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唐代王昌齡詩作

《出塞》是唐朝詩人王昌齡創作的一組七言絕句。

第一首詩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

這首詩體現出了詩人對家國的愛重和維護、對戰爭勝利的渴望與期盼以及對良將的信心。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

第徠二首詩描寫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剛剛結束時的情景,寥寥數筆,生動地描繪了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勝利者的驕傲神態。全詩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鍊明快。

作品原文


出塞
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其二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乾。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1.但使:只要。
2.“龍城飛將”,指奇襲龍城的西漢名將衛青,後來更多的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人。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
3.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4.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5.度:越過。
6.陰山:昆崙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中國北方的屏障。
7.還:回來
8.騮馬:黑鬣黑尾巴的紅馬,駿馬的一種。新:剛剛。
9.沙場:指戰場。
10.震:響。

白話譯文

其一
徠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里徵人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讓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其二
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寶馬出戰,戰鬥結束后戰場上只剩下凄涼的月色。
城頭上的戰鼓還在曠野里震蕩迴響,將軍刀匣里的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幹。

創作背景


全詩雄渾豁達,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對《出塞》的評價歷來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
《出塞》是樂府舊題。秦時明月漢時關所對應的其實有一句歌詞:孩子,這是你的家。秦漢以來的邊塞,秦漢以來守衛邊塞的軍人,他們所守的是中原輝煌的文明,是我們共同的家。離家萬里,不是個人的小家,是從邊塞開始,是無故人,多胡語的異地,是傳統的化外之地,天下之外的地方。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長安是東方文明的千年古都,世界的中心,唐天子是天可汗,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在這時如果不是追憶秦漢時的艱難,寫唐的胡馬南下,簡直是杞人憂天。所以,很大程度上,沒有人認識到盛世中的危險因素。同時,中國傳統文人乃至兵家對戰爭都不是嚮往或鼓勵的。這裡尤其要注意的是萬里所指,是從邊塞到遠方的戰爭之地的距離,並不是邊塞到軍人故鄉的距離(這一點極為重要,同時又沒有被重視和強調)。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其一
這是一首慨嘆千古邊塞變遷,沒有永久的和平,思念傳說中的名將威名的邊塞詩。
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緻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裡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這裡的歷史感,包含著正義性,是對邊塞護衛漢文明的功績的讚美。
同時這句詩也是最美最耐人尋味的詩句,它的妙處得從詩題說起。此詩題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樂府詩。樂府詩是要譜成樂章、廣泛傳唱的,為入譜傳唱的需要,詩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見慣用的詞語。王昌齡這首詩也不例外。你看這開頭一句中的“明月”和“關”兩個詞,正是有關邊塞的樂府詩里很常見的詞語。《樂府詩集。橫吹曲辭》里不是就有《關山月》嗎?《樂府解題》說:“關山月,傷離別也。”無論徵人思家,思婦懷遠,往往都離不了這“關”和“月”兩個字。“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徐陵《關山月》),“關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關山月》),“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盧思道《從軍行》),“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例子舉不勝舉。看清這一點之後,你就明白這句詩的新鮮奇妙之處,就是在“明月”和“關”兩個詞之前增加了“秦”、“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以“秦”、“漢”兩代來濃縮整個歷史時段,凝練概括出“秦時明月漢時關”一句,表明自古至今明月始終映照關城,可以想象詩人眼中的關城是雄偉莊嚴強悍永恆的。這樣從千年以前、萬里之外下筆,自然形成一種雄渾蒼茫的獨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評詩慣用的詞語來說,就是“發興高遠”,使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築關備胡,漢代在關內外與胡人發生一系列戰爭的悠久歷史自然聯繫起來。引出了下面的胡馬,胡馬是邊塞存在的原因,而邊塞的雄壯,一是有強盛的朝廷,二是有為國守邊的將士。
