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場鎮

湖北省荊州市下轄鎮

鑼場鎮位於荊州市中心城區近郊,距市中心7公里,是滬蓉高速公路在荊州市第一個出口,是荊州中心城區的東大門,是經湖北省政府批准重點建設中的中心集鎮,國土面積26.8平方公里,下轄8個行政村,48個村民小組,1.1萬人口,耕地面積4767畝,水產養殖面積8711畝。

歷史沿革


1949年為民主鄉、新民鄉,1955年合併為江陵縣新民鄉,1958年改為鑼場管理區,1982年改為鑼場鄉,1986年劃歸沙市市管轄,1995年荊州市合併為沙市區管轄。1996年,鑼場鄉改鎮。2003年轄8個行政村,48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鑼場鎮具有獨特的交通區位優勢。318國道、宜黃高速公路橫跨東西穿越而過,東方大道、207國道襄荊高速公路縱貫南北插境而來,南臨長江、北瀕長湖、近距離的長江沙市港、沙市火車站、三峽飛機場,構成了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等多種方式相銜接的現代交通網路,特別是滬蓉高速公路沙市出入口位於集鎮中心,使其承東接西,連南納北的地域和交通優勢更加明顯。
鑼場鎮位於荊州市中心城區近郊,距市中心7千米。鑼場鎮轄9個村委會:鑼場、長湖、向湖、河壋、白水、漁湖、花台、高陽、玉壺;1個社區:新鑼社區。鎮政府駐鑼場。面積:25.6平方千米 人口:8892人 郵編:434005 代碼:421002100

經濟


鑼場鎮立足“工業強鎮、農業穩鎮、商貿活鎮、城建靚鎮、科技興鎮”的發展思路,以招商引資為重點,以集鎮建設為突破口,不斷改善投資環境,促進全鎮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2005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23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3.4億元,農業總產值0.83億元,實行農村稅費改革后,財政收入174萬元(不含經濟開發區工業稅收),其中地稅完成72.6萬元,國稅完成101.4萬元,人均純收入達3902元,2001年被省政府命名為“小康鄉鎮”。

招商引資

鑼場鎮商貿雲集,市場活躍。2005年沙市區政府出台了《關於加快沙市經濟開發區建設和發展意見》(沙政發[2005]1號),明確規定了12條優惠政策,在土地價格、稅收政策等方面為投資提供優質服務,使鑼場鎮成為投資的熱土,興業的寶地。已形成了機構製造、化工建材、汽車零部件、飼料加工、紡織服飾等工業門類,湧現出了“江漢精細化工”、“通威飼料”、“龍江龍精密緊固件”、“豪盛鋁材”、“神馳汽配”、“凱豐石油”、“鼎力興能源”、“金蝶地毯”等一批投資過5000萬元的項目。
鑼場鎮按照總體規劃,將建設成工業企業發展到100家以上,年銷售收入達50億元以上,年稅收入達3億元以上,園區人口達5萬人以上的集生產、科研、創業、教學、金融、商貿、物流,生活為一體的多功能、全開放的新型工業園區。

農業發展

鑼場鎮以豉湖渠為界,大致可劃分南、北兩個灌溉水系,分別以長江、長湖為水源。由於下荊江裁彎取直的影響,自20世紀70年代后,鑼場鎮豉湖渠以南的農田灌溉保證率逐年降低,春旱、伏旱呈愈演愈烈之勢。預計隨著三峽工程蓄水發電,岑河等地的灌洪用水矛盾將更加突出。2000年後,鑼場鎮著力加強對灌溉工程進行改造,使其功能完備。先後修建渠道閘25座,總灌溉流量達到44.19立方米/秒。灌區配套挖主灌渠58.7公里,主排渠53.9公里,修建渠系水工建築物20座。灌區引水年均1.31億立方米,最高年份達1.87億立方米,使灌區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95%左右,為鑼場鎮農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提供基本保證。長湖經多次治理已初步形成集防洪、灌溉、養殖、航運等功能為一體的大型平原湖泊型水庫,其最大庫容6.47億立方米,興利庫容4.69億立方米。直接受益的有潛江市荊州區、鑼場鎮、荊門市等沿湖地區。就鑼場鎮而言,在長湖引水灌溉的農田面積有19.5萬畝,達到中(一)型灌區工程等級標準。沙市長湖灌區承雨面積421.88平方公里,涉及到三鎮二鄉、85個村、609個組和一個市直農場。
南北灌渠改建工程南北灌渠是鑼場鎮的一條骨幹灌溉渠道。灌溉區域總面積178.68平方公里,需要時可進行南水北調或北水南調。南北渠灌區工程大部分興建於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從未進行過全面的疏挖整治,導致渠道普遍淤塞,渠床抬高。而且人為損壞嚴重,違章建築佔據渠床縮小過流斷面,加之原設計渠道建築物過水斷面不足,南北灌渠能通過南渠道引水流量不足10立方米/秒,北渠道只能達3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積不到10萬畝,且有逐年減少之勢。灌溉出現上游淹死、中游卡死、下游旱死的局面。2000年10~12月,鑼場鎮對南北灌渠進行整治。工程量為土方40.5萬立方米,標工22.6萬個。工程投資450萬元。在渠道整治建設中,乾渠疏挖21.45公里,乾渠疏挖渠底寬達3~8米,邊坡1:2,疏挖工程量主要集中在新陽橋閘至五一渠渠段及全渠邊坡的修整,此項工程恢復灌溉面積6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2萬畝,總灌溉面積達15.3萬畝,灌溉保證率達88%。
南港橋倒虹管改建工程南港橋倒虹管位於鑼場鎮南北灌渠中游南港橋側,為南北渠與豉湖渠交叉處,是以豉湖渠為界的長江、長湖兩大灌區水源互補的唯一輸水工程。工程於2001年10月開工,至2002年4月完工,總投資184.78萬元,完成土方13000立方米,混凝土1167立方米,漿砌石230立方米。南港橋倒虹管改建工程共分為基坑開挖、進口段、閘室段、箱涵段、出口段、土方回填、設備安裝7個分部工程及外觀質量評定。此項工程的建成可改善灌溉面積9萬畝,提高所屬轄區農田防洪抗旱能力。

