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區

荊州市中心城區

沙市區為荊州市中心城區,位於荊州城區東部,長江荊江段北岸。東接潛江市,南靠長江,與公安縣隔江相望,西依荊州古城,北鄰荊門市沙洋縣,距省會武漢市237千米。全境跨東經112°13’一112°31’,北緯30°12’一30°25’,國土面積522.75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區面積近40平方千米。

早在3000多年前,沙市就是楚國郢都的外港,明代中後期,沙市成為全國十二大商業都會之一,“三楚名鎮”譽滿天下。1895年,沙市被闢為通商口岸,“百年商埠”由此而興。千百年來,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屈原、楚國令尹孫叔敖、忠義仁勇的武聖關羽、唐代詩聖杜甫、一代名相張居正都在沙市留下過生活的印跡;改革開放以來,沙市走出了樊明武、陳和生等5位院士,培育了奧運冠軍吉新鵬、諶龍和影視歌明星袁泉、曾黎等諸多名人。

2015年,沙市區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8.39億元,全年共完成財政總收入33.65億元,同比增長18%;完成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9.51億元,同比增長19.2%。截至2016年12月31日,沙市區常住戶數15.53萬戶,截至2020年11月1日,沙市區常住人口為504893人。截至2018年,沙市區轄4個鎮和6個街道。

歷史沿革


1994年的沙市
1994年的沙市
沙市發端於先秦。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221年)名為津、江津(長江渡口)、夏首等稱謂,屬於荊州南國楚郢領域。秦漢時期(公元前221~8年),沙市名曰津鄉,由荊州臨江郡,郢縣管轄。魏晉南北期(公元220~581年),沙市稱江津,為梁元帝(552年)梁都的外港,隸屬於荊州南郡江陵縣管轄。隋代(581~618年),沙市仍名曰江津,屬於荊州總管的江陵縣。
唐朝(618~907年),初見沙頭、沙頭市、沙市等稱謂,屬於山南東道南郡江陵府疆域,系荊州的外港。五代十國(907~960年),南平國王高季興置沙頭鎮,屬於南平國(又稱荊南國)荊州江陵縣所管。宋代(960~1279年),設監鎮,築沙市城,名為沙市鎮,隸屬於荊湖北路,荊南府江陵縣管轄。
元代(1279~1369年),錄事司和江陵縣治設於沙市,名曰沙市司,屬於山南江北道,中興路江陵縣所管。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置湖廣分省於沙市,設荊南行署於沙市三清觀。
明朝(1368~1644年),名曰沙市鎮,屬湖廣省荊州府江陵縣所管。明朝初期,沙市設巡檢司,荊南行署仍設於沙市三清觀、江陵縣治亦立於沙市。
沙市夜景
沙市夜景
清朝(1644~1911年),稱沙市鎮、沙市司、沙市汛(汛為清朝建政鄉制),荊州通判廳移駐沙市,設置沙市巡橋司署等行政機構。沙市由湖北布政司,荊州府江陵縣管轄。民國初期(1912年),稱沙市、沙市鎮、沙市汛,先後隸屬於荊南道、湖北省第四和第七行政督察區江陵縣管理。民國十九年(1930年),廢汛團制,改為江陵縣第二區,市區內置有博愛、和平、民權、建設四鎮。民國21年(1932年),沙市屬於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江陵縣,鎮內實行保、甲制度。日偽時期(1940~1945年),沙市屬於江陵一區,市區內設置博愛、和平、建設、民權4個鎮。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沙市光復后,市內分設復興(后改為民族)、民權、建設(后改為民生)3個鎮。屬於江陵縣第二區管轄,湖北省第四行政專員公署、江陵縣政府遷駐沙市。
1949年4月,為迎接沙市解放,在隨縣雙河組建了中共沙市市委,著手進城前的準備工作。5月底,在荊門十里鋪大余家灣成立市委機關。7月15日,沙市解放。7月17日,沙市市委、沙市人民政府進城,同時宣布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沙市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對沙市實行軍事管制。
1950年5月底,沙市廢除保甲制度,各街道建立居民小組代表會。8月10日~9月5日,全市開展戶口申報工作。共申報戶口20660戶,83579人(不包括郊區農村戶口)。同時,結合民主建政,全市建立居民小組137個。1951年10月,全市街道開展民主建政。1952年2月17日結束。全市建立48個居民委員會。
1953年2月,沙市市政府決定,在市區設立5個區公所,28個居委會。6月30日24時,全國開展第一次人口普查。沙市共有22108戶(1953年),87967人(1953年)。其中,郊區有816戶(1953年),3422人(1953年)。
1955年11月11日,沙市市人委決定將市區4個區公所改為7個街道辦事處(民主街、勝利街、梅台巷、中山橫街、崇文街、解放路、通衢街道辦事處),並將全市28個居委會劃分為46個居委會(水上區和太師淵鄉的建制未變)。
1962年11月28日,荊州專署將沙市民主公社全部、和平公社5個大隊、荊江公社1個大隊和機械農場3個分場劃歸江陵縣。
1975年1月17日,江陵縣的立新、楊場兩個人民公社和周黃人民公社的竺橋、宿駕兩個生產隊劃歸沙市。3月18日,江陵黃潭堤和楊二月堤一段(450米)交沙市段管理,長湖庫堤雷家壋至沙橋門的東堤(1813米)、關沮口至塍子頭(1550米)交沙市管理。
沙市便河一帶
沙市便河一帶
1980年4月6日,沙市市革委會將全市60個居民委員會劃分為80個。5月12日,將5個城市人民公社改名為街道辦事處。1985年9月10日,江陵縣的1鄉(鑼場鄉)13村(鑼場鄉的8個村、郢東鄉的4個村和岑河鄉的1個村),面積36.7平方千米,人口1.4萬餘劃歸沙市。
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4]99號):
⑴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江陵縣,設立荊沙市(地級),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沙市區北京路。
⑵荊沙市新設沙市區、荊州區和江陵區。沙市區轄原沙市市的解放路、崇文路、中山路、勝利路、朝陽路5個街道辦事處和立新、關沮、聯合、鑼場4個鄉,區人民政府駐北京路。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沙市區總人口591572人,其中:中山路街道59924人,崇文街街道49746人,解放路街道101798人,勝利街街道75314人,朝陽路街道111735人,鑼場鎮10715人,岑河鎮51480人,觀音壋鎮46943人,立新鄉18583人,關咀鄉15846人,西湖管理區7238人,沙市農場14027人,荊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8223人。
2003年12月,鋼管廠社區居委會劃歸玉橋經濟技術開發區管轄。2003年末,沙市區總人口55.8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4.96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225人。設中山路、解放路、勝利街、崇文街、朝陽路5個街道,鑼場、觀音壋、岑河3個鎮,立新、關沮2個鄉,共有109個社區(其中農村設4個社區)、80個行政村,573個村民小組;代管省畜牧良種場。
2004年末,沙市區總人口540633人,轄5個街道、3個鎮、3個鄉,105個居委會、91個行政村。2005年末,沙市區轄5個街道、3個鎮、3個鄉,87個居委會、91個行政村。2012年4月,將沙市區岑河鎮四個村,以及岑河原種場划入荊州開發區管理。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沙市區常住總人口600330人,其中:中山街道57566人,崇文街道51208人,解放街道85584人,勝利街道75002人,朝陽街道58834人,聯合街道88308人,鑼場鎮9927人,岑河鎮47121人,觀音當鎮34010人,關沮鎮15841人,立新鄉55505人,岑河原種場7928人,沙市農場13496人。
沙市歷史悠久,古有江津、夏首、津鄉諸稱。
唐代名為沙頭市,簡稱沙市。
宋代,沙市始稱為鎮,屬荊湖北路江陵縣管轄。南宋咸淳末年(1274年),沙市建地方行政機構,設置監鎮。
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沙市改屬河南行省上路總管府江陵縣。天歷二年(1329年),江陵縣改屬河南行省中興路,縣治設於沙市。
明代,洪武七年(1374年),江陵縣改屬湖廣行省荊州府,縣治設沙市。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縣治遷荊州,沙市仍屬江陵縣管轄。
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沙市設巡檢司,故稱沙市司,隸屬湖北省荊州府江陵縣。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決定將荊州府通判移駐沙,設通判廳於青石街(現中山路),俗稱“三府”。雍正元年(1723年)以後,沙市在行政區劃上雖屬江陵縣,但行政機構設置則與縣相當,直隸於荊州府。雍正七年(1729年),荊州府糧鹽通判廳移駐沙市。咸豐元年(1851年),因川鹽下運,荊州府同知廳也移駐沙市。光緒二年(1876年),沙市已改稱為南鄉,廢除巡司,設置汛,故稱沙市汛隸屬江陵縣。
民國元年(1912年),沙市屬荊南道江陵縣,為江陵縣南鄉沙市汛。民國十九年(1930年)縣下行政機構廢汛設區,沙市改為江陵縣第二區,下設4鎮。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沙市建立了鎮,為江陵縣縣轄鎮。
1949年7月15日,沙市解放。7月17日,沙市市人民政府建立,為湖北省省轄市。1955年,改由荊州地區專員公署監督領導,仍為省轄市。1979年6月,沙市市復由省直接領導。1994年10月22日,省政府下文,荊州地區與沙市市合併,設立荊沙市(1996年12月19日改為荊州市)。同時設立沙市區,12月22日,沙市區政府正式掛牌成立。

