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宰相的結果 展開
- 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
- 國相
宰相
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
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太宰與相合稱為宰相,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
宰相地位的具體名稱多達幾十種,歷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國、丞相、大司徒(東漢)、尚書令、中書令、侍中、中書舍人、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明朝)、軍機大臣、總理(清朝末期)等等。
區別:與丞相(官職名)並非一個概念。
“宰”在古代是官吏的統稱,見於《周禮》。
在封建時代,貴族家庭最重要的事在於祭祀,而祭祀時最重要的事是宰殺耕牛,所以一應象徵管家的人都稱為宰。
宰相
此為宰相聽事誠隘。(聽事,即“廳事”,大廳;處理公事,接待賓客的廳堂。)。——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實宰相之職也。——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宰相是國君之下輔助國君處理政務的最高官職。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戰國以後是宰相。
宰相,中國封建時代對君主負責、總攬政務的人。
宰相,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泛指的職官稱號。宰是主宰,相是輔助之。
關於宰相職責,西漢的丞相陳平有過總結:“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
《韓非子·顯學》:“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起於卒伍。”本為掌握政權的大官的泛稱,後來用以指歷代輔助皇帝、統領群僚、總攬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如秦漢之丞相、相國、三公,唐宋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長官及同平章事,明清之大學士等。
《史記·陳丞相世家》:“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填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獲酬謝,或有喧聒時人視聽,求見發遣。”
清倪瑞璿《閱<明史·馬士英傳>》詩:“王師問罪近江濆,宰相中書醉未聞。”
宰相的正式官名隨著朝代的更替,先後出現過:相國、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中書舍人、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等多達幾十種官名。
據記載,早在商周時代已有太宰、尹、太師之稱,這些官職雖有輔佐天子管理國家之意,但在當時尚不具備國家機器中幕僚長性質。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相的名稱出現了。例如管仲為齊國相,藺相如為趙國相。由於當時養士之風盛行,不少有知識的人被各國招聘為相。
秦國由於變化徹底,發展迅速,是戰國時代第一個設立郡縣制的國家,並於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樗里疾、甘茂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宰相作為官制首次確定下來。
在秦以前的殷周時代,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通過分封諸侯進行統治的,商朝的王或周朝的天子不能干涉分封國的內政,又因分封國的國君由貴族世襲,所以天子無權解除他們在分封國的統治權力。
秦始皇之後,廢分封,設郡縣,廢諸侯,設官吏,皇帝不再通過宗法親緣關係進行統治,改為任命官僚向全國發號施令,因此有必要組織一套官僚機構,並藉助於宰相大臣輔佐政務。宰相就在這一歷史條件下產生了。隨著封建國家的發展,宰相制一直沿襲了兩千年。
宰相
宰相是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行政權力的官員的一種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只有遼代以其為正式官名)。史傳商代有伊尹為相,周代周公為太宰,皆為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太宰與相就合稱為宰相。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宰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如漢代的丞相可以稱之為宰相,很長時間就是一個人,魏晉南北朝的錄尚書事可以算宰相,唐代的三省長官,甚至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官員都算宰相,宰相就是一群人。遼朝早期設北、南面官,有所謂北宰相、南宰相,有學者認為是可汗之下統帥部族的首領,非宰輔性質,存疑。
丞相
