生辦公室推薦為高校研究生教學用書。
《周易》作為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數學、天文、曆法、中醫等等都可以從它那裡找到淵源,並指導著這些具體科學不斷地向前發展。近年來,很多專家學者繼續深人探討,力圖從《周易智慧中尋得啟示,使科學易研究成為近十年周易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學術著作不斷湧現。如徐道一的《周易·科學·21世紀中國:易道通乾坤和德濟中外》(2008),闡發了中華易學的思維特徵及其歷史價值與當今價值取向。欒任之、王景祜的《周易思維與現代科學》(2009),著重用周易思維論述了宇宙起源、物質起源和生命起源,還對如何正確運用周易思維方式以及未來元素周期表做了闡述,充分顯示了周易思維對現代科學的重要價值。
同時,關於《周易》與曆法的關係研究也有了新的進展,如常秉義的《周易與曆法》(2009)就全面介紹了周易與曆法的關係。用近代自然科學成果闡述易學思想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張圖雲的《周易中的數學:揲協演演算法研究》(2008),該書對《周易》占筮的揲扔演演算法、揲算命題的歸納和證明、《周易》揲算結果數的出現概率等做了深人探《周易》同中國傳統醫學、養生學關係尤為密切,可以說易理對中醫產生了積極而又重要的影響。近十年來,學界召開過多次關於周易與中醫學學術研討會,對這一問題作了系統的探討,易醫研究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潮,並有許多成果問世。辛玉京、明易的《易醫實用通曆》(2007),作者根據子午流注和靈龜八法理論,認真推算后直接排列於每天所對應的子午流注和靈龜八法的定時開穴穴位。成鐵智的《周易與中醫養生:醫易心法》(2007)介紹了中醫思想、中醫之獨特斷疾術、中醫之五行辨證、中醫健身長壽養生術、中醫養生啟蒙等等。王以雍的《易經解析與致用》(2008 )將義理應用於中醫、養生等方面。馬永基的《現代養生保健與疾病預測:周易新解》(2008),利用《周易》的平衡理論,對中華傳統養生保健法進行了現代解讀。鄒學熹、佘賢武的《易經》(2008)闡明了易醫的學術淵源,易理對醫理的指導價值,易理在醫學中的具體運用要點等。趙輝賢編著的《周》與中醫學》(2009)就中醫與《周易》的關係作了進-一步探討,內容十分豐富。賈向前、賈雲飛的《易醫探微》(2009)內容包含了易醫溯源、中醫理論與《易經》八卦診病、氣功導引的治療方法、用起卦的方法診斷疾病等。常秉義的《周易與中醫》(2009)對生命科學、氣功科學、養生科學、預測醫學、營養醫學、時間醫學都有重大啟示。此外,張其成的《易學與中醫》(2007),杜曉飛的《易醫新療》(2008),宋定國的《周易與養生》(2008)也就某個方面做了透徹的論述。所有這些對醫易的著述,為中醫研究與進--步發展奠定了基礎,為醫學的發展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對於中醫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主要思想

哲學思想
古代中國學者的哲學思考,通過對易經的研究得到啟發,哲學思辯能力也多數是在對易經的分析闡解和不同意見的爭鳴中得到訓練和提高。老子將易經的思想精華融入《道德經》中,創造了一個以辯證思維為核心的哲學體系。他在經卦陰陽相抱三爻成卦的組合方式的基礎上,構造了一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萬物起源圖式,揭示了事物內部所包含的種種勢力的對立統一。“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陽相抱這一思想在易經還是一目了然的符號圖,到了老子便有了種種具體的事物形象的分析。其間流傳後世對中國哲學影響最大的命題莫過於“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矛盾對立的雙方,必有一方為主,另一方為次。物極則反,對立面相互轉化的思想,在易經是通過爻辭,對爻象在卦體中的不同位置使用吉凶等結語加以反映的。而在老子這裡,已經到了社會、政治、倫理等一切方面,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蔽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認為委曲總是由保全轉化。屈枉總是向伸直轉化,卑下總是向充盈轉化,蔽舊總是向新奇轉化,這種辮證思維方式,是老子觀察世界的方法。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他運用這條物極則反原理,對世間萬物進行著辯證概括,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他又用這一條法則,提出了一系列處理問題的具體辦法,老子這些從易經中得到啟發而形成的辯證思想譜寫了中國哲學史上頗有特色的一頁華章。
