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李顯的結果 展開

李顯

唐朝第四位皇帝

唐中宗李顯(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原名李哲,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683年—684年、705年—710年兩度在位。

顯慶元年(656年)十一月乙丑,李顯生於長安,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章懷太子李賢被廢后,李顯徠被立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皇太后武則天臨朝稱制。光宅元年(684年),被廢為廬陵王先後遷於均州、房州等地。聖歷元年(698年)召還洛陽復立為皇太子神龍元年(705年)在通天宮複位。李顯在位期間,恢復唐朝舊制,免除租賦,設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館學士,擊敗后突厥,使得唐朝再次開始長期控制漠南。發展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往,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

唐中宗李顯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半,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壬午駕崩,終年55歲,謚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廟號唐中宗,葬於唐定陵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畫像1
畫像1
顯慶元年(656年)十一月五日,李顯生於長安,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他的兩位皇兄李弘與李賢一死一廢之後,李顯被立為皇太子。開耀二年(682年)正月,李顯的長子李重潤出生,高宗為了表達自己的喜悅,在重潤滿月時改年號為永淳,並且還破天荒地將這位襁褓中的孫子立為皇太孫。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死,李顯於同月甲子日繼承皇帝位。嗣聖元年(684年)改年號為嗣聖。由於李顯庸弱無能,即皇帝位后,尊武則天為皇太后。裴炎受遺詔輔政,政事皆取決於武則天。李顯重用韋后親戚,試圖組成自己的集團。李顯把韋后的父親韋玄貞由普州參軍提拔為豫州刺史,並想要擢升為侍中(宰相職),裴炎立馬錶示不可。李顯大怒說:“我以天下給韋玄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侍中嗎?”裴炎聽后報告了武則天,武則天對中宗的舉動大為惱火。二月,繼皇帝位才55天的李顯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被貶出長安。事後,中宗的弟弟李旦做了傀儡皇帝,也就是睿宗。

被廢廬陵

李顯先後被軟禁於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房州(今湖北省房縣)十四年,只有妃子韋氏陪伴,兩人相依為命,嘗盡了人世的艱難。他被囚禁后不久,李旦上表遜位,母后武則天登上了皇帝寶座,成為一代女皇,李唐宗室子弟被殺戮者不可勝數。中宗聞聽后也是心驚膽顫。這期間,揚州發生了徐敬業等人的兵變。不久,宗室琅玡王李沖、越王李貞等人也相繼起兵。他們都打出了反對武則天、匡複廬陵王的旗號。這一形勢,不僅沒有讓被廢的中宗皇帝看到多少希望之光,相反,更加劇了內心的憂懼。中宗多年來一直惶惶不安,常常晚上睡下不久,就被噩夢驚醒。每當聽說武則天派使臣前來,在房陵忐忑度日,一度惶恐異常想要自殺,韋氏勸慰他說:“禍福倚伏,這是沒有常理的,人哪能沒有死呢,何必現在就去。”此後,李顯與韋氏多年同甘共苦,情義非常深厚。李顯向韋氏許願,如果有一天重見天日,絕不會辜負她。武則天稱帝后,由誰來繼承帝位,一直困擾著她。她在立子還是立侄上猶豫不決。此時,狄仁傑進言:“太宗皇帝櫛風沐雨,親冒刀槍箭鏃,平定天下;高宗將二子託付陛下,陛下今乃欲讓位他族,有違天意。且姑侄與母子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之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祭祀姑姑太廟的。”武則天頓時感悟。當日,武則天對狄仁傑說:“朕夢見鸚鵡兩翼折斷,是何徵兆?”狄仁傑借題發揮:“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陛下起用二子,即可振翅高飛。”至此,武則天主意就定下來了。聖歷元年(698年)三月,武則天假託李顯有病需到洛陽治療,派遣職方員外郎徐彥伯秘密召回李顯及家人。李顯結束了流放的生活回到洛陽。九月,武則天重新立李顯為皇太子。李顯被重立為太子之後很注意搞好與母親武姓家人的關係,出於這一動機,他決定和武氏聯姻。就這樣,他的女兒永泰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侄孫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兒媳;幼女安樂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另一位侄孫武崇訓,成了梁王武三思的兒媳。中宗與武家結親,無疑是想通過裙帶關係穩固確立自己的地位。長安元年(701年)九月,他的兒子李重潤和永泰公主夫婦少年氣盛,對祖母寵信張易之、張宗昌兄弟深表不滿,被張易之添油加醋地報告給武則天,說他們誹謗朝廷,結果武則天逼令李重潤、永泰公主和丈夫武延基自殺。不過,因為牽扯麵不大,武則天並沒有深究。