丞相與宰相不同,丞相是正式的官名,先秦時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建立之後,正式設置丞相。西漢建立,承襲秦制,設置有丞相,至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為大司徒,這段時間有220年,是歷史上丞相這一官職設置最久的時期。自哀帝至東漢建安十三年(208)這200餘年間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曹操復設並任丞相,但時間很短。魏晉南北朝370年間,除東晉初年、北朝較短時間外,不設丞相,隋朝不置丞相,唐宋時期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開元元年(713),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1172)亦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元朝於中書省置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廢丞相的1600年間,丞相的設置斷斷續續,作為官名的丞相在歷史上存在時間並不長。
秦漢時期尚無官品制度,因此秦漢的丞相沒有官品,但丞相是百官之長,其官階是最高的,當時的官階是用秩俸來顯示的,丞相的秩俸號稱萬石。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官人法制度為每個官職設計了任用的資品要求,任官所需要的資品被人們稱之為官品,丞相官品為一品,它的意思是丞相需要由最優秀的人來擔任。梁武帝改革,為官品加註,“帝於品下注一品秩為萬石”。這樣官品就有了官階的含義,一品官,就是國家組織中最高的官。唐代的左、右丞相是由尚書左、右僕射改置的,所以其官品從原來的官品。唐代的左、右僕射官品為從二品,左、右丞相的官品也就是從二品。宋代的左、右丞相也是由尚書左、右僕射改置的。南宋乾道8年之前,尚書左、右僕射官品為從一品,改為左、右丞相之後,代替了原來三省長官的地位,官品上升到正一品。元代的丞相官品亦為一品。
宰相最早起源於先秦時期,商代有伊尹為相,周代周公為太宰。
管仲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左為上,稱為“左丞相”,“右丞相”。
漢朝與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稱為相國的話,地位更高一些,並以御史大夫為副職。
漢武帝時,起用了一批儒生當丞相,處理日常行政事務,而政務中心則轉到了內廷。宰相的職權逐漸轉移到了尚書台長官的手中。
漢成帝時,何武以丞相一人難以處理繁多的政事為理由,建議立三公制。於是成帝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遂以大司馬、大司空、丞相為三公,這是旨在分散丞相權力的一項措施。丞相、御史被分割為三,三公實際上是三個宰輔。
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初又改大司徒、大司空為司徒、司空,改大司馬為太尉,三公之中以太尉為最尊。
東漢初為了加強君主權力,權歸君主,協以內廷尚書,三公僅為備員。以後,大權又轉移到外戚、宦官手中。三公僅成為一種空銜。三公制一直實行到東漢末。
漢獻帝時,復置丞相,由曹操擔任。
三國時期的宰相在各國不同,魏國稱為相國,蜀漢依然延續用丞相,吳國最初也是用丞相,後來設立左右丞相。宰相的許可權在各國也不同,魏國的相國鍾繇、華歆執政,不掌兵權,軍權由大司馬執掌。司馬昭擔任相國時封晉公,始執掌軍權。蜀漢僅諸葛亮擔任過丞相,執掌軍政大權,吳國的丞相開始也不掌軍權,陸遜任丞相時執掌軍政大權。
晉朝始建立省事,尚書省、門下省都是晉朝建立,開始執行多相制,重要事務由三司八座、門下三省共議,宰相不再局限在三公,三省長官開始具有宰相地位,與三公都被稱為公輔大位、宰輔。
南北朝時,丞相或相國多為權臣自命,成為了一種篡位奪權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變,皇帝所與議論政事或委以機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書監、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僕射、中書舍人。其位最尊、權最大者則為錄尚書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長官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
唐朝的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侍中,參議政事的中書舍人、門下侍郎是宰相。尚書令,以後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書僕射為長官任宰相職。唐高宗后,尚書僕射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參議朝政的百官加參議政事、參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加銜的也是宰相。
五代的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襲唐代,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特色。
五代基本都是以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各部尚書、侍郎及他官加同平章事均為宰相。其中例外的,只有後唐和後周。
後唐明宗長興四年(933年)九月敕:“馮?有經邦之茂業,宜進位於公台,但緣平章字犯其父名,不欲斥其家諱,可改同平章事為同中書門下二品”。後周顯德年間,樞密使吳廷祚曾加“同中書門下二品”的名號。
其他的宰相名號仍為“同平章事”。
五代時期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大,宰相的權力被皇帝侵奪的同時,本身開始插手各部司的事務。宰相往往另判、領使、分管某一部門的工作,特別是一些重要的部司,幾乎都是由宰相領判。
與唐代相比,五代時期宰相制度的一大變化是,宰相的品級得到統一固定和提高。
後晉天福五年(940年)二月,“升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二品”,同時規定“以中書門下侍郎為清望三品”。從此,宰相的品級提高和固定到正二品,而中書侍郎、門下侍郎一旦加同平章事為宰相,其官品也由正三品升為正二品。
後晉這一宰相制度的變革,徹底改變了唐以來宰相品級較為混亂和不盡合理的局面。
與唐代的宰相制度相比,最大的一個變化是,五代時期,宰相制度出現了首席宰相的制度,並被沿襲下來。後唐庄宗時,“豆盧革時為首相,故稱之為首座相公”被認為是有史可查的五代首相制度的開始。
