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冰
唐代書法家
李陽冰(生卒年不詳),約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唐代書法家。字少溫,譙郡(治今安徽亳州)人,出自趙郡李氏南祖。李白族叔,為李白作《草堂集序》。
初為縉雲令、當塗令,后官至國子監丞、集賢院學士。世稱少監。兄弟五人皆富文詞、工篆書。初師李斯《嶧山碑》,以瘦勁取勝。他善詞章,工書法,尤精小篆。自詡“斯翁之後,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他所書寫的篆書,“勁利豪爽,風行而集,識者謂之蒼頡後身。”甚至被後人稱為“李斯之後的千古一人”。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十一月,李白一病不起。在病榻將自己的詩文草稿交給李陽冰,請他編輯作序。
李陽冰(生卒年不詳),唐代文學家、書法家。字少溫、仲溫,譙郡(治今安徽亳州)人,一說合州(今重慶合川)人(見《一統志》)。李陽冰五世祖李善權為後魏譙郡太守,將家徙至譙郡(治今安徽亳州),於是在安徽亳州一帶有了趙郡李氏的後裔。李白族叔。
肅宗乾元年間(758—759),曾任縉雲縣令。上元二年(761),遷當塗縣令,有政績。
代宗大曆初(766),擢任集賢院學士。建中初年(780),領國子丞,官至將作少監。
李陽冰像
與李白的來往
古籍記載:“寶應元年,為當塗令,白往依之,曾為白序其詩集。歷集賢院學士,晚為少監,人稱李監。”
唐上元二年(761),晚年的李白窮困潦倒,從金陵(今南京)來到當塗,投奔從叔李陽冰。起初,李陽冰不知道李白的窘境和來意,當李陽冰送李白上船告別時,見到李白的《獻從叔當塗宰陽冰》詩后,才又把他挽留下來。詩中首先對李陽冰的才華進行了讚揚,說:“吾家有季父,傑出聖代英,雖無三台位,不借四豪名。激昂風雲氣,終協龍虎精。弱冠燕趙來,賢彥多逢迎。魯連擅談笑,季布折公卿。”他認為李陽冰為人耿介,才高出眾,從小就受到家鄉賢士的器重和賞識,許多賢達名士都願意與他交往,說他既不依附權貴,又具有英豪之氣。接著他又在詩中對李陽冰在當塗的政績進行了頌揚與評價。說“宰邑艱難時,浮雲空古城。居人若薙草,掃地無纖莖。惠澤及飛走,農夫盡歸耕。廣漢水萬里,長流玉琴聲。雅頌播吳越,還如太階平。”他認為李陽冰在安史之亂後來到當塗,臨危受命,治理有方,惠澤遍施,政績卓著。最後才在詩中陳述了自己無所依歸的困難處境,說:“小子別金陵,來時白下亭。群鳳憐客鳥,差池相哀鳴。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輕。贈微所費廣,斗水澆長鯨。彈劍歌苦寒,嚴風起前楹。月銜天門曉,霜落牛渚清。長嘆即歸路,臨川空屏營。”從詩里看出李白分明是在冬天由金陵來當塗訪問陽冰的,因為在金陵靠朋友的周濟已不能維持生活,所以才來當塗求靠。而李陽冰則氣度軒朗,竭力相助,待友以仁,使李白晚年終於有了一個棲身之所和歸宿之地。
李白寓居當塗后,與李陽冰在縣署和山間時相過從,屢有聚會。他看到當時的李陽冰,是“高歌振林木,大笑喧雷霆。落筆灑篆文,崩雲使人驚。吐辭又炳煥,五色落華星。秀句滿江國,高才天庭。”說陽冰不僅書法有獨到之處,而且所寫的詩文也十分艷麗華美。為了表達對李陽冰的敬慕,他還專為李陽冰寫了一篇《當塗李宰君畫贊》,贊云:“天垂元精,岳降粹靈。應期命世,大賢乃生。吐奇獻策,敷聞王庭。帝用休之,揚光泰清。濫觴百里,涵量八溟。縉雲飛聲,當塗政成。雅頌一變,江山再榮。舉邑舞,式圖丹青。眉秀華蓋,目朗明星,鶴矯閬鳳,麟騰玉京,若揭日月,昭然運行。窮神闡化,永世作程。”這篇贊文不僅表達了李白對李陽冰懷著十分敬慕的心情,而且為李陽冰這樣有謀略、有膽識、有政績的人,在國家動亂、世道衰微的情況下,不能大顯身手、施展抱負而惋惜。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十一月,李白一病不起。在病榻將自己的詩文草稿交給李陽冰,請他編輯作序。後來李陽冰將其詩文輯成《草堂集》十卷,並為之作《序》。陽冰在《序》中說他“臨當掛冠,公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俾予為序”。這是說李陽冰在“臨當掛冠”正要罷職的情況下,還為李白編了集子,寫了序言。他在序言中除對李白的家世、生平、思想、性格、交遊等情況作了扼要記述外,同時對李白的著述情況和詩文成就作了高度評價。他稱李白是“千載獨步,唯公一人”,“唯公文章,橫被六合,可謂力敵造化歟!”