二度為帝

長安四年(704年),武則天病居迎仙宮,張易之張昌宗侍奉左右,外人不得入內。朝中大臣以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范、袁恕己等為首,也見機秘密謀划,準備除掉二張,擁立中宗。神龍元年(705年),82歲的武則天病重。正月,宰相張柬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發動神龍政變,突率羽林軍五百餘人,沖入玄武門,在迎仙宮殺張易之、張昌宗。這一天,相王李旦也率南衙禁兵加強警備,配合行動。武則天無奈,先令太子監國,次日傳位,隔了一天,中宗複位稱帝,大赦天下。他先把弟弟相王李旦加為安國相王,拜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又給妹妹太平公主加了鎮國太平公主的稱號,以表彰二人的擁立之功。張柬之、崔玄暐等人也加官晉爵。二月,復國號為唐,一應典制,悉復唐永淳前舊,唐朝規復。李顯複位后,馬上立韋氏為皇后,又不顧大臣的勸阻,破格追封韋后之父親為王,並讓韋后參預朝政,對張柬之等功臣卻不加信用。將韋后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之子武崇訓。封上官婉兒為昭容。教她專掌制命,負責起草皇帝的詔令,掌握生殺大權。韋后同武三思關係曖昧,韋后又十分信用兒女親家武三思,並以此結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左右著朝政。李顯對此也無能為力。

晚年逝世

景龍四年(710年)五月,唐中宗李顯病逝,終年55歲。葬於定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15里的鳳凰山)。五月中宗病逝后,韋后立中宗幼子溫王重茂為帝(史稱唐殤帝),改元“唐隆”,臨朝稱制,欲重演武后故事。同年六月,相王旦三子臨淄王隆基聯合其姑太平公主,交結禁軍諸將葛福順、陳玄禮等,以兵誅韋后安樂公主並諸韋、武等。史稱唐隆政變。乃廢少帝,奉父相王旦複位,是為唐睿宗。自此唐朝帝位轉往李旦一系,直至唐亡。