宋朝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參知政事為副。從漢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地位大降。
宋太祖建國后,不斷加強皇權,分化、削弱相權。實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職權被一分為三,中央雖設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長官不經特許不得管理本司事務,成為閑職。實際權力歸屬“中書門下”這一機構,又稱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國家行政事務,以同平章事為長官,多由中書、門下兩省侍郎擔任,無定員。
元豐改制前,設宰相三人,照例兼館職,依次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昭文館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集賢院大學士,即“昭文相”、“史館相”“、”集賢相“。宰相常不滿編,以位次高者為首相。此外,以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行政權。樞密院為中央最高軍事機構,長官為樞密使,與政事堂合稱東、西“二府”。“三司”(戶部、鹽鐵、度支)主管財政,號稱“計省”,長官為“三司使”,號稱“計相”,地位略低於“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獨立,互不統屬,直接對皇帝負責,構成最高輔政機關。
宋神宗元豐改制,廢除二府三司制,設宰相兩人,首相稱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副相。宋徽宗政和時,改左僕射為太宰兼門下侍郎,右僕射為少宰兼中書侍郎。
南宋初,宋高宗建炎間,再改宰相官名為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政事為副相。南宋孝宗乾道以後,又以左右丞相為宰相,仍復參知政事副相。此外宗、寧宗、理宗都曾設“平章軍國重事”和“同平章軍國重事”,由老臣或權臣擔任,處理軍國大事,位高宰相。
遼朝設立北南兩個官制
北面:北面又分北南兩樞密院,北院掌軍事,南院掌內政。
北、南樞密院分別下設北、南宰相府和宰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宰相”作為正式官名)。
南面:南面官多仿唐制,也有三省六部、各台、院、寺、監、諸衛等官,地位與北院面一樣崇高,卻並無實權。是國家用來養士的崇高機構。
金朝以尚書省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不設中書、門下二省。以尚書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為宰相。
元朝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主官中書令常由皇太子兼領,下為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副職左右丞及參知政事皆是宰相,最多至十多人。
明朝初亦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制度遂廢。后皇帝以不勝庶政之繁,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后閣職漸重,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
清朝沿明制設內閣大學士,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閑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
晚清實施新政,仿日制設內閣總理大臣為行政機關首長。
在所有的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多,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
中國的宰相在歷代王朝有不同的稱謂。下表是詳細參照。
王朝 | 宰相 | 內容 | |
商 | 相 | ||
周 | 冢宰 | 天官之長、即太宰 | |
秦 |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 三公 | |
西漢 |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 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 | 三公 |
東漢 | 太尉 司徒 司空 | 三公(榮譽職) | |
尚書 | 皇帝個人秘書(逐漸掌權) | ||
魏、晉 | 丞相 | 復置三公 | |
錄尚書事 | 尚書之最高職位 | ||
尚書令、尚書僕射、侍中中書令 | 尚書先任者、皇帝側近、中書省長官 | ||
隋 | 內史令 納言 尚書令 | 三省長官 | |
唐 | 尚書令、尚書僕射、侍中、中書令 | 三省長官 | |
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中書令、侍中 | 由於太宗曾任尚書令,后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書僕射為長官 | ||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 肅宗至德以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 | ||
北宋 |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 另設參知政事為副相,設樞密使掌軍務。 政事堂與樞密院合稱二府。 | |
