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道
明代文學家,代表作《珂雪齋集》
袁中道(1570年6月10日—1626年10月19日),明代文學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今屬湖北省)人。“公安派”領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16歲中秀才,以豪傑自命,性格豪爽,喜交遊,好讀老莊及佛家之書。成年後科場考試,幾經落第,萬曆四十四年(1616)中進士,授徽州府教授、國子監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
少即能文,長愈豪邁。與其兄宗道、宏道並有文名,時稱“三袁”,同為公安派。其績稍遜於宏道。反對復古擬古,認為文學是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天下無百年不變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寫性靈。晚年針對多俚語纖巧的流弊,提出以性靈為中心兼重格調的主張。創作以散文為佳,遊記、日記、尺牘各有特色。遊記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記寫得精粹,對後世日記體散文有一定影響。其詩偶有關心民生疾苦之作,也寫得較清新。但詩文思想較平泛,酬作應答、感時傷懷,藝術上創新不夠。有《珂雪齋集》20卷,《游居杮錄》(《袁小修日記》)20卷。
袁中道,字小修,隆慶四年五月七日(1570年6月10日)生,16歲中秀才,以豪傑自命,性格豪爽,喜交遊,好讀老莊及佛家之書。中道成年時,兩個哥哥都先後考中進士,步入仕途,以反對前後“七子”的復古模擬,主張創新而稱譽文壇。他隨著兩個哥哥,廣交提倡革新的名流學者。
袁中道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9月,宏道病逝,他悲慟過度,害了一場大病,幾乎死去,這年冬天,他遂隱居玉泉山,讀書學佛,修身養性,還建造一座柴紫庵作為居所,再不想遠遊了,但昔日處世之志仍然不移。他從玉泉山給他的兒子祈年信中說:“大丈夫既不能為名世碩人,洗盪乾坤,即當居高山之頂,目視雲漢,手捫星晨,必不隨群逐隊,自取羞恥也”。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袁中道考中進士,年已47歲了,朋友們都為他高興,爭相傳告。第二年朝廷授他徽州府教授,后升國子監博士。在此期間,他系統地整理、校對、出版了他兩個哥哥及自己的著作,寫序言另以評價,使“三袁”的作品及其文風發揚光大。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升南京吏部主事。天啟四年(1624),升南京吏部郎中,天啟六年八月三十日(1626年10月19日)病逝於南京,終年57歲。
袁中道“性靈說”的提出是明代中後期文壇上的一股新潮流,給近代文藝史開拓了新的創作空間“性靈”把文學的主體性—人的情感提高到了超過形式的高度,也把文學的抒情功能重新賦予文學而“性靈”對於人的各個層次的情感慾望的肯定也為近代美學最終突破古典美學著了先鞭當然,。由於其一味強調“性靈”“不拘格套”,使文章免不了最終流於街口巷語,過於鄙但,這是后話。
楷書袁中道日記一則
中郎認為人當追求真正的“性靈”,任達放誕,如雲舒風卷般自由而且,真正的“性靈”不僅僅是表面上的張揚捐狂,更是心靈上的無牽無掛無礙,如“醉者無心,稚子亦無心”人一旦人了塵俗,太多的俗務便如蛛絲纏身,束縛越來越多,而真心卻越來越遙不可及。故“山林之人,無拘無縛,得自在度日,故雖不求趣,而趣近之。”而俗世中的人“追夫年漸長,官漸高,品漸大,有身如桔,有心如棘,毛孔骨節俱為聞見知識所縛,人理愈深,然其去趣愈遠矣”同上文章也是這樣,為文若有太多的拘束,則其離真正的性情亦遠矣中郎持此論當與其禪思有關。他性喜佛老,融合了禪宗與凈土宗,思想中深受“明心見性”的影響,而其“性靈”就是此“心性”的體現。“性靈”的提出也與當時的社會現狀有關明中後期是一個幾乎與魏晉相類似的混亂時代政治黑暗腐敗,人性受到沉重的壓抑。當人性受到阻礙無法發展,便轉而求於內這種對於內心真實的探索,追求訴諸於文字便為“性靈”。另外,“獨抒性靈”的內涵亦受到同時代稍前的李蟄的“童心說”的深刻影響。在明萬曆及后的文壇上,“性靈說”與“童心說”並駕齊驅,一齊驅動詩文向性情轉變,追求個性上的更高程度的自由與解放在中國,儒道傳統一直佔據思想上的統治地位。
袁中道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針對前後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字摹句擬,製造贗鼎偽觚的風氣,他大聲疾呼:創作要充分發揮自己個性,不要從人腳跟,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筆”。(《小修詩序》)他把死學古人的做法斥之為“糞里嚼渣”“順口接屁”“一個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與張幼宇書》)。他強調文學要“真”,要有真知灼見、真情實感,要從“假人假言”,也就是從“文以載道”的封建文學觀中解放出來。這種尊重個性、要求解放,反對傳統的文學主張,使他的創作充滿著由儒、道、禪混合的自由放縱思想。
中道與其兄宗道、宏道並有文名,世稱“三袁”,同為公安派,其績稍遜於宏道。其文學主張與宏道基本相同,強調性靈,“以意役法,不以法役意,一洗應酬格套之習”(《中郎先生全集序》)。他較兩兄晚歿,後來目睹模仿公安派的文人,已有“為俚語、為纖巧、為莽蕩”(同前)的流弊,所以晚年又形成以性靈為中心兼重格調的思想,提出“不效七子詩,亦不效袁氏少年未定詩,而宛然復傳盛唐詩之神則善矣”(《蔡不瑕詩序》)。這是他與兩兄稍異之處。袁中道作品以散文為優,遊記文如 《游石首綉林山記》、《游鳴鳳山記》、《金粟園記》、《玉泉澗遊記》等,情景交融,描摹入微,尺牘文如《寄蘊璞上人》、《答潘景升》、《與曾太史長石》等,直抒胸臆,文筆明暢;日記《游居柿錄》反對復古擬古,認為文學是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天下無百年不變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寫性靈。晚年針對多俚語纖巧的流弊,提出以性靈為中心兼重格調的主張。創作以散文為佳,遊記、日記、尺牘各有特色。遊記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記寫得精粹,對後世日記體散文有一定影響。其詩偶有關心民生疾苦之作,也寫得較清新。受李贄、徐渭等影響極深,對復古主義給予猛烈抨擊,認為時有變化,文有古今,文學應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做到“事今日之事,則亦文今日之文”,極力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充分表現了作者個性。創作以小品文成就最為突出,自由抒寫,清新活潑。但詩文思想較平泛,酬作應答、感時傷懷,藝術上創新不夠。中道生前曾多次去謁見過著名的進步思想家、文學家李贄,求教問學,寫過不少讚頌李的詩文。李被朝廷加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迫害致死後,他冒著風險為李立傳(《李溫陵傳》)。對傳主的人品學問,革新精神,倍加尊崇。
袁中道的著作有《珂雪齋集》20卷、《游居柿錄》(即《袁小修日記》)20卷。
【夜泉】
山白鳥忽鳴,石冷霜欲結。
流泉得月光,化為一溪雪。
【游青溪記】
青溪之跳珠濺雪,亦無以異於諸泉,獨其水色最奇。蓋世間之色,其為正也間也,
吾知之,獨於碧不甚瞭然。今見此水,乃悟世間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曉嵐;
比之含煙新柳則較濃,比之脫籜初篁則較淡;溫於玉,滑於紈;至寒至腴,
可拊可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