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
隋朝第二代皇帝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0日)是隋朝的第二個皇帝也是最後一位皇帝,於604—618年在位,隋文帝楊堅次子,母文獻獨孤皇后。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
隋煬帝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營造並遷都洛陽,開創了萬國來朝的“大業盛世”,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開創科舉,又南平林邑、西吞吐谷渾,使隋朝達到極盛。
但他對人民奴役征斂十分苛重,濫用民力,使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巨大的工程和連年的戰爭使民生不堪重負,引發大規模的叛亂。在農民軍的打擊下,隋朝統治搖搖欲墜,618年隋煬帝在江都(今江蘇揚州)被部將縊殺,隋朝滅亡。
人物關係
楊廣
此後,楊廣也是屢建戰功:在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揚州總管,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亂;公元600年,北上擊敗突厥進犯。這些功勞是其他皇子所沒有的。
楊廣共兄弟五人,哥哥楊勇是長子,三皇子是楊俊,四皇子是楊秀,最後是五皇子楊諒。在隋文帝稱帝后,立楊勇為太子。楊廣因為自己的戰功在哥哥之上,又發現文帝對太子楊勇的行為很不滿,這使他漸漸有了取代哥哥的慾望。
為了實現做太子,以後做皇帝的夢想,楊廣將自己偽裝起來。而太子楊勇卻缺少楊廣那樣的心機。明明知道父親楊堅喜歡節儉,他偏偏要奢侈浪費;明明知道母親獨孤皇后痛恨男子寵幸眾多姬妾,他還要很張揚地尋歡作樂,不但如此,還冷落了母親精心為他挑選的妻子元氏。這使得父母都對他有怨氣,加上後來楊勇還過分地接受百官的朝賀,使楊堅更為不滿,這就為楊廣的奪太子位提供了好機會。
楊廣和楊勇正相反,知道父母都很節儉,他也很簡樸。在聽說父母要來時,他就讓其他的姬妾都躲藏起來,自己和正妻蕭氏一同到門口親自迎接,還讓年老、面貌一般的婦人穿著破舊衣服侍奉父母親。楊廣討得了父母的歡心,他還常給父母身邊的侍從們一些好處,送些禮物,這些人回去都說楊廣的好話,兩方面的作用使得楊堅夫妻越來越喜歡次子楊廣。
為了加快奪太子位的步伐,楊廣在一次進宮回來向母親告別時,很傷心地哭起來,母親問他為什麼,他說哥哥楊勇想謀害他。母親因為平時就對楊勇印象不好,聽楊廣這麼一說,不由更加氣憤。
楊素很受隋文帝楊堅的信任,為了說服楊素幫助自己,向楊堅提出廢除太子之事,楊廣讓宇文述先找楊素的弟弟楊約,因為楊約和哥哥楊素的關係非常密切。宇文述先是經常陪楊約賭博,而且故意輸給他很多的錢,藉機將楊廣的意圖告訴了他。楊約趕忙問怎麼辦,宇文述便請他說服哥哥楊素,順應皇上已經有的廢太子的意思,推薦楊廣繼任太子之位。楊素兄弟最終答應了楊廣的要求。在楊素的努力下,清除了支持楊勇的大臣,最後使楊堅下決心將楊勇廢為庶人,立楊廣為太子。
據《資治通鑒》載,在仁壽四年(604年)七月,隋文帝卧病在床,楊廣於是寫信給楊素,請教如何處理隋文帝後事和自己登基事宜。不料送信人誤將楊素的回信送至了隋文帝手上。隋文帝大怒,隨即宣楊廣入宮,要當面責問他。正在此時,宣華夫人陳氏也哭訴楊廣在她來途中意圖非禮她,使隋文帝頓悟,拍床大罵:“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誤我!”急忙命人傳大臣柳述、元岩草擬詔書,廢黜楊廣,重立楊勇為太子。楊廣得知后將柳述、元岩抓入獄,並讓右庶子張衡入隋文帝寢殿侍疾並將隋文帝周圍的侍從打發走。不久隋文帝便駕崩。
唐代人馬總在《通曆》中記載隋文帝被張衡“血濺屏風”,而趙毅在《大業略記》中記載隋文帝被張衡毒死。
不過初唐趙毅筆記《大業略記》記載容華夫人蔡氏為仁壽宮變女主角。楊廣“因色弒父”這種說法也被諸多近代史學家質疑,仁壽宮變也成為疑案。
楊廣繼位后,假傳隋文帝遺囑,逼迫楊勇自盡,將楊勇處死。還有親弟蜀王楊秀被他誣陷使用巫蠱詛咒隋文帝及幼弟漢王楊諒,被剝奪官爵貶為庶民軟禁於內侍省,后與諸子一起被軟禁,不得與妻子相見。
其弟漢王楊諒以討楊素為名,在并州起兵,楊廣派楊素鎮壓,楊諒降后被幽禁至死。此後不久,楊廣為翦除了對帝位的威脅,聽從雲定興建議,於大業三年(607年)3月4日,誅殺侄兒長寧王楊儼、又把剩餘的侄兒(楊勇諸子)安城王楊筠、安平王楊嶷、襄城王楊恪、高陽王楊該、建安王楊韶、潁川王楊煚、楊孝寶、楊孝范貶到嶺南,在路途中全部被處死。又處死了隋朝功臣宇文弼、賀若弼、高熲等人。
制度改革
楊廣即位后創建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科舉制,主要是進士科的建立,這為選拔下層優秀知識分子提供了極好的機會。第二是修訂了法律,主要是將隋文帝末年比較嚴酷的法律進行了改革。第三是興辦學校,訪求遺散的圖書,並加以保護。楊廣恢復了被楊堅廢除了的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還組織人編寫了《長洲玉鏡》四百卷,和《區宇圖志》一千二百卷,這對於保存我國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貢獻。
工程建設
隋朝運河
再一個工程就是大運河的開鑿。在修建洛陽的同一年,實際上已經開始了。隋煬帝先後開鑿疏浚了由黃河進入汴水,再由汴水進入淮河的通濟渠;還有從淮河進入長江的邗溝;從京口(現在江蘇的鎮江)到達餘杭(現在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達黃河,向北到達涿郡(現在的北京)的永濟渠。這些渠南北連通,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運河。大運河從北方的涿郡到達南方的餘杭,南北蜿蜒長達五千多里,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水運大動脈。
