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張掖的結果 展開
張掖
甘肅省地級市
張掖,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甘肅省地級市。位於中國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稱“甘州”,即甘肅省名“甘”字由來地。張掖市面積40874平方千米,人口131萬。轄甘州區、臨澤縣、高台縣、山丹縣、民樂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六個縣區。截至2017年末,常住人口122.93萬人。有漢、回、藏、裕固等38個民族,其中裕固族是中國唯一集中居住在張掖的一個少數民族。
張掖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絲綢之路重鎮,是新亞歐大陸橋的要道,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貫穿全境,是甘肅省商品糧基地,自古有金張掖、銀武威”美譽。張掖擁有亞洲最大的軍馬場,國務院批准建設的國家級濕地保護區,以及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的張掖國家地質公園。
張掖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張掖之美譽,古人有詩曰不望祁連山頂雪,錯把張掖當江南。市內有大佛寺、木塔寺、土塔寺、西來寺、馬蹄寺、鎮遠樓、山西會館、民勤會館、黑水國遺址等名勝古迹。
1954年,考古學家安志敏在張掖市山丹縣城南6公里發現距今約4000多年的四壩灘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末期的馬家窯文化類型並同時發現了近千年前創立張掖的先輩的青銅象,其背部可有篆體字:揚揚張掖。;
1984年和1987年,在張掖“黑水國”遺址先後發現新石器時代的石斧、彩陶;
1987年7月,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在張掖市民樂縣六壩鄉東北3公里的東灰山遺址,發掘出土大量磨製石器、陶器、炭化糧食籽粒及豬、牛、羊、鹿的齒骨等考古資料,由此證明,距今5000多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張掖先民已在這裡從事原始農業生產和畜牧業,能用石球、石紡輪紡織、做衣服,製造彩色陶器,並開始使用青銅器。
夏帝禹元年,張掖屬《禹貢》雍州之域,西戎氏之故墟。禹封少子於西戎,世代為首領。
周穆王十三年,祭公率師隨穆王西征,西戎歸順。
漢代(前206-220年)以前,月氏國稱雄於敦煌祁連間,張掖為其屬地。
冬雪覆蓋下的張掖市山丹馬場雄渾壯美
西周時期,戎、狄兩族在這裡居住。
春秋戰國時,烏孫與月氏共居河西。其後,月氏逐烏孫而獨居。
秦漢之際,北方的匈奴族強大起來,擊敗並趕走了月氏人,河西遂為匈奴右賢王的領地。黑河東、西分別由休屠王、渾邪王分領。
西漢時期,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驃騎將軍霍去病進軍河西,戰敗匈奴,渾邪、休屠二王率眾歸漢。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張掖郡。
始建國元年(9年),王莽廢漢立新,令天下改郡、縣名。張掖郡改名設屏郡、觻得改名官式。
建武三年(27年),光武帝劉秀令各郡、縣恢復舊名。張掖郡及各縣恢復原名稱。
建康元年(144年),張掖、武威、隴西、漢陽、北地、武都,自上年九月以來地震180次,山谷坼裂,毀壞城寺,人民死傷,空情來重,順帝下詔並派光祿大夫到張掖視察慰問,安撫民眾。
獻帝興平元年(194年)六月,分張掖郡之日勒、山丹置西郡。
兩晉南北朝時期,沮渠蒙遜在張掖建立北涼國,都建康(今高台縣駱駝城),他採取發展農業,大興儒學,擴大同西域各國的文化交流,繼承發揚漢文化,推廣佛教,翻譯佛經,開鑿石窟,並以當地音樂、歌舞與龜茲樂相結合,創造新的音樂《秦漢伎》等措施,使張掖文化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成為北方中國佛教的中心,同時也使張掖成為中國內地與西域通使和商貿的中介。北魏(386-535年)時,《秦漢伎》傳入中原,稱《西涼樂》,成為北朝宮廷的“國伎”;張掖的佛教音樂傳入中原,稱《西涼州唄》,成為北朝佛寺的法樂。西魏廢帝三年(554年),因境內之甘泉而改張掖為甘州。