孔子深得易經之道了,最顯著者有二:一是關於正名這一政治主張,二是關於舉一反三類推思想。在易經的推論規則中,有一條是關於陰陽爻與陰陽位是否一致的“當位律”。這一條思維規律要求在自然遞進推演時,每一爻的陰、陽性質必須與所在位置的陰陽屬性進行對照,一般而言,凡陽爻居陽位,或陰爻居陰位即“當位”表示此爻所象符合(順)事物發展規律,倘若陽爻居陰位,或陰爻居陽位,則不當位,即此爻不符合(逆)事物發展規律,孔子把這一條推演規律擴大到了社會政治領域,提出了“正名”學說。在他看來社會政治領域中人與人之間的位置關係,也應當如同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那樣當位才能使一個國家秩序井然局面穩定,否則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不僅不能越位,而且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能產生不當位思想,孔子這一思想又被後人推廣。
被考定成於戰國中期的“周易大傳”,是當時學者在總結前人認知易經的成果基礎上,對易經卦爻符號體系及卦爻辭所作的一整套註釋和闡解,其中既有老子、孔子這些哲學大家的思辯成果,也有更多古代優秀哲學家的思辯結晶,正是他們使易經這部古典在哲學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成為中國古代哲學的發源處。
先秦時期百家爭鳴,所有學派或多或少都受到易經影響。之後的古代哲學發展每個重要時期,易經思想都充當著軸心角色。到了唐代,易經不僅受到學者重視,也得到了統治階級如唐太宗的青睞,欽命孔子後裔孔穎達博採眾長主編《周易正義》,推動了以易經研究為中心的哲學研究的開展,因此之後不少學者紛紛自注易經。
宋代哲學家如邵雍、周敦頤、張載、程顥、朱熹等人對易經都有很深的造詣,邵雍根據《易傳》關於八卦形成的解譯,構造了一個宇宙構造圖式,創立了被稱為“先天學”的理學象數學派;周敦頤根據“易傳”和道家思想指出了一個簡單而又系統的宇宙構成論《太極圖說》;朱熹在《周易本義》中深入探討,認為易經的核心是講事物內部矛盾的對立統一,易只消陰陽二字括盡,對立統一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明清之際的王夫之,在《周易外傳》中將哲學研究和易經研究更進一步,提出“實道而器虛”的命題,明確指出“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謂之道之器”。也就是說,一般原理存於具體事物中,而不是具體事物依存於一般原理,矛盾雙方相反相成、相互轉化,雜因純起,即雜以成純,變合常全,奉常以處變,則相反而固會其通雜和純變和常相反相成對立統一。在推理時即要推出情之所必至,也要推出勢之所必反,即要存其通,即掌握一般的相通之理,又要存其變即因時、因地等不同條件而靈活推論。只有把握了這種相通之理,才能行於此而不礙於彼這易經所特有的思維方法,用以指導行為,必無往而不勝。
易經之於中國傳統哲學的深遠影響,以及它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地位、作用,是其他任何一部古典著作所不可及的,這可能就是其列為群經之首的根本原因。
法治思想
《周易》中有多處關於法律問題的論述,還有訟與噬嗑兩卦專門討論法律問題。
第一,君權神授思想
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最集中體現,而這種體現,首先表現在立法權上。“君權神授”必然要求君主為立法的主體,人民沒有立法權,也沒有司法權,法律面前不平等,與之相應的是專制,“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敕法”正是這種意思的集中表達。《易傳》的根本思想是專制,“法自君出”就成為題中應有之意,所以《易傳》中反而沒有對此加以論述。
第二,“刑罰清”與“刑罰中”