開發西域
隋煬帝向四處用兵擴張的野心從即位第一年就激發出來了。這年,北方的契丹族侵擾營州,被隋煬帝派出的將領韋雲起擊敗,這使楊廣用兵的信心倍增。兩年之後,楊廣開始大規模地開發經營西域。
隋煬帝為了開發經營西域,派兵做了統一的工作。如打敗了西突厥的處羅可汗,掃除一大障礙。擊敗吐谷渾,將其領地建成四郡,派遣官員治理,保證了和西域的暢通。
公元610年的正月,隋煬帝在洛陽用大演百戲來招待西域商人,前後達一個月之久。洛陽的店鋪都用帷帳裝飾,讓西域的商人們免費吃飯,免費住宿。隋煬帝賺取萬國盛況的名聲,用錢引誘西域各國商人和使者來朝賀,面子賺足了。其實,這就是中國古代典型的朝貢貿易,小國來朝拜,我得到高高在上的榮譽,然後給你豐厚的金銀珠寶賞賜。
征伐高麗
隋煬帝
在東邊,高麗是最強盛的臨國,西邊的邊境已經過了遼河,等於佔據了現在遼寧的部分地域。在隋文帝時期,高麗曾經侵擾過,文帝派兵討伐,高麗王懾於隋軍威,亦遣使謝罪,上表自稱“遼東糞土臣元”。隋文帝只好適時罷兵。
在公元607年,也就是隋煬帝即位的第三年,他巡遊到東突厥,在可汗的大帳碰巧遇上高麗使者。煬帝知道如果讓半獨立了幾百年的高句麗和突厥軍事聯合,那就是對中原是一種潛在的威脅。還有,煬帝同時想讓高麗王高元到隋朝朝見,結果高麗王懾于軍威不敢答應,於是就有借口出兵高麗。
在公元612年,經過準備的第一次征伐高麗正式開始,第一次征討高麗,諸軍士兵士氣皆盛。一路破高麗城四五十餘座,但是後來由於渡過遼河圍攻遼東城,久攻不下。由海路進攻的海軍,進攻至平壤,一路皆勝,進入城市後由於放鬆了警惕,被伏兵奇襲,只得撤兵,半路上又遇到了高麗軍隊的伏擊,結果大敗而歸。據載三十多萬人的隊伍,最後僅有二三千人返回。第一次征伐失敗。
第二年,隋煬帝親征高麗,這次就在遼東城準備攻破時,後方卻出現了楊素兒子楊玄感的反叛,洛陽被重兵圍攻。隋煬帝聽到消息消息大驚,趕忙退兵救援洛陽。軍事物資、營帳燈物都丟棄在了前線上。第二次被迫撤兵。
613年,又發動了第三次對高麗的戰爭。這次在平壤附近,隋水軍大敗高麗軍,右驍衛大將軍來護兒在畢奢城大敗高麗軍,並乘勝向平壤進發。高麗王高元大為恐懼,遣使請降,並將去年叛隋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隋煬帝許之,遂班師回朝。
隋煬帝下江南
隋煬帝從京城浩浩蕩蕩的南下江南。其意義巨大,江南分裂中國已經有幾百年了,一個中原的皇帝下江南,一個剛把江南歸於自己的統治之下不久的王朝,為表示對江南的統治與重視進行巡遊何過之有?三游江都是凝聚中華的英明之舉。總比有些名君花大量資財到泰山爬山慶祝功自己的偉業要好。大運河兩岸的無數的人民可以親眼觀看到浩大的場面,看到我中華國威,人們自然歡喜。隋煬帝此舉何止是個人尋歡作樂,而是與民同樂。隋煬帝充分的顯示了國威、凝聚了中華。
楊廣年年出巡,曾三游揚州,兩巡塞北,一遊河右,三至涿郡,還在長安、洛陽間頻繁往還。每次出遊都大造離宮。仁壽四年(604年)十一月,他為了開掘長塹拱衛洛陽,調發今山西、河南幾十萬農民;次年營建東都洛陽,每月役使丁男多達兩百萬人;自大業元年(604年)至大業六年(610年),開發各段運河,先後調發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諸郡的農民和士兵三百多萬人;大業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內蒙古托克托西南)以東修長城,兩次調發丁男一百二十萬,役死者過半。總計十餘年間被徵發擾動的農民不下一千萬人次,平均每戶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
楊廣為滿足其驕奢淫逸的生活,在各地大修宮殿苑囿、離宮別館。其中著名的有顯仁宮、江都宮、臨江宮、晉陽宮、西苑等。西苑在洛陽之西,周圍二百餘里,苑內有人工湖,周圍十餘里,湖內有山,堂殿樓觀,布置奇巧,窮極華麗。隋煬帝常在月夜帶宮女數千人騎馬游西苑,令宮女在馬上演奏《清夜遊》曲,弦歌達旦。煬帝游江都時,率領諸王、百官、后妃、宮女等一、二十萬人,船隊長達二百餘里,所經州縣,五百里內都要貢獻食物,揮霍浪費的情況十分嚴重。
大業七年(611年),王薄率領民眾在長白山(今山東章丘東北)起義,隋末民變終於爆發。劉霸道、孫祖安、張金稱、竇建德等紛紛率領農民百姓起義,農民起義軍力量迅速發展而日益壯大起來。大業九年(613年),農民起義不僅遍及山東、河北等地,而且發展到全國範圍。在大業九年上半年,平原、靈武、濟北、濟陰、北海等地均爆發農民起義,迅速高漲起來的農民起義給隋朝統治階級以沉重打擊。同年六月,楊玄感於黎陽起兵反抗楊廣,隋朝大軍從遼東撤回,向楊玄感展開攻擊,楊玄感的起兵很快失敗了,楊玄感自殺。隋朝殘酷鎮壓農民起義,擊敗盧明月、張金稱、高士達、劉元進,坑殺農民起義軍。而翟讓瓦崗寨、竇建德、杜伏威、林仕弘等農民起義軍則屢次擊敗隋朝大軍,發展壯大。楊廣想用血腥屠殺的恐怖政策恐嚇人民,反而使更多的人民參加到農民起義軍中去,“所在蜂起”,“官軍不能討,以至隋亡”。農民起義發展為全國規模。楊廣妄圖遏止起義力量發展,下令各地郡縣、驛亭、村塢築城堡,將民眾遷往城堡中居住,於近處種田,以圖控制。他不願正視農民起義蓬勃發展的現實,身邊的佞臣也不以實情相告,謊稱造反的農民“漸少”。
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楊廣從東都去江都。次年四月,李密率領的瓦崗軍逼圍東都,並向各郡縣發布檄文,曆數楊廣十大罪狀。
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淵在晉陽起兵,同年十一月攻入長安,擁立楊侑為皇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
楊廣在江都卻越發荒淫昏亂,命王世充挑選江淮民間美女充實後宮,每日酒色取樂;又引鏡自照,預感末日將到,銳意盡失的楊廣晚年常引鏡自照,對蕭后和臣下說:“好頭頸,誰當斫之!”
