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區

湖北省荊州市下轄區

荊州區,隸屬於湖北省荊州市,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荊州市市區西端,總面積1046平方千米。

荊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荊州古城是著名的三國古戰場,“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三國故事都發生在這裡;八嶺山古墓群現封土堆尚存楚莊王墓等特大型、大型及中型古墓560餘座。與之相生相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十分豐富,有10大門類、559個項目。

2016年,荊州區常住人口57.78萬人。2018年,荊州區下轄2個街道、7個鎮,另設有1個管委會、2個管理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80.4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0.76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16.39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23.29億元,同比增長12.8%,三大產業結構比為14.53:41.51:43.96。

歷史沿革


春秋為楚郢都。
秦置江陵縣,為南郡治。
漢郢縣併入為南郡。
晉兼為荊州治。
南朝梁至五代南平國曾有十個帝王建都江陵。
宋為荊州府治。元為中興路治。
明、清為荊州府治。
1949年,屬荊州專區。
1970年,屬荊州地區。
民國三年(1914年)屬荊南道。民國十年(1921年)屬荊宜道。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第四行政督察區。
荊州區
荊州區
荊州區於1994年10月由原江陵縣析置。建區之初,全區轄原江陵縣的荊州、川店、馬山、李埠、彌市5個鎮和八嶺山、紀南2個鄉。
1995年2月,經上級批准,撤銷荊州鎮,以其區域分設東城、西城、城南、荊北4個街道辦事處,其中的城南街道辦事處掛荊州城南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牌子,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合署辦公。1995年8月和12月,經上級批准,紀南、八嶺山2鄉先後撤鄉建鎮。
1998年6月,經上級批准,荊北街道辦事處改建為郢城鎮
2004年9月全省進行農場管理體制改革,將菱角湖和太湖港兩個農場劃歸荊州區管理。 
1996年,荊州區面積1045平方千米,人口約52.3萬人,轄4個街道、6個鎮。1998年6月,荊北街道改為郢城鎮。至此,荊州區轄3個街道、7個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荊州區總人口585578人,其中:西城街道70056人,東城街道81848人,城南街道76591人,紀南鎮57995人,川店鎮34772人,馬山鎮33058人,八嶺山鎮36280人,李埠鎮31288人,彌市鎮79393人,郢城鎮48807人,太湖農場23282人,菱湖農場12208人。
2004年9月全省進行農場管理體制改革,將菱角湖和太湖港兩個農場劃歸荊州區管理。2004年末,荊州區總人口572052人。轄3個街道、7個鎮,37個居委會、141個村委會。
2005年末,荊州區轄3個街道、7個鎮。共有36個居委會、119個村委會。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荊州區常住總人口553756人,其中:西城街道48773人,東城街道76451人,城南街道140212人,紀南鎮52715人,川店鎮28404人,馬山鎮24265人,八嶺山鎮27753人,李埠鎮22235人,彌市鎮58712人,郢城鎮42392人,太湖港管理區22491人,菱角湖管理區9353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荊州區位於荊州市中心城區西部,夾荊江南北,東與沙市區為鄰,北交荊門市界,西北及西接當陽、枝江市境,南傍公安縣及松滋市,處於東經111°54′11″—112°19′21″、北緯30°6′51″—30°39′44″之間。地域南北長60.83千米,東西寬40.52千米,總面積104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荊州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崗嶺蜿蜒,屬荊山余脈,自北端川店入境逶迤南下,西支為八嶺山,東支為紀山,從而使西北部的川店、馬山、八嶺山、紀南4鎮和太湖港農場管理區的八嶺山分場以及紅旗林場、八嶺山林場、八寶茶場形成沖嶺相間的丘崗平地,海拔大部分為30—45米,少部分在60米以上,最高點在八嶺山主峰換帽冢,海拔103.29米,相對高度為10—25米,坡度多在2—10度之間,是全區最高地帶。南部沿江兩岸的彌市、李埠、荊州城區和郢城鎮、太湖港農場管理區、菱角湖農場管理區皆為沿江沖積平原,海拔在28.6—79.7米之間。