地理環境


沙市區
地形地貌
沙市區形成於長江古河漫灘,地勢平坦,西南高,東北低。一般海拔高度在32米至36米之間。最高點在柳林洲,海拔高度為40米;最低點在宿駕場,海拔高度為27.6米。沙市地質結構屬新華夏系第二沉降帶江漢沉降區的江陵凹陷區,發育了一系列沉積河,地層由卵石、沙、黏性土等層組成鬆散沉積,較為深厚,一般為100~131米,其中北部厚70~80米,基底由雜色黏土岩組成,黏土岩內夾砂岩、粉砂岩等。沙市地形受荊江河道變遷和泥沙淤積影響,呈西南高、東北低之勢。沙市地貌形態及其組合可分為河流階地、沖湖平原、沖積平原、湖沼、荊江水道5個類型。
氣候特徵
沙市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為16.1℃,年無霜期長達230—270天,年降雨量一般在958—1325毫米之間,平均相對濕度為80%。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沙市地處長江故道,江湖水系發育,土壤受淋溶沉積較強,土壤原始肥力較強。區內河、湖、塘、堰星羅棋布,總水域面積約9.5萬畝,雨水充沛,水資源豐富,境內地表水資源量約為1.743億立方米。沙市地下水屬淺層水區,埋深約10米至1000米,總容量約為1.55億立方米。

供氣

(一)沙市熱電廠熱電工程項目
液化石油氣 2004年,沙市城區有液化氣儲罐10處,儲氣總容積1714噸,年供氣量8400噸,年供應瓶裝液化石油氣8萬戶。液化石油氣成為市民主要生活燃料之一。
管道煤氣1981年,原沙市市開始使用煤氣,1991年11月,沙市市煤氣公司成立,向社會供應管道煤氣。1999年,沙市煤氣公司移交市建委管理,並加入沙隆達集團,經過資產重組成立荊州市燃氣總公司。至2004年9月,由於設備老化和天然氣東輸,全部停止供應管道煤氣。12月,用戶置換使用天然氣。1999~2004年,管道煤氣供氣總量5249萬噸。
天然氣2001年7月,四川石油管理局川東開發公司重慶賢達實業有限公司、市城市建設投資開發公司、市投資公司和市城南熱電公司組成荊州市天然氣發展有限責任公司。2004年4月,天然氣輸配工程開始建設,工程總投資2.4億元。該項目設計年輸氣能力1.61億噸/年,高壓管長度24.2公里,供應包括城市居民生活、公共建築及工業生活鍋爐、天然氣汽車和空調自然機組用戶。2004年敷設高壓主管道41.2公里,安裝閥門85台,敷設中壓支管道及庭院管道4.8公里,建設門站、配氣站各一座以及天然氣調度指揮中心。同時進行管道煤氣轉換天然氣改造,共敷設低壓管道19.4公里,戶內管道改造8000戶,安裝閥門37台。12月,天然氣工程正式開始供氣,近1萬管道煤氣用戶首批置換使用天然氣。
(二)集中供熱
1966年4月7日,原沙市城區開始集中供熱,熱源由沙市熱電廠提供。供熱對象主要是企業。1994年年供熱量308萬吉焦,用戶38家。2004年底,供熱用戶減少到21家,年供熱量254.7萬吉焦。

供電

(一)電網建設
1995年10月,供電分局投資123萬元對中心城區10千伏線路進行改造,沙市區所有10千伏主幹線全部更換成240平方毫米鋼芯鋁絞線和絕緣架空線。1997年1月28日,投資3500萬元興建110千伏柳垸變電站。主變容量31 500千伏安,110千伏電源2迴路,由沙市熱電廠和周家嶺變電站引入,10千伏出線12迴路。至此,沙市區以沙市熱電廠和周家嶺變電站為電源點,形成西有西區變電站、中有航空路變電站、東有柳垸變電站的高壓單環骨幹網路。同年,投資175萬元,對35千伏觀音壋變電站進行增容改造,新增8000千伏安有載調壓變壓器1台。1999年1月8日實現110千伏變壓電站無人值班運行。1999年9月底,沙市供電分局共完成129個公用配變台區的整改,對114個配變台進行增容,對141個台區加裝電容補償裝置。同時對城區10千伏配網負荷進行了較大調整,減少線路交叉迂迴,縮小供電半徑。
(二)城網改造
1999~2003年,投資17 467萬元,進行沙市城區電網改造,完成110千伏西航線改造工程,放線5.8千米;完成110千伏航空路變電站主變增容和35千伏觀音壋主變更換,航空路變電站更換10千伏開關5台;完成西區、航空路、周家嶺、柳垸路、南湖、岑河、觀音壋、便河等變電站10千伏配網改造工程以及熱電廠負荷外移工程,共10個審批項目:更新及新裝柱上真空開關138台,新增及更換配電變壓器442台,安裝並投運10千伏環網箱12座、10千伏開關站3座,新增環網箱、開關站出線47條,完成岑河新、老變電站10千伏線路交割,新增及改造配電台區672個,改造及新架380伏低壓導線3047千米,敷設380伏低壓電纜10.64千米。新增無功補償14 358千伏。“四分”工程(分區、分線、分壓、分台區)共計改造低壓台區506個、二進四齣環網箱4個、、二進二出環網箱5個、柱上環網開關10台。
(三)農網改造
2001年12月對關沮、立新、鑼場、聯合、觀音壋、岑河6個鄉(鎮)進行農電體制改革。實行電量、電價、電費公開;銷售、抄表、收費、服務到戶;電價、發票、抄表、核算、考核統一的管理模式。2002年1月9日,沙市供電公司成立開發區、鑼場、立新、關沮、岑河、觀音壋6個農村供電營業所。2002年7月招聘首批農村電工107人。同年,沙市供電分局開始對農村實行一戶一表改造工程,全區67 654用電農戶均實現“四到戶”管理。2002年12月10日,對已抄表到戶的農戶實行城鄉生活用電同網同價。2002年6月,農網改造正式啟動,2003年6月底竣工投入運行。農網改造投入資金3098萬元,新增10千伏線路210.69千米,改造10千伏線路228.3千米,新增配電台區220個,改造配電台區101個,新增配電變壓器220台,總容量20 100千伏安。新增380伏低壓線路2007.11千米、220伏低壓線路314.14千米,改造380伏低壓線路172.37千米、220伏低壓線路29.4千米。
(四)一戶一表工程
2000~2003年,供電分局投資1280萬元,分6批對沙市區特困企業職工供電進行一戶一表工程改造,改造79個配電台區,總容量25 655千伏安,改造戶數14 241戶。