楊廣晚年,既沒有像陳後主那樣做個長城公,也沒有把帶在身邊的毒藥派上用場。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楊廣見天下大亂,已心灰意冷,無心回北方,命修治丹陽宮(今南京),準備遷居那裡。從駕的都是關中衛士,他們懷念家鄉,紛紛逃歸。這時,虎賁郎將元禮等,與直閣裴虔通共謀,利用衛士們思念家鄉的怨恨情緒,推宇文述的兒子宇文化及為首,發動兵變,楊廣聞變,倉皇換裝,逃入西閣。被叛軍裴虔通、元禮、馬文舉等逮獲,楊廣欲飲毒酒自盡,叛軍不許,遂命令狐行達將其縊弒,時年五十歲。楊廣造成的大亂,是華夏人口銳減到兩百餘萬戶。
這個雄心勃勃的帝王,死後連個像樣的棺材也沒有用上,由蕭后和宮人拆床板做了一個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宮的流珠堂下。后陳棱集眾縞素,為楊廣發喪,備儀衛,改葬於吳公台下,衰杖送喪,慟感行路。
楊廣遇弒的消息傳到洛陽,洛陽群臣擁立楊廣之孫越王楊侗為帝,史稱皇泰主,楊侗追謚楊廣為明皇帝,廟號世祖,農民軍領袖竇建德追謚楊廣為閔皇帝,同年,李淵逼迫傀儡楊侑禪讓,建立唐朝,追謚楊廣為煬皇帝。不久,洛陽權臣王世充逼迫楊侗禪讓,隋朝正式滅亡。
唐朝平定江南后,於貞觀五年(631年),以帝禮改葬於雷塘。
改革官制
隋煬帝改官制,增設殿內省,與之前已有的尚書省、門下省、內史省、秘書省共同成為五省。隋煬帝還增置謁者、司隸二台。分太府寺為少府監。改內侍省為長秋監,國子學為國子監,將作寺為將作監,並都水監,總為五監。改左右衛為左右翊衛,左右備身為左右騎衛。左右武衛依舊名。改領軍為左右屯衛,加置左右御。改左右武候為左右候衛。是為十二衛。又改領左右府為左右備身府,左右監門依舊名,共同組成十六府。
大業律
大業三年(607年),楊廣頒《大業律》。楊廣修訂了法律,主要是對隋文帝末年比較嚴酷的法律進行了改革。“煬帝即位,以高祖禁網深刻,又敕修律令,除十惡之條。凡五百條,為十八篇。五刑之內,降從輕典者,二百餘條。詔施行之,謂之《大業律》。”
後來楊廣對外征討、對內窮奢極欲,賦稅征斂繁多。有關部門都按照時限脅迫百姓,只求能完成任務,刑法典章都被遠遠拋棄,賄賂公行,窮困百姓無處申訴,只能聚集成為盜賊。楊廣就改為制定嚴厲的刑罰,詔令天下盜竊罪以上,不論罪行輕重,不必等待上報朝廷,都處斬。百姓轉而相互聚集,攻打城邑,誅殺懲罰也沒能禁止。楊廣因為盜賊不能平息,就更加施行酷爛的刑罰。大業九年,又詔令做盜賊者沒收其家眷與財產入官。從此各路盜賊大規模興起,各郡縣的官長又作威作福,對人的生殺任意而為。到楊玄感造反,楊廣誅殺他,株連到九族。其中尤為嚴重的是,施行車裂、頭懸掛示眾的刑罰。還有凌遲處死、並且用箭去射,命令公卿以下臣僚碎割其肉而食。百姓怨恨嘆息,天下大亂。
遷都洛陽
漢魏洛陽已經不適合作為都城了,於是楊廣另選地質,重新營建洛陽,展開了大規模的營建洛陽的工程。
當初,楊廣登邙山,觀伊闕,說:“這不是龍門嗎,自古為什麼不在這裡建都城?”僕射蘇威回答說:“自古非不只,只是等待陛下。”楊廣非常高興,於是討論在此建都。仁壽四年,楊廣詔令楊素、宇文愷營建東京,大業二年,新都城建成,於是移居。其宮城北據邙山,南直伊闕之口,洛水穿過都城,有河漢之象,東邊距離舊城一十八里。
楊廣時期修的東京沒有外城,只有短垣。後世武則天時期才建造了外城。
楊廣遷都洛陽一事,並非完全出於荒淫逸樂,而是當時的政治、經濟形勢決定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吐谷渾征
吐谷渾汗國是在青海、河西一帶的國家。始祖是遼西鮮卑慕容涉歸的庶長子慕容吐谷渾,吐谷渾與慕容廆不和,率眾西遷,最後在青海一帶定居。吐谷渾於329年建汗國,典章制度類同晉制,風俗與柔然、突厥相似。大業四年(608年)隋臣裴矩指使高車襲擊吐谷渾,吐谷渾向隋朝請求援軍。楊廣乘機出兵,於隔年滅吐谷渾,步薩缽可汗逃亡。此戰開拓疆域數千里,範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崑崙山脈,隋廷設置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但是,同一年,楊廣派伏順去管理,卻不能到達而返回。隨後,吐谷渾返回故地,並進攻隋朝河右,隋朝無力防禦。隨著這次征伐,隋朝長安諸縣及西北諸郡,都要轉輸塞外,每歲鉅億萬計;經途險遠並且遭遇寇盜抄掠,凡是人畜死亡沒有到達的人,郡縣都會征破其家。因此百姓失業,隋朝西半部先窮困了。
征林邑
大業元年(605年),劉方征林邑,擊敗林邑王,到達馬援銅柱。隋朝沒有在林邑建立統治,就返回了。班師后,林邑王商菩跋摩遂在比景、海陰、林邑三郡故地復國。此戰隋軍死者十之四、五,主帥劉方也病死於班師途中。
征契丹,大宴突厥
大業元年(605年),隋將韋雲起率突厥兵大敗契丹,韋雲起揚言借道去柳城(今遼寧朝陽南)與高句麗交易,率軍入其境,契丹人未加防備。韋雲起率軍進至距契丹大營50里處,突然發起進攻,大敗契丹軍,俘虜其男女4萬餘人。大業二年(606年),東突厥啟民可汗入朝時,楊廣招集全國樂人招待他。隔年楊廣到榆林,令宇文愷作大帳,邀請啟民可汗及契丹、奚、霫族族長參加大宴並看散樂,隋煬帝還贈送大量絲織品。
然而隋朝後期突厥崛起,大業十一年(615年),突厥始畢可汗率軍將隋煬帝包圍在雁門。隋煬帝造成隋末大亂,突厥崛起空前強大,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屬於突厥,隋朝中原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也臣服於突厥,被納入突厥的勢力範圍。突厥達到“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強盛程度。
征流求
楊廣於大業三年(607年)和大業四年(608年)兩度派朱寬前往流求,務求“慰撫”該國,但流求不從。大業六年(610年)又派陳棱、張鎮州率兵萬人前往攻打流求,擊殺其主渴刺兜,俘男女一萬人,立即返回,隋朝沒有在琉球建立過統治。在隋軍征戰期間,流求人曾到隋軍當中,進行貿易活動。
三征高句麗
高句麗地跨鴨綠江兩岸,位於今中國遼寧東部、吉林中部和朝鮮北部。遼寧東部、吉林中部古稱遼東,很早即入中國版圖,后被高句麗佔據。開皇十八年(598年),高句麗又攻隋的遼西。楊堅派大軍三十萬攻高句麗,后因士卒多病,高句麗亦遣使謝罪,遂罷兵。
楊廣即位后,又三次大舉進攻高句麗。大業八年(612年),隋煬帝第一次進攻高句麗。徵調士卒一百一十三萬餘,陸軍集中於涿郡(今北京),水軍集中於東萊(今山東萊州)。另調民夫二百萬,以運送衣甲、糧食等。造海船的民工日夜站在水中,皮膚潰爛,腰以下生蛆,死者甚眾。
高句麗堅守各座城池,隋軍無法攻下,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率領江、淮水軍,戰艦綿延數百里,走海路進攻。來護兒選拔精甲四萬,到達平壤城外,中埋伏而慘敗,士卒逃回的不過數千人。開戰前,楊廣下令隋將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關作戰決定,必須先向他報告后再聽從命令。這使得隋軍在戰場上很被動。隋將在做每個決定的時候都要先派人馳報遠在後方的隋煬帝,這就延誤了軍情。高句麗的軍隊也因此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重整和反擊。就這樣5個月過去了,楊廣沒拿下遼東城。三十萬五千隋朝陸軍渡遼攻高句麗,也遭到慘敗,逃回的只有二千七百人,資儲器械巨萬計,也丟失殆盡。
隋軍雖曾攻至平壤附近,最後卻大敗而還。大業九年(613年),第二次進攻高句麗。正當雙方相持不下時,禮部尚書楊玄感起兵叛隋,隋煬帝倉皇撤軍。大業十年(614年),第三次進攻高句麗。隋煬帝因國內農民起義已成燎原之勢而不敢久戰,高句麗也疲於戰爭而遣使請降,楊廣就此撤軍。
進攻高句麗的戰爭,先後動用人力數百萬,徵調財物無數,大量士兵、民夫死於戰場和勞役,由於農村中極度缺乏勞力和耕畜,大量土地荒蕪,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人民難以生活下去,引發了大規模隋末農民起義。