唐時期,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開置屯田,盡水陸之利,稻豐收稔,一縑數十斛,積軍糧數十年”。河西的國際貿易地位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張掖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場所。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昌盛。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天竺)取經,途經張掖。詩人陳子昂奉旨視察張掖,寫有《上諫武后疏》。王維、高適、岑參、馬雲奇等駐足甘州時均留下著名詩篇。甘州音樂《波羅門佛曲》傳入宮廷后,唐玄宗改製為《霓裳羽衣舞曲》。甘州邊塞曲流入中原后,成為教坊大麴,以《甘州破》、《甘州子》、《八聲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詞牌、曲牌流傳甚廣。唐末,張掖與中原、西域關係密切,通互市,發展貿易;僧侶往返,佛教文化得到進一步交流。
五代時,後梁乾化元年(911年),甘州回鶻攻沙州,張承奉力屈,訂城下之盟,奉回鶻可汗為父。後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六月,甘州回鶻遣使向後唐納貢,乃冊封王仁美為英義可汗。後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甘州回鶻王仁裕(仁美之弟)遣使納貢,被封為奉化可汗。
北宋時期,天聖六年(102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擊敗甘州回鶻,建立西夏。繼承漢文化傳統繼續興修水利,發展農業,興辦教育,推崇佛教、道教。
元時期,置甘肅行省,張掖為省會。元世祖忽必烈親詔郎中董文用墾甘州之土為水田,仿寧夏之法種水稻。城內建甘肅最大的糧倉扎渾倉,供應各路軍糧。
明時期,張掖為陝西行都司及甘肅鎮的治所。
再鑄金張掖輝煌
清時期,張掖為甘州府治所,甘肅提督統軍駐地,節制涼州、肅州、西寧、寧夏四鎮總兵。清王朝在西部的歷次軍事行動,均以甘州為軍事提調中心和後勤補給基地。
1927年,設張掖縣。
1985年5月,撤銷張掖縣,設立縣級張掖市以原張掖縣行政區域為張掖市的行政區域。2002年3月1日,國務院批複撤銷張掖地區和縣級張掖市,設立地級張掖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甘州區南環路。張掖市設立甘州區,原縣級張掖市改甘州區。地級張掖市轄原張掖地區的臨澤縣、高台縣、山丹縣、民樂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甘州區。
張掖市位於甘肅省西部,河西走廊中段,地處東經97°20′~102°12′,北緯37°28′~39°57′。東靠武威、金昌,西至嘉峪關、酒泉,南與青海省接壤,北和內蒙古毗鄰,東西跨度4°52′,長210~465公里,南北跨度2°29′,寬30~148公里,總面積39436.53平方公里,占甘肅省總面積的8.67%。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景色迷人
張掖市屬冷溫帶乾旱和祁連山高寒帶半乾旱半濕潤兩種氣候類型。其特點是夏季短而酷熱,冬季長而嚴寒,乾旱少雨,且降水分佈不均,晝夜溫差大,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4.1~8.3℃,平均為6.6℃。7月最熱,為20.4℃;1月最冷,為-9.1℃。氣溫年較差26~32℃。平均最高氣溫為14.3℃,極端最高氣溫40.0℃,(2010年7月27日高台);平均最低氣溫0.3℃,極端最低氣溫-33.3℃(1955年1月8日山丹)。
年平均降水量112.3~354.0mm,平均為197.2mm。降水量最多是民樂,為354.0mm,最少是高台為112.3mm,兩地相差達3倍多。年平均降水日數67.1天。最大日降水量為65.5mm,出現於1974年7月30日高台。年平均相對濕度為16%~54%。年平均蒸發量在1672.1~2358.4mm,民樂最小,山丹最大。年日照時數為2789~3103小時,平均為2975小時,平均風速為1.7~2.7m/s。年大風日數為3.4~11.0天,沙塵暴日數0.5~6.2天,揚沙和浮塵日數分別為2.0~25.2天和12.2~33.3天。無霜期為140~174天。最大凍土深度為102~238cm。雷暴日數為8.0~21.6天,冰雹日數為0.1~1.7天。主要氣象災害有乾旱、大風、沙塵暴、乾熱風、霜凍等。張掖市氣候
張掖南枕祁連山,北依合黎山、龍首山,黑河貫穿全境,形成了特有的荒漠綠洲景象。境內地勢平坦,雪山、草原、碧水、沙漠相映成趣,既有南國風韻,又有塞上風情。