供水

(一)水廠建設
沙市城區有中區、西區、東區三座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46.5萬噸。3座自來水廠之間直線距離均約為4公里,形成枝環結合、以環為主的供水管網,生產調度集中,相互調節供水。
中區水廠(現臨江水廠,位於臨江路66號),佔地面積0.14萬平方米。1994年後,自來水公司累計投資75.5萬元更新改造設備,對凈水過程中的加藥、消毒工藝進行改進,1998年對凈化構築物及供水泵房進行加固,對水池防護頂棚進行修復,對電機水泵、反應池、配電設備等進行全面維修、維護。水廠有取、送水泵及排污沖洗機組6組,總功率280.5千瓦;電力變壓器1台,總容量為315千伏安。主要承擔舊城區供水任務。供水能力1.5萬噸/日。
西區水廠(現南湖水廠,位於馬王廟北側),佔地5.15萬平方米,1960年始建,1966年初投入生產。1981年7月分兩期擴建改造,1986年4月建成投產,供水能力達到10萬噸/日。1989年投資218.5萬元,進行5萬噸/日擴建工程。2004年有取、送水泵及排污沖洗機組15組,總功率2127千瓦;電力變壓器4台,總容量3230千伏安。供水能力15萬噸/日。
東區水廠(現柳林水廠,位於柳林洲東部),佔地面積7.48萬平方米。1992年投資268萬元,進行5萬噸/日技改投資項目;利用世界銀行貸款相繼擴建15萬噸/日工程,至1994年6月末,實際完成投資5542萬元。至此,供水能力達到30萬噸/日,總投資6955萬元。5月8日,總造價46萬元的長46米,高10米,寬14米的鋼質取水泵船下水投產。2004年末,東區水廠取、送水泵及排污沖洗機組15組,總功率3 715千瓦;電力變壓器6台,總容量6600千伏安。
(二)供水管道
1991年末,原沙市市城區供水管道總長度達382.43公里。1992年7月,原沙市市向世界銀行貸款,擴建東區水廠和進行配套城市供水管道工程,當年開工,1996年7月完工。共敷設三灣北路、燎原路、江津東路等13條供水管道,長15.42公里。2004年6月,對荊州、沙市兩區域的供水管網進行擴通,還對中山路、東方大道、荊沙路、十號公路等道路供水管道進行擴建、改建,總投資987萬元。其中,貸款500萬元,自籌資金487萬元。至2004年,沙市城區供水管道總長度544.49公里。其中,新建DN75mm以上供水管網93.68公里。供水管道總長度比1994年增長1.33倍。
(三)供水管理
三個水廠均從長江取水。西區水廠(南湖水廠)取水點受到上游寬宏紙業公司排放廢水的污染;中區水廠(臨江水廠)取水點上游處有臨江路排污口、輪船碼頭和水上餐廳對取水造成影響;東區水廠(柳林水廠)取水點受上游帥倫造紙廠排放廢水的污染。至2004年底,三個水廠上下游均無衛生防護地帶。1992年建立城市供水中心微機調度系統,設立水質檢測中心。此後,主要根據源水濁度變化,適時進行水質監測,並建立水源污染緊急預案,檢測32項指標,有定點抽樣檢測點27個。管網水檢測余氯、大腸菌群、細菌總數、渾濁度四項指標水質綜合合格率達99.9%,優於國家飲用水水質標準。還設有5個高層加壓站,每天視水壓情況加壓,水壓平均合格率99.2%。
(四)用水管理
荊沙合併初,沙市城區日用水量高峰期時達35萬噸以上。為了進一步搞好節約用水工作,市節約用水辦公室對沙市城區80.87%的工業用水單位實行計劃管理,計劃供水用戶由原來412戶擴大到761戶,計劃用水量占沙市城區總用量的48%,並幫助沙市城區33家企業用水大戶制定完善管水制度和節水技改措施。同時對沙市城區取消生活用水包干制,實現一戶一表。沙市城區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由1994年的30%增加到2004年的54%;沙市城區循環用水量達4057萬噸。1995~2004年,共節約工業用水3000萬噸,平均每天節約生產用水0.82萬噸。2004年節約工業用水300萬噸。市民用水逐步實行一戶一表,沙市城區生活用水量逐年下降。2004年沙市城區年供水量3941.73萬噸。其中,生活用水1647.42萬噸,占年售水量的41.7%;生產用水(含商業、經營、市政等用水)2294.31萬噸,占年售水量的58.3%。城市用水普及率100%,供水人口52.89萬人。在沙市城區主要街道和居民區裝有公共消防栓425座,市區公共綠化、水沖式廁所和環衛用水裝置242處。消防、環衛、綠化等市政公共用水均未收費。

行政區劃


2016年,沙市區轄解放路街道、崇文街街道、中山路街道、勝利街街道、朝陽路街道5個街道,關沮鎮、鑼場鎮、觀音壋鎮、岑河鎮4個鎮和立新鄉。鄉鎮街道下轄52個村民委員會、56個社區居委會。
1994年10月22日設立沙市區之初,轄朝陽、解放、崇文、中山、勝利5個街道辦事處和立新、關沮、聯合、鑼場4個鄉。同年12月3日,原江陵縣所轄的岑河鎮、觀音壋鎮及岑河農場劃歸沙市區管理。12月19日,沙市農場從沙市區劃歸市農場管理局管理。12月23日,沙市區轄的聯合鄉劃歸玉橋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1995年3月20日,市政府下文將岑河農場劃歸市農業局管理。5月19日市政府又下文將岑河農場劃歸沙市區管理。6月12日,沙市區正式接管原江陵縣種畜場、農科所,將種畜場劃歸區農牧局管理,將農科所併入岑河農場。2000年7月26日,岑河農場(西湖管理區)劃歸市農業局管理。2003年12月,鋼管廠社區居委會劃歸玉橋經濟技術開發區管轄。
1996年,沙市區成立勘界工作領導小組,正式啟動勘界工作。2001年完成與相鄰縣、市、區的踏界、核界、勘定及資料歸檔工作。勘界確定沙市區與周邊界線為:
沙市—荊州線
沙市、荊州線涉及雙方5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邊界線由北向南從沙洋、沙市、荊州三縣區邊界線交會點起,到沙市、荊州、公安三區、縣邊界線交會點止,全長 25.3公里。界線北端基本上以長湖和太湖港渠中心線為界,南端多屬市區。兩個交會點之間的邊界線上埋有界樁。
沙市—潛江線
沙市、潛江兩地行政區域界線屬傳統習慣線,雙方共涉及4個鄉鎮。邊界線由北向南從沙洋、沙市、潛江三縣、區市邊界線交會點起,到沙市、江陵、潛江三區、縣、市邊界線交會點止。界線基本上以中乾渠中心線和農田為界,全長16.5公里,界線穿過宜黃高速公路。由於界線短,兩交會點之間邊界線上沒有埋設界樁。
沙市—公安線
沙市、公安兩地邊界線共涉及雙方7個鄉、鎮、街道事處。邊界線由北向南從沙市、荊州、公安三縣區邊界線交會點起,到沙市、江陵、公安三縣區邊界線交會點止,全長12.55公里。邊界線以長江航道中心線為界,兩交會點之間邊界線上沒有埋設界樁。
沙市—江陵線
沙市、江陵兩地邊界線共涉及5個鄉鎮。邊界線由西向東從沙市、江陵、公安三區、縣邊界線交會點起,到沙市、江陵、潛江三區、縣、市邊界線止,全長43.5公里。因界線不長,在兩交會點之間邊界線上沒有埋設界樁。
沙洋—沙市線
沙洋、沙市兩區邊界線屬傳統習慣線,雙方共涉及4個鎮。邊界線由西向東,從沙洋、沙市、荊州三區邊界線交會點起,到沙洋、沙市、潛江三區、市邊界線交會點止,全長20.9公里。由於邊界線距離較短,兩個三交點之間沒有設立界樁,實地埋設界樁4個。
截至2018年,沙市區轄關沮鎮、鑼場鎮、觀音壋鎮、岑河鎮等4個鎮和解放路街道、崇文街街道、中山路街道、勝利街街道、朝陽路街道、立新街道等6個街道,鄉鎮街道下轄45個村民委員會、53個社區居委會、1個場。區政府駐荊州市沙市區長港路100號。

人口民族


人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區總人口591572人,其中:中山路街道 59924人,崇文街街道 49746人,解放路街道 101798人,勝利街街道 75314人,朝陽路街道 111735人,鑼場鎮 10715人,岑河鎮 51480人,觀音壋鎮 46943人,立新鄉 18583人,關咀鄉 15846人,西湖管理區7238人,沙市農場14027人,荊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8223人。2003年底,沙市城區總人口為55.86萬人,城鎮人口44.96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225人。2004年底,沙市區總人口540633人。
沙市區域居住的漢、回、土、滿、藏、蒙古、苗、壯等民族中,漢族人口佔98.5%。2000年11月1日零時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區共有各民族27個,人口542 084人。其中,漢族533 881人,佔總人口98.50%;少數民族26個,8203人,佔總人口1.50%。少數民族人口中,千人以上民族3個,即回族2671人,土家族2419人,滿族1942人,千人以上民族人口佔少數民族人口85.72%;百人以上,千人以下民族4個,即藏族483人,蒙古族207人,苗族187人,壯族136人,以上人口佔少數民族人口12.35%;百人以下民族19個,即侗族37人,瑤族19人,布依族17人,白族14人,維吾爾族11人,畲族11人,仡佬族11人,彝族10人,朝鮮族7人,土家族5人,達斡爾族3人,黎族3人,納西族3人,羌族2人,哈尼族1人,僳僳族1人,水族1人,鄂倫春族1人,景頗族1人。
截至2016年12月31日,沙市區常住戶數15.53萬戶,戶籍人口43.26萬人(其中非農人口33.75萬人,佔總人口的78%;農業人口9.5萬人,佔總人口的22%)。在總人口年齡分佈中,0-17歲的人口為56424人,18-34歲的人口為90896人,35-59歲的人口為189697人,60歲以上的人口為95595人。
2021年6月19日,荊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沙市區常住人口為504893人。

民族

截至2019年12月,沙市區域居住著漢、回、滿、藏、蒙古、苗、壯等27個民族,漢族人口佔98.5%。少數民族千人以上的有回族、土家族、滿族,佔少數民族人口85.72%;千人以下的民族有藏族、蒙古族、苗族、壯族,佔少數民族人口12.35%;百人以下的民族有侗族、瑤族、布依族、白族、維吾爾族、畲族、仡佬族、彝族等19個民族。