隋代所開的運河其實大部分是利用自然河道、或是疏浚前代留下的運河。楊廣所開鑿的運河其實是利用之前眾多王朝開鑿留下的舊河道,加以疏浚。
隋朝大運河
楊廣下令調征河南、淮北諸郡人民百多萬人修通濟渠,西段自洛陽西苑引谷水、洛水循陽渠故道,東段走汴渠故道入淮水,他還徵發淮南民工十多萬人修東漢陳登所開的邗溝直道,自山陽至楊子入長江,渠寬四十步,兩旁皆築工整平坦的御道,夾種楊柳。從長安到江都,修建離宮四十多座。接著,他派人到江南造龍舟和雜船數萬艘。而後,楊廣又下命疏浚漢代屯氏河、大河故瀆與曹操所開白溝為永濟渠,疏浚春秋吳運河、秦丹徒水道、南朝運河為江南河,后統名為隋朝大運河。
在楊廣以前,如曹操、鄧艾、桓溫、劉裕,對河淮交通,均常施力,隋煬帝以後,如唐如宋,亦須時常浚汴,始能利用,充其量,隋煬帝不過加工較完滿之一員,其過度推崇者,一方面由昧於水利之歷史,別方面則根於事經創作便可享成之依賴心理。
楊堅曾於開皇四年(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仁壽四年(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隨著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日益發展,修鑿的局部運河,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溝通南北水道已經成為社會經濟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大業元年(604年),隋煬帝即位第一年就修陽渠故道、汴渠故道為通濟渠,同年修東漢陳登所開的邗溝直道,大業四年(608年),又徵發河北民工百萬疏浚漢代屯氏河、大河故瀆與曹操所開白溝為永濟渠,大業六年(610年)疏浚春秋吳運河、秦丹徒水道、南朝運河為江南河。至此,開鑿大運河的工程基本完成。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前後用了六年的時間。隋煬帝先後開鑿疏浚了由黃河進入汴水,再由汴水進入淮河的通濟渠;還有從淮河進入長江的邗溝;從京口(現代江蘇鎮江)到達會稽(現代浙江紹興)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達黃河,向北到達涿郡(現代的北京)的永濟渠。這些渠南北連通,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運河。大運河從北方的涿郡到達南方的餘杭,南北蜿蜒長達五千多里。隋朝大運河以會稽、洛陽、涿郡為三點,江南河、邗溝、通濟渠、永濟渠四段,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連接起來。南宋時期,隨著政治中心南移,通濟渠(汴河)、永濟渠的漕運地位逐步減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運河河床逐漸淤塞斷流。元、明、清時期,朝廷再修大運河的時候,將河道直接取直,由北京直通杭紹,不再繞道洛陽。
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展,江都、餘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榮起來。當時運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大運河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都起了促進作用。
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至會稽,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長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東南沿海和華北大平原上,經過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北京七個省市,通達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中國的歷史上產生過巨大的作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後世元朝開鑿京杭大運河。京紹大運河的大部分河道不是隋朝大運河的河道。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科舉爭議
科舉,萌發於南北朝,真正成型於唐朝。
隨著門閥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無法繼續下去。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
大業二年(606年),楊廣增設進士科。當時秀才試方略、進士試時務策、明經試經術,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分科選才制度。當時以明經最為高級,進士試居次。當時選士制度只稱為秀才科,與唐之科舉有一定區別。
楊廣始建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大影響極其深遠的大事。那時的進士科以考政論文章為主,選擇“文才秀美”的人才。《通典》說楊廣優先考慮的是個人的品質而不是文才。煬帝時還增加了科舉錄取人數。至大業三年(607年),考試科目已經有了十科。這標誌著科舉制度的產生。大業三年(607年),楊廣詔令:“文武有職事者,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臀力驃壯十科舉人。”大業五年(609年),楊廣又下詔:“諸郡學業該通,才藝優洽,臀力驃壯,超群等倫,在官勤奮,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御,四科舉人。”
但對於隋朝是否開創進士科,是否開創科舉,歷來有爭議,薛登、楊綰、杜佑、劉肅等那一再明確說“煬帝始建進士科”,陳直根據1902年洛陽出土《隋北地太守陳思道墓誌》,認為進士科始於大業元年。
根據隋文帝、隋煬帝的詔書,隋朝仍然是讓五品以上官員推薦人,沒有允許平民“投牒自進”參加,並不具備科舉的本質與主要特點,反而在實質上仍然是察舉制,在實質上與漢朝的察舉制一樣。
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投牒自進”和考試黜落法雖然在南北朝後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現卻在唐朝。隋代儘管廢除了九品中正制,但實行的實質卻仍然是察舉制,具體見研究過科舉制的歷史學家何忠禮的《科舉制起源辨析———兼論進士科首創於唐》、金錚的《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
俞大綱對隋置進士科一條頗有疑義,他說:“若謂察舉對策之法,已為完形之考試製度,則當上溯兩漢為權輿,若謂朝廷,開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試,始可謂完形之考試製度,則當以唐為始,不可謂肇基於隋,確定於唐矣。”提出士人“投牒自試”是科舉制度起源的主要標誌這一極有價值的見解。唐長孺提出了與俞大綱相似的看法,他認為唐代科舉制度的重要特點在於是否“准許懷牒自試”,而南北朝後期,已出現士人“懷牒自試”的個例,反映了當時科舉制度正在萌芽之中。
