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積平原
由河流沉積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
沖積平原(Alluvial plain)是由河流沉積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在河流的下游水流沒有上游般急速,從上游侵蝕了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后因流速不再足以攜帶泥沙,結果這些泥沙便沉積在下游。尤其當河流發生水浸時,泥沙在河的兩岸沉積,沖積平原便逐漸形成。
沖積平原是由河流沉積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在河流的下游,由於水流沒有上游般急速,而下游的地勢一般都比較平坦。河流從上游侵蝕了大量的泥沙,到了下游后因流速不再足以攜帶泥沙,結果這些泥沙便沉積在下游。尤其當河流發生水侵時,泥沙在河的兩岸沉積,沖積平原便逐漸形成。
基本上任何河流在下游都會有沉積現象,尤其是一些較長的河流為甚。世界上最大的沖積平原是亞馬遜平原,乃由亞馬遜上游的泥沙沖積而成。而中國的黃河三角洲和長江中下游平原亦屬這一地形,還有中國的寧夏平原也是典型的衝擊平原。
主要特徵是地勢低平,起伏和緩,海拔大部分在200米以下,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50米,有的僅10~20米;坡度一般在5°以下,有的不到1°或0.5°。
寧夏平原的土的主要來源於黃土高原。
沖積平原:河流搬運的碎屑物,因流速減緩而逐漸沉積下來的平原。主要特徵為地勢平坦,堆積深厚,面積廣大。河流上游有持續而豐富的泥沙供給及堆積地區地殼的不斷沉降(或相對沉降)是其形成的必要條件。華北平原由黃河、淮河、海河等大河河裡沉積形成。沖積平原一般分為三部分。分別為山前平原(山區到平原的過渡帶),中部平原(沉積物主要是沖積物,常有數條河流或幾個水系流經),濱海平原(沖積-海積平原,常有池沼和海岸地貌)
沖積平原
沖積平原的形成條件有3個:
①在地質構造上須是相對下沉或相對穩定的地區,在相對下沉區形成巨厚沖積平原,在相對穩定區形成厚度不大的沖積平原;
②在地形上須有相當寬的谷地或平地;
③須有足夠的泥沙來源。
沖積平原
①山前平原,位於山前地帶,為洪積-沖積型平原。河流出山口入平原,河流比降急劇減小,發生大量堆積,形成沖積扇或洪積扇,幾條河流的沖積扇或洪積扇聯結即成洪積-沖積平原。如黃河出孟津后和鄰近其他河流在山麓帶共同形成的平原。
②中部平原,沖積平原的主體,沉積物主要是沖積物,常夾有湖積物、風積物甚至海相堆積物。中部平原坡度較緩,河流分汊,水流流速小,沉積的物質較細。洪水時期,大量懸浮物隨洪水溢出,在河槽兩側堆積成天然堤和天然堤外的泛濫平原。天然堤若被洪水沖潰,河流便沿決口處改道。中部平原上的河流經常改道,留下許多古河道,並保留一些沙堤、沙壩、迂迴扇、牛軛湖、決口扇和窪地等地貌和沉積物。
③濱海平原,為沖積海積型平原,其沉積物很細,湖沼面積大。因有周期性的海潮入侵,形成海積層和沖積層的相互交錯現象,還常見海岸沙堤或貝殼堤、潟湖等地貌。
根據形狀分為:
①沖積扇平原,大量泥沙堆積在山地河流出山口處所成扇形的平原(見沖積扇)。
③三角洲平原,河口區的泥沙所成的三角洲,進一步發展而成的平原。
沖積平原分佈於不同高度、緯度和河流的不同部位(上、中、下游)。以中國為例,位於第一地形台階青藏高原面上的有雅魯藏布江上游的馬泉河串珠狀寬谷沖積平原,海拔在4550米以上;位於第二地形台階高原面上的有黃河中遊河套沖積平原、關中渭河沖積平原,高1300~300米;但更多的是分佈於東部最低一級地形台階上的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如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等,多在200米以下。沖積平原隨所處的緯度不同,其物質組成地貌形態等亦有不同。例如位於北緯42°以北的俄羅斯平原(即東歐平原),北部受冰川、冰緣等作用影響,平原面布有冰磧、冰礫阜地形,組成的物質較粗,磨圓度不好;南部不受冰川、冰緣作用的影響,僅發育,物質組成較細,分選和磨圓度較好。地處寒溫帶的中國松嫩平原,山區森林覆蓋面積較廣,水流較弱,平原下部又有和,限制了河流的下切作用和流水的下滲能力,因此在平原面上多濕地、沼澤、湖泊,平原的物質組成較細。位於赤道附近的南美洲亞馬孫河平原,全年高溫多雨,無論是河網密度、流域面積和水量均居世界首位,平原面上有大片濕地、沼澤。