經濟


綜述
2015年,沙市區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8.3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4年增長8.7% ,增速全市排名第五,高出荊州市平均增速0.2個百分點,分別高於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1.6個、1.2個和1.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16.18億元,增長4.7%;第二產業163.63億元,增長7.1%;第三產業118.58億元,增長11.9%;三次產業結構比由上年5.8:56.3 ∶ 37.9調整為5.4:54.8:39.8。第三產業佔比荊州市最高,高出全市平均值5.8個百分點。區屬生產總值完成151億元,同比增長11.89%;其中,第一產業16.04億元,增長5.5%;第二產業61.7億元,增長11.5%;第三產業73.26億元,增長11.9%。三次產業比為10.62:40.86:48.52。
2015年,沙市區全年共完成財政總收入33.65億元,同比增長18%;完成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9.51億元,同比增長19.2%。其中:國稅部門完成13.43億元,同比增長18.2%;地稅部門完成18.28億元,同比增長15.9%;財政部門完成1.94億元,同比增長41.4%。按稅種分:增值稅(不含改徵增值稅)完成4.76億元,同比下降3.5%;營業稅完成6.33億元,同比下降1.5%;個人所得稅完成1.48億元,同比增長85.7%;企業所得稅完成6.18億元,同比增長5.3%。
2015年,沙市區完成一般預算支出13.27億元,同比下降0.3% ,其中:區本級支出11.99億元,同比下降3.3%;鄉鎮支出1.28億元,同比增長40.7%。
2015年,沙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46元,同比增長9.82%。其中,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65元,同比增長9.89%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10元,同比增長8.98%。全體居民,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市最高,分別高出全市平均水平7579元、3183元、1782元。
第一產業
2015年,沙市區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48億元,同比增長3.4%,高出全市平均水平0.9個百分點。其中,農業總產值10.62億元,同比增長5.9%;林業總產值0.55億元,同比增長3.6%;牧業總產值2.94億元,同比下降6.5%;漁業總產值9.67億元,同比增長3.2%。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6.04億元,增長速度5.5%。
2015年,沙市區耕地面積19.39萬畝,主要農產品產量穩定增長。糧食產量7.64萬噸,同比增長1.5%;蔬菜產量27.59萬噸,同比增長7%;水產品產量6.21萬噸,同比增長3.5%。
第二產業
2015年,沙市區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293.10億元,同比增長9.51%;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完成總產值243.48億元,同比增長11.49%;規上增加值增速為12.00%,增速全市排名第三,高出全市平均增速4.7個百分點。完成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233.13億元,同比增長12.29%;全區工業企業產品產銷率為95.75%,同比提高了0.7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31.49億元,同比增長12.19% ,高於全市平均水平6.93個百分點。
2015年,沙市區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656.8億元,總量全市第一,增幅同比增長14.5% ,全市排名第二,高出全市平均水平6.8個百分點。
2015年,沙市區農副食品加工企業43家,同比凈增加4家,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83.95億元,同比增長14.8%,增幅全市排名第三,高於全市平均水平6個百分點,佔全區規上企業產值比重為34.5%。其中:年加工產值過5億元企業3家、過億元企業23家,完成加工總產值72億元,過億元農產品加工企業佔全部規上農副食品加工企業總產值比重為85.8%。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例為3.29。
第三產業
2015年,沙市區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4.2億元,同比增長21.3% ,高於全市平均增幅3.2個百分點,增幅全市位居第二,較上季度上升2個位次。其中完成城鎮投資255.5億元,同比增長21.1% ,總量全市第二,增速全市第三。製造業投資恢復性增長。
2015年,沙市區完成工業投資87.5億元,同比增長15% ,較上年同期提高12.4個百分點。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投資實現快速增長,累計完成23.2億元,同比增長179.5%。
2015年,沙市區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完成33.08億元,同比下降16.2%。
2015年,沙市區商品房銷售面積完成51.76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9%。建安稅增幅震蕩上行。1—8月、1—9月、1—10月、1—11月、1—12月全區建安營業稅同比分別增長9.14% 、25.04% 、21% 、12.6% 、31.0% ,1—12月增幅較荊州市平均水平高出2.1個百分點,增幅位居全市第四。
2015年,沙市區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2億元,同比增長12.6%,增幅較上季度回落0.4個百分點,低於全市增速0.2個百分點,位列全市第五位,其中限上零售額完成156.8億元,同比增長13.6%。
2015年,全區零售業銷售額實現24.2億元,佔全市的24.0% ,同比增長17.2%;糧油食品類、針紡織品類、日用品類、汽車類等商品限上法人企業零售額分別增長27.7%,32.1%,33. 1% 、25.6%,增幅均在20%以上。
2015年,沙市區全年外貿出口總額13014萬美元,同比增長11.6%,出口總額全市排名第三,增幅全市排名第二。

總況

沙市北京路商業街
沙市北京路商業街
沙市作為百年商埠口岸城市,商貿業始終佔有重要的地位。沙市區先後推出“退二進三”、“退城進郊”等舉措,推動民營商業資本向規模型、支柱型企業發展。1997年至1998年,重點建設各類專業市場,2000年,開始實施對國有和集體商貿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14家公有商業企業有13家實現民營化改制。2001年以來,著力引進外埠商業資本,武商沙市量販店、新世界購物廣場、大潤發超市等大型商場和超市,吉瑞珠寶有限公司、晶崴大酒店紛紛入駐沙市投產營運,兩湖平原物流交易中心、沃爾瑪美佳華、金石商貿城等項目建設正順利推進;連鎖經營、倉儲超市、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業態逐漸成為沙市商貿主流形式。建有建材、傢具、家電、日用批發、汽摩配件、水產養殖、水果批發等專業市場38個,藍特商貿城(原為藍星商貿城,2003年改此名)為中南地區最大的建材專業市場,對外貿易企業由建區時期的空白髮展到12家,外貿出口達到3010萬美元。據統計:沙市區現有工商個體戶數2.97萬戶,從業人員99628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7億元,其中批發零售貿易總額業43.78億元。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117.4億元,增長11.3%;區屬生產總值34億元,增長21.4%;三次產業結構由20.7:32.9:46.4調整為17.6:35.6:46.8。
2013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4.1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88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145.12億元,增長10.6%;第三產業增加值94.13億元,增長10.5%。三次產業結構比由上年6.00:58.02:35.98調整為5.90:57.10:37.00。實現區屬生產總值122.2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5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64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49.68億元,增長14.96%;第三產業增加值58.92億元,增長13.98%。

工業

堅持工業的主導地位,積極化解資金緊張、能源和原材料漲價等不利因素,著力加強重點項目和規模企業建設,實現了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全區工業總產值達到43.6億元,增長39.5%。骨幹企業和優勢產業支撐作用增強,規模企業由51家發展到65家,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6.1億元,增長38.3%;醫藥化工、機電汽配、紡織服裝、食品飼料、建材傢具等產業產值的平均增幅達35.6%,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90%。全區供電量達到12.5億千瓦時,增長15.9%。財政收入較快增長。實現財政收入36561萬元,增長23.6%,地方一般預算收入9699萬元,增長26.1%;國稅收入19492萬元,增長19.2%;地稅收入15748萬元,增長29.5%。
2013年,沙市區將堅持主攻工業,強攻園區,全力衝刺“百億園區、百億產業和十億企業”,不斷壯大工業經濟總量。力爭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超過160億元、增長24%。

投資

投資強度明顯增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8億元,增長35.2%;工業投資佔據主導地位,工業項目和投資額度佔到70%以上。消費品市場日趨活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7億元,增長18.4%。藍特商貿城成為“全國規模市場500強”,中商百貨下划,晶崴大酒店、大潤發超市、楚天明珠等項目建成營運。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成農家消費品連鎖店70家。城郊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

農業

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實現農業總產值12.5億元,增長6.8%。以蔬菜瓜果、水產養殖、畜牧和平原林業為重點的城郊特色農業優勢進一步顯現,優質糧棉、無公害蔬菜等農產品比例大幅提高。新增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農村專業合作組織2家,全年新轉移農村勞動力2000人。著力實施血防“整縣推進綜合治理”工程,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面貌得到改觀。

招商引資

全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2.9億元,其中工業8.4億元;新建項目4.7億元,續建項目8.2億元。引進項目58個,其中工業項目47個。綜合投資過億元的項目5個,其中工業項目3個;過5000萬元的11個。以沙市經濟開發區為龍頭的工業園區規劃逐步理順,招商引資、基礎設施和項目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滿園工程”穩步實施。全年新建和續建項目達到76個,其中工業項目60個。外貿出口達到3010萬美元,增長100.5%。出口企業由6家發展到15家,高新技術產品在出口總額中比重上升,一般貿易、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及化工產品出口的增速平均提高了10%以上。

