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需的結果 展開

漢語漢字

需(拼音:xū)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 。需的古字形像人被水淋濕、全身滴水的樣子,應是“濡”的本字。本義是濡濕。 一說需本義指等待。 由等待而引申為遲疑不決。等待,必有所求,故引申為需要、需求。也指需要的東西。

釋義


● ● 必得用:~求。~要。必~。急~。
● ● 必得用的財物:軍~。民~。
● ● 等待。
● ● 遲疑。

詳細釋義


〈動〉
● ● (會意。從雨而聲。「需」指遇雨,停在那裡等待。本義:等待)
● ● 同本義 [await]
需,須也。——《易·需》。傳:「需者,待也。」
聶許聞之需役。——《莊子•大宗師》
九江需次今幾年,去去淥水依紅蓮。—— 宋· 樓鑰《送袁恭安赴江州節推》
略舉數端,以需善擇。——清· 包世臣《文譜》
● ● 又如:需次(候補官員依照資歷補缺);需銓(等待銓選錄用)
● ● 需要 [need;demand;want]
零星需用亦在賬房內開銷。——《紅樓夢》
● ● 又如:按需分配;必需;需用(需要的用度)
● ● 索取 [ask for]
只為前日毛延壽,指寫丹青,遍需金帛。—— 明· 陳玉陽《昭君出塞》
需,索也。——《古今韻會舉要》
● ● 又如:需勒(勒索)
● ● 遲疑;觀望 [hesitate]
率故多尤,需為事賊。——《文心雕龍》
● ● 又如:需緩(遲緩);需滯(授職后遲遲不能赴任)
● ● 應該;必然 [should;ought to;inevitable]
儒者本無所謂教,達而在上,窮而在下,需不能出此範圍。——清· 王韜《原道》
● ● 又如:需要
〈名〉
● ● 需用的東西 [necessaries]
與民均納供需。——《元史•成宗紀二》
● ● 又如:軍需
需字的各種字體
需字的各種字體
會意
字從雨從而。“而”本義為“鬍鬚”,引申為“柔軟的”,轉義為“柔和的”。“雨”和“而”聯合起來表示“雨下得緩和而有節度”。
本義:霖雨。
轉義:期待、等待(霖雨等一切緩和而有節度的供應物資)。
說明:“軍需”一詞的本義是軍糧的供應,而非軍械的供應。古代圍城戰役,一打就是幾年,若這幾年風雨不調,穀物就會歉收,軍糧供應就會不濟。所以“軍需”的“需”字從雨不從金。
應用:“需”與“須“同義。如常見的必需和必須兩詞,這”必需“和”必須“兩個詞語同音且同義,都含有“必要”的意思,應用起來比較容易相互混淆。必需是強調錶示一定要有,例如這必需要有。而必須則是強調錶示一定要,例如你必須小心。

近義辨析


需、須

這兩個字古代都有需要義,有時互相通用。現代用法有分工:“須”指必要、應當,如:務須努力、遊客須知;“需”指應當有,如:需求、軍需物資。“須要”指一定要,如:雜技演員腰腿靈活,須要自幼鍛煉;“需要”指一定要有,如:領導需要群眾的支持。“需要”作名詞,指對事物的要求,如:要了解群眾的需要。“必須”指一定要,表示事理、情理上的必要,修飾動詞,如:必須去、必須參加、必須經過審批;“必需”指一定要有的,不可缺少的,修飾名詞,如:必需品、必需的養分、必需的知識。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一】【雨部】相俞切(xū)
䇓也。遇雨不進,止䇓也。從雨而聲。《易》曰:“雲上於天,需。”
〖註釋〗臣鉉等案:李陽冰據《易》“雲上於天”云:“當從天”,然諸本及前作所書皆從而,無有從天者。①而聲:張舜徽《約注》:“由日紐轉人心紐之例。”存參。②《易》:指《需卦·象傳》。
說文解字注
䇓也。
註:䇓者,待也。以㬪(同“疊”)韻為訓。《易·彖傳》曰:需,須也。須卽䇓之叚借也。《左傳》曰:需,事之賊也。又曰:需,事之下也。皆待之義也。凡相待而成曰需。
遇雨不進止䇓也。從雨而。
註:遇雨不進,說從雨之意。而者,䇓之意。此字為會意。各本作而聲者,非也。《公羊傳》曰:而者何。難也。《穀梁傳》曰:而,緩辭也。而為遲緩之辭,故從而。而訓須。須通䇓。從而猶從䇓也。《春秋經》:己丑,葬我小君頃熊。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是從雨而之證也。相俞切。古音在四部。
《易》曰:雲上於天需。
註:《易》需卦象傳文。此偁易以證從雨之意。雲上於天者,雨之兆也。宋衷曰:雲上於天,需時而降雨。