豫卦的下體是坤,上體是震;坤的性質為順,震的性質為動。上下結合形成順與動的特點,而順是動的前提條件。自然界的日月星辰、晝夜交替、四時更替,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先後出現的,這才保證了自然界的正常運轉;人類社會是自然界的必然產物,法律的實施也要依此而行。這應該是自然法思想的最早表述,不過,近代自然法思想的出發點是強調一切權利來自於自然,《周易》強調“法權君出”,與人們所講的自然法完全不同,而是從司法的角度,要求各級官員應仿效自然界的運行特點來執法。
第三,明罰敕法與明慎用刑
噬嗑“大象”:“先王以明罰敕法。”這是從立法的角度講的,因為要實現“明罰清”與“明罰中”,前提是“明罰敕法”。也就是成文法或法律的公開化問題,把定罪與量刑以成文的形式固定下來,並公之於眾,使天下民眾清楚明白,知道其可為與不可為之事,儘可能不觸犯法律;即使觸犯法律,也因為有明文規定而定罪量刑適中,民心折服。以盡量避免執法者的主觀隨意性,顯示法律的公正性。所以,“明罰敕法”的重點不在於罰,在敕不在法;在於育民教民,不在於制民刑民,與法家的思想根本不同。這是“為政以德”的延續,主張德教為先,先教后刑,德主刑輔。
第四,息訟思想。
《周易》中專門有一卦———“訟”講訴訟問題的,但卦義卻不鼓勵人們爭訟,更不教人們如何取得訴訟的勝利。作為一個忠實誠信的人,即使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和委屈,也應保持內心平靜,戒驕戒躁,能不訴訟就不訴訟;如果迫不得已非要訴諸法律時,也要保持冷靜,不可採取過激行為,只有這樣,才能最終獲吉。“終凶”,卦中指上九,上九有終極其訟之象,也就是說,把官司徹底打到底的意思,這種行為無論勝訴還是敗訴,皆凶;在《周易》看來,無訟為最理想境界,雖有爭訟出現,但經過調解而平息爭訟也不錯,不聽勸解把訴訟進行到底最不好。“利見大人”,需由有德有威望的大人物聽訟———即由德才兼備的法官斷案,才能息訟;“不利涉大川”,大川是大險大難,這是說,當某人陷入爭訟的旋渦時,不可涉險其它危險之事,因為此時的人心浮氣躁,運時不佳,涉險其它,很容易出其它問題;“君子以做事謀始”,與“終凶”對應,從另一個角度告戒人們,與其爭訟不止,不如一開始就謹慎從事,理順各種關係,從根本上杜絕訴訟。
經濟思想
(一)兩儀與經濟
周易在經濟上的重大啟示,是陰陽兩儀的動靜觀念。依據陰陽兩儀的動靜觀念,人類經濟活動總源頭太極的第一個創化,是從消費者的主觀價值中找出穩定合理的主觀價值,其後分別有私有及公共消費財的後續創化。經濟學認為,一切最終財貨都直接或間接充當生活慾望的手段,凡能滿足人類生活慾望的財貨便是具有效用。個體的消費理論及資產選擇理論,即建基於此。經由交換交易,再加上交易市場競爭性的提高,可衍生出合理穩定的客觀價值之創化。客觀價值不只可以適用於消費者與生產者等微觀經濟的測量分析,也能適用於一個國家宏觀經濟的測量分析,宏觀經濟的客觀價值,通常只是微觀經濟的直接疊加。
由一個國家經濟活動價值流彙集起來所得到的產業關聯價量模型合理的兩儀解析,還可印證周鐮溪《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的“太極動而生陽”。此外,根據廠商的活動、經濟環境對廠商無言的弱約定、及廠商對員工有言的強約定,經由就業與投資市場致中和之力的解析,也能指出中和是中華文化的分析觀念,不只可以包容均衡,亦可以包容“為道也屢遷”之各種動因。
(二)三才與經濟
《周易·繫辭上》:“六交之動,三極(即天地人三才)之道也。”世界受天地人三才之主宰,因而三才是有意志、有意識、有感情的。要主宰就必須有精神作為,因此三才亦有為精神性萬事之本的涵義。
經濟學假設人類的慾望是無窮的,所以每一位消費者追求主觀直接效用的極大,就是精神性的天;但受到消費支出預算的客觀限制,是精神性的地。同理,社會集體消費追求社會福利的極大是精神性的天;但受到政府消費支出預算的客觀限制是精神性的地。每一位生產者追求客觀利潤的極大是精神性的天,但受到生產技術限制是精神性的地。
若將消費活動的正而問題再視作天位陽交,政經領導下社會集體消費的正面問題視作人位陽交,生產活動的正面問題視作地位陽爻,然後聯立起來,已十足展現出乾卦的卦象。若再將消費活動的對偶問題視作天位陰爻,政經領導下社會集體消費的對偶問題視作人位陰爻,生產活動的對偶問題視作地位陰乏,然後聯立起來,則十足展現出坤卦的卦象。八卦以乾坤象徵天地,而定上下之位,這就是易經說卦的天地定位。
(三)五行與經濟
《春秋繁露·五行對》論述,五行相生循環是一種生、長、養、收、藏的生產性循環。而由藏再到生,其實就是反者道之動。所以生產活動不與消費、投資活動合理連結,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經濟活動因果循環。