文化


宗教

截至2019年12月,沙市區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五大教派俱全,已登記宗教活動場所76處,其中佛教62處、道教4處、天主教1處、基督教8處、伊斯蘭教1處,納入民間信仰18處。截至2019年12月,沙市區已備案宗教教職人員106人,其中比丘63人、比丘尼26人、乾道2人、坤道1人、神父3人、牧師2人、長老1人、傳道員6人、阿訇2人,信教群眾近5萬人。沙市清真寺獲“全國民族團結創建先進集體”“全國五好清真寺”,基督教沙市堂和沙市天主教堂被評為“全國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集體”,章華寺被評為省“五好宗教場所”,菩提寺被評為省“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集體”。
沙市區境內居住著漢、回、土、滿等27個民族,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聚居區主要在解放路街道辦事處轄區的迎喜街、純正街、三岔路一帶。自漢代佛教傳入沙市后,伊斯蘭教(元代)、天主教、基督教(清代)相繼傳入沙市,加上南朝以前就存在的道教,至2004年,沙市地域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種宗教。千餘年間,宗教活動時興時衰,其活動場所時建時毀,參加宗教活動的人員也時多時少。1978年後,宗教活動場所逐步恢復,信教群眾過上正常宗教生活。2004年,全區有宗教活動場所74處,信教群眾3萬多人。

基督教

清同治七年(1868年),美國聖公會教士來沙市佈道。光緒十二年(1886年),瑞典行道會在大賽巷建教堂。民國初年,美國基督教復臨安息日會、福音路德會、真耶穌教會陸續在沙市佈道。其時,沙市已有基督教5個教派,他們各自修建和租賃房舍辦教堂、小學、醫院(診所)等。1946年,沙市信仰基督教和受洗禮的教徒約600人。1951年,基督教開始實行“自治、自養、自傳”。1959年,5個教派聯合組成沙市市基督教三自愛國會。“文革”時期,基督教被迫停止活動。1983年聖誕節重新復堂,復堂時只有35人參加禮拜。
1997年,沙市地域有基督教活動場所2處,一處在沙市中山路東段,一處在岑河鎮,共有教職人員6人,信教群眾2900多人。2004年,基督教活動場所仍然為2處,位於岑河鎮的基督教堂屬沙市區管理,參加活動者主要是所在地附近的信教群眾,約1400餘人。2000年開始,基督教在太岳北路荊沙村修建新堂。2004年,新教堂舉行獻堂慶典。

天主教

清康熙二年(1663年),天主教開始在沙市發展信徒。雍乾時期禁教會,天主教徒星散。同治九年(1870年),天主教在洪家巷建天主堂,並在市區辦西醫診所,建中小學、幼稚園、孤兒院、育嬰堂。至民國37年(1948年),沙市有天主教徒2000多人,天主教設修會和修院,修會傳教,修院培訓。第一、二任會長是美國教會派遣的美國人。
建國初期,沙市有天主教徒1500人左右。1954年成立天主教沙市愛國委員會。文革時期,天主教活動中斷,1982年開始恢復教會活動。1995年,天主教會開始在臨江路修建新教堂。2001年,成立天主教沙市教區,轄公安、松滋、石首、仙桃、天門、潛江等9個縣市區的分教區。教徒們一般在四大占禮日(聖誕節、復活節、聖神降臨節、聖母升天節)參加教區活動,約700~800人,參加主日彌撒者300人左右,平日彌撒一般在20~30人。

伊斯蘭教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伊斯蘭教傳入沙市。清雍正八年(1730年),從沔陽、南京遷來大批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群眾。民國14年(1925年),又從河南南陽遷來一批穆斯林群眾。沙市的伊斯蘭教信徒分別於明天順四年(1460年)和民國14年(1925年)籌資修建了新沙路清真寺和迎喜街清真寺。前者稱下寺,後者稱上寺。信仰伊斯蘭教除回族群眾外,還有居住在本地的維吾爾族、蒙族信眾。穆斯林群眾聚居地主要在解放街辦轄區的迎喜街、純正街和三岔路一帶。
建國后,沙市地域的伊斯蘭教信徒分別在上、下寺做禮拜。1958年,上寺被挪作它用,沙市穆斯林活動全部集中在下寺舉行, “文革”時期被迫停止,直到1981年恢復活動。每逢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開齋節宰牲節、聖記)和“主麻日”,伊斯蘭教信眾都相約到清真寺聚禮。1983年,穆斯林推舉產生沙市市清真寺管理委員會。管委會成員負責管理寺內財產、日常事務及地方回民事業發展,均系義務服務。1995年於上寺原址修建具有阿拉伯風格的新清真寺,下寺改為商業用房。至2004年,沙市區域僅有伊斯蘭教活動場所1處,即位於迎喜街的沙市清真寺。

道教

道教在沙市地域傳播和活動場所的修建最早見於南朝劉孝綽之《江津寄劉之遴》。由宋至清代,漸建三清觀、江瀆觀、馬王廟、靈官廟、靈官殿、江瀆廟、元帝廟等。道教廟宇以市區內規模較大,市郊鄉村處較小,均為道士管理。民國時期,沙市成立道士協進會。道士一般經營法事,為民眾辦喪事或祈福禳災。1951年2月,沙市境內有2所道觀。1966年,沙市道教基本停止活動,道士們則參加生產勞動。1978年後,道教逐漸恢復活動,一些過去的道士又重新住進道觀,置備衣箱、經箱、法器,應百姓邀請上門布壇、行法事。2004年,沙市區域共有道教活動場所4處,其中觀音壋鎮3處,勝利街辦轄區1處。經相關部門登記頒證的道士4人。其中,60歲以上2人,35歲~39歲2人。

佛教

東漢年間,佛教傳入沙市,至唐時香火極盛。1951年2月,沙市境內有18所寺廟, 63名僧人,31名尼姑,50名男居士,243名女居士。1956年成立佛教協會。“文革”中,章華寺等佛教活動場所遭毀,寺廟被占,僧尼星散。“文革”后,寬蓮出任章華寺方丈。沙市地域的佛教活動步入正常軌道。
1994年建區后,章華寺、菩提寺、靜心寺、白廟寺、觀音庵、觀音寺、廣東嶽寺等7處佛教寺廟劃歸荊州市管理,其餘為沙市區管理和鄉、鎮自管。1997年全區境內有佛教活動場所16處,教職人員80名,信教群眾22 000餘人。1996年開始寺院登記。2003年全區有佛教活動場所66處。其中,岑河鎮22處,觀音壋鎮19處,鑼場鎮6處,關沮鄉11處,立新鄉4處,勝利街辦2處,解放街辦1處,中山街辦1處。由區、鄉、鎮管理的59處活動場所中,經相關部門登記頒證的佛教教職人員27人。其中,男18人,女9人;年齡60歲以上15人,35~59歲8人,34歲以下4人;擔任寺廟住持26人,當家師1人;大專文化(福建神哲學院畢業)1人。全區佛教信眾近3萬人。

教育

2020年8月5日,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基於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區名單的通知,沙市區入選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名單。

高校

沙市大學
沙市大學
荊州理工職業學院(原沙市大學)地處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座落在人文薈萃的古城荊州。學院創辦於1983年,以理工科為主,兼有經濟、管理、文學、藝術等專業,是全國最早成立的高等職業院校之一;辦學歷史悠久、學風優良,是莘莘學子的求學樂園。2010年,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備案,學院由“沙市職業大學”更名為“荊州理工職業學院”。
長江大學是2003年4月經國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江漢石油學院、湖北農學院、荊州師範學院、湖北省衛生職工醫學院合併組建而成,是湖北省屬高校中規模最大、學科門類較全的綜合性大學,為湖北省重點建設的骨幹高校。也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與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

中學

湖北省沙市中學
湖北省沙市中學
湖北省沙市中學
湖北省沙市中學(原沙市三中)創辦於1941年11月,多年來學校堅持全面貫徹教育方針,不斷弘揚以“上善若水”為內核的習坎精神,贏得了諸多榮譽:1953年被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中學,以後一直是湖北省重點中學;1960年光榮出席全國第一次勞動模範和先進集體表彰大會(群英會);1979年,又光榮出席第二次群英會並榮獲“國務院嘉獎令”;1983年被授予“全國五講四美為人師表先進集體”稱號;1986年被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7次被授予“湖北省文明單位”稱號;1993年4月作為全省第一所中學,被湖北省政府、省教委授予“湖北省普通中學示範學校”稱號;2001年被授予“湖北省科研示範學校”稱號,並被湖北省教育廳評為“教育科研五十強”學校;2002年被教育部確認為全國中小學“名校六百家”之一。2007年被第29屆奧委會和國家教育部聯合命名為“北京2008奧林匹克教育示範學校”;2007年5月當選為“中國百強中學”;2007年,還作為全國前20強中唯一在地級市辦學的中學榮登“中國中學高考狀元”榜。
沙市實驗中學
沙市實驗中學
沙市實驗中學
荊州市沙市實驗中學位於荊州市沙市區朝陽路19號,始建於1973年,原名為沙市第十中學,1988年被市教育主管部門確定為“五四”學制初中四年制改革實驗先行試點學校, 1991年被省教育主管部門命名為“湖北省教育改革實驗初中”,1995年更名為沙市實驗中學。學校現有33個教學班,全校學生2135人,教職工116人,學歷合格率98%,其中研究生學歷3人,本科學歷90人,高級教師66人,共產黨員40人、有16人被評為市骨幹教師, 35人分別被評為區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明星教師。

