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襄州的結果 展開

襄州

古代地方行政區

東晉徠時,因雍州(今陝西一帶)人避難流入襄陽等地,為安置流民,孝武帝於太元十四年(公元389年)以襄陽為中心僑置雍州。

地理位置


襄州位於鄂西北,地處漢水中游,東臨棗陽,東南與宜城交界,西北接光華,南與襄陽城隔漢水相望,北與鄧州新野唐河接壤。
襄州
襄州

歷史沿革


南北朝時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劃出荊州的襄陽、南陽、順陽、新野、隨等五郡為僑置雍州的實土,州治在襄陽城內。南齊沿仍。梁朝時蕭祭以襄陽降西魏,西魏改稱襄州,置總管府。本縣屬襄州總管府襄陽郡。北周沿仍。
隋文帝時屬襄州,隋煬帝時屬襄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為州。貞觀初年置山南崐道,治所在襄陽城內,本縣屬山南道襄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屬山南東道(治所仍在襄陽城內)襄州(天寶時改州為郡,乾元時復稱襄州)。
五代時,屬山南道(實即山南東道)襄州。
北宋時,屬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屬京西南路襄陽府。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省鄧城,入襄陽”,本縣轄境遂擴展到漢水以北,仍屬襄陽府
恭帝改雍州為襄州,因州南襄水為名也。按襄陽去江陵陸道五百里,勢同輔車,無襄陽則江陵受敵。自東晉庾翼為荊州刺史,將事北伐,遂鎮襄陽,北接宛、洛,跨對樊、沔,為荊、郢之北門,代為重鎮。周置總管,隋置行台,皇家初亦置山南道行台,武德七年廢行台,置都督府。貞觀六年廢都督府,改為州。永貞〔元〕年升為大都督府。

州境所屬


州境:東西二百四十六里。南北三百六十七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二百五十里。北至東都八百二十五里。東至隨州三百五十里。南至江陵府四百七十里。西至房州陸路四百二十里,水路五百八十四里。
東南至郢州三百二十里。西北至均州三百六十里。
貢、賦:開元貢:火麻布,庫路真。賦:綿,絹。元和貢:麝香,綾紗,竹扇,橙子,柘木,弩材,漆器。
管縣七:襄陽,臨漢,南漳,義清,宜城,樂鄉,城。
襄陽縣,望。郭下。本漢舊縣也,屬南郡,在襄水之陽,故以為名。魏武帝平荊州,分南郡置襄陽郡,縣屬焉。后遂不改。
峴山,在縣東南九里。山東臨漢水,古今大路。羊祜鎮襄陽,與鄒潤甫共登此山,後人立碑,謂之墮淚碑,其銘文即蜀人李安所制。
萬山,一名漢皋山,在縣西十一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處,古諺曰“襄陽無西”,言其界促近。
檀溪,在縣西南。初,梁高祖鎮荊州,聞齊主崩,令蕭遙光等五人輔政,謂之“五貴”。嘆曰:“政出多門,亂其階矣!”陰懷平京師之意。潛造器械,多伐砍竹木,沈於檀溪,為舟裝之備。參軍呂僧珍獨悟其旨,亦私具櫓數百張。及義師起,乃取檀溪竹木,裝戰艦。諸將爭櫓,僧珍每船付二張,事克集。今溪已涸,非其舊矣。
州理中城,在縣東邊。一處,有土赤色。昔苻丕攻襄陽,朱序用道法,以硃砂熏之,至jin土色有異。西北角有夫人城,苻丕之攻也,朱序母深識兵勢,登城履行,知此處必偏受敵,令加修築。寇肆力來攻,果衄而退,因謂之夫人城。
劉琦台,縣東三里。琦與諸葛亮登台去梯言之所也。
諸葛亮宅,在縣西北二十里。
郁池,在縣南十四里。
臨漢縣,緊。南至州二十里。本漢鄧縣地,即古樊城,仲山甫之國也。西魏於此立安養縣,屬鄧城郡。周天和五年改屬襄州。天寶元年,改為臨漢縣。縣城南臨漢水,魏將軍曹仁據樊,蜀將關羽圍樊,使于禁龐德救之。會漢水暴漲,羽以舟師攻禁,禁遂降羽。德目不屈,羽殺之。
故鄧城,在縣東北二十二里。春秋鄧國也,桓七年鄧侯吾離來朝是也,楚文王滅之。
鄧塞故城,在縣東南二十二里。南臨宛水,阻一小山,號曰鄧塞。昔孫文台破黃祖於此山下。魏常於此裝治舟艦,以伐吳,陸士衡表稱“下江、漢之卒浮鄧塞之舟”,謂此也。
南漳縣,中。東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臨沮縣地,按臨沮縣,今在荊州當陽縣西北臨沮故城是也。後魏於此置重陽縣,隋改為南漳縣。
荊山,在縣西北八十里。三面險絕,惟東南一隅,才通人徑。
且山,〔且音祖。〕在縣東北一百八里。吳將朱然、諸葛瑾從且中乘山險道北出,且中去襄陽城一百五十里。按此是地名,非山,蓋以地山相近,因名。或雲司馬宣王鑿八壘山,開路於此停阻也。
襄水,出縣北一百一十里白石山。
義清縣,中。東北至州五十八里。本漢中廬縣地也,西魏於此置義清縣,后因之。
中廬故縣,在今縣北二十里。本春秋廬戎之國,秦時謂之伊廬,項羽亡將鍾離家在伊廬也。
長渠,在縣東南二十六里,派引蠻水。昔秦使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兩道爭灌鄢城,一道使沔北入,一道使沔南入,遂拔之。
宜城縣,上。北至州九十五里。本漢己卩音忌縣地也。城東臨漢江,古諺曰“己卩無東”,言其東逼漢江,其地短促也。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以胡人流寓者,立華山郡理之。後魏改為宜城。周改宜城為率道縣,屬武泉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襄陽。皇朝因之,天寶元年改為宜城縣。
漢水,在縣東九里。
故宜城,在縣南九里。本楚鄢縣,秦昭王使白起伐楚,引蠻水灌鄢城,拔之,遂取鄢,即此城也。至漢惠帝三年,改名宜城。
樂鄉縣,中下。東北至州二百二十里。本春秋時若阝國之城,在今縣北三十七里若阝國故城是也。在漢為若縣也,晉安帝於此置樂鄉縣,屬武寧郡。隋大業三年改屬竟陵郡,皇朝改屬襄州。
漢水,東去縣四十二里。
城縣,上。東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本春秋時國,《左傳》“伯綏來朝”,今縣北十五里故城是也。漢為筑陽縣,〔築,音逐。〕蕭何子封筑陽侯,即此也。隋開皇七年,改為城縣,屬襄州。
築水,在縣南一百二十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