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柬之

唐朝詩人,代表作《東飛伯勞歌》

張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將,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市)人。唐朝名相、詩人。

涉獵經史,進士出身,授清源縣丞。以賢良方正科入試,擢監察御史、中書舍人。論事得罪武則天,出任合州刺史、蜀州刺史、荊州長史。得到宰相狄仁傑舉薦,遷洛州司馬。狄仁傑再薦之,拜刑部侍郎。再得姚崇推薦,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成為宰相。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聯合桓彥范敬暉等人,乘著武則天生病,發動神龍政變,擁立唐中宗李顯複位,復辟唐朝。拜吏部尚書,封漢陽郡公,累封漢陽王。除惡不盡,遭韋后和武三思排擠,再貶流放瀧州(在今廣東羅定),氣憤致死,時年八十二。追贈司徒、中書令謚號文貞,配享唐中宗廟庭。

人物關係


大事件

0625

出生

625年出生於襄陽。

0689

授官監察御史

永昌元年(689年),朝廷以賢良科目召試,這時他七十多歲了。對答策問的一千餘人,張柬之名列第一。授官監察御史,后累遷為鳳閣舍人。

0705

發動神龍政變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聯合桓彥范、敬暉等人,乘著武則天生病,發動神龍政變,擁立唐中宗李顯複位,復辟唐朝。拜吏部尚書,封漢陽郡公,累封漢陽王。

0706

去世

706年去世,時年八十二。

人物生平


大器晚成

張柬之年輕時涉獵經書史籍,補缺為太學生。國子祭酒令狐德棻認為他是奇才,便以帝王的輔臣期待他。中進士后,起初調任清源縣丞。
永昌元年(689年),朝廷以賢良科目召試,這時他七十多歲了。對答策問的一千餘人,張柬之名列第一。授官監察御史,后累遷為鳳閣舍人。

勸諫女皇

這時,突厥首領默啜請以女兒和親,武則天想讓武延秀娶她。張柬之進言說:“自古從無天子娶異民族女子的事。”觸犯了武則天旨意,被調出朝廷任合、蜀二州刺史。舊例,每年派兵五百駐守姚州,此地險惡有瘴氣,到此即死。張柬之力陳其弊端。張柬之的奏議不被採納。不久調他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眾人舉薦

長安年間,武則天問狄仁傑:“從何處能得到一位奇士使用他?”狄仁傑說“:陛下若求文章、資歷,現宰相李嶠、蘇味道足夠了。難道是文士拘泥小節,不足以共成天下大業嗎?”武則天說:“是的。”狄仁傑說:“荊州長史張柬之雖然年老,卻是宰相之才。用他,他必定為國家盡心竭力。”武則天立即召請張柬之任洛州司馬。
過了一陣,武則天又求才,狄仁傑說:“臣曾舉薦張柬之,您沒用他。”武則天說:“提拔他了。”狄仁傑說“:臣舉薦宰相卻任司馬,這不是用才。”於是張柬之被授官為司刑少卿,遷升秋官侍郎。
其後,姚崇出任靈武軍使,即將啟程,武則天詔另舉薦宮外百官中可任宰相的人,姚崇說:“張柬之深沉穩重有謀略,能決斷大事,他已年老,要趕快任用。”武后當天就召見他,授官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晉陞鳳閣侍郎。

神龍政變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得非常嚴重,麟台監張易之和春官侍郎張昌宗居宮中執政,張柬之、崔玄暐與中台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范以及相王府司馬袁恕己謀划殺掉張易之和張昌宗。李多祚指天發誓,並且與張柬之、崔玄暐等人一同定下了剷除張易之和張昌宗的計謀。
癸卯(二十二日),張柬之、崔玄暐、桓彥范與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率領左右羽林兵五百餘人來到玄武門,派李多祚、李湛及內直郎、駙馬都尉安陽人王同皎到東宮去迎接李顯。王同皎將李顯抱到馬上,並陪同李顯來到玄武門,斬斷門栓進入宮中。此時武則天在迎仙宮,張柬之等人在迎仙宮的走廊里將張易之和張昌宗斬首,然後進至武則天居住的長生殿,在她周圍環繞侍衛。接下來逮捕了張昌期、張同休、張昌儀等人,將他們全部處斬,並在神都天津橋的南邊將上述人犯與張易之、張昌宗二人一道梟首示眾。
甲辰(二十三日),武則天頒下制書,決定由李顯代行處理國政,大赦天下。任命袁恕己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派遣十位使者分別攜帶天子的璽書前往各州進行安撫工作。乙巳(二十四日),武則天將帝位傳給李顯。

憂憤而終

誅除張易之、張昌宗,張柬之首先設謀。論功提拔為天官尚書、同鳳閣鸞台三品、漢陽郡王,封給實納租稅的食戶五百戶。不到半年,他以漢陽郡王加“特進”銜,免除治理政事。
不久,張柬之遭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排擠,武三思以張等五大臣誣陷韋后為由,向李顯中傷他們,李顯於是下詔,同時免去他們的宰相職務。
張柬之祠碑
張柬之祠碑
張柬之失權后,願回襄州養病,便任命他為襄州刺史。
啟程前,李顯為他賦詩祭路神,還下詔群臣到定鼎門外給他餞行。到襄州后,他以法紀對待下屬,即使是親朋舊故也不放縱寬免。適逢漢水暴漲侵及外城,張柬之就軍營壁壘築堤,遏制急流怒濤,全境依賴它防洪。他又懇切地辭去王爵,朝廷不準。不久遭貶,併流放到瀧州,憂愁憤懣而死,享年八十二歲。
景雲元年(710年),唐睿宗追贈張柬之為中書令,謚號文貞,授予他一個兒子官職。
開元六年,唐玄宗下詔張柬之配享中宗廟庭。唐德宗建中年間又追贈他為司徒。張柬之為人剛直不牽強附會,學術精深,有評議篇次的書文數十篇。