為政舉措


政治

畫徠像2
畫徠像2
重用韋氏
為彰顯對韋氏的信任,李顯還不顧眾人反對把韋玄貞破格封王。李顯年經氣盛,還對裴炎脫口說出:“我以天下給韋玄貞,也無不可,還吝惜一侍中嗎?”。嗣聖元年(684年)二月,武則天召集百官於乾元殿,裴炎與中書侍郎劉煒之、羽林將軍程務挺等率禁軍入宮,宣太后令,廢李顯為廬陵王,流放均州。李顯高聲喊冤“我有什麼過錯?”,武則天回答:“你要把天下給韋玄貞,這還不是大罪嗎?”。由此,李顯降格成了盧陵王。李顯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明確韋氏的皇後身份,武則天把持朝政的教訓在前,李顯絲毫不吸取教訓,又允許韋氏參預朝政。
交結武氏
重新為太子后,李顯很注意搞好與母親武姓家人的關係,出於這一動機,他決定和武氏聯姻。他把女兒永泰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侄孫、魏王武承嗣之子武延基;幼女即安樂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另一位侄孫武崇訓。李顯與武家結親,無疑是想通過裙帶關係穩固確立自己的地位。長安元年(701年)九月,他的兒子李重潤和永泰公主夫婦少年氣盛,對祖母寵信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深表不滿,被張易之添油加醋地報告給武則天,說他們誹謗朝廷,結果武則天逼令李重潤、永泰公主和丈夫武延基自殺。不過,因為牽扯麵不大,武則天並沒有深究。顯而易見,張易之、張昌宗已對李顯一家構成了威脅。
復辟唐朝
長安四年(704年)十二月,80歲的武則天因病避居迎仙宮。武則天的病情很嚴重,迎仙宮中只有張易之、張昌宗侍奉左右,外人不得進入,甚至連宰相也難見她。張柬之和桓彥范、敬暉等大臣決定乘機誅殺張易之,逼病重的武則天讓位,復辟唐朝。張柬之利用職權迅速安排桓、敬二人擔任羽林將軍,掌握禁兵,為政變提供保障。當時皇太子李顯在北門起居,桓彥范和敬暉利用禁軍將軍身份拜謁李顯,密陳政變計劃,得到太子的贊同。因為張柬之早年在外地擔任刺史時,曾與荊州長史楊元琰一同泛舟,談起武周的亂象,兩人相互約定:“他日你我得志,當彼此相助,同圖匡複。”於是,張柬之此時便推薦楊元琰擔任羽林將軍,共同籌劃政變。政變后,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敬暉被封為平陽王、桓彥范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王,時稱“五王”,所以,神龍政變又被稱為“五王政變”。對於張柬之等人的政變行動,當時和後來的人都持支持肯定態度,唐人皇甫澈就在《賦四相詩·中書令漢陽王張柬之》一詩中寫道:“周曆革元命,天步值艱阻。烈烈張漢陽,左袒清諸武。休明神器正,文物舊儀睹。南向翊大君,西宮朝聖母。茂勛鏤鐘鼎,鴻勞食茅土。至今稱五王,卓立邁萬古。”

外交

北面的突厥進犯騷擾,西面的吐蕃也發兵滋事,最後,中宗只得將養女金城公主送到吐蕃和吐蕃首領尺帶珠丹結婚,這才平息了西部邊境。這次聯姻和太宗時期的文成公主外嫁不同。一為松贊干布的求婚,彰顯了大唐的領導地位;一為兵臨城下,被迫把女兒嫁出去求和。

家族成員


關係人物備註
父親唐高宗李治
母親皇武則天
兄弟燕王李忠、原悼王李孝、澤王李上金、許王李素節、孝敬皇帝李弘(同母)、章懷太子李賢(同母)
唐睿宗李旦(同母)
義陽公主、宣城公主、安定思公主(同母)
太平公主(同母)
后妃和思皇後趙氏(趙皇后、結髮妻)
后妃韋皇后
后妃昭容上官婉兒
長子李重潤即“懿德太子”。生於682年,701年被武則天杖殺,年一十九歲。
二子李重福生母後宮某氏,710年,李重福起兵造反,事敗,投漕渠自殺,廢為庶人。
三子李重俊即“節愍太子”。707年7月,李重俊率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造反,史稱景龍政變,攻擊皇宮失敗奔終南山為部下所殺。
四子李重茂即唐殤皇帝。
女兒新都公主下嫁武延暉
女兒宜城公主初封義安郡主,下嫁裴巽。
女兒定安公主初封新寧郡主,下嫁王同皎。
女兒長寧公主韋庶人所生,下嫁楊慎交。
女兒永壽公主下嫁韋鐬。早薨。
女兒永泰公主李仙蕙,下嫁武延基。
女兒安樂公主李裹兒,下嫁武崇訓。
女兒成安公主字季姜,下嫁韋捷。
女兒金城公主李奴奴,邠王李守禮之女,唐中宗養女。