陽冰善詞章,“秀句滿江園”;工篆書,“筆法妙天下”。論者以“蟲蝕鳥跡語其形,風行雨集語其勢,太阿龍泉語其利,崇高華岳語其峻”,贊其書法,謂“唐三百年,以篆稱者,唯公獨步。”
李陽冰所書的石刻很多。其中如浙江縉雲的《城隍廟記》、福州烏石山的《般若台題記》、廣西桂林的《舜廟碑》、湖北武昌的《怡亭銘》、陝西西安的《顏帷貞廟碑額》等。尤其安徽蕪湖十二中學校園的《謙卦碑》,是李陽冰在任當塗縣令期間,應友人之請所書而刻於石的。此碑為篆書,氣勢犀利,風骨遒勁,筆法雄健。唐時散落民間,明初蕪湖王氏於當塗城內獲得,將碑轉至蕪湖秘藏家中。至明嘉靖四年(1525),始由蕪湖關監督張大用從王氏家中移立於學官,並為之題跋云:“陽冰篆書祖秦相斯,而筆力過之,舒元輿輩論之詳矣。是刻藏蕪湖王氏,國初得之當塗縣治,風骨雅健,卓越有古意。”可惜這“題跋”碑石在“文革”動亂中毀壞無存,而《謙卦碑》至今仍存。
藝術成就
李陽冰主編李白詩集《草堂集》並為序。李陽冰在唐代以篆學名世,精工小篆,圓淳瘦勁,為秦篆一大變革,被譽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對後世頗有影響。自秦李斯整理規範小篆,歷兩漢、魏、晉至隋、唐,逾千載,學書者惟真草是攻,而篆學中廢。李陽冰嘗嘆曰:“天之未喪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李陽冰曾刊定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為二十卷,但對原書的篆法和解說都大加改動。此後,許慎的原本漸漸消失,而李氏刊本則盛行。直至宋代初年,徐鉉奉詔校訂《說文解字》,對原書內容進行了整理,才大致恢復許著原貌。
李陽冰以篆書為己任,始學李斯《嶧山碑》,承玉筋筆法,然在體勢上變其法。線條上變平整為婉曲流動,顯得婀娜多姿。《金壺記》稱“陽冰尤精書學,豪駿墨勁,當時人謂曰筆虎。”張旭的筆法也曾得到李陽冰的傳授。暮年所篆,筆法愈見淳勁。自稱:“斯翁(李斯)之後,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道也。”康有為《廣藝舟雙輯》稱其為:“以瘦勁取勝,若《謙卦銘》,益形怯薄,破壞古法極矣。”
當時顏真卿所書之碑,必請李陽冰用篆書題額,可見其篆書影響的深遠。大詩人李白有詩云:“吾家有季父,傑出聖代英”、“落筆灑篆文,崩雲使人驚”,說明李陽冰的篆書確實取得了較大的成就。清代孫承澤在《庚子消夏記》中也稱,篆自秦漢而後,推李陽冰為第一手,可見對其評價之高。
李陽冰作品
清孫承澤云:“篆書自秦、漢以後,推李陽冰為第一手。今觀《三墳記》,運筆命格,矩法森森,誠不易及。然予曾於陸探微所畫《金滕圖》后見陽冰手書,遒勁中逸致翩然,又非石刻所能及也。”清康有為認為《三墳記》以“瘦勁取勝”。當代書法家王南溟先生曾撰文評價李陽冰的小篆:“線條或如垂柳之搖曳,或如流雲之舒捲,洋溢著一種抒情的氣息,代表著小篆書法在唐代復興的文採風流。”傳世刻帖有《三墳記》、《城隍廟碑》、《謙卦銘》、《怡亭銘》、《般若台題名》、《吳季札墓誌》等,均為後世翻刻本。
李陽冰性喜刻石,顏真卿所書之碑多請他篆額。他的著名書作有《三墳記》、《怡亭銘並序》、《城隍廟碑》、《易謙卦》、《滑台新驛記》等。其中《易謙卦》筆法尤為瘦健。清代王漱《竹雲題跋》稱它:“運筆如蠶吐絲,骨力如綿裹鐵。”