康熙字典

【戌集中】【雨】需·康熙筆畫:14 ·部外筆畫:6
古文:?
《唐韻》相俞切。《集韻》《韻會》詢趨切,竝音須。《說文》:?也。遇雨不進,止?也。從雨而聲。易曰:雲上於天需。註:徐鉉曰:李陽冰據易雲,上於天云:當從天。然諸本皆從而,無從天者。《玉篇》:卦名。《易·需·彖》:需,須也。險在前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輈人,行數千里,馬不契需。疏:從易需卦之需。《釋文》:音須。《莊子·徐無鬼》:濡需者,豕蝨是也。註:濡則不去,需則有待。
又《集韻》:一曰疑也。《韻會》:遲疑需待也。《左傳·哀十四年》:需事之賊也。
又《韻會》:索也。
又《字彙》:姓也。
又《集韻》汝朱切,音儒。韋柔滑貌。《戰國策》:其需弱者來使,則王必聽之。註:需,音儒。《集韻》:或作?。
又《集韻》《正韻》竝乳兗切,音耎。《集韻》:本作?,柔也。或作輭。軟濡,通作耎。《韻會》:本作㓴。或作?。《周禮·冬官考工記·鮑人》:欲其柔滑,而腛脂之,則需。註:故書需作?。?,讀為柔需之需。《釋文》:需,人兗反。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薄其帤則需。註:需,謂不充滿。疏:需襦不進,故為不充滿。陸云:罷需。
又《集韻》奴亂切,音糯。弱也。《周禮·冬官考工記》:馬不契需。註:需,讀為畏需之需。《釋文》:又乃亂反。《集韻》:本作偄。或作愞懦燸耎。
又《韻會補》:鄭玄《周易注》:需,讀為秀。陽氣秀而不直前者,畏上坎也。

字源演變


在甲骨文中,“需”與“儒”是同一個字,讀音與“乳”字相同。乳汁是人們嬰兒時期所必需;“儒”指祭司,是掌握知識的人,同樣為人們所必需。
在甲骨文中,“需”字像人沐浴濡身的形象,是“濡”字的初文。在周代的金文中,“需”字演變成人沐浴雨水的形象,形象地說明,人們的所需就是雨水。周人先祖一直重視農業生產,周人先祖是后稷,名棄。棄在孩童時期就喜歡種樹種莊稼,長到成人,成為農業專家,被帝堯授以“農師”之官,指導民眾生產。周人的另一個著名的祖先是公劉,公劉也非常重視農業生產,成為周人振興的關鍵人物。周文王的祖父是古公亶父,同樣重視農業生產,國力因此大增,為周人最終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奠定了基礎。由此可見,周人將甲骨文“需”字改為“人沐浴雨水”形象,並非是由於錯訛,而是出於雨水對農業的重要意義的考慮。
在篆文中,“需”進一步演變為由“雨”和“而”二字上下組合而成。需,雨而,即“一切需要不過及時雨而已”。農耕文明中絕大多數生活必需品均源自農業生產,同時中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業都是雨養農業,離不開降雨。中國為季風氣候,在農作物生長的關鍵季節,春末夏初往往乾旱少雨,此時風調雨順就會豐收有望,吃穿不愁。據統計,在已經發掘整理的殷商甲骨文中,祈雨問雨的卜辭佔了相當大的一部分;另有研究表明,殷商時期是我國氣候相對乾旱的一個時期。所以,“需要”歸根結底就是雨水。正是這樣的氣候特點造就了中華民族喜雨盼雨關注雨的傳統心理。
這個“雨而”之“需”也可以看作中華民族亘古不變的一個祈禱辭,不求天上掉餡餅,只求上蒼給予一個適當的條件——雨水,自己便能創造一切所需。儒家學派倡導“盡人事,聽天命”,其意義基本上包含在這個“需”字之中。

字形書寫

書寫提示
【筆順】①一(橫)②丶(點)③㇖(橫鉤)④丨(豎)⑤丶(點)⑥丶(點)⑦丶(點)⑧丶(點)⑨一(橫)⑩ノ(撇)⑪丨(豎)⑫㇆(橫折鉤)⑬丨(豎)⑭丨(豎)
需
【規範提示】“雨”頭的第二筆豎改點,第三筆㇆(橫折鉤)改㇖(橫鉤)
【寫法】“雨”頭寬“而”窄。“雨”頭居上半格;首筆橫居上居中;短豎在豎中線;左側下點在橫中線。“而”,居下居中;首筆橫寬度與“雨”頭的首橫相當;“冂”的寬度窄於“雨”頭;框內右豎在豎中線。

音韻集成


方言集匯
◎ 客家話:[海陸豐腔] si1 [台灣四縣腔] si1 [客英字典] si1 [客語拼音字彙] xi1 [寶安腔] si1 [東莞腔] si1 [梅縣腔] si1
◎ 粵語:seoi1
上古音系
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sno說文而聲,甲金文象人受淋,爲濡初文,本從大非而,隸變爲需耎而下而
廣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相俞平聲三等合口上平十虞si̯usĭusiosiosɨosiosuə̆xu1syosiu卦名
蒙古字韻
八思巴字八思巴字 修正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音譯音譯 修正音譯 其他形式擬音聲調註解
ꡛꡦꡟsÿusy平聲
中原音韻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四呼寧繼福註解
魚模撮魚模陰平撮口呼siu
洪武正韻牋
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新於四魚平聲
乳兗十一銑上聲
奴亂九翰去聲
分韻撮要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註解
第四諸主著陰平需用又待也又索也

用法搭配


必得用:~求。~要。必~。
 必得用的財物:民~。
等待。
遲疑。

相關組詞

供需、需索、急需、無需、軍需、契需、濡需、需役、些需。

相關成語

不時之需、各取所需、摩厲以需、需沙出穴。

音韻方言

國際音標 ɕy˥ 日語讀音 NURERU MATSU MOTOMERU韓語羅馬 SWU現代韓語 수
客家話 [海陸腔] si1 [台灣四縣腔] si1 [客英字典] si1 [客語拼音字彙] xi1 [寶安腔] si1 [東莞腔] si1 [梅縣腔] si1粵語 seoi1
近代音 心母 魚模韻 平聲陰 湏小空;中古音 心母 虞韻 平聲 須小韻 相俞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黃侃系統:心母 侯部 ;王力系統:心母 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