軼事典故


房陵軼事

李顯流放房陵與歷史上的許多流放者不同,他頭上還有一個“王”的桂冠而不是失國之君或囚犯。同時,這個時期是大唐鼎盛時期,國安民阜,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和文明程度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加之武則天並沒有對李顯“制約甚急”,所以李顯在房陵的物質生活是“別宮”式的,這從《房縣誌》中收錄的貢生汪魁儒的詞賦中可見一斑。賦中寫道:“百丈城興,九層版縮,璇琢瓊雕,欄目磴復。其上也,樓觀翚飛,簾牙鳥啄。其下也,芙蓉池開,琵琶亭續。其井也,黃琉八角以金鑲。其城也,白石千紊而玉矗。由是人疑仙子,境勝蓬萊,珠簾星卷,寶鏡月開,巧梳蟬鬢,淡抹魚腮,眉間暈柳,額上妝梅,溫柔香去,脂粉氣來。”李顯的住所不但建築豪華,所用奢侈,就連嬪妃們也仍然妖嬈、雍容。這些濃郁的宮廷文化特色,是影響和發展房陵地方文化的基礎。
李顯流放房陵時,所隨人員300多人,不只是嬪妃、子女,還有近臣、侍從,其中不乏文人墨客、能工巧匠。這些人長期生活在宮廷氛圍中,熟悉和掌握宮廷生活方式,他們代表著最高端的宮廷文化。來到房陵后,他們通過與民間百姓的交往、交流而推廣宮廷文化。民間則在嚮往中效仿宮廷生活、禮儀而接受宮廷文化,從而實現了宮廷文化與民間文化的融合。李顯奉詔返回洛陽是秘密進行的,輕車簡從,只有家人隨行,其保密程度到了身為宰相的狄仁傑在宮中見到李顯時也大吃一驚。跟隨李顯一起來到房陵的近臣、侍從們,絕大多數留在了房陵,許多人甚至入鄉隨俗,成為房陵的永久居民。這些人成為宮廷文化的傳承人以及宮廷文化、民間文化融合統一的促成人。

天子拋石

房陵地域依舊流傳著李顯的許多傳說。有一次,李顯向空中拋一石子,說:“我若還能當皇帝,石頭不落。”結果石頭恰好擱在樹杈上,當真沒落下來。

房陵黃酒

房陵黃酒,中外馳名,其複雜、獨特的製作工藝和其與氣溫、水質緊密依存的關係,使其有幾分神秘。相傳,此酒是李顯被貶為廬陵王后,將宮廷中的釀酒秘方帶到房州,然後在酒麴中加入本地特有的植物,用房陵本地出產的糯米,用房陵的地下井水,釀製出了甘甜、可口、醇香的米酒。此酒性溫和、口感好,有活血養顏功效,因而備受世人青睞。千百年來,房縣有著“交了九月九,家家戶戶做黃酒”的民俗,而且房縣人都愛喝黃酒,用黃酒招待尊貴的客人。

喜打馬毬

李顯不僅對家人好,對自己也不差。早些年,他顛沛流離,吃了很多苦,所以當了皇帝后,想著一定要善待自己。他特別愛玩兒,最熱衷打毬。這個“毬”有點兒像現代的足球,但是既可以打,又可以踢,還可以騎在馬上拿球杆打。中宗最喜歡的是打馬毬。俗話說上行下效,當時整個上流社會都以打為最高時尚。李顯的兩個女婿,也就是長寧公主的夫婿楊慎交和安樂公主的丈夫武延秀,為了討好老丈人,都拚命地苦練藝,就跟《水滸傳》的高俅一樣,沒事就一門心思地玩。就這樣,打馬毬。在當時成為一項風靡一時的娛樂活動。不僅大唐的貴族打,連邊塞的吐蕃人也打,而且水平相當不錯。景龍三年(709年),唐朝和吐蕃結束了長期的軍事摩擦后,再次建立友好聯繫。吐蕃使者到長安提出打一場友誼賽。最後唐朝大獲全勝,打出了國威。這四個王牌運動員中兩個就是中宗的女婿。還有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李隆基,即後來的唐玄宗