氣候特徵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全市太陽年輻射總量為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1800一2000小時,年平均氣溫15.9—16.6℃,年無霜期242—263天,多數年份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間。有足夠的氣候資源供農作物生長。4-10月份降水量佔全年80%,太陽輻射量佔全年75%,≥10℃的積溫為全年80%,水熱同步與農業生產季一致的氣候條件,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發育。區內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溫和濕潤,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為16-16.4℃,年平均降水量為904-1127毫米,年平均日照時間一般在1800-2100小時。

自然資源


自然物產資源豐富,以植物為最多,動物次之。盛產糧食(水稻、麥、豆等)、棉花、油菜、花生、芝麻、蔬菜、瓜果、林木、藥材,以及優質豬、魚、雞、鵝等。區域內地表水、地下水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石油、鹽、澎潤土和礦棉石等,除鹽外,均已部分開採。 土壤資源多樣,以水稻土、潮土、黃棕壤土等土類為主,自然肥力較好。

水資源

荊州區來源於天然降雨、過境河流、湖泊和深層地下水;全年由天然降雨產生的地表逕流總量,豐水年50%為3.39億立方米,一般枯水年75%為2.38億立方米,特枯水年95%為1.14億立方米。過境客水主要來自長江、沮漳河和虎渡河,水量充足,三條河流過境總量,枯水年份為3211.4億立方米,其中長江3206億立方米、沮漳河5.4億立方米,虎渡河從長江分流量124.3億立方米。湖泊計有長湖、北湖、南湖等6處,在正常水位下,相應水面總面積為33.02平方千米,蓄水量6895萬立方米。地下水年均可開採量為1.56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

荊州區境內已探明礦產資源主要有石油、玄武岩膨潤土粘土礦、礦泉水5種,其中石油由江漢油田開採。 

土地資源

2018年,荊州區常用耕地面積52.56萬畝。其中,水田31.12畝,旱田21.44畝。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4年10月,荊州區建區之初,全區轄原江陵縣的荊州、川店、馬山、李埠、彌市5個鎮和八嶺山、紀南2個鄉。
1995年2月,經上級批准,撤銷荊州鎮,以其區域分設東城、西城、城南、荊北4個街道,其中的城南街道掛荊州城南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牌子,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合署辦公。
1995年8月和12月,經上級批准,紀南、八嶺山2鄉先後撤鄉建鎮。1998年6月,經上級批准,荊北街道改建為郢城鎮。
2004年9月,湖北省進行農場管理體制改革,將菱角湖和太湖港兩個農場劃歸荊州區管理。
全區轄紀南鎮、川店鎮、馬山鎮、八嶺山、李埠鎮、彌市鎮、郢城鎮7個鎮,東城、西城、城南3個街道辦事處,太湖港、菱角湖2個農場管理區以及湖北省荊州城南經濟開發區。各鎮(街辦)共轄133個村民委員會和37個居民居委會。全區國土面積1045平方公里,人口60.12萬(數據截至2005年)。
2014年7月為加快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經上級批准,按照"區劃不變、委託管理"原則,荊州區紀南鎮及所轄的董場村、九店村、棗林等18個村和1個居委會,郢城鎮的海湖村、彭湖村、黃山村、高路村、岳山村、郢城村、郢北村共7個行政村,總人口5.8萬人,由荊州紀南生態文化旅遊區管委會託管。 

區劃詳情

荊州區共轄11個鄉級行政區,包括4個街道、7個鎮,分別是西城街道、東城街道、城南街道、鳳凰街道、紀南鎮、川店鎮、馬山鎮、八嶺山鎮、李埠鎮、彌市鎮、郢城鎮,另有荊州區太湖港管理區、菱角湖管理區2個管理區。荊州區人民政府駐西城街道荊州中路80號。 
區劃名稱行政區劃代碼
西城街道421003001
東城街道421003002
城南街道421003003
鳳凰街道421003004
紀南鎮421003100
川店鎮421003101
馬山鎮421003102
八嶺山鎮421003103
李埠鎮421003104
彌市鎮421003105
郢城鎮421003106
太湖港管理區421003450
菱角湖管理區421003451