何忠禮提出,考察整個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這樣三個特點:“第一,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應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第二,‘一切以程文為去留’,換言之,舉人及第或黜落必須通過嚴格的考校才能決定,第三,以進士科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試。”並通過多方面的論證,認為上述特點中的“投牒自進”和考試黜落法雖然在南北朝後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現卻在唐代,隋代儘管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實行的仍然是察舉制。
藏書事業
楊在江南任揚州總管時就網羅學者來整理典籍,到他即帝位的近二十年間,共成書一百三十部,一萬七千多卷。楊廣還組織人編寫了《長洲玉鏡》四百卷,和《區宇圖志》一千二百卷,這對於保存中國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貢獻。
楊廣使隋時的中國已經具備了總括全國各地方的總結性地方志。隋煬帝詔命天下諸郡繪製各地風俗物產地圖,編撰《諸郡物產土俗記》131卷、《區宇圖志》129卷、《諸州圖經集》100卷。楊廣下令編撰的上述地方志書,規模宏大,既是承前啟後的總結性著作,也是編撰全國性方誌圖經的開端,影響深遠。“今於大隋聖世,圖書屢出。”
裴矩在奉敕去張掖,管理西域商人交市時,搜集了有關西域的山川、風俗等資料,撰成《西域圖記》,書中有地圖,有記述,還有穿著民族服裝的各族人的彩繪圖,是地理學名著。“依其本國服飾儀形,王及庶人,各顯容止,即丹青模寫,為《西域圖記》,共成三卷,合四十四國。仍別造地圖,窮其要害。”
楊廣不僅興辦學校,還訪求遺散的圖書,並加以保護。《封氏聞見記》記載:“煬帝限寫五十副本,分為三品,於東都觀文殿東西廊屋,列以貯之。”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歷代最多的,大興城和洛陽建有大藏書殿,而最終的成果則是規模宏大的秘書省,在洛陽藏有珍本,藏書總數達37萬餘卷。為了讓兩京的宮、省、官府使用,楊廣下令建造藏有節錄本的觀文殿。隋朝藏書最多時有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可大部份圖書毀於戰火。
尊崇儒教
楊廣崇敬儒教與孔子,於大業五年(609年)下詔曰:“先師尼父,聖德在躬,誕發天縱之姿,憲章文武之道;命世膺期,蘊茲素王。而頹山之嘆,忽逾於千祀;盛德之美,不在於百代。永惟懿範,宜有優崇。可立孔子後為紹聖侯,有司求其苗裔,錄以申上。”
楊廣在對外交往上,主張眾國臣服的朝貢體制。各藩屬國奉隋朝為宗主國,定期朝貢,各國和平相處。如果有國家不願意臣服,必要時隋朝會採取戰爭的手段威服之。如果有國家侵犯另一國,隋朝為了維護朝貢體制會幫助弱國擊敗強國。如果各國臣服隋朝,隋朝也給予優惠回饋。在這樣外交理念下出現萬邦來朝的恢弘局面,然而楊廣過度誇耀,浪費不少人力與物力。隋朝後期,突厥空前強大,周邊各國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都臣屬於突厥。
西域各國
大業五年(609年),楊廣親率大軍從京都長安(今西安)浩浩蕩蕩的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斗拔谷北上,六月丙午(十一日),楊廣到達張掖。在楊廣將要西巡時,命裴矩去遊說高昌王曲伯雅以及伊吾的吐屯設等,以厚利引誘他們,召他們的使者入朝。壬子(十七日),楊廣到達燕支山,曲伯雅、吐屯設以及西域二十七國的使者都在道路東側見楊廣。都讓他們佩戴金玉,身著錦衣,焚香奏樂,歌舞喧噪。楊廣又命令武威、張掖的士女盛裝修飾,衣服、車馬不鮮明的,由郡縣監督徵收。丙辰(二十一日),楊廣到觀風行殿,大規模地陳列儀仗、禮儀,帶著高昌王伯雅和伊吾的吐屯設上殿宴飲,其餘的蠻夷使臣在殿下陪宴的共有二十多個國家。楊廣命人奏九部樂,以及魚龍戲來娛樂,對各國來使賞賜不等。戊午(二十三日),下詔大赦天下。在楊廣西巡過程中,伊吾的吐屯設獻一千里地,楊廣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但是,除了極短暫的控制最小的、最東邊的河源郡以外,其他幾個郡沒有被隋朝控制。隋煬帝派伏順去管理餘眾,才到西平,就不能前進到達,不得不返回了,而附近設的幾個郡竟然沒反應。不久,吐谷渾返回故地,並且進攻隋朝河右,隋朝郡縣卻防禦不了。
楊廣派左光祿大夫梁默、右翊衛將軍李瓊等人率軍追擊伏允,都失敗了,被伏允殺死。楊廣的車駕向東返回,路經大斗拔谷,山路狹窄險要,隊伍只能魚貫通行。風雪使天色昏暗,文武官員飢餓、濕冷。都深夜了還未到達宿營地,士兵凍死太半(三分之二),馬驢死亡十分之八、九;後宮的妃嬪、公主有的都走散了,和軍士們混雜在一起宿于山間。九月,楊廣車駕進入西京長安。冬季,十一月,丙子(十三日),楊廣又到東都洛陽。隋朝從西京各縣以及西北各郡,都輾轉輸送財物到塞外,每年以鉅萬億計,路途遙遠險阻,或遇上強盜搶劫,凡人畜死亡不能到達目的地的,郡縣都要征斂的百姓家業破產。因此百姓失去生計,隋朝西半部先貧困起來。
大業六年正月,楊廣因為諸蕃酋長都彙集在洛陽,丁丑(十五日),在端門街舉行盛大的百戲表演。戲場周圍長五千步,演奏樂器的人有一萬八千人,樂聲幾十里以外都能聽到,從黃昏至清晨,燈火照亮了天地,至月未才結束。耗費巨萬,從此每年都是這樣。諸蕃請求到豐都市場進行交易,楊廣允許了。他先下令整修裝飾店鋪,屋檐式樣要劃一,設置盛大的帷帳,珍稀貨物擺滿店堂,人們要服飾華麗,連賣菜人也要用龍鬚席鋪地。胡客有經過酒食店的,命令店主都要邀請入座,酒足飯飽之後,不取酬償,並誆騙他們說:“中國富饒,酒食照例不要錢。”胡人都驚嘆。他們中聰明的人有些發覺,看到用絲綢纏樹,就問:“中國也有窮人,衣不蔽體,為什麼不把這些絲綢給他們(做衣服),卻用來纏樹呢?”市上的人慚愧得無言以對。
新羅
新羅於開皇十四年(594年)遣使入隋,隋封其王真平為“高祖拜真平為上開府、樂浪郡公、新羅王”。到大業年間亦常遣使入隋。
倭國
倭國(即日本,時為飛鳥時代)曾多次派使臣來華通好,開皇二十年(600年)就帶沙門(即僧侶)數十人來隋朝學佛法。大業三年(607年),大和推古天皇派遣隋使小野妹子向楊廣遞交國書,自稱“日出天子”,稱隋煬帝為“日沒天子”,引得楊廣勃然大怒。次年小野妹子再次使隋,國書改為“東天皇敬白西皇帝”以緩和雙方關係。楊廣在大業四年(608年)也派裴世清回訪日。
赤土國
楊廣派常駿、王君政等出使赤土國(今馬來半島克拉地峽一帶)。大業四年(608年),常駿等帶著絲織物五千段送給赤土國國王瞿曇利富多塞。他從南海郡(廣東廣州市)出航到赤土國。國王也遣兒子那邪迦隨常駿等來中國,楊廣賜那邪迦官位和物品。
佛教
楊廣篤好佛教,他先為晉王時,曾迎請名僧智顗為授菩薩戒,並尊稱智顗為智者。即位后,他在大業元年(605年)為隋文帝造西禪定寺,又在高陽造隆聖寺,在并州造弘善寺,在揚州造慧日道場,在長安造清禪、日嚴、香台等寺,又舍九宮為九寺,並在泰陵、庄陵二處造寺。又曾在洛陽設無遮大會,度男女一百二十人為僧尼。並曾令天下州郡行道千日,總度千僧,親制願文,自稱菩薩戒弟子。傳稱他一代所度僧尼共一萬六千二百人。又鑄刻新像三千八百五十軀,修治舊像十萬零一千軀,裝補的故經及繕寫的新經,共六百十二藏。煬帝還在洛陽的上林園內創設翻經館,羅致譯人,四事供給,繼續開展譯經事業。
道教
楊廣對於道教並無堅定而深刻的信仰(這與他崇信佛教不同),他關注道教,一是他欲藉助於道教為其政權效力,他想方設法拉攏延攬高道,給予其較高的政治地位,又調解緩和道佛關係,使道教不至於在政治上特別地感到壓抑,然而他對道教的利用最終是失敗的,道教中人積極參加了隋末改朝換代的政治活動,為其政權的崩潰作了大量的輿論宣傳。二是大業中期,所謂天下承平日久之時,為他崇重道術的高峰期,他藉助於道教方術填補荒唐無恥的私生活,把道士作為宮廷的點綴品,任用道士作齋醮科儀為其祈福。但對於道教文化事業的建設特別是道經的搜集整理,他還是作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楊廣是隋唐兩代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他的詩風廣闊,既有千軍萬馬出征時的雄偉,又能描寫夕陽下長江寧靜的江景;在他帝王生涯的最後,彷佛意識到自己帝王運盡,詩風轉變為寂寥多感,主以抒情詩為主。