關於《周易》的主要核心思想,《乾卦·彖傳》曾經做了經典的表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務,萬國咸寧。”“太和”即最高的和諧,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保合太和”即通過人的主觀努力,加以保合之功,不斷地進行調控使之長久保持,來造就一種符合人所期望的萬物繁庶、天下太平的良好局面。先秦時期,道家強調自然的和諧,儒家強調社會的和諧。比如老子曾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孔子的學生有子指出:“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周易》綜合總結了儒道兩家的說法,提出了太和的思想,把自然和社會看做一個整體,適用於自然界的原則同樣也適用於人類社會,其根本主旨在於推天道以明人事,根據對支配著自然界的那種和諧規律的認識和理解,來謀劃一種和諧的、自由的、舒暢的社會發展前景,使得社會領域的君臣、父子、夫婦的人際關係能夠像天地萬物那樣調適暢達,各得其所。因此,就價值理想而言,《周易》的核心思想是追求一種以太和為最高目標的天與人、自然與社會的整體和諧,其思維模式是一個儒道互補的新型的世界觀,代表了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體現了中國思想的共同特徵。
《周易》的這個核心思想也叫中和,易道貴中和,中和的實質性的內涵,可以歸結為陰陽協調,剛柔並濟,雙向互補,動態平衡,是事物生生不已持續發展的內在的生機活力,總體上是從陰陽哲學的基本原理自然引申而來。照《周易》看來,整個客觀世界是由陰陽兩大勢力所組成,處於普遍的聯繫之中,是個一體化的大系統,表現為大化流行的動態過程,生生不已,變化日新,其內在的動力機制則是陰與陽的協調並濟,相反相成。陽之性為剛健,陰之性為柔順;陽之功能為創生,陰之功能為成全;陽居於領導的地位,陰居於從屬的地位,此二者的關係,既對立,又統一,相互依存,彼此感應,由此而形成“天地交泰”,這就是宇宙的和諧,自然的和諧。人類社會的組織是效法宇宙自然的組織建立起來的,也相應地區分成為陰陽,既有合理的分工,又有相互之間的協作,從而形成一種“上下交而其志同”的社會和諧。《繫辭》指出:“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適用於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的一條總的原則,統貫天、地、人三才之道,《周易》的哲學體系完全是圍繞著這個命題而展開的,為了切實地把握中和、太和思想的實質性的內涵,應該把自己的思想提升到陰陽哲學的高度來加深理解。
古代的易學家對易道的理解,曾經提出了“易一名而含三義”的說法,即謂易含有變易、不易、簡易三層意義。所謂變易是指一陰一陽的變化;所謂不易是指變易中自有不易不理,變化的是現象,不變的是規律;所謂簡易是指這種易道簡單平易,易知易從,並不難以掌握。在這三層含義中,簡易之道最為重要。這種簡易之道也叫乾坤之道,天地之道。《繫辭》指出:“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同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這是認為乾坤兩卦反映了陽性勢力和陰性勢力在萬物化生過程中所起的兩種不同的作用。陽性勢力主宰萬物的創始,陰性勢力配合完成,此二者既對立,又統一,既相反,又相成,相互依賴,缺一不可,這種乾坤之道就是《周易》陰陽哲學的核心,並不晦澀難懂,而是簡單明了,容易知曉的。因而只要掌握了簡易的原則,理解了乾坤兩卦的底蘊,就可以突出主旨,抓住要領,懂得天地之間的變易無非是一陰一陽的變化。把這種認知運用於行為的實踐,可以使人親近效法,建功立業,發揮主觀能動性,參贊天地之化育,確立人在天地之間的合理的定位。關於這種簡易之道,宋代的易學大家張載在《正蒙·太和篇》中曾經概括成四句話:“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就乾坤陰陽兩大勢力在運動的過程中所表現的五光十色,林林總總的法象而言,必然形成相互之間的對立。既然形成了對立,其行為的方式必然相反,陽之性為剛健,陰之性為柔順,彼此排斥。有了排斥,這就免不了產生摩擦、矛盾和衝突。正是由於這種對立面的摩擦、矛盾和衝突,於是有盈有虛,有消有息,有屈有伸,從而形成了萬事萬物的種種衰旺死生之成象。但是,這種對立和鬥爭並不以一方消滅另一方作為最終的結局,而是相反相成,協調配合,在一陰一陽相互推移激蕩的過程中,趨向於和解,使整個世界煥發出蓬勃的生機。所謂“仇必和而解”,是說其最終的結局必然是趨向於“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這就是中和,中和的極至就是太和。因而根據張載的這四句話來看《周易》陰陽哲學的基本原理,確實是非常的簡易,總的精神就是以太和作為理想的目標,面對著現實生活中普通存在的對立面的摩擦、矛盾和衝突,從明體以達用的角度探索如何化衝突為和諧、變無序為有序的應對之方。
