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羅貫中的結果 展開
- 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演義作者
- 1995年王斑主演電視劇
羅貫中
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演義作者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
大事件
1330
出生
1330年生於山西太原府。
1356
到張士誠幕府作賓
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羅貫中辭別趙寶豐,“有志圖王”的羅貫中到農民起義軍張士誠幕府作賓。
1367
寫《三國志通俗演義》
至正二十七年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羅貫中已寫了《三國志通俗演義》十二卷,之後卷數的寫作,是洪武四年以後的事了。
1400
在廬陵逝世
大約在公元1385~1388年間,羅貫中活了七十歲,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廬陵(今江西吉安)逝世。
羅貫中雕像
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羅貫中辭別趙寶豐,“有志圖王”的羅貫中到農民起義軍張士誠幕府作賓。起事稱霸的張士誠是滅元功臣。第二年在羅貫中的建議下,張士誠打敗了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的進攻;同年張士誠的弟弟兵敗被元朝俘虜,張士誠只好投降。降元后,張士誠貪圖享樂。
到至正二十三年張士誠看到元朝沒落,又再次稱王。包括羅貫中在內的許多幕僚都建議暫緩稱王,但是不被採納。劉亮、魯淵等人紛紛離去,羅貫中自此對張士誠失去了信心,返回老家太原。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九月不久,羅貫中也離開了張士誠,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羅貫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寫作,當在該年以後。這時,他已是五十多歲的人了,對歷史、對人生都有了比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備了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條件。
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羅貫中已寫了十二卷,之後卷數的寫作,是洪武四年以後的事了。
在羅貫中寫作《三國志通俗演義》期間,施耐庵從蘇州遷移到興化,並在洪武三年逝世。為了紀念他的師傅施耐庵,羅貫中在完成《三國志通俗演義》之後,決定加工、增補施氏的《水滸傳》。成書於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間。在加工、增補《水滸傳》的同時,羅貫中繼續創作歷史演義系列作品。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他也曾參與其中。明人王圻在《稗史彙編》中,稱他是一位“有志圖王者,乃遇真主”,也就是看到天下將不免落到朱元璋手裡,才不得已淡出江湖。不久,羅貫中遠走江南,流寓於江、浙一帶,以小說抒寫其“圖王”霸業之胸襟。圖王未果,發憤著書。
羅貫中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曾令各行省連試三年。由於曾與朱元璋為敵,羅貫中不得不放棄了讀書人步入官場的機會。明洪武14年,羅貫中寫出了《三遂平妖傳》(20回本),此後,便一發而不可收,創作了《殘唐五代史演義傳》《隋唐志傳》等著作。
有專家認為,“有志圖王”的早期經歷與其晚年的特殊心境,是羅貫中偏好政治歷史題材小說,並在這類小說上取得藝術成功的關鍵。一是用三國故事作為題材寫出了《三國演義》,一是用兼歷史與英雄傳奇品質的梁山好漢故事編輯《水滸傳》(通行的說法,比如說《中國文學史》贊同由施耐庵原創、羅貫中編輯整理成書的說法)。
羅貫中在創作完了這些作品以後,已是六十幾歲的老人了。他為了出版這些作品,於洪武十三年左右從杭州來到了福建,因為當時福建的建陽是出版業的中心之一。但是,羅貫中的這一目的未能實現。羅貫中的創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寫過樂府隱語和戲曲,但以小說成就為主。關於他的小說,《西湖遊覽志餘》稱他“編撰小說數十種”,又相傳他寫過《十七史演義》。今存署名羅貫中的作品,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還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和《三遂平妖傳》也和施耐庵一起編寫過《水滸傳》。
這些作品中《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成就最高。全書以宏大的結構描繪了三國時期複雜的政治軍事鬥爭,起自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作品譴責了統治者的殘暴和醜惡,反映了動亂時代人民的痛苦和對清明政治、對仁君的嚮往,體現了鮮明的“擁劉反曹”傾向。《三國志通俗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語言簡潔明快而又生動。它把歷史和文學自然結合,有現實的描繪,又充滿了浪漫主義的傳奇色彩。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為嘉靖本,最為流行的本子是清代毛綸、毛宗崗父子的修改本。除小說創作外,賈仲明《錄鬼簿續編》說他“樂府隱語,極為清新”。他現存戲曲作品有《趙太祖龍虎風雲會》雜劇。雜劇的基本思想和《三國志通俗演義》類似,描寫君臣之間的親密關係,並希望通過“正三綱、謹五常”來結束奸雄爭霸造成的悲慘局面。