妻女弄權

武三思與韋后關係曖昧。有一天,兩人在床上衣衫不整的賭錢,唐中宗上完早朝之後,見二人正賭,還興緻勃勃地幫人家數籌碼,不一會,安樂公主來了,幾人越發快樂盡興!張柬之等大臣眼見又要重演武則天的舊事,力勸中宗除掉武三思。武三思和韋后反誣告張柬之等人謀圖不軌,慫勇中宗明升暗降,將張柬之等人冊封為王,調出京城。武三思又派刺客在途中將他們刺殺。安樂公主也野心勃勃,一心想做武則天第二。她要中宗廢黜不是韋后所生的太子李重俊,由她自己當皇太女。韋后和武三思也慫勇中宗廢掉李重俊。李重俊便和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於景龍元年(707年)發動羽林軍共三千多人,殺死武三思和武崇訓父子,又攻入宮中,想攻殺韋后和安樂公主。因眾寡懸殊,兩李被殺。韋后乘機誣陷宰相魏元忠與太子有勾結,將其貶出京城,獨攬了大權。韋后肆無忌憚地大賣官爵,中宗也不加制止,一切按她的意願去辦。有個時期,安樂公主自己寫好了詔書,掩住正文拿去讓李顯蓋印,中宗竟看也不看地把印蓋上。就是這樣,中宗聽憑她母女倆弄權,自己則只顧過著淫靡的生活。有一年的元宵節,中宗在韋后的慫恿下,帶著公主和宮女數千人,全都換上平民的服裝出宮逛燈市,趕熱鬧。到夜深回宮,一查點,數千宮女逃走了十之五六。怕聲張出去有損體面,唐中宗也只得不了了之。又有一次,唐中宗在皇宮內召見百官,命令三品以上的官員拋球和拔河,供他和韋后欣賞。朝臣多數是文官,不好嬉戲,直弄得他們個個醜態百出,尤其是那幾個上了年紀的大臣,體力不支,拔河時隨著長繩撲倒在地,一時站不起來,手腳亂爬。唐中宗和韋后見了,還都開懷大笑。

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七·本紀第七》
新唐書·卷四·本紀第四》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舊唐書》評價:廉士可以律貪夫,賢臣不能輔孱主。誠以志昏近習,心無遠圖,不知創業之難,唯取當年之樂。孝和皇帝越自負扆,遷於房陵,崎嶇瘴癘之鄉,契闊幽囚之地。所以張漢陽徘徊於克複,狄梁公哽咽以奏論,遂得生還,庸非己力。滌除金虎,再握璇衡,不能罪己以謝萬方,而更漫遊以隳八政。縱艷妻之煽黨,則棸、楀爭衡;信妖女以撓權,則彝倫失序。桓、敬由之覆族,節愍所以興戈,竟以元首之尊,不免齊眉之禍。比漢、晉之惠、盈輩為優,苟非繼以命世之才,則土德去也。
新唐書》評價:昔都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其於殺君篡國之主,皆不黜絕之,豈以其盜而有之者,莫大之罪也,不沒其實,所以著其大惡而不隱歟?自司馬遷、班固皆作《高后紀》,呂氏雖非篡漢,而盜執其國政,遂不敢沒其實,豈其得聖人之意歟?抑亦偶合於《春秋》之法也。唐之舊史因之,列武則天於本紀,蓋其所從來遠矣。夫吉凶之於人,猶影響也,而為善者得吉常多,其不幸而罹於凶者有矣;為惡者未始不及於凶,其幸而免者亦時有焉。而小人之慮,遂以為天道難知,為善未必福,而為惡未必禍也。武則天之惡,不及於大戮,所謂倖免者也。至中宗韋氏,則禍不旋踵矣。然其親遭母后之難,而躬自蹈之,所謂下愚之不移者歟張柬之:主上昔為英王,時稱勇烈,吾所以不誅諸武者,欲使上自誅之,以張天子之威耳。今反如此,事勢已去,知復奈何!呂思勉:中宗是個昏庸之主,他在房州,雖備嘗艱苦,複位之後,卻毫無覺悟,並不能剷除武后時的惡勢力。蔡東藩:中宗質本庸柔,素為悍母所制,怎能自奮皇綱?白壽彝:①中宗重新即位以後,政治上毫無抱負。②由於中宗庸庸碌碌,無所作為,他的皇后韋氏就乘機參與政事,妄圖效法武則天,獨掌政權。范文瀾:唐中宗比唐高宗更昏懦。任士英:稱帝以後,政治上無所作為,生活上窩窩囊囊。