特產

龍鳳配,它以黃鱔、仔雞為原料,經過煮、鹵、炸、溜等多種烹飪方法烹制而成,是荊州地區的傳統名菜。
魚糕丸子是荊州一帶特有的風味,以吃魚不見魚,魚含肉味,肉有魚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被人稱道。傳說魚糕的製作起源於楚國,在楚都紀南城有一酒店,專做各種魚菜佐酒。夏日的一天,店主買魚多了一些,偏偏這天生意清淡,到晚上還剩不少魚。
荊州城有座“聚珍園”餐館,聚珍園的“皮條鱔魚”是一道傳統名菜,鱔魚是食療佳品,《名醫別錄》將鱔魚列為上品,說它有補五臟、療虛損的功效。
冬瓜鱉裙羹,它是用肥大的雄鱉裙邊和嫩冬瓜,加雞湯、調料燜煮,清燉而成。
沙市甜獨蒜頭,又叫荊州甜獨蒜頭,圓滾滾的,不分瓣,一顆是一個整體。吃起來醇甜香脆,是開胃的佳品。含有豐富的蒜辣素、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及微量的氮酸。

交通


航空

機場
沙市機場是國內為數不多的由航空公司執行管理的機場之一。1985年8月20日,沙市機場進行了第一期工程的擴建,機場等級為“3B”,可起降運七、安24等機型。1992年9月25日,沙市機場進行第二期工程的擴建,機場等級提升至“4C”,可起降波音系列客機。1992年-1999年,沙市機場先後開通沙市至北京、廣州、上海、深圳、廈門等航線15條。2002年5月7日,由於一些原因,致使一架沙市-廣州的航班緩緩從沙市機場起飛后,隨即沙市機場停航。2003年,沙市機場改為湖北省航空運動學校。2003年-2011年,先後有多家通用航空公司進駐沙市機場。2011年-2012年,隨著荊州市“壯腰工程”的戰略實施,沙市機場復航被納入荊州市市政建設的議題,市政府與南航先後投入億元資金對機場進行整修。2012年12月28日,經過市政府和南航公司的後期修整和努力,經民航中南地區管理局的驗收,重新獲得《民用機場使用許可》,意味著沙市機場恢復通航。2012年12月18日-今,沙市機場由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管理,機場使用性質為通用機場,暫不實行客貨運。
飛機
1994年,沙市機場有“運五”飛機4架。1998年使用“肖特360”型飛機,為專業飛行使用。在沙市機場過站機型中,主要有波音737—300型和波音737—500型。1994年12月31日,南方航空公司決定從1995年1月1日起,停止沙市機場肖特360飛機飛行。從此,民航第十五飛行大隊不再執管飛機,只提供過站和過渡航班服務。
航空營運
航線1994~2002年沙市機場先後開闢的航線有:沙市~宜昌、沙市~廣州、沙市~武漢、沙市~南京、沙市~上海、沙市~常州、沙市~深圳、沙市~北京、沙市~黃山、沙市~汕頭、沙市~桂林、沙市~海口、南陽~沙市~桂林(往返)、沙市~武漢~黃山(往返)、沙市~宜昌~長沙~廣州(往返)、沙市~武漢~常州(往返)、沙市~武漢~南京~南通(往返)。
1994~1996年沙市航空運輸開闢至北京、上海、廣州等9條航線。航空運輸進入黃金階段,1996年旅客年吞吐量增至64 501人次,貨物的吞吐量高達825噸。1996年開闢沙市~深圳、汕頭航線。1997年11月27日,宜昌青年旅行包機公司租用中國民航飛行學院Y7-100型飛機,以沙市為基地,開闢了沙市~武漢、常州、恩施、重慶航線1997年航空運輸開始滑坡,到2001年旅客吞吐量僅為14 960人次,貨物吞吐量也降至304.4噸,導致沙市航空運輸處於虧損狀態。2002年5月,沙市機場停航。2002年5月,因沙市航班停飛,南航荊州基地開通荊州至三峽機場的航班直通車,免費將旅客送達三峽機場,班車時間為每天早上一班,周三、六、日下午各一班,至2004年底運送旅客2000人次。主要航班客運票價 1995年,沙市~廣州票價830元,沙市~海口票價1310元,沙市~武漢票價280元。2000年,沙市~廣州票價950元,沙市~海口票價1350元,沙市~武漢票價280元。

鐵路

車站
2004年荊州地方鐵路設有四個貨運營業站:荊州北站、沙市站、沙市東站、沙市南站。沙市站、沙市東站、沙市南站位於沙市轄區內。
沙市站位於荊州開發區三灣路尾。設計年貨物吞吐量200萬噸,貨場總面積15 000平方米。貨場內設4股貨物線,有效長度795米,並設有危險品貨物作業區。貨場內有118平方米倉庫2棟,在沙市貨場東南面連接沙市集裝箱中轉站,貨場面積5000平方米。沙市南站位於荊州市鹽卡港東面。設計年貨物吞吐量60萬噸,站內鋪設有效長度為459米的煤炭專用線,貨場1000平方米,年吞吐量25~35萬噸。西南面與鹽卡港有3條專用線連接。
貨物運輸
荊沙鐵路自1994年8月接管自主運營后,荊州市近300家大小企業的產品及原料通過荊沙鐵路進出。運輸的貨物有煤炭、化工、糧食、礦建、農副產品等24個品類,包括整車和集裝箱兩類運輸。1998年,荊沙線位於沙市鹽卡港區東面的沙市南站建成並與鹽卡專用鐵路貫通,形成水鐵聯運的格局。
機車車輛
荊州地方鐵路機車配屬情況為:1994~2001年每年均為運用機車3輛,段備機車1輛;2002年和2003年運用機車4輛,段備機車1輛;2004年運用機車3輛,段備機車2輛。機車型號全為“建設”。
荊州地方鐵路車輛配屬情況為:1994~1995年配屬C30型1輛,作為路用,已報廢。1996年配屬C50型1輛作為路用;2000年配屬S11型5輛,作為列車,現均在使用。

