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隆慶的結果 展開

隆慶

明朝朱載坖年號

隆慶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坖的年號,使用時間為隆慶元年(1567年)至隆慶六年(1572年),明朝時期使用該年號一共六年。

關於明朝隆慶皇帝的內容,詳看條目朱載坖。本條目只介紹年號。

在位皇帝


明穆宗朱載坖為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生母孝恪杜皇后,生於嘉靖十六年(1537年),駕崩於隆慶六年(1572年),駕崩后謚曰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庄皇帝,廟號明穆宗,葬於明昭陵,傳位於第三子朱翊鈞,是為萬曆皇帝。
隆慶[明朝朱載坖年號]
隆慶[明朝朱載坖年號]
明穆宗朱載坖即位時,年已三十歲。他長期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之中,而他的父親似乎也沒給過他過多的恩寵。他很遲才被立為皇太子,即使在被立為太子后,也沒有享受到作為皇太子應該享有的地位和待遇。嘉靖皇帝對他和他的異母弟景王,似乎總是不偏不倚,以至於不少人由此猜測,這位皇太子未必能在老皇帝百年之後順利接位。這種經歷,對隆慶皇帝的心理甚至生理,自然會產生很嚴重的消極影響。按照傳統的說法,隆慶皇帝是一位節儉和仁厚的君主。在隆慶帝在位期間,幾乎沒有爆發什麼重大的變故,隆慶帝得以穩坐皇位六年。這與他的性情是分不開的,由於在作皇子期間處處小心謹慎,很少張狂,從小就養成了貞靜、仁義的性情,才使得隆慶皇帝在位期間,總是避免捲入家庭和朝廷的爭執之中,也從來不做出任何重要的政治決斷。以至於他手下的那些大學士們,經常要隆慶帝參加一些精心安排的盛大典禮,並以此來樹立他的威望。
隆慶皇帝不願干預朝廷具體事務的態度,使得他手下那些有能力的官員們能放手去行使朝廷權力,管理帝國。隆慶朝近六年的相對穩定和繁榮的局面,也證明朝廷事務在沒有皇帝的干預下似乎也能維持,甚至在某些時候或許能做得更好。萬曆初期張居正的統治差不多也是這種情形。
隆慶皇帝的統治風格,實際上也為他幼小的兒子朱翊鈞即後來的萬曆皇帝的執政初期種下了善根。由於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內閣班子,足以應付朝廷事務,因此,沖齡即位的萬曆帝,雖不能真正行使權力,但仍能依靠這一文官班子治理帝國,不致發生統治危機。但這種做法,也存在缺陷。因為權力中心的下移,最有可能出現以下的兩種局面。一是由數位權臣共同掌權,其後果是極易引起文官之間的傾軋或黨爭,並必然到影響朝政。二是出現一位大權獨攬的權威型人物,並由他以皇帝的名義行使皇帝的大部分行政權力,就像萬曆初期的張居正那樣。但在後一種情形下,又有兩個棘手的問題難以解決。一是如何保證這位文官獨裁者不用手中的特權為自己的圈子或個人謀取私利,甚至威脅皇帝的地位,動搖王朝的根基;二是如何避免這位文官獨裁者的權威一旦失去時所帶來的各種災難性的後果。後來張居正的統治經歷,不幸印證了這些推測。

在位年號


隆慶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
公元1567年1568年1569年1570年1571年1572年
干支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

大事記


1567年(隆慶元年)——史稱“隆慶開關”,隆慶皇帝宣布解除海禁,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關”。民間私人的海外貿易獲得了合法的地位,東南沿海各地的民間海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明朝出現一個比較全面的開放局面。自隆慶元年(1572 年)“隆慶開關”到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滅亡,這70 多年的時間裡,全世界生產的白銀總量的1/3湧入中國,共計約3.53 億兩(保守估計,重新估計約為5億兩)。並且全球2/3的貿易與中國有關。
1568年(隆慶二年)——內閣首輔徐階致仕。
1569年(隆慶三年)——高拱授文淵閣大學士兼掌吏部尚書,高拱正式控制內閣。
1571年(隆慶五年)——封俺答汗為順義王,同年開放通貢互市。從此基本結束了明朝與蒙古韃靼各部近二百年兵戈相加的局面。
1572年(隆慶六年)——內閣次輔張居正聯合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趕走高拱,從此張居正開始與馮保聯手把持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