社會


鄉鎮建設

20世紀50~60年代,鑼場鎮農田水利建設以圍湖造田,整治水係為中心,開挖骨幹排灌渠道,初步形成排灌體系;70年代興修一批骨幹閘站,提高農田排灌能力;80年代以恢復提高水利工程效益為中心,對原有部分水利設施進行更新改造;1994年,鑼場鎮撤市建區,原荊州地區江陵縣岑河鎮、觀音壋鎮納入鑼場鎮行政區劃,由立新鄉、關沮鄉、鑼場鎮、岑河鎮、觀音壋鎮及荊州市城區5個街道辦事處共同形成鑼場鎮行政區劃範圍。此後,通過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對部分漬害中低產田進行初步治理,建成一批穩產、高產農田。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主要是對原有排澇工程及灌溉工程進行改造,包括主要電排站、泵站的改建,渠道疏挖整治等。至2004年,鑼場鎮有內垸渠堤89.23公里,骨幹排灌渠道57條,長318.6公里;重點排灌涵閘90處,設計流量285.8立方米/秒。其中排水涵閘50處,設計流量199.4立方米/秒;灌溉涵閘40處,設計流量86.4立方米/秒。電力排灌泵站70處,裝機155台,總容量12139千瓦,設計流量157.45立方米/秒。其中,排澇泵站60處,裝機143台,總容量11514千瓦,設計排水流量150.95立方米/秒;灌溉泵站10處,裝機12台,設計灌溉流量6.5立方米/秒。
1994年後,鑼場鎮有自排涵閘60餘座,排水泵站67座,這些涵閘泵站,大多建成於20世紀70~80年代,普遍存在著設計標準低、設備老化、效益衰減等問題,有的還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西乾渠荊州市段:由雷家壋至象鼻咀,長22.35公里,流經沙市城區、開發區、荊州市農場和岑河鎮,負擔著上述地區的排澇任務。匯流區域面積114.32平方公里(含城區面積31.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37萬畝(水田2.05萬畝,旱地2.72萬畝,菜地0.6萬畝);養殖水面0.43萬畝。豉湖渠:位於荊州市鑼場鎮境內,上起城區娘娘堤,下抵觀音壋鎮何家橋入中乾渠,大致呈東西向橫貫沙市腹地,全長24.53公里。豉湖渠系四湖水系沙市城區及沙市所屬三鎮二鄉一場以及三家荊州市市直單位(荊州經濟開發區,青崗嶺原種場、水稻原種場)的排水主要通道。受益自然面積221.1平方公里,其中,基本農田面積10萬畝,養殖水面1.7萬畝。
鑼場鎮定向電排站改建工程1996年1月~2000年5月,鑼場鎮投資404萬元重建位於渡佛寺北岸十九斗渠處的鑼場鎮定向電排站,工程於1996年1月動工,1996~1997年僅完成泵站主體工程土建部分及防洪閘工程。1998年後完成機電設備安裝工程及渠系配套工程。定向電排站位於老閘前約100米處,承雨面積為30.24平方公里,按十年一遇、3日暴雨4日排完的標準,選用36ZLB-100型軸流泵4台,配套JSL-14-12型155千瓦電動機4台,總裝機容量4×155千瓦,設計排水流量10.6立方米/秒。可改善除澇面積2.5萬畝,使鑼場鎮域排澇標準達到十年一遇,擴大麥、瓜、棉田面積5000畝,同時可控制釘螺的孳生蔓延。

產業建設

鑼場鎮自古以來就有“金鑼”之稱和“魚米之鄉”的美譽,這裡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盛產水稻、油菜、藕蓮、草莓等農產品和鯿、鯉、青、鱅、鯽、鱉、龜、蟹、蝦、鱔等水產品,“水煮財魚”揚名九洲。
2003年鑼場鎮經省、市有關部門同意,被命名為“沙市經濟開發區”后,又被稱為“荊州的浦東”,工業發展突飛猛進,招商引資成效顯著,特別是2005年和2006年,新引進工業項目39個,協議引資總額20億元,已開工建設項目28個,到位資金達5億元,已投產和基本建成項目12個。園區規劃面積7.68平方公里,建成面積約2.2平方公里,其中工業企業佔地1.3公里。
鑼場鎮
鑼場鎮

基礎建設

為確保荊州市經濟開發區的建設和發展,市區委、區政府在鑼場鎮已投入資金1億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內2號路、3號路、4號路和6號路一期工程已建成通車,80米寬的東方大道全線拓寬刷黑、城區自來水、引鑼工程已提前竣工,鎮內變電設施、通信網際網路、有線電視全面升級,國家西氣東輸工程鑼場天然氣開關站已投入使用,健全的衛生醫療體系,德國依卡魯斯中國長海公司投資新建設的中小學校,形式多樣的文體娛樂場所和購物超市,衛生環保的集鎮建設,使鑼場鎮的基礎設施相互配套,功能齊全,確保開發區項目建設達到“七通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