“萬里長徵人未還”,襲自隋代盧思道《從軍行》中的“塞外徵人殊未還”,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這裡明顯詩人是在場景之中的,他在邊塞,未還之人距他萬里。這在歷史上是少見的。“人未還”,固然可能未來之時人得還,但也有可能是人再不得還。如果理解為人不還故鄉,則在詩句中丟了萬里之外的戰場,加了離故鄉萬里的邊關,至少從戰爭形勢而言,出塞萬里遠征和邊關去家萬里,前者是一個強國走向世界,另一個恐怕是一個大而弱的帝國在走向末路。明顯無論從氣質還是從必要元素而言,這裡的萬里長征都是從邊塞遠出萬里的征戰。詩題為出塞,全詩之中,也唯有這一句,是站在邊城的詩人想象萬里遠征的將士,頭一句是邊關,后兩句飛將在龍城的威懾力令胡馬不南下,戰場仍然是在邊關。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在句式和意思上都本自初唐崔浞《大漠行》中的“但使將軍能百戰,不須天子築長城”,不過在使用的語彙上有所改變。直接抒發了邊防士卒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只要有衛青那樣的名將,敵人的馬隊就不會度過陰山。這兩句承襲了之前的雄壯,其實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如果龍城沒有飛將守衛,說不得胡馬就要越過陰山南下中原。盛唐之時,怎麼可能?其實沒幾年就可能了。十個讀此詩之人,至少一半以上,沒有讀成“若使龍城失飛將,陰山胡馬動地來”。但就字面意思,這兩句的意思是存在的。而且從詩人的語境,這失飛將恐怕主要是朝廷用人不當。
讓我們再回到通常這首詩給人的感受:“萬里長徵人未還”,不論是守邊,是遠征,或是別的戰事,有戰爭,就不免犧牲,人去了,就帶走了留下的人的思念,這思念的苦是無奈的,無論是否可以避免,但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總是有未還的軍人,某個家族的子弟,某個孩子的父親,某人女子的良人;悲劇的根源是北方胡人,弓馬強橫,搶掠傷害。隨著首句“秦”、“漢”這兩個時間限定詞的出現,即使是想象著萬里之外的戰場,秦漢以來的邊塞仍然是最重要的,依託著龍城邊塞的是神化了的民族象徵。這句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寫足了這邊塞的強悍和久遠,也足以統攝全篇。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表現的內容是厚重和複雜的。既有對遠徵士卒的濃厚同情,對朝廷好大喜功和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家國的榮譽和戰爭的正義性,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並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緻的描繪,他是在歷史的角度找到堅實的立足點,襯托出當時的好大喜功不合理、不能持久。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複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首詩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鍊明快。
詩歌之美,詩歌語言之美,往往就表現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說,就表現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確切最關鍵的地方。而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體現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
其二
這首詩描寫了一驚心動魄的戰鬥剛剛結束的情景。棗紅馬剛剛裝上白玉裝飾的馬鞍,戰士就騎著它出發了。戰鬥結束的時候天已經很晚,戰場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頭上催戰的鼓聲仍在曠野上回蕩,刀鞘里的鋼刀血跡未乾。詩人用寥寥數筆,就把將士們的英武氣概,勝利者的神態生動地描繪出來。
驊騮駿馬,是再好不過的馬了,還要給它配上再美不過的白玉鞍橋,可以想見這馬上騎手的威風。這英武的騎士是手持“金刀”(即金錯刀)奮戰沙場的。這騎士披一身月色,頂凜冽寒風,鏖戰而歸。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煙塵滾滾的沙場,那咚咚的進擊鼓聲還響徹耳畔。這風度軒昂、勇武不凡、充滿自信的騎士,就是詩人心目中唐軍將官的形象,也是詩人矢志抗敵、無時無刻不意欲拼搏戰場的心靈寫照。“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乾。”這實在是一個堅定的愛國者從耿耿赤心發出的雄壯的吶喊,也分明寄寓著詩人的殷切希望。
這首詩抒寫自信、進取、開拓為特徵的傳統尚武精神,風格剛健、清新。詩人描寫戰爭的勝利,不在於字面,而在於構成一種氣氛。詩歌選取戰鬥生活的一個片段,以“騮馬”“沙場”“鐵鼓”“金刀”等戰爭意象串成一系列戰鬥生活的畫面,戰鬥的激烈與戰場的肅殺盡在其中。詩頭“新跨”一詞將戰士風風火火、迎接戰鬥的激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而詩尾以“血未乾”這樣一幅看似血腥的場景描寫戰士的內心——熱血並未因為戰鬥的結束而冷卻。這種激烈肅殺的氣氛,生動地表現出戰士的颯爽英姿和激昂振奮的風貌。
作者在這首詩中抓住戰鬥剛剛結束的場面加以描寫,塑造了一個英姿颯爽、勇猛善戰的將軍形象,熱情地歌頌了將士們為國殺敵立功的勇敢精神。
詩人描寫勝利,不在於字面,而在於構成一種氣氛。把戰士的颯爽英姿,激昂振奮的風貌寫了出來。