楊廣少好學,喜歡詩文。其文初學庾信。為晉王時,召引陳朝舊官、才學之士柳鈇、虞世南等100餘人,“以師友處之”,於是愛好梁陳宮體。由於他曾親歷塞上,遠征遼東,故詩中描寫的自然景物和戎馬生活,也有其實踐基礎。他的詩歌融合了帝王的豪雄氣概與詩人的細膩情懷,融合了北方詩人的貞剛質樸與南方詩人的清綺纖麗,從而具有了帝王霸氣和文士秀氣的雙重特點。儘管他的詩歌有的比較粗糙,有的還有宮體輕艷之嫌,但總的來說,他的詩歌反映了他所處的時代風貌,展現了他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負。他在推動詩歌格律化,開拓詩歌新氣,,融合南北詩風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的詩及其詩風對後世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隋煬帝手跡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
豈合小子智,先聖之所營。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詎敢憚焦思,高枕於上京。北河見武節,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
千乘万旗動,飲馬長城窟。秋昏塞外雲,霧暗關山月。
緣嚴驛馬上,乘空烽火發。借問長城侯,單於入朝謁。
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
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
這是隋煬帝在這次西巡所做的《飲馬長城窟行》,成為千古名篇。“通首氣體強大,頗有魏武之風。”後代文人對他詩篇的評價極高。“混一南北,煬帝之才,實高群下。”,“隋煬起敝,風骨凝然。隋煬從華得素,譬諸紅艷叢中,清標自出。隋煬帝一洗頹風,力標本素。古道於此復存。”
楊廣愛好文學藝術,曾命臣下將禁中秘閣之書,抄錄副本,分為三等,藏於洛陽觀文殿的東西廂書庫中,又在殿後另築二台,聚藏魏以來的書法名畫。
其文初學庾信。為晉王時,召引陳朝舊官、才學之士柳、虞世南等100餘人,“以師友處之”(《北史·柳傳》),於是愛好梁陳宮體。《隋書·文學傳序》稱:“煬帝初習藝文,有非輕側之論。暨乎即位,一變其風。”今存其詩多為樂府歌辭,內容或為應酬贈賜,或寫聲色游娛,顯然沾染齊梁之風。但他也有顯示帝王之尊的雅體,“雖意在驕淫,而詞無浮蕩”,如《飲馬長城窟行示從征群臣》及《白馬篇》2首。清代沈德潛認為這類作品“氣體自闊大,而骨力未能振起”,“比陳後主勝之”(《古詩源》)。由於他曾親歷塞上,遠征遼東,故詩中描寫的自然景物和戎馬生活,也有其實踐基礎。他又有精工的詩句,如“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回”(《春江花月夜》),明代胡應麟以為“絕是唐律”(《詩藪·內編》),對初唐近體發展有一定影響。
《隋書·經籍志》著錄《煬帝集》55卷,《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事迹見《隋書》本紀。
楊廣詩文在中國文學、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亡國之君,多被毀譽。他“好學,善屬文”,並寫得一手好詩。其中較有名的有《春江花月夜》二首。
楊廣開汴渠時曾作《水調歌》,流傳千古。
凡讀過詩文的人,幾乎都知曉唐代張若虛寫有名篇《春江花月夜》,但少有人知道楊廣在張若虛之前早就寫有《春江花月夜》。這詩題原為陳後主所創,但原詞早已失傳。楊廣曾以此題作曲。據文獻記載,他在宮中製作了許多新聲樂府,“辭極淫綺”,“哀音斷絕”。但他自己的創作並非像某些文獻所載“詞無淫蕩”,而是“並存雅體,歸於典制”(《隋書·文學傳序》)。其中許多頗有些剛健的佳句,多數詩作都很講究對仗和聲韻和諧。並不濃艷,而是雅味正聲。且看他的《春江花月夜》其一: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四句兩聯,特有貫珠之妙。這是本題現存最早的兩首之一。
其後才有唐朝張若虛的同題詩《春江花月夜》。但張若虛是擬題作詩,已非原有曲調。如果把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與楊廣的《春江花月夜》相比,可清楚地看出其描寫春江花月夜景是受到本篇啟示的。
從楊廣的《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出其詩歌風格是麗而不艷,柔而不淫,有正言之風,雅語之氣。從他的現存另一首《夏日臨江》亦可看出此風。
夏潭蔭修竹,高岸坐長楓。
日落滄江靜,雲散遠山空。
鷺飛林外白,蓮開水上紅。
逍遙有餘興,悵望情不終。
張溥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隋煬帝集》中云:“陳隋文哀,帝王有作,與眾同波”。南朝至隋,帝王詩中不作王霸之語,而與民間詩人同一風格,確是一種良好的風氣。楊廣詩風功不可沒。
皇后 | 蕭皇后 |
妃嬪 | 蕭貴嬪 陳氏(廣德公主,陳後主第四女,母高昭儀) 楊美人 王氏(李淵外甥女,是否為同安公主與王裕的女兒,已無法考證) 崔氏(隋東郡公崔君綽女) 尹氏 張氏 周氏 |
子 | 元德太子楊昭(母蕭皇后,早薨,留有三個兒子,燕王楊倓、越王楊侗、隋恭帝楊侑。) 齊王楊暕(母蕭皇后,遺腹子楊政道,孫楊崇禮,曾孫楊慎名,楊慎矜,楊慎餘。) 趙王楊杲(母蕭嬪) 一子早夭 |
女 | 南陽公主(宇文士及妻,宇文化及叛變后,士及曾求公主再為夫妻,公主不許,出家為尼) 皇女楊氏(是否冊為公主不詳,唐太宗妃,三子李恪,六子李愔生母) |
楊廣好奇花異石,曾三下江南搜尋。並派人將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種植在西苑中。后攜眾嬪妃、太監、宮去西苑遊玩,登上玉鳳樓,看到牡丹盛開,大家十分開心。但有一妃喟然嘆曰:“牡丹為花中之王,顏色雖好,可惜樓高,只能俯瞰,看不清楚,辜負了這國色天香!”楊廣聽了,即命花師來見他命令花師栽12棵高株牡丹,要和樓台一般齊,每株著花至少3色,違命者斬。眾花師嚇壞了,連連叩頭求饒,楊廣遂命全國各地花師來洛,群策群力攻克難關。各地花師聞訊,都推舉當地技藝最高者前來洛陽。其中有個花師家住山東曹州,擅長牡丹栽培。他分析牡丹的生長規律、習性與特點,想到牡丹是可以嫁接的,就和其他花師一起搞試驗,選擇杏樹、桃樹、梨樹、桑樹、槐樹等樹種嫁接,但都失敗了。最後,他們把牡丹嫁接在高高的香椿樹上,結果成功了。牡丹昂然怒放,高過了樓台,楊廣看得清楚,不禁龍顏大悅,稱其為“樓台牡丹”。
楊廣論功行賞,要獎勵花師,不料一個宦官貪功,硬說這“樓台牡丹”是他領頭搞出來的,楊廣不明就裡,賞給這個宦官許多黃金和綢緞。山東花師氣憤極了,回家后發誓不再幹這一行,培育樓台牡丹之技術失傳,樓台牡丹隨之絕跡。
隋煬帝有個男寵名為柳抃,字顧言,河東人,又稱柳顧言、柳䛒。楊廣沒登基的時候,就和文士柳抃就結成了好友,登基之後,關係更鐵。只可惜大半夜把柳抃召進紫微城大內中總不妥當,楊廣只好“望梅止渴”,命人照柳抃的模樣做了一個木偶,裝上機關,木偶能坐能站還會磕頭。楊廣興緻來了,就和這個木偶月下對飲歡笑。
明代鄭學醇評價道:“麟閣曾聞盡世臣,柳䛒恩寵更無倫。內庭夜宴虛明月,不見詞人見偶人。”
楊廣下江南時,在龍舟選有1000名美女,讓她們穿上白衣,在船前拉縴。楊廣在船上觀賞時,看上了“殿腳女”吳絳仙,當即納為嬪妃。楊廣曾靠著門簾,對身邊大臣說:“古人言秀色若可餐,如絳仙,真可療飢矣!”