在當今的世界上,存在著一系列的衝突。就全球範圍而言,有各種文明之間的衝突,也有各個地區之間的衝突。就一個國家的內部而言,有個體與群體之間的衝突,也有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衝突。至於解決這些衝突的方法,可以有兩種不同的選擇。一種是立足於鬥爭,把衝突的雙方看成二元對立,採取激烈鬥爭的方法,進行強制性的控制,建立單向度的統治與服從的關係。另一種是立足於和諧,一方面清醒地面對現實,對衝突的根源做出理性的分析,同時採取求同存異的方法,進行雙向互動的批判調整,儘可能地化解矛盾,增強共識,把衝突的雙方納入一種相反相成的關係之中,使之并行不悖,協調發展。從中外古今人類所積累的大量實踐經驗來看,前一種方法並不能有效地解決衝突,而只能使之更加激化,而後一種方法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周易》的陰陽哲學圍繞著太和的核心思想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提出了立足於和諧的解決衝突的方法,凝聚了豐富的智慧,雖然形成了古代,在現代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普遍的指導意義。

相關歌訣


周易相關書籍
周易相關書籍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有三種, 一是朱熹《周易本義.卦名次序歌》的順序, 一是京房易傳的八宮順序, 一是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周易順序。
朱熹《周易本義.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咸恆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一)八卦歌訣
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二)八卦代數
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三)八卦方位
乾:西北。坎:北。艮:東北。震:東。巽:東南。離:南。坤:西南。兌:西。
(四)八卦五行
乾、兌(金);震、巽(木);坤、艮(土);離(火);坎(水)。
(五)八卦生克
乾、兌(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離(火),離(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兌(金)。
乾、兌(金)克震、巽(木),震、巽(木)克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離(火),離(火)克乾、兌(金)。
(六)八卦旺衰
乾、兌旺於秋,衰於冬;震、巽旺於春,衰於夏;
坤、艮旺於四季,衰於秋;離旺於夏,衰於四季;
坎旺於冬,衰於春.(四季是指每個季節的后一個月)
八卦:我國古代的一套有象徵意義的符號。用“一”代表陽,用“--”代表陰,用三個這樣的符號,組成八種形式,叫做八卦。
八卦的八組符號代表著萬物不同的性質,據《說卦》的解釋:“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xùn),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gèn),止也;兌(duì),說也。”
每卦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的,最下一橫叫初爻,中間一橫叫二爻,上面一橫叫三爻

作品評價


總評

《周易》是中國本源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哲學巨著,歷經七千多年的歷史至今經久不衰,奠定了中華文化的重要價值取向,開創了東方文化的特色,對中國的文化產生不可取代的重要價值和巨大影響。
《易經》的思想智慧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或是《黃帝內經》,《神龍易學》,無不和《易經》有著密切的聯繫。