水路

沙市區水上運輸包括長江幹線和內荊河支線兩部分。境內長江港口岸線全長11.8公里,區域內有各類碼頭67座,泊位92個,年綜合通航能力691萬噸。投資12 109.75萬元,1998年5月竣工開港的沙市鹽卡新港區,為全市最大型綜合港區。建有1500噸級駁船通用雜貨泊位2個及散貨裝船泊位1個,最大靠泊能力3000噸級江海貨輪,年吞吐能力100萬噸。內荊河支線長湖航線通航里程86餘公里。2004年全區擁有各類船舶68艘,總運力38 163載重噸。
港口
沙市港區地處長江中游荊江河段北岸,荊州城區港口東段,東距上海1600公里,西離重慶800公里。沙市港是長江流域30個大型港口之一,是荊州市第一大港。1995年初,沙市長江幹線港口分為12個港區。1998年鹽卡新港區竣工,沙市港長江幹線分為沙市老港區和鹽卡新港區。港口岸線長度11.8公里。2001年12月,荊州市制定《荊州城區港口總體規劃》,長江幹線按照泊位性質分為6個港區,長湖、內河通航里程80多公里。內荊河(關沮港區)有8處鄉鎮渡口。其中,長湖關沮港區1個。至2004年,沙市港共有港埠經營企業64家。其中,交通專業企業14家;各類碼頭67座,泊位92個;年綜合通航能力691萬噸。2004年港口從業人員2780人。
港口倉儲 1994~2003年,荊州港務局倉儲面積22 126平方米,倉儲容量0.9萬噸。共有13個倉庫,4號庫為糧食專用倉庫,15、16號庫為水泥專用倉庫,其餘為件雜貨倉庫。2004年鹽卡新港區新建物流倉庫,新增倉庫8個,編號為鹽卡1~8庫。其中,1~7號庫為件雜貨倉庫,8號庫為外貿倉庫。另外還有虹雲市場倉庫位於谷碼頭35號,倉庫面積1116平方米。政濤水運實業有限公司倉庫面積5000平方米,容量4000噸。
港口建設
港口規劃2001年12月3日,市政府同意實施《荊州市城區港口規劃》。規劃將荊州城區港口岸線規劃為9段。其中,第三段新河口港區荊州長江大橋下50米至第九段木沉淵鹽卡水陸聯運港區,為沙市港區利用規劃岸線,全長11.8公里。
港口生產和經營
港口沙石經營 1994~2004年,沙市港共建成12條皮帶機作業線,提高港口吞吐能力近200萬噸,為沙石料的裝卸和運輸提供了條件。其間,沙市港沙石料經營戶快速增加,2004年有34家。
港口裝卸作業 2003年通過沙市區港航管理處年審的港口裝卸作業經營戶有18家。其中,11家兼沙石料經營,生產方式為皮帶機輸送,以裝卸沙石料為主;7家是專業裝卸作業隊,生產方式為皮帶機輸送和人工挑運相結合。裝卸貨物主要是煤炭、糧食和件雜。
港口水上加油經營 1994年以前,港區內僅有長航和荊江輪船公司兩個內部加油站。1994年10月,荊實站碼頭第一個設置面向社會的經營性加油站后,沙市港沿線相繼發展到8個加油站。其中,有3個已在港口管理部門申領《港埠經營許可證》。另外,5個加油站主要為所屬單位和系統運輸船舶加油,部分對外服務,屬半經營性加油站。
港口專業企業
湖北荊通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12月,由市裝卸運輸總公司與市聯運總公司、市交通機械廠聯合組建。下設7個分公司,港機廠、虹雲乾鮮果品批發部等10個分支機構和職工醫院。公司註冊資金4030萬元,資產7200萬元,年經營收入3000萬元,職工1051人。
荊州港第一港埠公司 1995年12月成立,隸屬於荊州港務集團公司,國有企業。公司下設四個分公司,固定資產3800萬元。有裝卸作業碼頭10座,年設計吞吐量能力180萬噸。庫場總面積10萬平方米,可同時滿足各類貨物分堆存放的要求。公司有各類裝卸設備15台(套)。其中,起重設備10台,最大起重量15噸;皮帶機作業線5條。2004年進行3號港區改造。
荊州港鹽卡港埠公司 1995年7月成立,隸屬荊州港務集團公司,國有企業。主要經營集裝箱裝卸運輸、港口裝卸、堆存、機械出租、倉儲、碼頭原油、石油裝卸作業等業務(詳見本卷“鹽卡新港區建設工程”)。
航道
長江主航道荊江段 沙市長江航道分屬長江水域太平口水道和瓦口子水道,上起故沮漳河航道里程481.5公里處,下止木沉淵航道里程468公里處,航道全長13.5公里。水道航道技術等級為1~⑶航道,船舶通航噸級為3000噸。沙市長江幹道河面最寬處位於荊州長江大橋下50米,約2200米;最窄處位於三八灘尾,約900米。共設水上航標8座、岸標2座、塔形岸標1座。1956~1998年年徑流量平均值為3925億立方米,歷年最小值3206億立方米(1972年),歷年最大值4752億立方米(1998年)。
客運
航線 1995年沙市港靠泊船舶航線有8條航線,1996年有9條航線,1997年減至5條航線。2001~2003年,僅保存渝申、渝漢、渝寧3條主航線。2004年除涉外旅遊船在港靠泊外,其他普通客輪全部停航。

公路

荊州長江大橋
荊州長江大橋
1995~2004年,沙市區逐步形成了初具規模、結構基本合理的公路網路,域內有1條高速公路、2條國道、1條省道,6條縣道、222條鄉村道路。2004年全區各等級公里總里程1090.3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7.2公里、國道35.2公里、省道16.69公里、縣道95.25公里、鄉村道916公里。公路橋樑有荊州長江大橋及其他2座大橋、15座中小橋。2004年全區擁有營運客車598輛。其中,大型203輛、中型286輛、小型客車31輛、卧鋪78輛。汽車客運站9個,客運線路158條,通達全國19個省、市、自治區,日發班次1580多個,年客運量379萬人次,旅客周轉量39 876萬人/公里。營運貨車3049輛,總運力11 843噸,年貨運量384萬噸,貨物周轉量53 360萬噸/公里。還有貨運交易所35家,汽車綜合性能A級檢測站1家,維修業戶71家。
荊州沙市機場、滬蓉高速鐵路、蒙華鐵路、漢宜高速、二廣高速、荊襄高速、沙公高速、318國道和長江黃金水道在沙市區織就了交通網路。
荊州沙市機場
荊州沙市機場是湖北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節點工程,並列入了湖北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三年攻堅戰行動方案(2018—2020年)。項目按滿足年旅客吞吐量7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450噸的目標設計,飛行區等級4C。

社會


教育事業
2015年,沙市區全年教育支出2.87億元,同比增長3.3%。全區有普通中學校18所,小學教育學校數25所。在校學生37502人,教職工人數233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100%。
民生事業
2016年,沙市區發放政府擔保貼息貸款5913萬元,扶持創業1021戶,新增就業1.1萬人;6個貧困村出列,4033名貧困人口如期脫貧;區文化館、區老幹部活動中心建成運行,章台梅文化藝術節持續開展;中心城區14個棚改項目接連啟動。
2019年,沙市區統籌資金1.7億元用於精準扶貧,開發村級公益性崗位973個,14個扶貧項目全部建成,“八項清零”紮實開展,309個“兩不愁三保障”問題整改完成。1.89萬名城鄉困難對象全員納入醫療救助,16個學生全腦思維實驗室建成。新增城鎮就業9453人,扶持創業766人,援企穩崗、整治欠薪工作有力。新增學位1095個緩解適齡兒童“入學難”。16個城鄉黨員群眾服務中心達標升級,7個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成,10個老人兒童快樂之家投入使用。發放各類救助資金9000餘萬元,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保障。15個棚改項目清零,5個老舊小區改造竣工。
生態保護
2019年,沙市區長湖退垸還湖拆違2344平方米、清退窪垸1296畝。沙北排渠、中心排渠河道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竣工,岑河污水處理廠提標升級,3座污水處理提升泵站、75.6公里主支污水管網建設完成。新改建農村戶廁7014戶、農村公廁19座、集鎮公廁9座、城市公廁27座。126處排污口整治完成,6處排水口污水流入滲漏問題整改銷號,雷家壋泵站泄洪通道整治完工。

旅遊


公園坐落於沙市城區中心地段,原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同志為公園題寫“沙市市中山公園”的門額。公園內有卷雪樓、蜈蚣嶺、爽秋亭、夕照亭、通曦軒、金桂廊、盆景園、花圃、孫中山銅像、工農兵塑像廣場等景點20多處,有動物園、遊樂園、兒童樂園等遊樂設施,還有解放紀念亭、革命烈士紀念碑等紀念建築。公園東北部建有春秋閣,閣樓內供有關羽讀《春秋》塑像,是荊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山公園
江津湖湖面寬闊,湖中建有便河橋、和風橋、凌波橋、平湖橋、望月橋、楚風橋、塔兒橋。依橋借景,建有風音鳥語、江津晚泊、接龍廊、蓮蒲風荷、煙波秋月、縛龍廊等景點。 江津湖
臨江仙公園西起學堂洲圍堤,東至萬壽園公園,南臨長江北岸,東西長約1500米,南北縱深約150—750米,北高南低,佔地總面積7.8萬平方米,形成了林蔭漫步區、兒童活動區、文化廣場區、運動休閑區、水鄉風情區,與荊州長江大橋交相輝映,是集運動、休閑為一體的濱江主題公園。 臨江仙公園
萬壽園是國家2A級旅遊景園,以立在荊江大提象鼻磯(又稱觀音磯)上的萬壽寶塔而得名。萬壽寶塔始建於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為磚石砌築,八角七級,塔高40餘米,塔身外壁各層均飾有漢白玉雕刻佛像計100餘座,94龕,內外壁嵌有磚雕佛像1000塊,或端坐、或肅立,姿態各異。塔頂裝銅鑄鎏金塔剎,上刻《金剛經》全文。象鼻磯邊建有洪水最高水位標誌牌,分別標示1954年荊江分洪水位線和1998年長江歷史最高水位線。觀音磯旁修建有98抗洪紀念亭。 萬壽園
文星樓又名奎文閣、奎星閣。位於沙市區民主街沿江大道南側,緊傍荊江大堤,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座建築精巧玲瓏,風格別具。文星樓是科舉時代學子們祈求神靈保舉和如願之後叩謝神恩的場所。 文星樓
川主宮,原為四川幫會館,因供有川主惠民大帝塑像,故名。后建戲樓,戲樓背南面北,從正南拾級而上即抵戲樓背後。全部建築為磚木結構,布局嚴謹,古樸典雅,雕琢極為精細,饒有民族特色,是湖北境內僅存於世的唯一一座古戲樓。20世紀80年代中期,川主宮古戲樓整體搬遷至沙市碧波路江津湖北岸重建。2001年再次進行維修翻新,並加建迴廊水榭、水上舞台。 川主宮
荊州海洋世界公園貫穿有歡樂荊州、浪漫荊州、文化荊州、創意荊州四個特色體系,包含大型海洋館、水上樂園、特色美食街、濱水風情街、免稅商城、動漫影視城、陸地遊樂場、名人會館、民俗風情街、創意孵化基地等,是一個集旅遊、休閑、度假、美食、娛樂、購物、辦公於一體的海洋文化綜合性主題公園。 荊州海洋世界公園