楊廣
《隋書》卷四帝紀第四
《資治通鑒·隋紀》
發現
隋煬帝陵
在已發掘的一座墓中,出土了銅製的銜環鋪首,以及金鑲玉腰帶,而表明墓主身份的鐵證則是墓誌,銘文清楚寫著“隋故煬帝墓誌”等字樣,表明墓主為隋煬帝楊廣。
這兩座墓的佔地面積分別只有二三十平方米,遠遠達不到帝陵所應有的規模和氣勢,更不符合楊廣好大喜功的個性,這主要與他的死因有關。公元618年,隋煬帝巡幸揚州期間,禁衛軍發動兵變,推舉重臣宇文化及為首領,並縊死了楊廣。墓誌銘文記載墓主去世時間為“大業十四年”,即公元618年,與史實相符。
2013年11月16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和中國考古學會在揚州組織召開揚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發掘成果論證會,中國考古界權威專家黃景略、徐光翼、王巍、趙輝、劉慶柱、信立祥、焦南峰、付清遠、王學榮等10餘人參加了論證會,專家一致確認,揚州曹庄隋唐墓葬為隋煬帝墓,是隋煬帝楊廣與蕭后最後的埋葬之地。
考證
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淵下令將隋煬帝陵遷到雷塘。公元648年,蕭皇后病死,唐太宗李世民命將其屍骨送至江都與隋煬帝合葬。正是根據上述史料,專家推測另一座墓的墓主應為蕭皇后。
此前公布的省級文保單位隋煬帝陵,位於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這種誤判之所以出現,在於唐代以後隋煬帝陵漸漸荒蕪,不為人知。清嘉慶年間,大學士阮元經考證認為,今槐二村的一處大土墩為隋煬帝陵,於是出資修復,並囑託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書寫墓碑。20世紀80年代以後,該處經過多次整修,成為揚州著名的旅遊景點。但此次考古發現,還原了歷史真相,確定了隋煬帝陵墓的真正所在。
隋煬帝
隋煬帝楊廣之功勞可比秦皇漢武,秦始皇修建長城抵禦匈奴,漢武帝北伐匈奴捍衛國家。而隋煬帝“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修通大運河,可謂之千古奇功!但是就這麼一個皇帝,為什麼飽受爭議,世人謂其千古暴君呢?因為中國自古就有一個帝王定論,就是,改朝換代時,必須讚揚開國君主為明君,給後世的帝王做楷模,就必須貶低亡國君主成昏君、暴君以警示後世帝王,要他們小心,不要重蹈亡國滅國的覆轍。而隋煬帝就不幸成為怎麼一個反面教材,所以就在隋書中處處進行貶低,以作警示。
第一類型:李唐。
唐朝作為取代隋王朝的朝代,它不可能說自己是造反,而是為了百姓被迫起的兵,所以必須進行抹黑、妖魔化隋朝的末代君主如何如何的暴政,如何如何的昏庸,如何如何的腐敗,以至於亡國,以證明唐朝其取代隋朝是順應天意民生,不是造反。
第二類型:歷代“正統”儒家史學觀。
由於中國有個定論叫做蓋棺定論,就是人死後一切定論就定型了,所以至唐開始妖魔化隋煬帝后,以後的歷代儒家學者幾乎全部是按照唐的理論進行評價,在他們眼裡,隋煬帝就是唐統治者所說的那樣,這就是儒家所倡導反對的對象,完全把隋煬帝給否定,給後世帝王作為警示,以證明隋煬帝就是因為暴政,昏庸,腐敗等等才導致的亡國,要他們不要重蹈覆轍。
第三類型:稗官野史。
作為官修國史,稗官是沒有權利參與修訂國史的,往往在民間搜刮一些刻意誇大的奇聞異事,道聽途說而自己修史。所以《大業略記》《通史》等等就出來了。
第四類型:民間演義小說。
市井小民,多為無知,很容易就跟著瞎起鬨,因為古代民間不像現在有那麼多娛樂可供消遣,就聽說書先生說故事,說書先生為往往會刻意的誇張放大,真的事,給說書先生能說成假的,假的事,他能說成真的。
第五類型:民間盛傳。
經過演義小說的進一步渲染,民間的百姓們就會相信,跟著人云亦云,接著聽風就是雨,無休止盡……
經過五步,就是一好人也會變成十惡不赦的壞人,而況是已經亡國的隋煬帝。
試問,如果沒有他四處征戰開疆擴土,萬邦諸國怎能來朝稱臣朝貢從而奠定中華天朝的地位?如果沒有他北修長城北伐突厥,唐初北疆怎能比較安定?如果沒有他三征高麗,唐初東北怎能相安無事?如果沒有他開通運河,宋的繁榮怎麼來?如果沒有他開創科舉,庶族子弟怎麼有機會位列人臣?如果……
隋煬帝是被大業給壓垮的皇帝,他為的不僅僅是他自己,他更是為了百姓,為了國家!即使是亡了國,也給後世留下了很多。他為什麼在十年裡壓縮了一百年的工程,我想是因為他還有更加宏偉的藍圖,他可能怕他有生之年不能全部完成,所以要加快實施,他想為後世留下財富,留下文化,留下真正的大隋精神!結果卻被大業給累垮了。
過了一千五百年,隋煬帝卻臭了一千五百年。民間的力量是可怕的,不過都是沒有文化跟著瞎起鬨的愚民!在他們眼裡隋煬帝幾乎沒有任何功績可言,幾乎全是敗績,一文不值。真是為隋煬帝感到不值。
《劍橋中國隋唐史》:“對這個歷史上稱為隋煬帝的人的性格刻劃是非常困難的,除了一些模糊的感覺外,人們不能期望在集中把他說成是古典‘末代昏君’的大量被竄改的歷史和傳奇後面,對此人的實際情況有更多的了解。歷史文獻把文帝的謹慎節儉與煬帝的放蕩揮霍進行對比,但從下面建設東都和完成運河體系這一節可以看出,這種鮮明的對比過分誇大了。民間文學把煬帝描繪成荒淫無度的人——以各種異想天開的方式沉迷於女色。但人們會發現,即使懷有敵意的修史者也不能掩蓋這一事實,即他的正妻,一個聰慧和有教養的婦女,從未遭到他的冷落而被宮內其他寵妃代替,她始終被尊重,而且顯然受到寵愛。隋煬帝畢竟是一位美好事物的鑒賞家、一位有成就的詩人和獨具風格的散文家,他可能有點像政治美學家,這種人的特點可用以下的語言來表達:的確,自欺欺人也許是一個規律,因為帶有強烈的藝術成分的政治個性具有一種炫耀性的想象力,它能使其個人的歷史具有戲劇性,並使一切現實服從野心勃勃的計劃。”
“儒家修史者對煬帝道義上的評價的確是苛刻的,因為他們把他描寫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在民間傳說、戲劇和故事中,他的形象被作者和觀眾的隨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人民生活在一個無節制地使用權力、有豪華宮殿和享有無限聲色之樂的世界中,只能產生這種感情上的共鳴。在中國的帝王中,他絕不是最壞的,從他當時的背景看,他並不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他很有才能,很適合鞏固他父親開創的偉業,而他在開始執政時也確有此雄心。”
紀錄片《大隋王朝》:“文質彬彬,威風凜凜。只道是并吞八荒,功蓋萬古;橫槊賦詩,笑傲前塵。卻不料,南征北戰竭民力,予雄予智失民心。眼看著,如畫江山都喪盡,好頭顱也與那詩歌肝膽分。只落得,一代英雄歸黃土,幾行煙柳掩孤墳。這才是,運河悠悠連今古,載舟覆舟俱凡人。”
“隋煬不幸為天子,安石可憐作相公。若使二人窮到老,一為名士一文雄。”
皮日休:“萬艘龍舸綠叢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餘里地無山。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汴河懷古二首》)
李世民:“隋煬帝承文帝餘業,海內殷阜,若能常處關中,豈有傾敗?遂不顧百姓,行幸無期,徑往江都,不納董純、崔象等諫諍,身戮國滅,為天下笑。”“隋煬帝纂祚之初,天下強盛,棄德窮兵,以取顛覆。頡利近者足為疆大,意既盈滿,禍亂斯及,喪其大業,為臣於朕。葉護可汗亦大強盛,自恃富貴,通使求婚,失道怙亂,奄至破滅。”