《黃帝內經》是元素論五行文化和陰陽文化結合的典範,解決了大易“醫病”的問題;思孟學派的《五行》是德性論五行文化與陰陽文化融匯的淵藪,解決了大易“醫人”的問題。一言以蔽之:大易醫國、醫人、醫病。
《周易》研究被稱為“易學”,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三易》在周朝不是隨便可以見到的,孔子在得到周易之後愛不釋手,《漢書·儒林傳》記載:“孔子讀易,緯編三絕,而為之傳。”《易經》代代相傳,釋家林立,許多學者皓首窮經,考證訓詁,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為大觀。
《周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為漢族文化之根。易道講究陰陽互應、剛柔相濟,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漢民族之所以能夠久歷眾劫而不覆,多逢畏難而不傾,獨能遇衰而復振,不斷地發展壯大,根源一脈傳至今,與對易道精神的時代把握息息相關。

中國評價

孔子: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孫思邈:不知易,不可以為醫。
虞世南:不讀易不可為將相。
毛澤東:中國古人講“一陰一陽之謂道”,不能只有陰沒有陽,或者只有陽沒有陰,這是古代的兩點論,形而上學是一點論……
郭沫若:《易經》是一座神秘的殿堂。
馮友蘭:《周易》不僅是中國的,也是東方的,更是世界的,不僅是古代的,也是現代的,更是未來的。
南懷瑾:我始終懷疑《易經》的文化是上一個冰河時期留下來的,不是這一個冰河時期的產物,因為它的科學、哲學的道理太高明了。
張協和:近代學者由於易理之啟示獲得諾貝爾獎金者已有四:德國漢森堡,其論文為《測不準原理》;丹麥之玻爾教授,其論文為《相生相剋原理》,並在慶祝酒會上以太級八卦紀念章贈人;中國楊振寧、李政道,其論文為《不對等定律》,並自稱得之易經之啟示。今後由此書而得獎者,當猶有其人,願周易學者多為現代科技服務。

國際評價

愛因斯坦:“西方科學家做出的成績,有不少被中國古代科學家早就做出來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學家自幼學習《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學家們不曾掌握的一把打開宇宙迷宮之門的金鑰匙。”
李約瑟認為易經的太極圖顯示了宇宙間力場的正極和負極的作用:“中國文明在科學技術史中曾起過從來沒有被認識到的巨大作用。”
黑格爾:“《易經》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就人類心靈所創造的圖形和形象來找出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這是一種崇高的業。”
榮格:談到世界人類惟一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的《易經》,在科學方面,我們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後來的事實所推翻,惟獨中國的《易經》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價值,而與最新的原子物理學頗多相同的地方。
英國學者湯因比:中國誕生於2000年前的陰陽易學對人類文明的起源,起到了樂曲般的推動作用。
19世紀下半葉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政府規定,不懂易經者,不得入閣。
松下幸之助:中國古代的哲學,是天下之最。我公司職員必須頂禮膜拜,認真總結、背誦,靈活運用,公司才能興旺發達。
美國哲學家卡普拉:可以把《易經》看成是中國思想和文化的核心。權威們認為它在中國二千多年來所享有的地位只有其它文化中的《吠陀》和《聖經》可以相比。它在二千多年中,保持了自己的生命力。
歐洲哲學權威C.G捷恩:談到世界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的《易經》。在科學方面我們所得到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後來的事實所推翻,唯獨中國的《易經》,亘古常新,相延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價值,而與最新的原子物理學頗多相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