人口民族


截至2016年末,荊州區常住人口57.78萬人,其中:城鎮43.55萬人。城鎮化率達到75.37%。全年出生人口5096人,出生率為9.23‰;死亡人口1524人,死亡率為2.7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47‰。

經濟


概況

2012年,全區GDP實現176.95億元,發展速度13.8%,增幅居荊州市第二位,高於荊州市平均水平2.7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完成29.35億元,同比增5.0%;第二產業完成88.71億元,同比增16.5%;第三產業完成58.89億元,同比增13.7%。一、二、三產業比為:16.6:50.1:33.3。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0.11億元,同比增35.4%,總量居荊州市第一位,增幅居荊州市第五位,增幅高於荊州市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其中,城鎮投資(含房地產)完成166.08億元,同比增36.3%。農村私人投資完成投資3.75億元,同比增344.64%。工業投資完成79.51億元,同比增61.0%。億元以上施工項目40個,新增16個,投資完成額55.33億元,同比增108.7%。億元以上新開工項目25個,新增5個,投資完成額35.84億元,同比增63.4%。 
招商引資項目到位資金83.19億元,同比增長78.7%,其中湖北省外項目到賬資金76.30億元,同比增長153.55%。社會保險費徵收總額4.57億元,同比增長13.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92元,同比增長13.8%。高新技術產業11個,實現增加值14.16億元,佔GDP比重8.1%。 
財政收入完成11.48億元,同比增27.3%,增幅居荊州市第四位,高於荊州市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其中,全口徑稅收完成9.76億元,同比增27.0%。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7.86億元,同比增28.7%,其中,稅收完成6.13億元,同比增28.7%。財政累計支出7.36億元,同比增長2.4%。 
2018年,荊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80.44億元,同比增長3.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0.76億元,同比增長2.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16.39億元,同比下降5.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23.29億元,同比增長12.8%。三大產業結構比為14.53:41.51:43.96。

農業

2012年,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56.47億元,同比增長4.6%,增幅居荊州市第五位,增幅低於荊州市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9.35億元,同比增長5.0%,增幅居荊州市第三位,高於荊州市平均水平0.3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9791元,同比增加1181元,增長13.7%,增幅居荊州市第三位,與荊州市平均水平持平。完成農副產品加工業產值111.2億元,同比增長30.3%,與農業總產值得比2.0。 

工業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6家,完成工業總產值226.6億元,同比增長19.2%;實現增加值77.88億元,同比增長13.7%,總量居荊州市第一位,增幅居荊州市第六位,增幅高於荊州市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實現產品銷售收入218.6億元,同比增長26.04%;實現利稅總額12.02億元,同比增長16.6%;利潤總額7.88億元,同比增長13.2%。工業經濟效益指數437.54,居全市第一位,高於荊州市平均水平1164個百分點。 
全區工業現已形成了石油機械、造紙包裝、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等支柱產業及相應的產業集群,已建成九陽機械電子工業園、拍馬造紙工業園、學堂洲新型建材工業園及紫荊、岳山兩個工業小區四個工業園區。九陽機械電子工業園是全國知名的石油機械生產和研發基地,拍馬造紙工業園是中南地區較大的造紙基地。區內商貿繁榮,形成了城北物流經濟園區和城中商務中心區、城南高校社會化服務區的“一園二區”的商貿發展格局。區內貨運、農資、鋼材、玻璃、摩配、傢具等十大專業市場均具規模,其中荊州農資市場是中南地區最大的專業市場。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荊州區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不含紀南文旅區、荊州高新區)110.06億元,同比增長12.1%;其中,5000萬以上項目投資79.34億元,同比增長61.1%;工業投資22.05億元,同比增長3.6%。建安稅1.75億元,同比增長33.9%。 