萬壽寶塔

萬壽寶塔是第七代遼王朱憲節奉嫡母毛太妃之命,於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為嘉靖皇帝祈壽而建,它依江傍水,自然風光得天獨厚。塔高七成,八角形,高達40餘米,塔身高出荊江大堤堤面20餘米,塔身外牆現還存漢玉佛像87尊,石牌102塊。登塔遠眺,南觀滔滔江水,北澉新城風光,東看旭日東升,西望三國古城。園內建有接待廳,怡壽軒、壽苑、九龍壁、長廊、望江亭、觀音閣、迎賓樓等建築。在萬餘株銀杏、臘梅、雪松、水杉、石榴、桂花等奇花異木的裝點下更是古韻悠遠,引人駐足。素有“萬里長江第一磯”之稱的觀音磯,伸入江中二百多米,始建於南宋年間,頂承江流,保護江堤,化解荊江危險。觀音磯還留下1998年長江歷史最高的水位線和1954年荊江分洪水位線的歷史刻痕。1998年夏,長江全線迎戰8次洪峰后,觀音磯旁修建“98抗洪紀念亭”這裡成了抗洪鬥爭勝利的紀念地。萬壽園已成為集文物古迹、長江防洪史跡為一體的特殊園林景點。

江瀆宮

江瀆宮位於沙市區江漢南路東側,這裡曾是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故居和寫作詠讀的地方。其不朽名著《天問》就是在這裡問世的。江瀆宮內的“天問閣”因此而得名。屈原,名平,出生郢都貴族家庭。楚懷王時任大臣左徒,因其富國強兵、聯齊制秦的政治主張遭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反對讒毀,被貶為僅管楚國三大王族內部事務的“三閭大夫”,后又相繼兩次遭黜流放漢北和江南。因憂傷國事,發憤而作《離騷》,開創楚辭先河,在中國文學史上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他流放江南后,當得知秦將白起“撥郢”,國之將亡時,他懷著滿腔的哀怨和憤懣,以身殉國投汨羅江而逝。
荊州博物館
荊州博物館
屈原出生楚地,在楚國擔負要職近20年,他那憂國憂民的偉大愛國情操和曠世巨著,對中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54年國際文聯理事會將這位偉大的文學巨匠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人們世世代代的懷念他,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祭祀他。楚地的人們更是尊崇有加,荊州古城附近曾先後建有四處三閭祠,江瀆宮便是其中之一。南宋嘉定六年重建江瀆宮時,殿內立有《重修江瀆宮記》石碑一塊,碑文中有“此宮相傳為三閭大夫故宅”的記述。1991年再度重修江瀆宮,主建築為三層閣樓式建築,天問閣紅牆綠瓦,氣勢恢宏。天問閣內底層立有三閭大夫塑像,其兩側的楹聯援引葉劍英元帥的詩句“行廉志潔泥無滓,一讀騷經一肅然”。這貼切的寫照,體現了人們對這位歷史文化巨人的由衷讚美之情。

關廟與春秋閣

關帝廟
關帝廟
荊州關廟與春秋閣,都是因關羽鎮守荊州后的紀念性建築。關廟位於古城南門內,始建於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原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與山西解州關祠、湖北當陽關陵並列為全國三大關公紀念聖地。荊州關廟后毀於侵華日軍的戰火。1985年國家旅遊局等部門撥款在原址重建,曾改稱關公紀念館。重建的儀門懸掛有清乾隆御錫的“澤安南紀”匾額。儀門後院內,兩側立有石碑,正面為重建關廟碑文,背面為隱喻關羽氣節的竹葉詩,正殿基本維持原關廟風貌,門首上方為清同治皇帝御賜匾額“威震華夏”。殿中塑有關羽夜讀春秋和關平、周昌侍立兩旁的塑像,上方懸掛清雍正御賜的“乾坤正氣”匾額。正殿後的庭院內有兩株參天古銀杏樹,為元末明初所植。另有清代碑刻一塊。後院為三義殿,塑有劉備、關羽、張飛三結義坐式像。
春秋閣原位於荊州城東郊金龍寺,建於清嘉慶年間,1931年重建於現沙市中山公園內東北隅。閣內供奉關羽拜讀《春秋》塑像,故名春秋閣。閣宇建在高大厚實的台階之上,面闊三間,分上下兩層,上為閣、下為室。正面置有橫向石梯兩道,由此入閣。整座閣宇建築精巧,三面環水,綠樹掩映,似瑤台瓊閣。該閣現為市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文星樓

文星樓
文星樓
文星樓位於沙市區民主街沿江大道南側,緊傍荊江大堤,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星樓始建於康熙年間,位於荊江大堤內側。清代中期,遷建於現址。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重建。文星樓為亭閣式建築,磚木結構,高約15米,樓四周成正方形,邊長約10米,閣門上刻“文星樓”三字,樓後有“同治甲子年夏季月重立”的題刻,樓下正殿有奎星神像。整座建築精巧玲瓏風格別具。文星樓是科舉時代莘莘學子們祈求神靈保舉和如願之後叩謝神恩的場所。傳說上天主宰文道的星宿為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舊時讀書人為求科舉仕途順暢亨通,每年春秋兩季應考之前,必來此虔誠拜謁奎星,祈求保佑;有幸及第者,亦必再來叩奎星的在天之靈。

荊江分洪紀念亭

荊江分洪工程紀念碑有毛澤東題詞:為了廣大人民的利益,爭取荊江分洪的勝利。周恩來題詞:要使江河對人民有利,紀念亭上有荊江分洪工程軍民功勛人物、勞動模範人名碑刻。

周梁玉橋遺址

周梁玉橋遺址是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沙市區長港路北。呈長帶形,東西長500多米,南北寬約300米,總面積約15萬平方米。1981年發現,1982年試掘,揭露面積約100平方米。遺址文化內涵豐富,出土有陶鼎、鬲、瓮、罐、尊、紡輪和銅刀、銅魚鉤、骨針、骨笄、卜甲、卜骨等遺物,並發現有紅燒土、木炭灰、灰坑等遺跡,時代為商代後期。發掘資料整理研究表明,該遺址系在原有土著文化基礎上,又滲入了中原商文化、南方越文化以及三峽地區巴文化的因素的綜合體,它對研究江漢平原西部地區楚文化形成以前的歷史、文化,具有極為重要和十分典型的意義。

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是古便河河道上的城市公園,楚令尹孫叔敖墓冢、春秋閣等,是江漢平原最大的公園、動物園。

定湘寺

定湘寺山門
定湘寺山門
定湘寺位於長江中游,湖北省荊州市以東30公里處的沙市區岑河鎮定向村四組,距今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始建於晉,擴建於唐,毀於日寇侵華,重修於宗教開放。原廟廢墟,尚存古銀杏樹一株,高28米,腰圍5.4米,覆蔭面積達600餘平方米,以作歷史見證。

代表人物


夢鴿
夢鴿
夢鴿,女,湖北荊州人,總政歌舞團著名歌唱家、全國青聯常委、中共中央直屬機關青聯委員,國資委特邀青聯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民族聲樂碩士。
沙市女孩袁泉11歲時便已離開親人獨自遠涉千里學習進修,在學校的時候,性格內向的袁泉同樣出類拔萃,1996年袁泉考入了中央戲劇學院,與章子怡,梅婷,秦海璐,曾黎,胡靜,劉燁成為同班同學。
曾黎,中國內地女演員。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96級本科畢業,與章子怡、梅婷、袁泉、秦海璐、胡靜、張彤李馨雨並稱中戲“八大金釵”。中戲畢業後進入全總文工團,先後在《煙雨紅顏》、《東西奇遇結良緣》、《江山為重》、《男才女貌》、《歸途如虹》、《理髮師》等多部影視劇中出演重要角色。
余洪元(1875~1937)漢劇表演藝術家。原名金寶,字丹圃。荊州沙市人。自小常隨父出入梨園,業餘"串角"。后投"三生"劉慶堂學藝,又拜荊沙漢劇"荊河派"前輩、名末胡雙喜為師,技藝漸精。
周莉,1975年出生於湖北荊州,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中國電影家學會會員和上海電影家協會會員。

獲得榮譽


2020年7月,沙市區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