元豐改制 首相: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 次相: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 | 另設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副相。 宋徽宗時改左右僕射為太宰、少宰。 | ||
南宋 | 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 另設參知政事為副相 | |
左丞相、右丞相 | 宋孝宗時將左右僕射改稱為左右丞相 | ||
元 | 右丞相、左丞相 | 廢除尚書省,只置中書省,仿照北方風俗,右丞相較左丞相高 | |
明 | 丞相 | 由於丞相胡惟庸專權而廢止 | |
內閣大學士(內閣首輔) | 原為皇帝顧問兼秘書,後期演變為行政官員 | ||
清 | 內閣大學士 | 內閣高級行政官員 | |
軍機大臣 | 軍機處高級行政官員 | ||
內閣總理大臣 | 仿日本立憲制度 |
明清廢相后,皇帝躬覽庶政、自兼相權、親轄六部、皇權大增,內閣大學士和軍機大臣等的職權與前朝宰相實有差距。
伯益,彭伯壽,武羅,伯姻,熊髡,尨圉,寒浞,關龍逢,終古
伊尹,仲虺,伊陟,臣扈,巫咸,巫賢,甘盤,傅說,箕子,微子,商容,比干,費仲,飛廉,惡來
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畢公高,毛公,康叔封,閎夭,太顛,散宜生,南宮括,榮伯,衛侯,蘇忿生,祭公,君牙,祭公謀父,呂侯,伯邑父,伯俗父,虢公長父,榮夷公,芮良夫,周定公,召伯虎,虢文公,南仲皇父,尹吉甫(兮甲),仲山甫,虢石父,祭公敦,鄭桓公,鄭武公,鄭莊公,虢公忌父,虢公林父,周公黑肩,周公忌父,虢公丑,宰孔,王子虎,周公閱,王叔桓公,王孫蘇,召戴公,毛伯衛,單襄公,劉康公,周公楚,尹武公,王叔陳生,伯輿,單靖公,劉定公,單獻公,成簡公,單成公,劉獻公,甘簡公,單穆公,劉文公,單武公,甘平公,鞏簡公,劉桓公,單平公
齊國
王子城父,高傒,國懿仲,管仲,陳完,仲孫湫,隰朋,鮑叔牙,豎刁,高莊子,高虎國,歸父,崔夭,衛開方,高固,國佐,國弱,晏弱,高厚,高無咎,崔杼,慶封,高止,高蠆,欒灶,田桓子,晏嬰,高武子,高昭子,國夏,國書,田乞,闞止,田恆,田盤,田白,田悼子,田和,
鄒忌,田忌,田嬰,孟嘗君,淳于髡,周最,匡章,呂禮,韓珉,蘇秦,淖齒,田單,后勝
魯國
公子益師,眾仲,公子彄(臧僖伯),公子翚(羽父),公子結,申𦈡,公子慶父,公子叔牙,季成子,臧孫辰,公子買,公孫茲,公孫敖,公子遂,叔孫得臣,季孫行父,臧武仲,仲孫蔑,叔孫僑如,叔孫豹,季孫夙,仲孫速,仲孫羯,叔孫婼,仲孫貜,季孫意如,仲孫何忌,叔孫不敢,陽虎,季孫斯,叔孫州仇,季孫肥,公儀休
晉國
荀息,里克,郤芮,舅犯狐偃,趙成子趙衰,郤縠,先軫,霍伯先且居,賈季狐射姑,趙宣子趙盾,郤成子郤缺,中行桓子荀林父,范武子士會,郤獻子郤克,欒武子欒書,韓獻子韓厥,智武子荀罃,中行獻子荀偃,范宣子士匄,趙文子趙武,韓宣子韓起,魏獻子魏舒,范獻子士鞅,智文子荀躒,趙簡子趙鞅,智襄子荀瑤,趙襄子趙無恤,魏文侯魏斯
衛國
石碏,石厚,寧莊子,寧俞,孔達,孫良夫,孫林父,寧殖,寧喜,北宮括,北宮喜,公孟縶,齊豹,公叔成子,孔文子,孔悝,司寇亥,公孫彌牟
宋國
孔父嘉,華父督,公子目夷,公孫固,公子成,公子卬,公子鮑,華耦,華元,魚石,樂喜,向戌,華亥,華閱,華合比,華費遂,樂祁,樂大心,向魋,皇瑗,樂茷,皇緩,仇郝,戴驩,皇喜
鄭國
祭足,高渠彌,叔詹,皇武子,子家(公子歸生),子良(公子去疾),子罕(公子喜),子駟(公子騑),子孔(公子嘉),子展,(公孫舍之),伯有(良霄),子皮(罕虎),子產(公孫僑),游吉,駟歂,罕達,駟弘,駟子陽
陳國
轅濤塗,慶寅,慶虎,公子招,轅頗
曹國
公孫彊
吳國
屈狐庸,伍子胥,伯嚭(官職為太宰)
越國
范蠡,文種
楚國(令尹)
鬬伯比,鬬祁,屈瑕,屈重,彭仲爽,鮑申,子元,鬬谷於菟(子文),成得臣(子玉),鬬勃(子上),蒍呂臣,成大心,成嘉(子孔),鬬般(子揚),鬬椒(子越),虞丘,孫叔敖,子佩,公子嬰齊(子重),公子壬夫(子辛),公子貞(子囊),公子午(子庚),公子追舒(子南),蔿子馮,屈建(子木),公子圉,薳罷(子盪),公子黑肱(子皙),鬬成然(子旗),陽匄(子瑕),囊瓦(子常),公子申(子西),沈諸梁(子高),公孫寧(子國),吳起,州侯,昭奚恤,昭魚(昭獻),鄂君子晳,昭陽,景鯉,景翠,唐眜,子蘭,子椒,蘇秦,昭雎,春申君,李園
趙國
張孟談,公仲連,成午,肥義,趙豹,趙成,李兌,蘇秦,藺相如,廉頗,田單,趙勝,虞卿,樂乘,建信君,春平君(趙勝),張相國,皮相國,李牧
韓國
段規,韓傀,許異,申不害,公仲朋,韓伯嬰,昭獻,蘇秦,韓辰,南公揭,樗里疾,韓珉,韓成,韓玘,張譴(暴譴),無正,成陽君,張開地,張平
魏國
任章,翟璜,李悝,魏成,公叔痤,中山君,白圭,田𦈡,惠施,公孫衍,張儀,魏遫,翟強,蘇秦,魏齊,范座,魏無忌,信安君,孔謙(孔慎)
燕國
子之,蘇秦,樂毅,騎劫,公孫操,栗腹,將渠,張唐,鞠武,荊軻
秦國
百里奚,蹇叔,庶長改,商鞅,張儀,公孫衍,樂池,屈蓋,樗里疾,甘茂,向壽,魏冉,羋戎,孟嘗君,樓緩,金受,杜倉,壽燭,范雎,蔡澤,呂不韋,甘羅,徐詵,昌平君,昌文君,李斯
主條目:西漢丞相、相國、大司徒列表和西漢太尉、大司馬列表
高帝朝
(1人)蕭何:漢初三傑之一
惠帝朝
(3人)曹參,陳平,王陵
高后朝
(2人)陳平,審食其
11月3日,呂后以陳平、審食其為右、左丞相。
文帝朝
(5人):周勃,陳平,灌嬰,張蒼,申屠嘉
景帝朝
(4人):陶青,周亞夫,衛綰,劉舍
武帝朝
(13人):衛綰,竇嬰,許昌,田蚡,薛澤,公孫弘,李蔡,庄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田千秋
昭帝朝
霍光:以大將軍、錄尚書事總理朝政
(4人):田千秋,王訢,楊敞,蔡義
宣帝朝
霍禹、霍山:霍光死後以大將軍、錄尚書事總理朝政,前66年被殺
5人:韋賢,魏相,丙吉,黃霸,於定國
元帝朝
史高、蕭望之:以錄尚書事總理朝政
(2人):韋玄成,匡衡
成帝朝
王鳳、王音、王商、王根、王莽:以大將軍、錄尚書事總理朝政
5人:王商,張禹,薛宣,翟方進,孔光
哀帝朝
師丹、傅喜、丁明、傅晏、韋賞、董賢:以大司馬、錄尚書事總理朝政
(5人):朱博,平當,王嘉,孔光,馬宮
平帝朝
王莽:總理朝政
(1人):平晏
新朝王莽
王尋,張邯
更始劉玄
劉縯,劉賜,李松
光武朝
鄧禹,吳漢,王梁,宋弘,伏湛,侯霸,李通,馬成,韓歆,竇融,歐陽歙,戴涉,蔡茂,朱浮,劉隆,杜林,張純,玉況,趙熹,馮勤,馮魴,李訢
明帝朝
趙熹,馮魴,李訢,虞延,郭丹,范遷,伏,恭牟融,周澤,邢穆,王敏,鮑昱
章帝朝