人物爭議


死因爭議

按照兩《唐書》和《資治通鑒》的記載,唐中宗李顯是被毒死。按照這個說法,韋后的兩個情人楊均和馬秦客害怕和皇后私通的事情敗露,韋后想當皇帝,而安樂公主想當皇太女,幾方勢力都覺得中宗礙手礙腳。於是,大家聯合搞出了一碗毒湯餅。為了增強這個說法的合理性,《資治通鑒》在景龍四年的五月,也就是唐中宗去世的前一個月還特意加上一筆:“五月,丁卯,許州司兵參軍偃師燕欽融復上言:‘皇后淫亂,干預國政,宗族強盛;安樂公主、武延秀宗楚客圖危宗社。’”中宗應該不是被毒死的。有以下幾個理由:第一個理由是在現存史書中,第一次提到唐中宗李顯被韋后謀殺,是在此後半個多月的一場針對韋后的政變中,帶有明顯的軍事動員色彩。就在中宗去世十八天後,太平公主李隆基聯合發動了政變。當時一個政變的將軍對士兵說:“韋后毒死先帝,我們今天要殺死韋后,為先帝報仇!”顯然,說韋后毒死中宗只是給政變找個充分的理由,不足以作為了解事實的依據。第二個理由,完全把安樂公主作為反面教材來對待的《舊唐書》提到了她想當皇太女、修定昆池等作威作福的許多細節,但是卻根本沒提到她還給中宗下過毒。顯然,這樣的重大遺漏,絕不是因為《舊唐書》的作者袒護安樂公主,只能說在當時人們還不認可安樂公主投毒這件事。第三個理由,韋后和安樂公主在死後都以禮改葬。在唐中宗死後半個多月,韋后和安樂公主也死於政變。雖然政變打出的旗號是她們兩個人毒死中宗罪該萬死,但是在政變結束后不久,她們倆卻還是被以禮改葬了。如果她們真毒死了中宗,怎麼還能認可她們的身份、以禮改葬。第四個理由,韋后和安樂公主當時並沒有毒死中宗的現實需要。她們當時的準備還非常不充分,如果唐中宗在,她們還可以背靠大樹,在他的保護下進一步發展勢力。這樣看來,說韋後母女狗急跳牆,毒死皇帝的記載並不可信,屬於當時勝利者的謊言。唐中宗的死因還有以下幾種可能。眾所周知,李唐家族有心腦血管的遺傳病史,唐高祖、唐太宗、長孫皇后、唐高宗統統患有“氣疾”、“風疾”,這在古代都指心腦血管類疾病。正因為如此,李唐王朝的皇帝們並不長壽,李顯五十五歲死亡尚屬正常。另外,有的心腦血管疾病是以發病急、死亡率高為特徵的,李顯在事先沒有表現出什麼癥狀的情況下暴卒,也符合心腦血管疾病的一般規律。這樣看來,說韋後母女毒死中宗是一個千古冤案。當然,這只是一個推測。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2012年魏子瑜長篇古典章回體小說《朱雀門》中的李顯幼年時備受唐高宗、武則天夫婦寵愛的李顯,用行動詮釋著什麼叫做“愚孝”,但是其原配髮妻趙氏的死,卻給這個太平皇子投下了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從此對曾經慈愛母親的恐懼開始籠罩他的人生。他本是只甘於清享富貴的太平皇子,卻因兩個兄長的相繼離世而被拱上了東宮的儲位,進而最終坐上了皇位。他一生孝事父母、悌愛兄弟、篤愛妻子、慈愛子女。而最終他卻一無所有的離開,留下了歷史上“一生軟弱”、終生被摯愛操縱的“傀儡”醜名!

影視形象

年份電視劇/電影演員
1990年唐明皇趙汝平
1995年武則天周世藝
1999年大明宮詞郭冬臨
1999年鏡花緣傳奇毛坤
2001年護國良相狄仁傑之京都疑雲姬晨牧
2004年無字碑歌陸詩雨
2004年《神探狄仁傑1》王心聖
2006年《神探狄仁傑2》王心聖
2011年武則天秘史王昊
2012年唐宮燕謝祖武
2014年武媚娘傳奇寧文彤、藍天(童年)
2014年隋唐英雄5趙文瑄
2014年美人製造卜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