張掖位居黑河中上游,河西走廊腹地,資源豐富,為新亞歐大陸橋溝通國內東西交通的咽喉要道。全區有耕地400萬畝(含山丹軍馬場),有可墾荒地300多萬畝;有大小河流26條,年徑流量26.6億立方米,地下水的儲量十分豐富;有草原2600多萬畝;有森林58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2%;全年日照3000小時。
張掖有黑河水灌溉,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物產豐饒,以烏江米為有名,盛產小麥、玉米、水稻、油菜、胡麻等農作物,為全國重點建設的12個商品糧基地之一。土特產品有圓蔥、蘋果梨、烏江米、紅棗、髮菜、絲路春酒等。
張掖市是全省金屬礦產、能源礦產和冶金輔料、化工原料等非金屬礦產的集中區。煤炭、鎢鉬、鐵、石膏、凹凸棒石、鉀鹽等礦種探明資源儲量較大。
礦產及礦產地:
張掖市具有豐富的礦產、土地、水利、光熱和勞動力資源,有30多種礦藏,其中煤、鐵、石灰石、芒硝等儲量過億噸。已探明的金屬非金屬資源有累計儲量居全省之首。張掖全市發現並評價了鐵、錳、銅、鉛、鋅、岩金、銀、鎢、鉬、釩、銻、鉻鐵、砂金、硫、煤、芒硝、螢石、滑石、石膏、凹凸棒石、鉀鹽、蛭石、重晶石、石棉、耐火粘土、白雲岩、石灰岩、石英岩、大理岩、花崗岩、礦泉水等33種礦產資源。已發現礦床及礦化點429處,其中具有成礦價值的158處。按規模劃分,有大型10處,中型10處,小型64處,礦點74處。按資源類別劃分,黑色金屬礦46處,有色金屬礦49處,貴金屬礦6處,煤礦29處,非金屬礦26處,礦泉水2處。
礦產資源儲量:
張掖市轄區內已初步探明資源量的礦產有煤、鐵、銅、鉛鋅、鎢鉬、芒硝、石膏、熔劑用灰岩、冶金用白雲岩、花崗岩、大理岩、含碘凹凸棒石粘土礦等24種。全市鐵礦儲量8.93億噸,鎢遠景資源量50萬噸(金屬量),鉬遠景資源量102萬噸(金屬量),煤炭遠景儲量10.5億噸,芒硝資源儲量2581.3萬噸,原鹽資源儲量320萬噸,重晶石資源儲量1850萬噸,螢石礦資源儲量23萬噸,石灰石資源儲量4.62億噸,冶金用白雲岩資源儲量6031萬噸,石膏儲量2.32億噸,含碘凹凸棒石粘土礦資源儲量1137萬噸。
張掖市土地總面積約4.2萬平方公里。2011年張掖市各類土地面積為:
耕地253732.68公頃(380.60萬畝),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6.44%;
園地27360.42公頃(41.04萬畝),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0.69%;
林地373342.74公頃(560.01萬畝),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9.47%;
草地2022417.24公頃(3033.62萬畝),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51.28%;
城鎮村及工礦用地41449.05公頃(62.17萬畝),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1.05%;
交通運輸用地7666.96公頃(11.50萬畝),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0.19%;
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97511.99公頃(146.27萬畝),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2.47%;
其他土地1120172.77公頃(1680.27萬畝),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28.41%。
張掖市
甘肅省張掖市行政區劃 | ||||
---|---|---|---|---|
縣區名稱 | 面積(平方公里) | 人口(人) | 郵政編碼 | 政府駐地 |
甘州區 | 4240 | 507433 | 734000 | 南街街道縣府街 |
民樂縣 | 3687 | 219356 | 734500 | 洪水鎮 |
臨澤縣 | 2777 | 134328 | 734200 | 沙河鎮 |
高台縣 | 4312 | 143446 | 734300 | 城關鎮 |
山丹縣 | 5402 | 161299 | 734100 | 清泉鎮 |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 20456 | 33653 | 734400 | 紅灣寺鎮 |