趙熹,牟融,鮑昱,第五倫,桓虞,鄧彪,鄭弘,宋由,袁安,任隗
和帝朝
竇憲,宋由,袁安,任隗,丁鴻,尹睦,劉方,張酺,張奮,呂蓋,韓棱,巢堪,張禹,徐防,魯恭,陳寵
殤帝朝
鄧騭,張禹,徐防,陳寵,梁鮪,尹勤
安帝朝
鄧騭,張禹,徐防,魯恭,梁鮪,尹勤,周章,張敏,夏勤,李修,劉愷,司馬苞,馬英,袁敞,李郃,陳褒,楊震,劉授,劉憙,馮石,閻顯
順帝朝
梁商,梁冀,劉授,劉憙,馮石,李郃,陶敦,朱寵朱倀,劉光,許敬,張晧,龐參,王龔,劉崎,孔扶,施延,黃尚,王卓,郭虔,劉壽,桓焉,趙戒,趙峻,胡廣,李固
沖帝朝
梁冀,趙戒,趙峻,胡廣,李固
質帝朝
梁冀,趙戒,胡廣,李固
桓帝朝
梁冀,趙戒,胡廣,李固,袁湯,杜喬,張歆,吳雄,黃瓊,房植,尹頌,韓𬙂,孫朗,祝恬,盛允,虞放,種暠,劉矩,劉寵,楊秉,許栩,周景,陳蕃,劉茂,宣酆
靈帝朝
竇武,胡廣,陳蕃,劉矩,劉寵,許栩,周景,宣酆,王暢,聞人襲,劉囂,許訓,郭禧,橋玄,李咸,來艷,宗俱,袁隗,楊賜,段熲,唐珍,陳耽,劉逸,劉寬,陳球,孟戫,張顥,袁滂,袁逢,劉郃,張濟,許戫,鄧盛,張溫,崔烈,張延,許相,丁宮,曹嵩,樊陵,馬日磾,劉弘,劉虞,何進
獻帝朝
董卓,劉虞,楊彪,黃琬,荀爽,趙謙,種拂,馬日磾,淳于嘉,王允,皇甫嵩,周忠,朱儁,趙溫,張喜,曹操,曹丕
曹魏
文帝朝
賈詡,王朗,華歆,鍾繇,夏侯惇,曹仁,曹休,曹真。
明帝朝
王朗,華歆,鍾繇,曹休,陳群,董昭,衛臻,陳矯,韓暨,崔林,曹宇,曹爽,司馬懿。
齊王朝
孫資,劉放,衛臻,曹爽,司馬懿,滿寵,蔣濟,趙儼,高柔,王凌,孫禮,司馬孚,司馬師,鄭沖。
高貴鄉公朝
司馬孚,司馬師,司馬昭,高柔,鄭沖,盧毓,諸葛誕,王昶。
元帝朝
司馬昭,鄭沖,鍾會,何曾,司馬望,王昶,王觀,王祥,鄧艾,荀顗,司馬炎。
蜀漢
昭烈朝
諸葛亮。
懷帝朝
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呂乂,姜維,陳祗,董厥,樊建,諸葛瞻。
孫吳
大帝朝
孫邵(公元222-225)
顧雍(公元225-243)
陸遜(公元243-245)
步騭(公元245-247)
朱據(公元249-250)
會稽王朝
諸葛恪,孫峻,孫綝。
景帝朝
孫綝,濮陽興。
末帝朝
濮陽興,陸凱,萬彧,許晏,張悌。
武帝朝
裴秀,賈充,王沈,荀勖,武陔,羊祜,李憙,司馬伷,司馬珪,司馬亮,司馬晃,王業,盧欽,劉毅,胡奮,朱整,衛瓘,楊駿,楊珧,司馬望,荀顗,石苞,何曾,司馬泰,李胤,山濤,魏舒,王渾。
惠帝朝
楊駿,楊珧,華廙,王渾,荀愷,何劭,衛瓘,張華,裴頠,王戎,王衍,崔隨,樂廣,羊玄之,荀藩,司馬亮,司馬晃,司馬泰,司馬肜,司馬繇,司馬越,司馬倫,司馬穎,王湛,高光。
懷帝朝
司馬越,王衍,高光,荀藩,和郁,鄭球,傅祗,山簡,劉暾,曹馥。
愍帝朝
索綝,司馬保,司馬睿。
元帝朝
王導,王敦,刁協,司馬羕,周顗,荀崧,王邃,紀瞻,荀組。
明帝朝
王導,陸曄,司馬羕,荀崧,紀瞻,郗鑒,卞壼,鄧攸,陸玩,諸葛恢,戴邈。
成帝朝
王導,蘇峻,祖約,庾亮,庾冰,何充,孔愉,王舒,王彬,褚翜,陸曄,司馬羕,荀崧,紀瞻,卞壼,鄧攸,陸玩,諸葛恢。
康帝朝
庾冰,何充,諸葛恢,蔡謨,顧和。
穆帝朝
何充,諸葛恢,蔡謨,顧和,顧眾,謝尚,周閔,江虨,司馬昱,王彪之。
哀帝朝
桓溫,司馬昱,王彪之,王述。
廢帝朝
桓溫,司馬昱,王彪之,王述。
簡文朝
桓溫,王彪之。
孝武朝
桓溫,王彪之,謝安,謝石,謝玄,謝琰,王劭,王蘊,王珣,陸納,司馬恬,司馬道子。
安帝朝
司馬道子,司馬元顯,桓玄,王國寶,王珣,王雅,王謐,何澄,孔安國,孔靖,孟昶,桓謙,謝混,謝景仁,劉柳,劉耽,袁湛,劉道憐,王弘,司馬德文,劉穆之,徐羨之,劉裕。
恭帝朝
徐羨之,劉裕。
劉宋
武帝朝
徐羨之、傅亮
少帝朝
徐羨之、傅亮、謝晦
文帝朝
徐羨之、傅亮、王弘、王敬弘、鄭鮮之、江夷、殷景仁、王球、劉義康、劉義慶、劉義宣、劉義恭、劉宏、何尚之、褚湛之、徐湛之、王僧達、劉恢
孝武朝
劉義恭、何尚之、褚湛之、劉延孫、劉秀之、王僧達、蕭思話、劉遵考、劉宏、戴法興、柳元景、劉恢
前廢帝朝
劉義恭、劉褘、劉昶、柳元景、顏師伯
明帝朝
謝庄、劉褘、劉休仁、劉休范、王景文、蔡興宗、袁粲、褚淵
后廢帝朝
王景文、蔡興宗、袁粲、褚淵、劉秉、王僧虔、劉勔、蕭緬、蕭道成
順帝朝
袁粲、褚淵、劉秉、王僧虔、王延之、柳世隆、何戢、蕭道成
南齊
高帝朝
褚淵、蕭嶷、王儉、王延之、蕭暠
武帝朝
王儉、王延之、蕭暠、李安民、王奐、柳世隆、蕭嶷、蕭曄、蕭子良
郁林王朝
蕭子良、王晏、謝胐、徐孝嗣、蕭鸞、蕭鏘、蕭鑠
海陵王朝
蕭鸞、蕭鏘、王晏、徐孝嗣、蕭子懋、蕭子明、蕭鈞、蕭鉉、沈文季、何胤
明帝朝
王晏、徐孝嗣、蕭鉉、沈文季、蕭昭粲
東昏侯朝
沈文季、徐孝嗣、江祏、王亮、王瑩、任昉、蕭昭粲、蕭坦之、蕭惠休、蕭遙光、蕭懿
和帝朝
王亮、王瑩、任昉、蕭穎胄、蕭衍
南梁
武帝朝
沈約、范雲、謝胐、王亮、王瑩、王志、蕭秀、蕭憺、柳惔、王份、袁昂、夏侯詳、王茂、王暕、張稷、張充、柳仲禮、張纘、徐勉、何敬容、謝舉、王騫、王克、朱異、蕭宏、蔡撙、蕭偉、蕭綸、蕭淵藻、侯景
簡文朝
王克、柳仲禮、蕭會理、蕭恪、侯景
元帝朝
張綰、王褒、王僧辯、蕭恪
敬帝朝
王沖、王通、王勱、王僧辯、陳霸先
南陳
武帝朝
王通、沈眾
文帝朝
王通、王勱、謝哲、到仲舉、王固、沈君理、陳頊
廢帝朝
陳頊、王通、謝哲到仲舉、袁樞、沈欽
宣帝朝
袁簡懿、沈欽、徐陵、謝嘏、袁憲、張種、王勱、王瑒、沈君理、周弘正、陸繕、陳伯固、陳伯恭、王克、孔奐
後主朝
陳伯恭、陳伯智、陳叔卿、袁憲、徐陵、謝伷、蔡征、姚察、江總
漢趙
劉宣,劉歡樂,劉聰,劉裕,劉殷,劉乂,劉隆,任顗,馬景,王育,朱紀,范隆,呼延晏,王鑒,遊子遠,劉述,劉均,劉雅。
後趙
石虎,張敬,張賓,張屈六,程遐,郭遨,夔安,傅暢,郭殷,石邃,韓晞,張離,李農。
冉魏
申鍾,王謨,劉群,張良,石璞,徐機,劉琦,王簡,張乾,郎肅。
成漢
閻式,楊褒,李雲,李璜,李離,趙肅,張寶,上官惇,范賁,王達,何點,王瓌,李越,李壽,李載,羅演,尹奉,景騫,任顏,董皎,羅恆,蔡興,李嶷,馬當,王誓,譙獻之。
前燕
陽騖,皇甫真,張悕,悅綰,慕容恪,慕容評,可足渾翼。
後燕
慕容德,慕容楷,慕容麟,慕容溫,余蔚,慕容紹,慕容隆,慕容農,慕容根,張通,衛倫,慕容元,慕容熙,王騰,韋璆,慕容虔,慕容淵。
南燕
慕容麟,慕容凝,慕輿拔,慕輿護,丁通,封孚,封嵩,段宏,韓𧨳,段暉,韓范,張華,董詵。
北燕
馮素弗,孫護,馮弘,張興,馮丕,古泥,郭生,陽伊,高顒,高紹,郭淵,傅權
前秦
姜伯,周梁楞,王墮,魚遵,梁安,段純,辛牢,趙韶,董榮,李威,梁平老,呂婆樓,苻柳,苻侯,王猛,權翼,張天錫,苻丕,苻融,苻暉,苻纂,苻沖,王永,楊輔,王孚,徐義,苻同成,苻崇,苻廣,楊定,竇沖