關於李陽冰的身世,新舊唐書無傳,其他史料也沒有準確記載,現在見諸報刊和網路的論述多出自書法理論著作,但多語焉不詳,以致其身份之說五花八門,同時也矛盾重重。
1、唐書法評論家竇皋《述書賦》下:通家世業,趙郡李君。嶧山並鶩,宣父同群。洞於字學,古今通文。家傳孝義,意感風雲。(李陽冰,趙郡人,父雍門湖城令,家世住雲陽,承白門作尉。冰兄弟五人,皆負詞學,工於小篆,初師李斯《嶧山碑》,后見仲尼《吳季札墓誌》,便變化開闔,如虎如龍,勁利豪爽,風行雨集,文字之本,悉在心胸,識者謂之蒼頡後身。澥子騰,冰子騰,並詞場高第。幼子曰廣,勤學孝義,以通家之故,皆同子弟也。)
2、李陽冰,唐朝書法家,初任當塗縣令,其次子李援居縉雲,后無傳。
3、李陽冰,字少溫,廣漢人,寶應初為當塗令,李白來依之,贈詩云:華(宰)邑艱難時,浮雲空古城。居人若薙草,掃地無纖莖。惠澤及飛走,農夫盡歸耕。廣漢水萬里,長流玉琴聲。雅頌播吳越,還如泰階平。【李白詩集】
4、李陽冰,(生卒年不詳),唐代文字學家、書法家。字少溫,趙郡(治今河北趙縣)人。為李白祖叔。曾為縉雲令、當塗令。歷集賢院學士,晚為少監,人稱李監。
5、明袁中道《游居柿錄》卷三:“李陽冰,即李潮子,子美甥。”
6、元人吾丘衍曾提出李陽冰即李潮的觀點,他在《學古編》中稱:“陽冰名潮,杜甫甥也,后以字行,因以為名,而別字少溫。木玄虛《海賦》有云:‘其下陽冰不治,陰火潛然,則知與潮,又且有理’。”(吾丘衍《學古篇》,《歷代印學論文選》第20頁,西冷印社出版社,1999年8月第二版)清人劉熙載在其《藝概》中亦支持此說,並從李陽冰兄弟的名、字及李陽冰和李潮作品傳世的情況等方面提出支持意見。(劉熙載《藝概》,《歷代書法論文選》第699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他們這種觀點雖得到一些人的認可,但大多數人是不認同這種提法的,清顧炎武即對此進行了詳盡的反駁:“陽冰趙郡人,太白族叔,其字少溫,見於《宣和書譜》,與其名相應。若為潮,而以陽冰、少溫為字,於義旨無取。陽冰工篆書,潮工八分,觀趙氏《金石錄》載《城隍神祠記》、《忘歸台銘》、《孔子廟記》、《先塋碑》、《三墳記》等為李陽冰篆書而《慧義寺彌勒像碑》、《彭元曜墓誌》為李潮書,則非一人明矣。”(顧炎武《金石文字記》)。朱關田先生為此還專門著《李陽冰、李潮小議》進行了詳細論辨,重新確立李陽冰和李潮不是同一個人的事實。(朱關田《唐代書法考評》第193-196頁,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
7、按《北史·李靈附曾孫元忠傳》記載,李顯甫開李魚川時似乎是舉族南遷,實際情況卻遠非如此。為便於說明問題,先據《魏書》卷49《李靈傳》、《北齊書》卷22《李元忠傳》、《北齊書》卷22《李義深傳》、《北齊書》卷29《李渾傳》、《北齊書》卷43《李秩廉傳》、《北史》卷33《李孝伯傳》、《北齊書》卷48《外戚傳》、《隋書》卷77《李士謙傳》等,將趙郡李楷一支部分後裔世系列表於下:
李陽冰
8、李陽冰,字仲溫,趙郡人。
9、李陽冰﹙721—785﹚本名李潮,字陽冰、少溫。趙郡(今河北邯鄲)人,祖上官襲雲陽﹙今陝西淳化﹚隨遷,遂為雲陽人。李陽冰出身望族,族中為官者盡多。他是左相李適之與工部侍郎李適的侄子、李白族叔、杜甫外甥。父雍門(一為問),湖城令。三子李潮,字陽冰,少溫,仕途坎坷,幾經跌宕沉浮,曾任江寧、縉雲、當塗三地縣令,二次隱居縉雲。