大約在公元1385~1388年間,羅貫中活了七十歲,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廬陵(今江西吉安)逝世。
劇本
《宋太祖龍虎風雲會》 | 《忠正孝子連環諫》 | 《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
小說
《隋唐兩朝志傳》 | 《殘唐五代史演義》 | 《三遂平妖傳》 | 《粉妝樓》 |
合著 | |||
《水滸全傳》 | 《三國演義》 |
山東東平紀念館
紀念館主體建築貫中堂為明代宮殿式風格,羅貫中鑄銅坐像,高2.7米,重1噸。兩側對聯“至聖尼山孔夫子,大賢東原羅貫中”。
山門建築
羅貫中紀念館山門為仿古歇山式建築。門前有一對青雕石獅。門上懸掛有當代文化名人馮其庸先生手書“羅貫中紀念館”匾額,山門前廣場對面是一座金碧輝煌的五彩影壁,上嵌麒麟吐玉書琉璃浮雕。步入山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花崗石雕羅貫中豎像。身高四米,其神態莊重深沉,兩目炯炯凝視遠方,氣宇軒昂,栩栩如生。雕像台基高五米,三層漢白玉雕欄。大院中軸線有一塘碧水,清澈見底,魚嬉其中,橫跨碧池有一彩虹玉帶橋,漢白玉欄桿上雕有八對石獅,形神各異,憨態可掬。庭院東西各有三間廂房,西廂房為中國羅貫中與《三國演義》研究資料中心,內存各種羅貫中著作的版本以及各種有關書籍、論文資料,東廂房為羅貫中研究會辦公及接待賓客所用,也是文人墨客品茗弈棋、撰文尋雅之所在。
羅貫中不僅是公認中國最早的章回體小說之一、“歷史演義”類型的開山作《三國演義》的作者,而且分別被認為開創了章回小說中“英雄傳奇”和“神魔小說”類型的《水滸傳》和《三遂平妖傳》的作者都有包含羅貫中的說法,而另一大類“世情小說”則源自改編自《水滸傳》情節的《金瓶梅》。由此可以認為,羅貫中一人擔當了中國古典長篇章回體小說四大主要類別鼻祖(或至少鼻祖之一),對中國小說的發展有劃時代的意義。有人甚至稱羅貫中為“中國古代小說之王”。
十種記載
(一)《西湖遊覽志餘》云:錢塘羅貫中本者,南朝時人,編撰小說數十種。
(二)《續文獻通志》云:《水滸》羅貫中箸。字貫中,杭州人。
(三)《七修類稿》云:《三國》《宋江》二書乃杭州羅本貫中所編。
(四)《三國志傳》萬曆本署,東原羅道本編次。
(五)《三遂平妖傳》署:東原羅貫中編撰。
(六)《水滸志傳評林》署:中原貫中羅道本名卿父編輯。
(七)《水滸傳》署:中原羅貫中編輯。
(八)《說唐全傳》舊本署:廬陵羅本撰。
(九)《因樹屋書影》云:《水滸傳》相傳為洪武初越人羅貫中作。
(十)《錄鬼簿續編》云: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
五種說法
杭州說:杭州地方學者趙寶峰的《趙寶峰文集》中所附(門人祭寶峰先生文)的名單中第十六位有個羅本的名字。杭人以此認為羅本即羅貫中,但羅貫中曾參加過許多地方的政治活動不能以其中的一個地方便認定其正式籍貫。杭州一說不能成立。
太原說,來自《續錄鬼簿》作者無名氏,經考證,作者為賈仲明。
從羅貫中的作品在不同地點發現來分析,他曾走過許多地方,在各地留有足跡,從而造成對他籍貫有多種說法的原因之一。是一致的。當時,賈仲明提出“太原人”,太原範圍很大,是那洲、那縣人,賈仲明沒有提出。但是從羅氏最集中的河灣村所發現的家譜,神紙、護梁簽、墓穴、硯台、牌匾等,六大實證。可以說明羅貫中直屬當時歸太原管轄的祁縣。
化名“施耐庵”
2006年8月,在山東舉行的“羅貫中與《三國》《水滸》國際研討會”上,來自國內外的500位專家普遍認為,《水滸傳》在明初是禁書,不可能實名出版,羅貫中本身就是山東東平人,而施耐庵在歷史資料中卻查不到蹤跡。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很有可能託名出版。在明代早期版本中就有羅貫中單獨署名,後期又發現施耐庵和羅貫中的聯合署名。
“施耐庵”倒著寫就是“俺乃是”,用山東口音說施耐庵,發音也是“實乃俺”,而根據當時許多作家撰書署名的習慣,“施耐庵-羅貫中”的潛台詞很可能就是“俺乃是羅貫中”。在結合了《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寫作特點后,部分專家們認為這兩本巨著是羅貫中運用了不同的作品採集方式撰寫而成的。
紀連海並不認同《水滸傳》由羅貫中單獨著書的說法,他更認同流傳很廣的“施耐庵羅貫中為師徒關係”之說。他說,施耐庵和羅貫中是師生關係這一說法,出自明代淮安王道生《施耐庵墓誌》和清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等書中。
王道生說:“每成一稿,必與門人校對,以正亥魚,其得力於羅貫中者為尤多。”胡應麟在談起《水滸傳》創作緣起時說施耐庵“得宋張叔夜擒賊招語一通,備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潤飾成此編。其門人羅本亦效之為《三國志演義》,絕淺陋可也。羅貫中姓羅名本字貫中。儘管歷史記載不多,但依然可以考證施耐庵、羅貫中同屬元末明初,施耐庵年長二三十歲,二人曾先後參加張士誠起義。有《錄鬼簿續編》介紹,羅貫中”樂府隱語,極為清新“,因此很多學者認為《水滸傳》中詩詞的摻入多為羅貫中所為,作為纂修者羅貫中又對《水滸傳》進行了修改,這樣與《三國演義》有部分情節相似也是正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