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藩

代表作《中國曆朝通俗演義》

蔡東藩(1877年7月23日—1945年3月5日),名郕,字椿壽,號東藩,1877年7月23日出生於浙江紹興府山陰縣臨浦(今屬杭州市蕭山區)。著名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

撰寫《中國曆朝通俗演義》代表作品有《寫信必讀》《楹聯大全》《留青別集》《幼學故事瓊林續集》等。

1945年半夜,溘然與世長辭。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自幼聰穎好學,兒時閱讀《資治通鑒》等史書,時人稱為“神童”。

教育經歷

1891中秀才
1909年中省優貢生。
1910年朝考以優入選。

工作經歷

此後,經友人介紹,到杭州一滿族人家做家庭教師。那家有兩個兒子要他教學,大的年齡比他稍大,小的也與他差不多。全家人對他都比較尊敬。
行醫濟世
年輕時,到杭州擔任家庭教師,到紹興一所中學里做過國文教師,在臨浦小學里也兼過課。
1927年起,在臨浦小學任過一段時間的國文教師。
在鄉間主要是行醫,經常給貧苦農民看病。雖然年老體衰,還是不辭勞苦地出診,救人急難。

寫作經歷

蔡東藩塑像
蔡東藩塑像
因不滿官場惡習,月余託病回鄉。辛亥革命后,應好友之邀,到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任編輯,修撰《高等小學論說文范》《中等新論說文范》《清史概論》等書。
《中等論說文范》由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出版后,就常常與該局打交道。邵死後,會文堂新記書局因邵著的《高等小學論說文范》需要修改,也請他執筆加工。
從此,陸續替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編撰了《寫信必讀》《楹聯大全》《留青別集》《幼學故事瓊林續集》《客中消遣錄》等書。這些書的發行量倒也不少。
從1916年至1926年的十年間,蔡東藩寫成《歷朝通俗演義》。全書記述了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20年間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
在撰編《民國通俗演義》中,對清廷之腐敗,予以抨擊,其間曾收到恐嚇信及子彈,迫其修改,不變初衷。又著有《西太后演義》又名《慈禧太后演義》,增訂清初呂安世所著《二十四史演義》,其一生共著書13部,撰寫700餘萬字,篇幅之巨堪稱歷史演義的奇迹,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個人生活


家庭生活

父親是蔡文傑,臨浦一爿絲行的店員。
有兩位哥哥,三位姐姐。
育有三個兒女。

情感生活

與王氏結婚。
與黃氏結婚。
與韓氏結婚。

健康狀況

1945年農曆正月二十一日半夜,溘然與世長辭。

個人作品


歷史演義,可分三類
作品名稱出版時間出版社
《前漢通俗演義》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
《後漢通俗演義》
《兩晉通俗演義》
《南北史通俗演義》
《唐史通俗演義》
《五代史通俗演義》
《宋史通俗演義》
《元史通俗演義》
《明史通俗演義》
《清史通俗演義》
《民國通俗演義》
《西太后演義》1916年上海會文堂書局出版。
《歷朝史演義》上海大東書局出版發行
作品評價
蔡東藩《中國歷代通俗演義》,即是一部歷史巨著,也是一部文學巨著,閱讀《中國歷代通俗演義》,既可以了解中國歷史,又可以欣賞傳奇故事,真是兩全其美。
眾所周知,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是秉承著一條“七分事實、三分虛構”的寫作方法。他尊重歷史,但又不拘泥於歷史,能把很多野史糅合融化進去,巧於剪裁,因此把人物與故事情節寫得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藝術性。然而蔡東藩卻相反,他竭力反對於史無據的虛構。他主張遵循正史,嚴格地做到了所謂“無一事無來歷”、“以不使觀者往往為所惑亂”,他自稱所編歷史演義,“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逸聞為緯,不尚虛誣”。拒不戲說的態度對後輩歷史作家影響很深。然而正是這一點,使他的演義小說在藝術上大為遜色,使它不能成為一部文學的演義小說而只能是一部歷史的演義小說。這也許正是這部小說被冷落的原因。
歷史價值高於文學價值,蔡東藩作品的最大特色在於他對歷史真實的嚴格追求。他寫歷史演義,“語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節均有歷史記載作為根據。自然,作為“演義”,他也有虛構,特別是人物對話。但是,他很謹慎,力求符合特定歷史環境和特定歷史人物的性格,不敢任意編造。

社會任職


1911年翌年春赴福建以知縣候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