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宗崗

清初文學批評家

毛宗崗(1632~1709以後),字序始,號孑庵,生於明崇禎五年,是個貧寒卑微的讀書人。中國清初文學批評家。

毛宗崗版《三國演義》在情節上變動很大,不僅有增刪,還整頓回目,調整文辭,改動詩文。

人物生平


毛宗崗毛綸,字德音,號聲山,曾嘗批評《琵琶記》,被稱為“第七才子書”。茂苑(即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曾仿效金聖嘆刪改《水滸傳》的作法,得《三國演義》古本,對羅貫中原著進行刪改,並在章回之間夾寫批語,題為“聖嘆外書”、“聲山別集”,又偽作金聖嘆序冠於卷首,名為第一才子書。此即120回本,它取代舊本廣為流行。毛宗崗本《三國演義》在情節上變動很大,不僅有增刪,還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與原著比較,尊劉抑曹的正統觀念和天命思想明顯加強,在表現技巧、文字修飾方面也有提高。據記載,此書系毛宗崗與其父合作評改。

主要成就


受金聖嘆影響

根據毛綸的《第七才子書琵琶記總論》,關於《三國演義》的修訂與評點是由他們父子共同完成的。毛氏父子對於《三國志演義》的批註,直接受到金聖嘆的影響。毛宗崗假託獲得了《三國志演義》的古書,然後通過它對羅貫中的原作進行修改,最終定為一百二十回本,這明顯是仿效金聖嘆對《水滸》處理的例子。毛氏修改後的《三國志演義》的擁劉反曹的封建正統觀念比原作大大增強,這充分體現在《讀三國志法》一文中,這一正統觀念始終貫穿在修訂后的全書中。

小說理論

毛宗崗的小說理論著重探討了關於歷史小說的創作問題。他認為歷史小說的創作不同於其他類型的小說創作,因為歷史小說涉及要尊重歷史事實的問題。關於歷史小說的虛實問題,歷來就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要完全尊重歷史事實,不允許虛構,也有人認為完全可以虛構,不必尊重歷史事實。在這個問題上,毛宗崗一方面贊成歷史小說以史實為依據,歷史小說創作者要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前提下自由的創造,但尊重歷史事實並不是完全受歷史事實所局限,而是就基本上的歷史事實而言的。另一方面他允許創作者有自己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在必要時候可以杜撰某些人物或情節,以增加歷史小說的可讀性、趣味性。接著他又進一步論述了要實現歷史小說創作的成功,在題材選擇方面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他認為《三國志演義》的成功在於選擇了三國這個時代作為題材,因為三國時代,歷時很久,戰鬥次數很頻繁,英雄人物輩出,各種矛盾複雜交錯等在中國歷史上都是非常少有的,確實是“古今爭天下之一大奇局”。他還強調了在歷史小說中人物性格形象塑造的重要性。《三國志演義》中描寫了很多英雄人物,如諸葛亮、曹操、關羽等,他稱諸葛亮是“古今來賢相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來奸雄中第一奇人”;關羽是“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毛宗崗充分看到了大時代中的大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從多方面、多視角展現了他們豐滿生動的形象,塑造了後人很難超越的典型人物。他還特別把這些人物放到充滿尖銳矛盾的複雜環境中來刻畫,認為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矛盾衝突越激烈,就越能更好的刻畫人物性格。如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在“既觸眾謀士,又忤孫權”處評道:“迨孫權作色而起,拂衣而入,讀者至此,幾疑玄德之與孫權終不相合,孔明之至東吳終成虛往者也。然後下文峰迴路轉,詞洽情投。將欲通之,忽若阻之;將欲近之,忽若遠之。令人驚疑不定,真是文章妙境。”在人物之間的衝突中刻畫人物的性格,矛盾衝突越尖銳,就越能烘托出人物的鮮明的個性特徵。

總結經驗問題

毛宗崗在《三國志演義》中還總結了關於藝術形象塑造的經驗問題。他認為藝術形象的塑造離不開具體的時代背景,離不開具體的尖銳矛盾的衝突,人物衝突的次數越多,英雄人物所處理的事情的難度越多,矛盾越尖銳,就越能夠在以弱勝強中刻畫人物形象,人物的形象也就越鮮明、高大,就越能體現英雄人物的不同於常人之處。毛宗崗在《讀三國志法》中說:“觀才與不才敵,不奇,觀才與才敵,則奇;觀才與才敵,而一才又遇眾才之匹,不奇,觀才與才敵,而眾才尤讓一才之勝,則更奇。”把才能、本事之間懸殊不大的人放在一起來刻畫和集中描寫,在尖銳的衝突中讓他們一絕高低、共爭高下,比如兩虎相鬥,這樣觀眾在閱讀欣賞中才能精神振奮,越看越讀越感覺之奇。毛宗崗在第四十五回又說:“文有正襯與反襯。寫魯肅老實以襯孔明的乖巧,是反襯也。寫周瑜乖巧以襯孔明為加倍乖巧,是正襯也。譬如寫國色者,以醜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覺其更美。寫虎將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夫形之而覺其更勇。”在這裡,毛宗崗認識到了正襯和反襯的使用可以大大增強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毛宗崗也非常重視小說的藝術結構。他在《讀三國志法》中說《三國志演義》有“首尾大照應,中間大關鎖”,這裡指的就是結構問題。在這裡,他第一次使用“結構”這一概念,並作了較為詳盡的理論闡述。這裡的“首尾大照應,中間大關鎖”是說《三國志演義》的前後一致,首尾連貫,結構完整。關於這種“整一”的結構,他認為其實並不難實現,而是來自現實生活的結果。因為自然界、社會中的萬事萬物都有其統一的規律,是有章可循的,只要創作者善於觀察和體會,從生活中汲取營養,體會生活中的“結構之法”,然後把它應用到創作實踐中去,就能創作出結構整一、有序,人物形象鮮明,情節真實的偉大藝術作品。
毛氏父子修改和評定的《三國志演義》,較之原作,藝術性有所增強,他們的文藝理論思想也得到很直接的體現。其文藝理論思想,主要體現在對《三國志演義》小說的評點中,他們對歷史題材小說的創作認識,對小說藝術結構的認識以及關於小說藝術形象的塑造等問題的認識,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對後世小說創作和欣賞產生一定的影響,在中國文藝理論史上還是有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