後秦
姚旻,姚晃,尹緯,狄伯支,齊難,趙遷,韋華,姚弼,姚泓,梁喜
西秦
乙旃童泥屋引出支,獨孤匹蹄,武群勇士出連乞都邊芮悌眷秘宜,翟勍,翟瑥,辛靜,王松壽,乞伏熾磐,乞伏曇達,麹景出,連虔,翟紹,乞伏元基,段暉,木奕干,吉毗
夏
右地代,若門叱,以鞬乙斗,胡金纂,華韜,赫連璝,斛黎,文問至
後涼
王詳,段業,沮渠羅仇,楊桓,姜紀,呂超
南涼
趙振,禿髮傉檀,婆衍崘,孟禕,楊桓,趙晁,郭幸,禿髮虎台
西涼
索仙,張邈,尹建興,張體順,宋繇
北涼
沮渠蒙遜,梁中庸,張騭,謝正禮,楊統,焦昶,房晷,隗仁,沮渠政德,沮渠封壇,宋繇,姚定國
北魏
道武朝
長孫嵩、拓跋儀、拓跋遵、崔逞、崔宏、拓跋嗣
明元朝
長孫嵩、拓跋屈、崔宏、崔浩奚斤、拓跋燾、車路頭、王洛兒、盧魯元
太武朝
長孫嵩崔浩劉絜羅結盧魯元安原古弼屈垣屈道賜蘭延韓茂長孫渴侯
文成朝
長孫渴侯劉泥元壽樂尉眷和其奴韓茂閭毗常英目辰古弼蘭延於洛拔
獻文朝
乙渾和其奴拓跋目辰叔孫鄰拓跋丕慕容白曜
孝文朝
拓跋目辰拓跋丕陳建穆亮陸睿李沖陸儁趙黑張祐元忠王襲元羽元贊元澄尉元樓毅穆太元詳元嘉
宣武朝
王肅元澄元詳元嘉源懷穆亮高肇郭祚元雍元懌元英元珍
孝明朝
元雍郭祚元暉於忠李平李崇元澄元暉元欽元纂元修義元彧元乂元延明元徽元略元順元羅蕭寶寅長孫稚游肇皇甫度崔亮元麗
孝庄朝
爾朱榮元彧元諶元延明元徽元略元順元羅元誨元頊穆紹於暉樊子鵠魏蘭根源子恭鄭先護
長廣王朝
爾朱兆爾朱世隆元亶元羅長孫稚元寶炬
節閔朝
爾朱兆爾朱世隆元羅長孫稚魏蘭根元諶孫騰元寶炬
安定王朝
高歡孫騰侯景高盛魏蘭根
孝武朝
高歡孫騰元羅高隆之長孫稚辛雄任祥元寶炬樊子鵠魏蘭根賈顯度宇文泰
東魏
高歡高澄高洋高隆之高岳司馬子如封祖裔(封隆之)慕容紹宗元坦元弼元旭元斌元嶷元悰元暹元韶孫騰侯景薛琡元暉業
北齊
文宣朝
楊愔高隆之元韶段韶薛琡崔暹高歸彥賀拔仁高淹高演高渙高湛
廢帝朝
楊愔高睿高歸彥高德正燕子獻崔昂劉洪徽高浟高演高湛高湜高孝琬
孝昭朝
高浟高湛高湜高歸彥高睿劉洪徽
武成朝
高浟高湝高潤高歸彥高睿段韶高孝琬高長恭劉洪徽尉粲魏收斛律光趙彥深高普
後主朝
高睿段韶高孝珩高長恭斛律光趙彥深高普高儼尉瑾元文遙徐之才許季良(許惇)高紹義胡長仁賀拔仁魏收馮子琮皮景和高貞(高仁堅)段孝言婁定遠和士開唐邕祖珽高阿那肱穆提婆高元海高勱高寶德陽休之
安德王朝
高阿那肱穆提婆高元海唐邕段孝言陽休之韓晉明鮮於世榮
幼主朝
高阿那肱高元海陽休之鮮於世榮
西魏
文帝朝
宇文泰斛斯椿万俟洛元仲景元孚元季海梁御趙善周惠達元紀長孫儉申徽於謹元贊元子孝尉遲迥獨孤信
廢帝朝
宇文泰申徽楊寬尉遲迥元子孝李遠
恭帝朝
宇文泰獨孤信元子孝李遠柳慶賀蘭祥豆盧寧侯莫陳崇韋孝寬
北周
孝閔朝
宇文護趙貴獨孤信李弼
明帝朝
宇文護侯莫陳崇於謹
武帝朝
宇文護侯莫陳崇於謹宇文貴宇文憲宇文直宇文亮
宣帝朝
宇文儉宇文盛宇文亮長孫覽
靜帝朝
於翼宇文盛宇文貞王誼劉昉鄭譯楊堅隋朝
文帝朝
宰相十六人高熲趙煚虞慶則李德林柳機蘇威趙芬楊爽楊素楊雄楊達楊廣楊秀楊昭楊暕柳述
煬帝朝
宰相十二人蘇威楊素楊達蕭琮楊文思楊約宇文述元壽裴矩裴蘊蕭瑀虞世基
恭帝朝
李淵
皇泰朝
王世充段達元文都盧楚王世惲皇甫無逸郭文懿趙長文李密
秦王朝
宇文化及宇文智及裴矩宇文士及封德彝
高祖朝
宰相十六人李世民裴寂劉文靜蕭瑀竇威竇抗陳叔達楊恭仁封德彝裴矩高士廉李元吉宇文士及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
太宗朝
宰相二十九人裴寂蕭瑀陳叔達李靖封德彝宇文士及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高士廉溫彥博岑文本魏徵侯君集楊師道戴胄劉李世𪟝張亮馬周褚遂良崔仁師楊宏禮王珪杜淹楊恭仁許敬宗高季輔張行成
高宗朝
宰相四十七人長孫無忌褚遂良于志寧張行成高季輔李𪟝柳奭宇文節韓瑗來濟崔敦禮李義府許敬宗杜正倫辛茂將任雅相盧承慶許圉師上官儀劉祥道竇德玄樂彥瑋孫處約姜恪陸敦信戴至德劉仁軌楊武李安期張文瓘趙仁本閻立本李敬玄郝處俊來恆薛元超李義琰高智周張大安裴炎王德真崔知溫郭待舉岑長倩郭正一魏玄同劉齊賢
則天朝
宰相七十七人劉仁軌薛元超郭正一裴炎袁恕己敬暉岑長倩郭待舉魏玄同劉齊賢韋弘敏桓彥范王德真劉禕之武承嗣騫味道崔詧李景諶韋方質沈君諒裴居道韋思謙蘇良嗣韋待價張光輔王本立範履冰邢文偉武攸寧傅遊藝史務滋宗秦客格輔元樂思晦任知古歐陽通裴行本狄仁傑楊執柔李游道袁智宏崔神基崔元綜李昭德姚元崇李元素王璿婁師德韋巨源陸元方豆盧欽望蘇味道王孝傑武什方楊再思杜景佺周允元孫元亨李道廣王方慶王及善宗楚客武三思吉頊李嶠張錫韋安石李懷遠顧琮李迥秀朱敬則唐休璟韋嗣立崔玄𬀩張柬之房融韋承慶
中宗朝
宰相三十四人劉景先岑長倩郭待舉韋弘敏崔玄𬀩楊再思張柬之房融韋承慶袁恕己桓彥范敬暉武三思祝欽明魏元忠李懷遠豆盧欽望韋巨源李嶠於惟謙蘇瑰宗楚客蕭至忠紀處訥張仁亶韋嗣立崔湜趙彥昭韋溫鄭愔張錫裴談岑羲張嘉福
睿宗朝
宰相二十五人李隆基李嶠蕭至忠張仁亶韋嗣立趙彥昭韋安石蘇瓌唐休璟裴談張錫岑羲崔湜劉幽求鍾紹京李日知薛稷姚元之崔日用宋璟郭元振張說竇懷貞魏知古陸象先
玄宗朝
宰相三十四人劉幽求韋安石魏知古崔湜陸象先竇懷貞岑羲蕭至忠郭元振張說姚崇盧懷慎源乾曜宋璟蘇頲張嘉貞王晙李元紘杜暹蕭嵩宇文融裴光庭韓休裴耀卿張九齡李林甫牛仙客李適之陳希烈楊國忠韋見素崔圓房琯崔渙
肅宗朝
宰相十六人韋見素崔圓房琯裴冕崔渙李麟苗晉卿張鎬王玙呂𬤇李峴第五琦李揆蕭華裴遵慶元載
代宗朝
宰相十二人李適苗晉卿裴遵慶元載李輔國劉晏李峴王縉杜鴻漸裴冕楊綰常袞
德宗朝
宰相三十五人崔祐甫常袞李勉楊炎盧杞馬燧關播蕭復喬琳劉從一姜公輔盧翰李晟張延賞韓滉崔造柳渾李泌董晉趙憬陸贄賈耽盧邁崔損趙宗儒鄭餘慶杜佑齊抗高郢鄭珣瑜張鎰劉滋齊映渾瑊竇參
順宗朝
宰相七人賈耽杜佑鄭珣瑜高郢韋執誼杜黃裳袁滋
憲宗朝
宰相共二十九人賈耽韋執誼杜佑杜黃裳袁滋鄭餘慶於𬱖鄭𬘡武元衡李吉甫韓弘裴李藩權德輿李絳張弘靖韋貫之裴度李逢吉王涯崔群李鄘李夷簡皇甫鎛程異令狐楚蕭俛段文昌崔植
穆宗朝
宰相十四人韓宏裴度李夷簡皇甫鎛令狐楚張弘靖蕭俛段文昌崔植杜元穎王播元稹李逢吉牛僧孺
敬宗朝
宰相七人杜元穎王播李逢吉牛僧孺李程裴度竇易直
文宗朝
宰相二十五人杜元穎王播李逢吉牛僧孺竇易直裴度韋處厚楊嗣復李珏路隨李宗閔段文昌宋申錫李德裕李固言鄭覃王涯李訓賈餗舒元輿李石陳夷行崔珙崔鄲李紳
武宗朝
宰相十五人李固言李石楊嗣復李珏崔鄲牛僧孺崔珙李德裕陳夷行李紳李讓夷崔鉉杜悰李回鄭肅
宣宗朝
宰相二十三人李讓夷李紳鄭肅李回白敏中韋琮崔元式李德裕盧商馬植周墀崔龜從任銘魏扶令狐綯裴休魏謨崔慎由鄭朗蕭鄴劉瑑夏侯孜蔣伸
懿宗朝
宰相二十一人令狐綯白敏中蕭鄴夏侯孜蔣伸杜審權杜悰畢𫍯楊收曹確高璩蕭寘徐商路岩於琮韋保衡王鐸劉鄴趙隱蕭仿崔彥昭