截至2017年末,張掖市常住人口122.93萬人,比2016年末增加0.5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6.25萬人,占常住人口的45.76%,比2016年末提高1.83個百分點;鄉村人口66.68萬人,占常住人口的54.24%。2017年,張掖市出生1.41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1.48‰,下降0.02個千分點;死亡人口0.79萬人,死亡率為6.42‰,上升0.11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06‰,下降0.13個千分點。
張掖自古以來就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地區。除漢族外,先後有西戎、月氏、烏孫、匈奴、羌、吐蕃、回鶻、黨項等14個民族在這裡繁衍生息,與漢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張掖悠久燦爛的文明。
截至2019年末,張掖分佈有37個少數民族。據2000年人口普查,少數民族人口26959人,占張掖市人口的2.15%。其中,人口超過或接近百人的少數民族有裕固、藏、回等8個民族。裕固族是張掖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其98%的人口都居住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
中共張掖市委領導 | |
職務 | 姓名 |
書記 | 盧小亨 |
副書記 | 謝又生、趙立香 |
常委 | 成廣平、陳平、李潤強、李殿俊、徐雄飛、張文生、崔錦雲、於永梅、葛永宏 |
參考資料 |
張掖市人民政府領導 | |
職務 | 姓名 |
市長 | 謝又生 |
常務副市長 | 成廣平 |
副市長 | 徐雄飛、王榮才、馬斌、婁金華、喬振華 |
秘書長 | 李宏偉 |
參考資料 |
張掖市友好城市 | ||
國家 | 城市 | 締結時間 |
---|---|---|
中國 | 延安市 | 2007年9月15日 |
海北州 | 2010年8月26日 | |
宣城市 | 2012年6月4日 | |
羅馬尼亞 | 阿爾巴縣塞貝什市 | 2011年9月27日 |
2020年,張掖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67.05億元,同比增長3.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8.62億元,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86.99億元,增長4.1%;第三產業增加值251.45億元,增長2.6%。
2019年,張掖市實現生產總值448.73億元,扣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6.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4.88億元,增長5.8%;第二產業增加值87.62億元,增長7.5%;第三產業增加值246.23億元,增長6.3%。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5.6:19.5:54.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36314元,比上年增長6.1%。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50.56億元,比上年增長9.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0.5億元,比上年增長8.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6.92億元,同口徑增長2.1%。大口徑財政收入55.64億元,同比下降8.2%。
2019年,張掖市糧食種植面積303.98萬畝,比上年減少6.64萬畝。玉米制種面積92.17萬畝,增加12.07萬畝;蔬菜面積37.29萬畝,增加8.29萬畝;油料面積34.78萬畝,減少10.87萬畝;中藥材面積27.27萬畝,增加0.14萬畝。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全年糧食產量138.9萬噸,比上年下降0.52%。其中,夏糧產量43.18萬噸,增長4.7%;秋糧產量95.72萬噸,下降2.7%。主要糧食作物品種中,小麥產量25.54萬噸,增長0.57%;玉米產量80.25萬噸,下降2.28%。主要經濟作物中,油料產量5.05萬噸,下降30.36%;蔬菜產量115.81萬噸,增長9.12%;水果產量6.75萬噸,增長8.58%;中藥材產量10.29萬噸,增長0.29%。畜牧業發展勢頭良好。2018年末,豬存欄42.88萬頭,下降13.13%;豬出欄63.19萬頭,下降3.41%。牛存欄53.36萬頭,增長6.18%;牛出欄25.15萬頭,增長10.95%。羊存欄294.43萬隻,增長5.11%;羊出欄255.97萬隻,增長6.61%。全年肉類總產量11.66萬噸,比上年增長3.59%。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31.44萬千瓦,擁有聯合收穫機械2066台,畜牧養殖機械3.6萬台,大中型拖拉機1.26萬台,小型拖拉機9.56萬台,全年化肥使用量(折純)8.37萬噸。