財稅收支

2018年,荊州區實現財政總收入26.53億元,同比增長6.3%;其中,稅收收入24.75億元,同比增長11.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22億元,同比增長4.2%;其中,稅收收入14.43億元,同比增長13.5%。“八項支出”26.31億元,同比增長5.5%。 

第一產業

2018年,荊州區農林牧漁實現增加值43.07億元,同比增長3.2%;其中,農林牧漁服務業實現增加值2.31億元,同比增長13.7%。 

第二產業

工業
2018年,荊州區規上工業總產值201.78億元,同比增長1.47%;規上工業增加值速度同比下降12.7%;規上農產品加工產值96.76億元,同比下降0.8%;規上工業稅金總額(上月數)2.31億元,同比下降15.4%;規上工業利潤(上月數)5.11億元,同比下降6.4%。工業用電量53903萬千瓦時,同比增長12.7%。 
建築業
2018年,荊州區建築業總產值49.75億元,同比增長69.1%。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8年,荊州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6.32億元,同比增長10.8%;限上消費品零售額83.58億元,可比增長速度為8.0%。規上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14.79億元,同比下降30.07%。其中,其它營利性服務業營業收入1.9965億元,同比增長16.9%;道路運輸業營業收入1.9903億元,同比下降19.6%。 
對外經濟
2018年,荊州區外貿出口額(上月數)8933萬美元,同比增長20.8%。 
招商引資
2018年,荊州區招商引資簽約項目53個,簽約金額223.9億元。 
房地產業
2018年,荊州區房地產投資開發28.91億元,同比下降39.4%;商品房銷售面積64.86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44.9%。

文化


荊州是大溪文化和楚文化中心,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中國第十大古都。自楚文王熊貲都郢至荊南國亡,先後有六個朝代的34個帝王在此建都立國,歷時約500年。除建都外,荊州城(亦名江陵城)還一直是歷代郡、州、路、府治所。西漢時系全國十大商業都會之一,三國時是魏、蜀、吳爭奪的要地,南北朝時與揚州齊名,為梁元帝都;隋為荊州總管府,唐代兩度升為南都,五代時為高季興荊南國都,宋置荊湖北路於此,元為中興路,明為荊州府,清代設荊州將軍府。民國時期先後是湖北省第七、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所在地。1949年7月後,一直為原荊州地區、江陵縣黨政軍機關和中共荊州市委、政協荊州市委員會機關駐地。1978年成為對外開放的旅遊城市,1982年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歷史文化名城。1996年,荊州古城牆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古迹有被列為1992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的雞公山舊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1956年及1961年先後被定為全省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紀南城;1996年、2011年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荊州城、陰湘城;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郢城、萬城;1956年、1988年先後公布為湖北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八嶺山古墓群;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的開元觀、玄妙觀、太暉觀;重建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朝宗樓;1956年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湘獻王墓及位於八嶺山西麓的明遼簡王陵;始建於唐、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重修的鐵女寺,荊州城南門內的關帝廟。名勝風景有位於荊州城內荊北路的江陵盆景園,荊南路的荊州碑苑,荊州城內西北角的三國公園,荊州城西20千米處的八嶺山森林公園,荊州城外環道環城公園等。