10、《四川通志》卷八:唐李陽冰【合州人,開元中為當塗令,有政績。宗人李白常往依之。善篆書,州治景厚堂有所書,“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八字石刻尚存】
11、古詩文網:李陽冰(生卒年不詳),唐代文字學家、書法家。字少溫,譙郡(治今安徽亳州)人,祖籍趙郡(治今河北趙縣)。但這與趙郡李氏世系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相矛盾,李善權七世孫李敬玄生於615年,不可能到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還有李陽冰這個五世孫,且宰相世系表中“陽冰,將作少監”根本就不在“(南祖之後有)善權”名下。
12、范震威多年縝密研究,細心考證,撰寫出李白研究新著,近日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以《李白的身世、婚姻與家庭》為名出版。這部書共以七章的篇幅深入而廣泛地研究了李白的家世和人生,對詩人的身境、心境及當時的社會環境,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李白研究中,他大膽地打通了文學與史學之間的壁壘,開闢了李白研究的新思路。他根據《史記》、《漢書》、《舊唐書》、《新唐書》等正史製成的《李氏族譜輯略表》,上溯幾十代,以確鑿的證據,考證出年齡小於李白的當塗令李陽冰是李白的從叔,李陽冰是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的八世孫,從而反證出李白為興聖皇帝的九世孫。匡正了郭沫若先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所說的李白對人的稱呼“自相矛盾,毫無定準”,“不外是以勢利眼光在看人說話”,所謂“李九世孫之說,看來是李白本人或其先人所捏造,目的就是抬高自己的門第”。“李真低李暠一輩,論李白與李陽冰同輩。他李白卻稱李陽冰為‘從叔’,把自己降低了一輩”等謬說。
13、歷代書法名家稱:李陽冰,約生於開元九、十年(721—722)、卒於貞元初年(785—787),字少溫,原籍趙郡(今河北趙縣),后徒居雲陽(今陝西涇陽),遂為京兆人。
14、吳越的長篇歷史小說《括蒼山恩仇記》載:李陽冰——唐趙州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字少溫,乾元元年(唐肅宗李亨年號,公元758年)出任縉雲縣縣令,后遷當塗縣令,是李白的從叔,也是李白詩集的第一個編纂者,篆書與李斯齊名,縉雲縣境有其摩崖石刻多處。
15、在五胡亂華時,出了隴西李氏第一個君主:李暠。當西涼被北涼滅后,其主要著名的後代分為兩支:一支是西涼後主李歆之後,後來在北朝,柱國大將軍李虎被封唐國公,也就是李淵的祖父。另一支是他弟弟李翻之子李寶,逃往北魏,後來成為北魏滅北涼的功臣。其後人李充這一支被稱為唐皇族的武陽房。(唐朝史官為李淵的祖先做的考據,稱之為“四公子房”)。武陽房的後代中,最有名的,就是大詩人李白和大書法家李陽冰。
16、余紹宋的《書畫書錄解題》稱李陽冰為“蜀之昌明人”。
17、書問網:《三墳記》,唐李季卿撰文,李陽冰(李季卿之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