2018年,全市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46.44億元,同比增長3.4%,增速比上年提高17.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4.44億元,同比增長4.3%,增速比上年提高21.4個百分點,其中,採礦業實現增加值5.21億元,同比增長7.6%;製造業實現增加值16.16億元,同比增長2.4%;電力、燃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實現增加值13.07億元,同比增長5.5%。工業經濟總體呈高開低走、築底回穩態勢。
2018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6.05億元,同比增長6.9%。石油製品行業拉動明顯。2018年底,全市成品油市場受到油價四連跌因素影響,零售額增長速度放緩。但從全年情況來看,在市場需求穩增和價格波動平緩的基礎上,石油及製品類企業累計實現零售額19.21億元,同比增長6.8%,拉動全市限額以上零售總額增長2.4個百分點。鄉村消費增長有力。隨著全市旅遊行業的蓬勃發展,鄉村農家樂餐飲、民俗住宿等行業快速發展,鄉村消費市場體系逐步完善,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2018年,全市鄉村消費市場實現零售總額47.36億元,同比增長10.1%,高於全市平均增速3.2個百分點。旅遊人次收入同步增長。市旅發委數據顯示,2018年全市接待遊客3178萬人次,同比增長22.3%,實現旅遊收入210.7億元,同比增長33.9%。
特色產品
張掖市特色產品 | |
黃酒 | 張掖黃酒在張掖是祭祀、婚喪的必備之物,如民間兒女結婚,父母給他(她)釀酒一罐,到時候用來待客。張掖的黃酒歷史悠久,很早以前當地先民就開始採藥曲。后以高粱、青稞、大麥為酒基,糯米為引料,選用當歸、桅甘、陳皮、紅花等數十種名貴中藥,加大麥制曲,精工釀造而成,是低糖分、營養豐富的飲料,人體必不可少的十七種氨基酸含量豐富。 |
烏江大米 | 張掖黑河沿岸自古以來溪流密布、水量充足、土地肥沃,有著得天獨厚的水稻生長條件,尤其是張掖烏江堡一帶所產稻米以其個大體長,外形獨特、晶瑩剔透、品質優良、米香濃郁、入口精柔而名聞遐邇,歷史上曾列為貢品供應皇家御膳房。 |
臨澤小棗 | 甘肅種植棗樹歷史悠久,位於河西走廊中部的梁州臨澤,房前屋后、路旁田埂,曠野荒灘種的都是棗樹,臨澤棗雖然不大,但其色澤、肉細、含糖量高、無蟲蛀而聞名遐邇,紅棗營養豐富,據測定:鮮棗含糖24%,蛋白質1.2%,脂肪0.2%,還含有鈣、磷、鐵等礦物質,紅棗除鮮食外,還可曬制干棗,加工製成蜜棗、熏棗,脆棗、酒棗等,紅棗還是重要的中藥。此外,棗花清香撲鼻,是優良的蜜源,棗木質地堅硬,紋理緻密,是製作傢具和工藝品的好材料。臨澤小棗被評為“甘肅省優質農產品”,獲“甘肅省名、優、特、新產品博覽會金獎”、“全國名、優、特、新特產品博覽會銀獎”,九五年被貿易部評為“中華老字號”產品;紅棗枸杞汁、棗蜜獲“96香港國際名優特新產品技術博覽會最高金獎”和“中國科技精品博覽會金獎”,紅棗保健醋被衛生部命名為“綠色保健食品”。 |
金花寨小米 | “金花寨”小米產於祁連山北麓,平均海拔2200米,晝夜溫差大,生長期平均日照時間達14小時,是種植小米的最佳區域。據中科院考古證明產區已有5000年種植穀子的歷史,“金花寨”小米平均生長期在180天左右比同類多長50多天,各種成分都普遍高於同類。這裡沒有任何污染,空氣清晰、陽光充足,採用祁連山冰雪水和山泉水灌溉,所產小米營養豐富,口感極佳,可謂天然綠色佳品。2010年獲國家有機食品認證。2011榮獲“甘肅省農產品金獎”。經清華大學分析中心檢測“金花寨”小米中含的硒是分別是同類小米的兩倍,一般小米中檢測不出的鍶達到了人體必需的標準。 |
祁連玉 | 祁連玉是對祁連山、阿爾金山山脈加里東期基性、超基性岩形成的多種玉石的總稱,因產於祁連山而得名。其色彩典雅、造型獨特、質地細膩、意境無窮,是玉中佳品,被稱為中國五大玉種之一,自古就有“祁連美玉甲天下”之說。 |
特色小吃
搓魚面、張掖小飯、張掖羊筏子、張掖臊面、張掖炒炮、蕨麻米飯、燒殼子、餄洛面、張掖臘羊肉。
張掖市交通便利,蘭新鐵路,蘭新二線,國道227線、312線,張掖機場加快了張掖立體交通框架的形成,使張掖的交通樞紐位置更加凸現。