個人作品


詩作

•《大堤曲
•《出塞
•《請罷姚州屯戌表》
•《對賢良方正策》

家族成員


子孫後代
關係人物備註
——張漪著作郎
——張煦殿中侍御史
——張願吳郡太守、兼江東採訪使
——張毖左補闕
——張勰荊府倉曹參軍
——張軫(697年—732年7月1日),第四子,河南參軍。嗣子張?、張紹
——張某戶部郎中
——張異大理評事

史籍記載


《舊唐書·列傳第四十一》
《新唐書·列傳第四十五》
《資治通鑒》卷二百七 唐紀二十三
《資治通鑒》卷二百七 唐紀二十四

後世紀念


記事碑

張柬之記事碑
張柬之記事碑
2007年6月29日,文物專家在湖北襄樊仔細查看一塊險些被毀壞的碑文,這塊關於唐朝武則天時期著名宰相張柬之的記事碑,是在襄樊江華機械有限公司廠區內被工人發現的,碑文詳細記錄了張柬之故園及張柬之在襄陽的部分情況,並詳細記載了張柬之(漢陽王)墓的地點,具有非常高的史料價值。
因為被發現時,記事碑有些破損,無法考證該碑的準確年代,文物專家在詳細查看了記事碑的現狀並結合記載,確定該碑為清朝中期,甚至更早。
據記載張柬之兄弟五人,皆為名人,現已在襄樊發現了張柬之另外三兄弟的墓誌銘碑,全部為國家一級文物。而張柬之墓誌銘碑失蹤后一直沒有發現,並且無法確定地點。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舊唐書》:“昔夫差入越,勾踐保於會稽,不聽子胥之言,而有甬東之嘆。此五王除凶返正,得計成功。當是時,彥范、敬暉握兵全勢,三思、攸暨其黨半殲,若從季昶之言,寧有利貞之禍?蓋以心懷不忍,遽失後圖,黜削流移,理固然也。且芟蔓而不能拔本,建謀而尚欠防微,死即無辜,禍由自掇。失斷召亂也,不亦宜哉!”
新唐書》:“五王提衛兵誅嬖臣,中興唐室,不淹辰,天下晏然,其謀深矣。至謂中宗為英王,不盡誅諸武,使天子藉以為威,何其淺耶?釁牙一啟,為艷后,豎兒所乘,劫持戮辱,若放豚然,何哉?無亦神奪其明,厚韋氏毒,以興先天之業乎?不然,安李之功,賢於漢平、勃遠矣!”
狄仁傑:“荊州長史張柬之雖老,宰相材也。用之必盡節於國。”
姚崇:“張柬之沉厚有謀,能斷大事。”
李旦:“褒德紀功,事華典冊;飾終追遠,理光名教。故吏部尚書張柬之翼戴興運,謨明帝道,經綸謇諤,風範猶存。往屬回邪,構成釁咎,無辜放逐,淪沒荒遐。言念勛賢,良深軫悼,宜加寵贈,式賁幽泉。”
馬彝:“張漢陽有中興功,今遺業當百代保之。”
杜牧:“漢陽王張公柬之,亦進士也,年八十為相,毆致四王,手提社稷,上還中宗。”
皇甫澈:“周曆革元命,天步值艱阻。烈烈張漢陽,左袒清諸武。休明神器正,文物舊儀睹。南向翊大君,西宮朝聖母。茂勛鏤鐘鼎,鴻勞食茅土。至今稱五王,卓立邁萬古。”
贊曰:“嗟彼五王,忠於有唐。知火在木,謂其無傷。禍發既克,勢摧靡當。何事不敏,周身之防。”
徐鈞:“八十衰翁氣尚存,揮戈一整舊乾坤。惜哉千載多遺恨,餘燼猶存竟燎原。”
王世貞:“張柬之等五王,合謀誅二張、遷武氏、反中宗之辟而復唐之,何其壯也!未久而妖韋蠱於內,諸武蠱於外。而五王者,厭厭不振以至於屠滅。千載之後,疇不痛之,而又惜之,且恨之。”
蔡東藩:“張柬之等,舉兵討逆,名正言順,二張之誅,正天之假手柬之,為淫惡者示之報也。惟淫后尚存,且加尊號,餘孽未殄,仍守舊官,柬之等但知懲前,不務毖后,固為失策,昭昭者天,豈尚未厭禍,再欲亂唐耶?”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年份電視劇/電影飾演者
1986年一代公主孟元
1994年《武則天》邵萬林
2000年龍珠風暴陳大成
2001年護國良相狄仁傑之京都疑雲陳長海
2002年護國良相狄仁傑之古墓驚雷陳長海
2002年護國良相狄仁傑之風摧邊關陳長海
2004年《神探狄仁傑》韓繼明
2006年《神探狄仁傑2》邵永澄
2008年神探狄仁傑3任學海
2009年神探狄仁傑前傳張冰
2010年神斷狄仁傑王朴
2014年武媚娘傳奇巍子
2014年美人製造王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