朱敬則:“彼煬帝者,聰明多智,廣學博聞,豈不知蛟龍失悖漁父足得為害?鯨鯢出水,螻蟻可以為災?忽乃棄崤函之奧區,違河洛之重阻。言賊者獲罪,敢諫者受刑,豈不是色醉其心,天奪其鑒?竄吳夷以避其地,虛宮闕以候聖人,蓋為大唐之驅除也。”
周曇:“拒諫勞兵作禍基,窮奢極武向戎夷。兆人疲弊不堪命,天下嗷嗷新主資。”
魏徵:“煬帝爰在弱齡,早有令聞,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於是矯情飾貌,肆厥奸回,故得獻后鍾心,文皇革慮,天方肇亂,遂登儲兩,踐峻極之崇基,承丕顯之休命。地廣三代,威振八紘,單於頓顙,越裳重譯。赤仄之泉,流溢於都內,紅腐之粟,委積於塞下。負其富強之資,思逞無厭之欲,狹殷周之制度,尚秦漢之規摹。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內懷險躁,外示凝簡,盛冠服以飾其奸,除諫官以掩其過。淫荒無度,法令滋章,教絕四維,刑參五虐,鋤誅骨肉,屠剿忠良,受賞者莫見其功,為戮者不知其罪。驕怒之兵屢動,土木之功不息。頻出朔方,三駕遼左,旌旗萬里,徵稅百端,猾吏侵漁,人不堪命。乃急令暴條以擾之,嚴刑峻法以臨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內騷然,無聊生矣。俄而玄感肇黎陽之亂,匈奴有雁門之圍,天子方棄中土,遠之揚越。姦宄乘釁。
隋煬帝楊廣,強弱相陵,關梁閉而不通,皇輿往而不反。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流離道路,轉死溝壑,十八九焉。於是相聚萑蒲,胃毛而起,大則跨州連郡,稱帝稱王,小則千百為群,攻城剽邑,流血成川澤,死人如亂麻,炊者不及析骸,食者不遑易子。茫茫九土,並為麋鹿之場,忄棄忄棄黔黎,俱充蛇豕之餌。四方萬里,簡書相續,猶謂鼠竊狗盜,不足為虞,上下相蒙,莫肯念亂,振蜉蝣之羽,窮長夜之樂。土崩魚爛,貫盈惡稔,普天之下,莫匪仇讎,左右之人,皆為敵國。終然不悟,同彼望夷,遂以萬乘之尊,死於一夫之手。億兆靡感恩之士,九牧無勤王之師。子弟同就誅夷,骸骨棄而莫掩,社稷顛隕,本枝殄絕,自肇有書契以迄於茲,宇宙崩離,生靈塗炭,喪身滅國,未有若斯之甚也。《書》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傳》曰:‘吉凶由人,祆不妄作。’又曰:‘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觀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徵矣!”
楊侗:“世祖明皇帝則天法地,混一華戎。東暨蟠木,西通細柳,前逾丹徼,后越幽都。日月之所臨,風雨之所至,圓首方足,稟氣食芼,莫不盡入提封,皆為臣妾。加以寶貺畢集,靈瑞咸臻,作樂制禮,移風易俗。智周寰海,萬物咸受其賜,道濟天下,百姓用而不知。世祖往因歷試,統臨南服,自居皇極,順茲望幸。所以往歲省方,展禮肆覲,停鑾駐蹕,按駕清道,八屯如昔,七萃不移。豈意釁起非常,逮於軒陛,災生不意,延及冕旒。奉諱之日,五情崩隕,攀號荼毒,不能自勝。”
李延壽:“初,上自以蕃王,次不當立,每矯情飾行,以釣虛名,陰有奪宗之計。時高祖雅重文獻皇后,而性忌妾媵;皇太子勇內多嬖倖,以此失愛。帝後庭有子皆不育之,示無私寵,取媚於後。大臣用事者,傾心與交。中使至第,無貴賤,皆曲承顏色,申以厚禮。婢僕往來者,無不稱其仁孝。又常私入宮掖,密謀於文獻后。楊素等因機構扇,遂成廢立。自高祖大漸暨諒闇之中,蒸淫無度。山陵始就,即事巡遊。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馬全盛。慨然慕秦皇、漢武之事。乃盛理宮室,窮極侈靡。召募行人,分使絕域。諸蕃至者,厚加禮賜;有不恭命,以兵擊之。盛興屯田於玉門、柳城之外。課天下富室分道市武馬,疋直十餘萬。富強坐是而凍餒者,十家而九。性多詭譎。所幸之處,不欲人知;每幸之所,輒數道置頓。四海珍羞殊味,水陸必備焉。求市者無遠不至。郡縣官人,競為獻食;豐厚者進擢,疏儉者獲罪。奸吏侵漁,內外虛竭;頭會箕斂,人不聊生。於時,軍國多務,日不暇給。帝方驕怠,惡聞政事;冤屈不理,奏請罕決。又猜忌臣下,無所專任。朝臣有不合意者,必構其罪而族滅之。高熲、賀若弼先皇心膂,參謀帷幄;張衡、李金才籓邸惟舊,績著經綸。惡其直道,忌其正義;求其無形之罪,加以丹頸之戮。其餘事君盡禮,謇謇匪躬;無辜無罪,橫受夷戮者,不可勝紀。政刑弛紊,賄貨公行,莫敢有言,道路以目。六軍不息,百役繁興;行者不歸,居者失業;人飢相食,邑落為墟,上弗之恤也。東西行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費不給,逆收數年之賦。所至,唯與後宮流連耽湎,惟日不足。招迎姥媼,朝夕共肆醜言。又引少年,令與宮人穢亂。不軌不遜,以為娛樂。區宇之內,盜賊蜂起;劫掠從官,屠陷城邑。近臣互相掩蔽,皆隱賊數,不以實對。或有言賊多者,輒大被詰責。各求苟免,上下相蒙。每出師徒,敗亡相繼。戰士儘力,不加賞賜;百姓無辜,咸受屠戮。蒸庶積怨,天下土崩;至於就禽,而猶未之寤也。”
趙恆:“隋煬帝初平陳,斬五佞人以謝三吳,當時天下稱賢。及其無道,乃過後主,深可嘆也。”
安堯臣:“隋煬帝負其富彊之資,志逞無厭之欲,煩出朔方,三駕遼左,旌旗萬里,賦斂百端,四海騷然,土崩魚爛,喪身滅國。”
朱元璋:“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
努爾哈赤:“從來國家之敗亡也,非財用不足也,皆驕縱所致耳。若夏桀、商紂、秦始皇、隋煬帝、金完顏亮,咸貪財好色,沉湎於酒,晝夜宴樂,不修國政,遂致身死國亡。”
王夫之:“隋之得天下也逆,而楊廣之逆彌甚。”
鄭振鐸:“楊廣雖不是一個很高明的政治家,卻是一位絕好的詩人。”
胡戟:“在中國從門閥貴族政治向科舉官僚政治轉化,從門閥社會向門閥后社會轉化的歷史關頭,宇文泰、宇文邕、楊堅、楊廣、李世民、武則天六人都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其中,在政治改革中走得最遠的是隋煬帝和武則天。可後面這兩位在歷史上卻是髒水被潑得最多的。”
蒙曼:“隋煬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煬帝雖然無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業,沒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統一起來,所以才會有“巍煥無非民怨結,輝煌都是血模糊”的說法。換言之,他沒有處理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關係,反而成了罪在當代、利在千秋,這才是隋煬帝最大的問題。”
(明)袁於令《隋史遺文》
(明)齊東野人《隋煬帝艷史》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
(清)《說唐》
年代 | 電視劇 | 飾演者 |
1987 | 《大運河》 | 吳啟華 |
1996 | 《隋唐演義》 | 邵峰 |
2003 | 《隋唐英雄傳》 | 謝君豪 |
2008 | 《隋煬帝》 | 姚魯 |
2011 | 《隋唐演義》 | 富大龍 |
2011 | 《隋唐英雄》 | 趙文瑄 |
2011 | 《大唐雙龍傳之長生訣》 | 高虎 |
2012 | 《軒轅劍之天之痕》 | 趙毅 |
影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