僖宗朝
宰相二十三人蕭仿崔彥昭鄭畋盧攜王鐸李蔚鄭從讜崔沆豆盧瑑王徽裴澈蕭遘韋昭度鄭昌圖杜讓能孔緯張濬韋保衡趙隱劉鄴裴坦劉瞻劉崇望
昭宗朝
宰相二十五人韋昭度孔緯杜讓能張濬劉崇望崔昭緯徐彥若鄭延昌王摶崔胤李磎陸扆孫偓鄭綮朱朴崔遠裴贄裴樞王溥獨孤損柳璨陸希聲蘇檢盧光啟韋貽範
哀帝朝
宰相六人裴樞獨孤損崔遠柳璨張文蔚楊涉
後梁
太祖朝
張文蔚楊涉薛貽矩韓建於競張策趙光逢杜曉敬翔
郢王朝
趙光逢杜曉敬翔
末帝朝
趙光逢杜曉敬翔姚於競鄭珏蕭頃李琪
後唐
庄宗朝
豆盧革盧程趙光胤韋說
明宗朝
豆盧革韋說鄭珏任圜馮道崔協王建立趙鳳李愚劉昫
閔帝朝
馮道劉昫李愚
末帝朝
劉昫李愚盧文紀姚𫖮張延朗韓昭胤馬胤孫馮道
後晉
高祖朝
馮道趙瑩桑維翰李崧和凝
出帝朝
馮道趙瑩桑維翰李崧和凝劉昫馮玉景延廣
後漢
高祖朝
蘇逢吉蘇禹珪竇貞固李濤馮道
隱帝朝
蘇逢吉蘇禹珪竇貞固李濤楊邠馮道
後周
太祖朝
馮道蘇禹珪竇貞固王峻李谷范質
世宗朝
范質李谷景范王溥魏仁浦馮道
恭帝朝
范質王溥魏仁浦
北漢
世祖朝
鄭珙趙華
睿宗朝
趙華衛融趙弘郭無為張昭敏
少主朝
郭無為張昭敏
英武朝
郭無為劉繼文劉繼顒李惲
前蜀
高祖朝
王宗佶韋莊張格王鍇周庠庾傳素
後主朝
張格王鍇周庠庾傳素許寂
后蜀
高祖朝
孟仁贊趙季良
後主朝
趙季良毋昭裔張業李昊徐光溥范仁恕歐陽迥
吳
高祖朝
徐溫嚴可求徐知誥
睿帝朝
徐溫嚴可求王令謀宋齊丘徐知訓徐知誥徐知詢徐景通徐景遷徐景遂徐景達
南唐
烈祖朝
宋齊丘張延翰張居詠李建勛徐玠李景遂
元宗朝
宋齊丘張居詠徐玠周宗李建勛李景遂徐景運馮延巳杜昌業常夢錫孫晟鍾謨嚴續游簡言殷崇義李弘冀李從嘉
後主朝
嚴續游簡言殷崇義
南漢
高祖朝
趙光裔楊洞潛李殷衡倪曙劉濬趙損王定保王翷
殤帝朝
趙光裔楊洞潛劉濬劉弘昌
中宗朝
劉濬王翷劉弘昌劉弘杲陳偓黃瓊芝盧膺
後主朝
陳延壽李托鍾允章龔澄樞
閩
惠宗朝
王延稟王繼鵬李敏
康宗朝
王延羲葉翹王倓
景宗朝
李敏李真王亞澄楊沂豐余廷英李仁遇李光准
福王朝
王繼昌潘承祐
楚
馬賨馬存高郁呂師周廖偃姚彥章許德勛
吳越
武肅王朝
錢元瓘杜建徽
文穆王朝
杜建徽曹仲達沈崧皮光業陸仁章仰仁詮許明錢弘佐
忠獻王朝
曹仲達皮光業仰仁詮林鼎郭師從元德昭吳程錢弘倧
忠遜王朝
元德昭吳程錢弘俶
忠懿王朝
元德昭錢弘億吳程裴堅吳延福鮑修讓沈虎子崔仁冀錢惟濬
太祖朝
宰相六人范質王溥魏仁浦趙普薛居正沈義倫
太宗朝
宰相九人趙普薛居正沈義倫盧多遜宋琪李昉呂蒙正張齊賢呂端
真宗朝
宰相十二人呂蒙正張齊賢呂端李沆向敏中畢士安寇準王旦王欽若丁謂李迪馮拯
仁宗朝
宰相二十三人王欽若范仲淹丁謂馮拯王曾李迪張知白張士遜呂夷簡王隨陳堯佐章得象晏殊杜衍賈昌朝陳執中文彥博宋庠龐籍梁適劉沆富弼韓琦曾公亮
英宗朝
宰相二人韓琦曾公亮
神宗朝
宰相九人富弼韓琦曾公亮陳旭(陳升之)王安石韓絳吳充王珪蔡確
哲宗朝
宰相十一人司馬光文彥博王珪蔡確韓縝呂公著呂大防範純仁劉摯蘇頌章惇
徽宗朝
宰相十三人章惇韓忠彥曾布蔡京趙挺之何執中張商英鄭居中劉正夫余深王黼李邦彥白時中
欽宗朝
宰相七人李邦彥白時中張邦昌吳敏徐處仁唐恪何㮚
高宗朝
宰相十五人李綱黃潛善汪伯彥朱勝非呂頤浩杜充范宗尹趙鼎張浚秦檜万俟卨沈該湯思退陳康伯朱倬
孝宗朝
宰相十八人張浚湯思退陳康伯朱倬史浩洪适葉顒魏杞蔣芾陳俊卿虞允文梁克家曾懷葉衡趙雄王淮周必大留正
光宗朝
宰相三人周必大留正葛邲
寧宗朝
宰相九人留正趙汝愚余端禮京鏜謝深甫陳自強韓侂胄錢象祖史彌遠
理宗朝
宰相十六人史彌遠鄭清之喬行簡崔與之李宗勉史嵩之范鍾杜范游佀趙葵謝方叔吳潛董槐程元鳳丁大全賈似道
度宗朝
宰相五人賈似道程元鳳葉夢鼎江萬里馬廷鸞
恭帝朝
宰相七人賈似道王爚章鑒陳宜中留夢炎吳堅文天祥
端宗朝
宰相三人陳宜中李庭芝文天祥
幼帝朝
宰相二人文天祥陸秀夫:負幼帝跳海的丞相
太祖朝
耶律歐里思耶律蘇蕭轄剌(蕭實魯)蕭敵魯蕭阿古只轄得里蕭霞的只里古康默記韓知古韓延徽
太宗朝
韓知古韓延徽劉居言涅里袞鶻離底蕭酷古只蕭僧隱崔窮古王郁耶律牒蠟解領趙延壽馮道
世宗朝
韓延徽趙延壽頹昱剌只撒古魯
穆宗朝
韓延徽阿不底蕭塔剌葛蕭眉古得蕭海瓈耶律婁國耶律敵祿耶律壽遠蕭干蕭排押耶律沙
景宗朝
蕭思溫蕭干耶律沙耶律撻烈室昉盧俊
聖宗朝
韓德讓蕭干耶律沙(安寧)蕭排押解領室昉盧俊蕭道寧孫楨耶律善補(耶律瑤升)蕭繼先耶律奴瓜邢抱貞蕭寧劉晟(劉慎行)蕭高八耶律吾剌葛大康乂耶律滌洌耶律合葛張儉郭襲趙延煦劉延構韓匡嗣劉京宗范蕭普古蕭朴蕭僧隱蕭惠蕭弘義蕭紹宗耶律迷離己耶律章瓦耶律碩老耶律喜羅耶律控溫蕭孝穆蕭孝忠耶律弘古耶律弘古蕭浞卜呂德懋
興宗朝
蕭孝穆蕭孝忠蕭孝先蕭孝友耶律弘古耶律查葛蕭浞卜呂德懋楊皙杜防韓紹榮楊佶韓知白蕭塔烈(塔阿葛)蕭惠耶律貼不蕭撒八蕭革蕭阿剌蕭虛烈
道宗朝
蕭孝友蕭惠蕭阿剌蕭虛烈蕭德(蕭唐古)蕭阿速蕭圖古辭蕭九哥蕭術哲蕭兀古匿蕭惟信蕭余里也蕭撻不也蕭何葛蕭袍里蕭兀納杜防姚景行吳湛楊績趙徽張孝傑梁穎王績王荊趙廷睦竇景庸耶律塗孛特耶律陳留耶律蘂奴耶律燕哥耶律頗德耶律巢哥耶律王九耶律鐸魯斡耶律斡特剌
天祚帝朝
張琳耶律儼耶律淳耶律斡特剌蕭兀納蕭常哥蕭樂古蕭乙薛蕭德恭李處溫
宣宗朝
李處溫左企弓
太祖朝
吳乞買完顏撒改習不失完顏阿離合懣阿徒罕左企弓時立愛完顏斜也完顏昱劉彥宗粘罕
太宗朝
粘罕完顏斜也時立愛劉彥宗完顏謾都訶鐵驪突離剌韓企先完顏亶完顏宗幹完顏宗磐
熙宗朝
兀朮韓企先蕭仲恭完顏希尹完顏宗磐完顏宗雋完顏宗固完顏宗賢完顏宗本完顏亮完顏勖完顏秉德
海陵王朝
完顏勖完顏秉德完顏宗賢完顏宗本唐括辯大㚖劉筈耨怨溫都思忠完顏充完顏烏帶完顏昂張浩仆散思恭蔡松年蕭裕蕭玉
世宗朝
蕭玉仆散忠義完顏晏完顏宗憲完顏守道完顏璟完顏襄完顏思敬紇石烈良弼紇石烈志寧徒單克寧唐括安禮石琚李石烏古論元忠李通移剌元宜完顏宗尹張汝霖
章宗朝
完顏襄張汝霖徒單克寧夾谷清臣夾谷衡完顏宗寧完顏宗浩完顏守貞完顏匡仆散端烏林荅願斡特剌張萬公徒單鎰仆散揆孫鐸孫即康
衛紹王朝
完顏匡仆散端徒單鎰仆散揆孫鐸孫即康獨吉千家奴
宣宗朝
仆散端徒單鎰徒單公弼高汝勵完顏承暉完顏守純術虎高琪紇石烈執中侯摯抹然盡忠胥鼎
哀宗朝
完顏守純高汝勵胥鼎把胡魯完顏合達完顏白撒完顏仲德完顏賽不
張浦張元野利仁榮野利旺榮沒藏訛龐梁乙埋任得敬斡道沖
太祖朝
木華黎失吉忽禿忽
拖雷朝(監國)
失吉忽禿忽
太宗朝
耶律楚材鎮海粘合重山
乃馬真后朝(稱制)
耶律楚材楊惟中
定宗朝
楊惟中鎮海
海迷失后朝(稱制)
鎮海野里知吉帶
憲宗朝
忙哥撒兒孛羅合
世祖朝
劉秉忠王文統廉希憲禡禡不花忽魯不花史天澤耶律鑄線真塔察兒忽都察兒安童伯顏瓮吉剌䚟孛羅和禮霍孫阿合馬桑哥完澤
成宗朝
完澤哈喇哈孫答剌海阿忽台
武宗朝
阿剌不花乞台普濟三寶奴脫兒赤顏忽魯忽答答剌海塔思不花脫脫
仁宗朝
帖可阿撒罕鐵木迭兒伯忽曲出阿散禿忽魯伯答沙
英宗朝
鐵木迭兒朵帯拜住
泰定朝