作品評價


1.《升庵詩話》:此詩可入神品。“秦時明月”四字,橫空盤硬語也。人所難解。李中溪侍御嘗問余,余曰:揚子云賦,欃槍為闉,明月為堠。此詩借用其字,而用意深矣。蓋言秦時雖遠征而未設關,但在明月之地,猶有行役不逾時之意;漢則設關而戍守之,徵人無有還期矣,所賴飛將御邊而已。雖然,亦異乎守在四夷之世矣。
1.《批點唐音》:慘淡可傷。音律雖柔。終是盛唐骨格。
2.《唐詩絕句類選》:“秦時明月”一首,用修、於鱗謂為唐絕第一,愚謂王之渙《涼州詞》神骨聲調當為伯仲,青蓮“洞庭西望”氣概相敵。第李詩作於淪落,其氣沉鬱;少伯代邊帥自負語,其神氣飄爽耳。
3.《唐詩直解》:慘淡可傷。結句出人意表,盛唐氣骨。
4.王世貞《藝苑卮言》:於鱗言唐人絕句當以此壓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極工妙才。既而思之:若落意解、當別有所取;若以有意無意、可解不可解間求之,不免此詩第一耳。
5.《藝圃擷余》:於鱗選唐七言絕句,取王龍標“秦時明月漢時關”為第一,以語人,多不服。於鱗意止擊節“秦時明月”四字耳。必欲壓卷,還當於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渙“黃河遠上”二詩求之。
6.《詩藪》:“秦時明月”在少伯自為常調,用修以諸家不選,故《唐絕增奇》首錄之。所謂前人遺珠,茲則掇拾。於鱗不察而和之,非定論也。
7.《唐音癸簽》:王少伯七絕宮同閨怨,盡多詣極之作,若邊同“秦時明月”一絕,發端句雖奇,而後勁尚屬中駟,於鱗遽取壓卷,尚須商榷。
8.《唐詩摘鈔》:中晚唐絕句涉議論便不佳、此詩亦涉議論,而未嘗不佳。此何以故?風度勝故,氣味勝故。
9.《此木軒論詩彙編》:好在第二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不可通。“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令人起長城之嘆。詩人之詞凡百,皆不忍盡、不敢盡、只有此一節尤不盡者,此《春秋》繼詩之旨也。如不信者、試遍覓唐人詩讀之。
10.《網師園唐詩箋》:悲壯渾成,應推絕唱。
11.《峴佣說詩》:“秦時明月”一首,“黃河遠上”一首,“天山雪后”一首,皆邊塞名作,意態雄健,音節高亮,情思悱惻,令人百讀不厭也。

作者簡介


王昌齡
王昌齡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人,一說山西太原人。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 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之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
王昌齡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殷璠《河嶽英靈集》把他舉為體現“風骨”的代表,譽其詩為“中興高作”,選入的數量也為全集之冠。王昌齡的詩以三類題材居多,即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別。《全唐詩》對昌齡詩的評價是“緒密而思清”,他的七絕詩尤為出色,故被冠之以“七絕聖手”的名號。尤其是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脫,高昂向上,深受後人推崇。宋犖說:“詩至唐人,七言絕句盡善盡美⋯⋯太白、龍標,絕倫逸群。龍標更有‘詩天子’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