分佈地域是地勢低平,起伏和緩,海拔大部分在200米以下,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50米,有的僅10-20米;坡度一般在5°以下,有的不到1°或0.5°。沖積平原分佈於不同高度、緯度和河流的不同部位(上、中、下游)。以中國為例,位於第一地形台階青藏高原面上的有雅魯藏布江上游的馬泉河串珠狀寬谷沖積平原,海拔在4550米以上;位於第二地形台階高原面上的有黃河中遊河套沖積平原、關中渭河沖積平原,高1300-300米;但更多的是分佈於東部最低一級地形台階上的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如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等,多在200米以下。沖積平原隨所處的緯度不同,其物質組成地貌形態等亦有不同。例如位於北緯42°以北的俄羅斯平原(即東歐平原),北部受冰川、冰緣等作用影響,平原面布有冰磧、冰礫阜地形,組成的物質較粗,磨圓度不好;南部不受冰川、冰緣作用的影響,僅發育,物質組成較細,分選和磨圓度較好。地處寒溫帶的中國松嫩平原,山區森林覆蓋面積較廣,水流較弱,平原下部又有和,限制了河流的下切作用和流水的下滲能力,因此在平原面上多濕地、沼澤、湖泊,平原的物質組成較細。位於赤道附近的南美洲亞馬孫河平原,全年高溫多雨,無論是河網密度、流域面積和水量均居世界首位,平原面上有大片濕地、沼澤。
沖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當河流流出谷口時,擺脫了側向約束,其攜帶物質便鋪散沉積下來。沖積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頂伸向谷口;立體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錐形。多種氣候條件下都可形成,在加拿大的北極地區、瑞典的拉普蘭(Lappland)區、日本、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以及其他溫暖至濕潤的地區均可見到。
而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發育最好,由暴發性洪流形成,在一些山間盆地區尤為突出,通常被視為荒漠地形的特徵。沖積扇有幾種重要的類似物。例如河流三角洲,不同之處是後者在河流入海或其他水體處的水下形成;再如深水海底扇,形成於洋底,由通過海底峽谷搬運的沉積物堆積而成。研究現代沖積扇,可為辨認古沖積扇,從而為研究地質歷史提供線索。沖積扇對人類有實際經濟意義,尤其在乾旱與半乾旱區,它是用於農業灌溉和維持生命的主要地下水水源。有些城市,例如洛杉磯,整個都建在沖積扇上。
洪積平原沖積扇三角洲
沖積平原的物質結構與其形成過程有關。山前平原主要是較粗顆粒的洪積物和河流沖積物。中部平原以河流沖積物為主。中部平原的河流常有變化,從而引起結構上的不同。當構造下沉而且河流擺動範圍不大,則形成厚層的河床沉積體,橫向過渡為河間地塊沉積。河間地中常發育湖沼,湖沼沉積物在剖面中呈透鏡體狀。如果河流改道,在地勢較低的河間地形成新河床,在剖面中就形成一些孤立分散的河床沙透鏡體沉積。決口扇在平面上呈舌狀分佈,在剖面中可形成大的透鏡體。中部平原沉積層中還常有海相夾層,這是短期海侵作用造成的,濱海平原由海相和河流相共同組成,不同類型的沉積物呈水平相變。如果陸源物質增多,陸地向海方向增長,河流相沉積在海相之上。若陸源物質減少,則海水伸入陸地,海相沉積又覆蓋在河流相沉積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