地方特產

冬瓜鱉裙羹
湖北荊州的漢族傳統美食。是以鱉(又稱甲魚、團魚、腳魚)的裙邊和嫩冬瓜一起煨制的一種湯,鱉裙軟嫩,湯汁清純,冬瓜清香,原汁原湯。將甲魚宰殺洗凈,放入開水鍋中燙2分鐘,撈出後去掉黑皮,去殼去內臟,卸下甲魚裙,將甲魚剁成3厘米見方的塊;冬瓜去皮,將肉瓤挖出削成荔枝大小的28個冬瓜球;炒鍋置旺火上,下入熟豬油燒至六成熱時,將甲魚先下鍋滑油后,潷去油,煸炒一下,再下冬瓜球合炒,加雞湯150毫升、精鹽5克,移鍋小火15分鐘后待用;用甲魚裙墊碗底,然後碼上炒爛的甲魚肉、蛋、加入生薑、香蔥、精鹽、料酒、白醋、雞湯,上籠蒸至裙邊軟粘,肉質酥爛出籠;出籠后取出整蔥、姜,加味精,反扣在湯盆內,擺好冬瓜球即成。 
荊州區
荊州區
風味蕎麥包
蕎麥又稱為三角麥、烏麥、花蕎,在所有穀類中被稱為最有營養的食物,富含澱粉、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P維生素B1、B2、蘆丁、鎂、總黃酮等。而且蕎麥中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食用纖維素含量豐富,是糖尿病、胃病患者喜愛的食品,並具有清理腸道沉積廢物的作用。荊州蕎麥包是一種天然綠色粗糧食品,採用獨特的配方工藝研製而成,產品具有口感細膩、香、糯、純等特點,食用方便,適合各大飯店配合各種菜肴食用,也可作為點心或主食直接食用。 
荊州區
荊州區
千張肉
用豬五花肉為主料製作而成。湖北荊州地區的傳統名菜,也是荊州傳統筵席上的“三大碗”之一。相傳唐代有一個宰相,名叫段文昌,是遠近有名的美食家。他經常品嘗各類食品,對中華美食文化頗有研究。同時他也是一位烹調高手,他所做的菜肴烹制簡便,用料普通,色澤艷麗,美味可口。他經過多年的實踐,自編了菜譜若干卷。“千張肉”這道名菜就是他首創的。 
荊州區
荊州區
荊州財魚
荊州水煮財魚是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的特色美食。荊州水煮財魚,主要原料是黑魚,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是荊州十大名菜之一。 
皮條鱔魚
做法講究,尤重火功技法。活鱔魚宰殺、洗凈后,切成條狀、擦精糊上漿,用三道不同溫度的油氽炸至皮酥,再掛上糖醋黃汁,這樣做出的皮條鱔魚,形似皺皮蛇條,色澤金黃透明,外酥脆,內油嫩,味道香甜醇厚。
荊州區
荊州區

交通


2016年,荊州區公路里程達到2011.21千米,其中,國省道149.63千米,縣道135.60千米,鄉道453.54千米,通村公路1272.44千米。等級公路1943.5千米,等級公路佔全部公路里程98.3%。農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100%,行政村公路暢通率100%。 
荊州古城地處全國國土開發一級軸線(長江)與二級軸線(京廣、焦柳鐵路)的交匯點,具有連東西、貫南北的區位優勢。宜黃、荊東、荊襄高速公路、318國道207國道貫穿境內,滬蓉漢高速客運鐵路,荊沙鐵路兩條鐵路大動脈在此交匯,2015年,蒙華鐵路已經開工建設。
荊州火車站於2012年7月1日投入運營,位於荊州區郢城鎮,是二等站,隸屬武漢鐵路局,所屬鐵路為滬漢蓉鐵路快速通道漢宜線。可達到旅客年發送量400萬人次,日均發送旅客12055人次。
運輸
2016年,荊州區行政村客運班車通達率100%。民用汽車擁有量35462輛,其中,私人汽車28264輛。

社會


交通建設

荊州古城地處全國國土開發一級軸線(長江)與二級軸線(京廣、焦柳鐵路)的交匯點,具有連東西、貫南北的區位優勢。宜黃、荊東、荊襄高速公路、318國道、207國道貫穿境內,滬蓉漢高速客運鐵路,荊沙鐵路兩條鐵路大動脈在此交匯,蒙華鐵路已經開工建設,荊州有望成為湖北第二大交通樞紐。
荊州火車站於2012年7月1日投入運營,位於荊州區郢城鎮,是二等站,隸屬武漢鐵路局,所屬鐵路為滬漢蓉鐵路快速通道漢宜線。可達到旅客年發送量400萬人次,日均發送旅客12055人次。站房設計面積由6500平米調整為12000平米,擬新建的荊州火車站將建3個站台,5個檯面。其中基本站台一座,中間站台2座,建設佔地面積529.54公頃,站房面積1.2萬平方米,並以荊州火車站為“圓心”建設楚源大道、荊楚大道、郢城大道等道路。 