伯忽朵帯按塔出伯顏察兒禿忽魯旭邁傑塔失帖木兒倒剌沙伯答沙
天順朝
倒剌沙答失鐵木兒
文宗天歷朝
燕鐵木兒別不花帖木兒不花
明宗朝
燕鐵木兒躍里帖木兒帖木兒不花
文宗至順朝
伯答沙燕鐵木兒伯顏
寧宗朝
燕鐵木兒伯顏撒迪闊里吉思
惠宗朝(順帝朝)
燕鐵木兒伯顏撒敦唐其勢燕不鄰定住完者帖木兒鐵木兒不花鐵木兒塔識朵兒只塔失海牙探馬赤馬扎兒台伯撒里脫脫別兒怯不花阿魯圖汪家奴眾家奴哈麻紐的該搠思監賀惟一(太平)太不花老章沙藍答里孛羅帖木兒禿堅帖木兒帖里帖木兒王保保也速失列門慶童
昭宗朝
王保保(擴廓帖木兒)
天元朝
失烈門
主條目:明朝中書省和明朝首輔列表
(明太祖於洪武十三年廢中書省,宰相幾乎無實權)
洪武朝
徐達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
建文朝
齊泰黃子澄方孝孺
永樂朝
黃淮胡廣解縉金幼孜胡儼楊榮楊士奇
洪熙朝
楊士奇楊榮黃淮金幼孜
宣德朝
楊士奇楊榮黃淮金幼孜楊溥陳山張瑛權謹
正統朝
楊士奇楊榮楊溥馬愉曹鼐陳循苗衷高谷張益
景泰朝
于謙石亨陳循高谷王文江淵王一寧蕭鎡商輅苗衷彭時俞綱
天順朝
徐有貞許彬薛瑄李賢呂原岳正彭時陳文
成化朝
李賢陳文彭時呂原商輅劉定之萬安劉珝劉吉彭華尹直
弘治朝
劉吉徐溥劉健丘濬李東陽謝遷
正德朝
劉健謝遷李東陽焦芳王鏊楊廷和劉宇曹元梁儲劉忠費宏楊一清靳貴蔣冕毛紀
嘉靖朝
楊廷和蔣冕毛紀費宏張璁賈詠楊一清謝遷翟鑾方獻夫夏言顧鼎臣嚴嵩許贊張治呂本徐階袁煒
隆慶朝
徐階李春芳郭朴高拱陳以勤張居正趙貞吉殷士儋高儀呂調陽
萬曆朝
張居正:明朝最有實權的首輔
呂調陽張四維馬自強申時行潘晟余有丁許國王錫爵王家屏趙志皋張位陳於陛沈一貫沈鯉朱賡于慎行李廷機葉向高方從哲吳道南
泰昌朝
方從哲葉向高劉一燝沈紘韓爌史繼偕何宗彥朱國祚
天啟朝
葉向高劉一燝沈紘韓爌史繼偕何宗彥朱國祚孫如游孫承宗顧秉謙朱國禎朱延禧魏廣微周如磐黃立極丁紹軾馮銓施鳳來張瑞圖李國𣚴
崇禎朝
施鳳來張瑞圖李國𣚴來宗道楊景辰周道登錢龍錫李標劉鴻訓成基命周延儒何如寵錢象坤溫體仁孫承宗文震孟吳宗達鄭以偉徐光啟錢士升何吾騶王應熊張至發黃士俊孔貞運林焊賀逢聖劉宇亮傅冠薛國觀程國祥楊嗣昌方逢年蔡國用范復粹姚明恭張四知魏照乘謝升陳演魏藻德黃景昉吳甡李建泰方岳貢范景文丘瑜
弘光朝
史可法馬士英高弘圖姜曰廣王鐸蔣德璟謝升王應熊蔡奕琛阮大鋮朱大典
隆武朝
姜曰廣蔣德璟傅冠黃士俊吳甡黃道周蘇觀生陳洪謐林欲楫朱繼祚黃鳴駿何楷葉廷桂李先春呂大器徐人龍鄭三俊陳子壯陳奇瑜顧錫疇王錫袞曾櫻何騰蛟楊廷麟林增志熊開元路振飛何吾騶黃景昉
紹武朝
蘇觀生何吾騶顧元鏡王應華曾道唯
魯王朝
張國維宋之普方逢年朱大典田仰謝三賓章正宸熊汝霖孫嘉績劉中藻馬思理朱繼祚錢肅樂沈宸荃劉沂春李長祥
永曆朝
朱大典熊開元蘇觀生蔣德璟傅冠何吾騶顧錫疇王應熊李新曾櫻路振飛楊廷麟黃士俊黃景昉朱繼祚黃鳴駿張肯堂吳春枝郭維經方端士劉麟長丁魁楚瞿式耜李永茂何騰蛟呂大器陳子壯文安之吳炳嚴起恆周鼎瀚唐誠王化澄晏日曙堵胤錫章曠李若星姜曰廣朱天麟郭都賢周堪賡朱由𣡊郭之奇楊畏知楊鼎和吳貞毓楊鴻張佐辰扶綱雷躍龍馬吉翔張煌言
主條目:清朝大學士列表
天命朝
五大臣:何和禮額亦都費英東安費揚古扈爾漢
四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
崇德朝
范文程剛林希福鮑承先
順治朝
多爾袞為攝政王,濟爾哈朗為輔政王
范文程剛林希福寧完我馮銓謝升洪承疇祁充格李建泰宋權陳泰雅泰陳名夏額色黑陳之遴圖海成克鞏張端劉正宗呂宮金之俊蔣赫德王永吉黨崇雅傅以漸巴哈納車克胡世安衛周祚李霨
康熙朝
康熙皇帝親政前,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四輔政大臣
圖海成克鞏金之俊蔣赫德巴哈納車克衛周祚李霨覺羅伊圖蘇納海孫廷銓巴泰魏裔介班布爾善對喀納杜立德索額圖馮溥莫洛熊賜履納蘭明珠勒德洪王熙黃機吳正治宋德宜余國柱李之芳梁清標伊桑阿阿蘭泰徐元文張玉書李天馥吳琠馬齊佛倫張英席哈納陳廷敬李光地溫達蕭永藻嵩祝王掞王頊齡
雍正朝
大學士:馬齊王掞王頊齡白潢富寧安張鵬翮高其位朱軾田從典張廷玉遜柱馬爾賽蔣廷錫陳元龍尹泰鄂爾泰嵇曾筠邁柱查郎阿
軍機大臣:怡親王胤祥張廷玉馬爾賽蔣廷錫鄂爾泰哈元生馬蘭泰福彭訥親班第
乾隆朝
大學士:朱軾張廷玉尹泰鄂爾泰嵇曾筠邁柱查郎阿徐本福敏趙國麟陳世倌史貽直慶復訥親高斌來保傅恆張允隨黃廷桂蔣溥劉統勛梁詩正楊廷璋楊應琚陳宏謀阿爾泰劉綸高晉溫福舒赫德于敏中李侍堯阿桂三寶程景伊英廉嵇璜蔡新伍彌泰梁國治和珅王傑福康安孫士毅
軍機大臣:鄂爾泰張廷玉訥親班第索柱豐盛額海望莽鵠立納延泰徐本傅恆汪由敦高斌蔣溥陳大受舒赫德來保尹繼善劉綸兆惠劉統勛覺羅雅爾哈善阿蘭泰阿里袞裘曰修夢麟三泰富德于敏中阿桂福隆安索琳溫福豐升額桂林慶桂福康安袁守侗梁國治阿思哈和珅(乾隆皇帝時代的權相、寵臣,以巨貪而聞名)明亮李侍堯董誥福長安王傑孫士毅松筠檯布
嘉慶朝
大學士:阿桂和珅王傑孫士毅董誥劉墉蘇凌阿保寧慶桂朱珪祿康費淳勒保戴衢亨劉權之松筠曹振鏞托津明亮章煦戴均元
軍機大臣:阿桂和珅王傑福長安董誥檯布沈初傅森戴衢亨吳熊光那彥成成親王永瑆慶桂成德劉權之德瑛英和托津方維甸盧蔭溥松筠勒保桂芳章煦戴均元和瑛文孚
道光朝
大學士:曹振鏞托津明亮戴均元伯麟長齡孫玉庭蔣攸銛盧蔭溥富俊潘世恩文孚阮元穆彰阿琦善王鼎寶興卓秉恬耆英
軍機大臣:曹振鏞黃鉞英和盧蔭溥文孚松筠長齡玉麟王鼎蔣攸銛穆彰阿潘世恩趙盛奎賽尚阿奎照文慶隆文何汝霖祁雋藻陳孚恩季芝昌
咸豐朝
大學士:潘世恩穆彰阿卓秉恬耆英祁雋藻賽尚阿裕誠訥爾經額賈楨葉名琛文慶彭蘊章桂良柏葰翁心存瑞麟官文周祖培
軍機大臣:祁雋藻賽尚阿何汝霖季芝昌穆蔭舒興阿彭蘊章邵燦麟魁恭親王奕訢瑞麟杜翰文慶柏葰匡源文祥焦祐瀛
同治朝
大學士:賈楨桂良瑞麟官文周祖培倭仁曾國藩朱鳳標瑞常文祥李鴻章單懋謙
軍機大臣:恭親王奕訢桂良沈兆霖寶鋆曹毓瑛文祥李棠階李鴻藻胡家玉汪元方沈桂芬
光緒朝
大學士:
李鴻章:北洋艦隊的創立者,辛丑條約、馬關條約等條約的簽訂者
文祥左宗棠寶鋆英桂載齡全慶靈桂額勒和布文煜閻敬銘恩承張之萬福錕麟書昆岡徐桐榮祿王文韶孫家鼐崇禮敬信裕德世續那桐張之洞
軍機大臣:恭親王奕訢文祥寶鋆沈桂芬李鴻藻景廉王文韶左宗棠翁同龢潘祖蔭禮親王世鐸額勒和布閻敬銘張之萬孫毓汶許庚身徐用儀剛毅錢應溥廖壽恆裕祿榮祿啟秀趙舒翹端郡王載漪鹿傳霖瞿鴻禨慶親王奕劻榮慶徐世昌鐵良世續林紹年醇親王載灃張之洞袁世凱
宣統朝
大學士:孫家鼐世續那桐張之洞陸潤庠鹿傳霖徐世昌
軍機大臣:慶親王奕劻世續張之洞那桐鹿傳霖戴鴻慈吳郁生毓朗徐世昌
內閣總理大臣:
慶親王奕劻
袁世凱:清末內閣總理大臣,北洋軍閥領袖,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