科教文衛

長江大學
長江大學
荊州區內有長江大學、湖北省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荊州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區內科技力量雄厚,有多項科研成果通過國家和省、市技術鑒定,並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全區基礎教育成績卓著,有各類中小學校57所,在校學生5.4萬多人,高考上線萬人比連續14年位居荊州市第一。區內醫療服務設施完善,綜合性醫院和專業醫院門類齊全,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健全。有荊州市中心醫院、荊州市第五醫院等大型醫院。

教育事業

截至2016年末,荊州區共有學校總數59所(不含大學,下同),其中,中等職業學校1所,普通中學25所,小學33所。在校學生總數46538人,其中,中等職業學校1493人;普通中學21100人;小學23945人。全區專任教師總數3303人,其中,中等職業學校81人,普通中學1845人,小學1377人。全區幼兒園71個,在園幼兒數1341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8.5%,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達95.9%。15歲以上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11.3年。轄區內,有普通高等學校8所,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人數9.7萬人。 

文體事業

截至2016年末,荊州區共有體育場館10個,廣播、電視覆蓋率100%。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總藏量12.6千冊。 

衛生事業

截至2016年末,荊州區共有衛生機構15個,其中,醫院5個,衛生院10個,婦幼保健院1個。病床位數1442張,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2.5張,其中醫院950張,衛生院442張。衛生工作人員2386人,衛生技術人員1691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103人,註冊護士875人。每千人口擁有醫生數1.8人。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4.5‰;新生兒死亡率3.18‰;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308.23/10萬。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278031人,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100%。全區基層醫療機構基本藥物制度全覆蓋。醫療衛生經費8649萬元,其中,婦幼保健經費208.4萬元。 

勞動就業

2016年,荊州區城鎮登記失業率3%,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684人。 

社會保障

截至2016年末,荊州區年末離休、退休、退職人員人數45552人,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1.4089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20.7521萬人,參加城鎮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5301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28.8438萬人,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人數14.3509萬人。城鎮社會保險覆蓋率99.8%。 

社會福利

2016年,荊州區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12964人,其中,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6016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6948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5632人。年末全區各類收養性社會服務單位10家,社會福利收養床位1281張,收養人數962人。城鎮社區服務機構84個。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101.38億元。共有各類殘疾人40098人,佔全區總人口的6.6%。共有持二代殘疾人證殘疾人9021人。 

環境保護

2016年,荊州區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率84.93%,地表水達標率81.19%。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化學需氧量排放量0.7769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0.11萬噸,氨氮排放量0.944萬噸,氮氧化合物排放量0.0766萬噸。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旅遊


荊州古城

荊州古城
荊州古城
荊州古城牆四周,原有城門6座,即東門、小東門(亦稱公安門)、北門、小北門、西門、南門。每座城門均設“雙保險”,前後兩道門,二門之間建有瓮城,以便“瓮中捉鱉”,致攻城之敵於死地。為緩解城內交通,建國以後,新開城門3座,即新東門、新南門、新北門。新開的城門均無瓮城。6座古城門上原都建有城樓,現只有東門和大北門兩處有城樓。因此,遊覽領略古城牆風采,最好的去處就是東門和大北門。東門又稱“寅賓門”。城樓為“賓陽樓”,始建於明代,現城樓為1988年重建。
荊州古城牆作為古時的一項大型軍事防禦工事,除高大堅固的牆體和瓮城等建築外,城牆之上還有眾多配套的軍事設施,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戰防禦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數暗設的四座藏兵洞,東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長10.5米,寬6.3米,深6米,分上下兩層,可容100多人。每層又有小藏兵洞,每個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牆體向外呈長方形突出,對攻城之敵,可從三面射孔暗箭齊發,使其猝不及防。
保存完好的護城牆,城內東西直徑3.75公里,南北直徑1.2公里,總面積4.6平方公里。荊州護城河,又稱水域,時古城的第一到防禦線,護城河全長10500米,寬30米,水深4米。護城河西通太湖,東連長湖,與古運河相連,駕舟從內河可直達武漢。 

荊州博物館

荊州博物館
荊州博物館
荊州博物館前身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成立的湖北省文史館荊州工作組,1958年10月改稱荊州地區博物館,1969年10月交江陵縣管理,稱江陵縣展覽館,1971年10月又復歸荊州行署文化局管理,仍稱荊州地區博物館,1994年12月,荊沙合併,更名為荊州博物館,是一座地方綜合性博物館,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佔地4.8萬平方米。以其優美的環境、豐富的館藏文物和獨具地域特色的文物珍品陳列,以及考古研究的豐碩成果而享譽海內外。1994年經國家文物局專家評選,該館榮獲中國地市級“十佳博物館之首”的美譽。荊州博物館配合各項工程建設,發掘出土珍貴文物12萬餘件。其中,有戰國絲綢;吳王夫差矛;有戰國秦漢漆器;有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數學專著《算數書》和蕭和“二年造律”的《二年律令》等漢初簡牘;有迄今為止保存年代最久遠、最為完好的西漢男屍。

張居正故居

張居正故居
張居正故居
張居正故居位於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古城東大門內。荊州古城一條以張居正命名的街巷由來已久,顧名思義張居正故居就在這條街道上。由於歷史原因,其故居毀於戰亂。為了給後人提供緬懷、紀念張居正的場所,後由荊州市重建張居正故居,並以其原有建築景觀布局。具體內容包括大學士府、九鳥苑、陳列館、文化藝術碑廊、首輔論證群雕等。走道兩側有翁仲(石人)、石馬及其它鎮墓石獸,距中心約半徑15米處有壘築之三米高土牆。鑒於其生前功績卓著,墓築於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石碑高一丈四尺,鐫刻有“明相太師。太傅張文忠公之墓”,有石雕香爐、蠟台,以供奉祭祀他的在天之靈。 

海子湖

海子湖
海子湖
海子湖位於荊州城北郊,緊鄰318國道和宜(昌)黃(石)高速公路,距火車站僅7公里。現有水域面積10300畝,風景優美、發展旅遊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海子湖旅遊目的地建設納入荊州市“十一五”規劃,也是湖北省“十一五”規劃的重要項目之一。按照規劃,海子湖旅遊目的地分為楚文化主題公園、旅遊休閑配套區、荊楚人家民俗區三大區域,其中楚文化主題公園佔地1.8平方公里,區域內主要是重建古紀南城,建造的城門、城牆、宮殿、民居、手工作坊、商業街等,力圖再現楚國宏偉氣派的都城景象。

代表人物


荊州區春秋時期,有名列春秋五霸的楚莊王熊侶、被史學家讚譽為古代“循吏良臣”的楚國令尹孫叔敖、創造楚宮百戲的名伶優孟等。戰國時期,有愛國詩人屈原及與之並稱大辭賦家的宋玉。唐代,先後有5人入朝為相;唐太宗朝的岑文本唐高宗、武則天朝的岑長倩唐中宗、睿宗朝的岑羲,唐穆宗朝的段文昌。宋代有唐介為神宗朝副相。明代出現相繼輔助穆宗、神宗兩朝、被稱為“宰相之傑”的張居正。近現代著名人物主要有文學家歐陽山、京劇表演藝術家關肅霜、皮膚病學專家胡傳揆、真菌學家戴芳瀾、法學家張映南、文藝評論家王元化、中共黨史專家石仲泉等。 

獲得榮譽


2019年03月,荊州區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湘鄂西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1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文化消費百強榜排名99 。
2020年2月,入選2020中國特色小吃百佳縣市。 
2020年6月,被命名為第二批“湖北省食品安全示範縣(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