張掖市甘州區公路交通
張掖境內有眾多高等級公路通過,甘新公路、甘青公路、312國道、227國道縱橫交錯,組成了便利快捷的公路交通網路。
西關汽車站是一級客運站,有開往甘肅各大城市的長途班車,以及張掖各區縣的短途班車。汽車東站、汽車南站也有部分班車開往張掖各區縣。
蘭新鐵路橫貫張掖,每天有列車通達北京、烏魯木齊、蘭州、上海、西安、濟南等地。
蘭新高鐵經過張掖,已於2014年年底全線建成通車。
張掖機場是在原空軍張掖航校機場擴建的軍民合用機場,座落於張掖市甘州區石崗墩,距市中心24公里,於2011年11月1日正式通航運營。以2020年為目標年,按旅客吞吐量24.3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723噸設計,機場等級為4C級。跑道長3000米、寬50米。
自通航以來,相繼開通西安=蘭州=張掖、北京=蘭州=張掖、重慶=蘭州=張掖、西安=張掖、廣州=西安=張掖往返航線及上海=張掖、合肥=張掖、杭州=張掖、寧波=張掖、南京=張掖、無錫=張掖等多條旅遊包機航線,運行西安=張掖、上海(浦東)=蘭州=張掖、成都=蘭州=張掖3條正班航線。2018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7.68萬人次。
2016年8月26日,甘肅首個通用航空機場張掖丹霞機場投入運營。張掖丹霞機場按照一類通用機場建設,可滿足20架B類飛機和25架A類飛機起飛和靠港。
2019年末,張掖市共有科研機構5個,全年科學技術支出8710萬元,比上年增長19%。全年共取得市省級以上科技成果33項,獲得獎勵項目3項。受理專利申請2228件,授權專利1930件,授予發明專利權34件。全年共簽訂技術合同220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25.36億元,比上年增長12.21%。
2019年末,張掖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825人,在校生18652人,畢業生4635人。中等職業教育招生3718人,在校生10035人,畢業生3404人。普通高中招生7012人,在校生21169人,畢業生8479人。初中學校招生13185人,在校生38382人,畢業生12112人。普通小學招生12192人,在校生75989人,畢業生13182人。特殊教育招生14人,在校生195人。學前教育在園幼兒33838人。2019年,向全國各類高、中等專業院校輸送新生14009人,高考錄取率95.65%。
普通高校及部分中學名單 | |||||
普通高校 | 河西學院 | ||||
部分中學 | 張掖中學 | 張掖市第一中學 | 張掖市第二中學 | 張掖市第三中學 | 張掖市大成中學 |
張掖市第四中學 | 張掖市第五中學 | 張掖市第六中學 | 張掖市第七中學 | 張掖市甘州中學 | |
張掖育才中學 | 張掖市實驗中學 | 張掖市金觻中學 | 張掖市青西中學 |
2019年末,張掖市共有文化館7個,圖書館6個,檔案館7個,博物館6個,藝術表演團體2個。年末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9.44%,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9.68%。有線電視用戶16.99萬戶。
2011-2013年,“絲路春”杯張掖·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CRC)張掖·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在張掖市甘州區連續舉辦3年,每年7月份舉行。2013年,張掖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升級為世界汽車拉力錦標賽(WRC)備選站,是WRC備選站賽事14年後再次來到中國。
2017年,張掖市在各類體育比賽中獲得獎牌42枚,其中金牌15枚,銀牌24枚,銅牌3枚。截至2017年末,張掖市全市共有各類體育場地2560個,其中全民健身活動中心4個,鄉鎮體育健身場所59個,村級農民體育健身場所834個。
2019年末,張掖市共有衛生機構1466個,其中醫院47個,鄉鎮衛生院8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30個,村衛生室699個,門診部(所)16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個,婦幼保健院(所、站)7個,衛生監督所(中心)6個。衛生技術人員9877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3560人,註冊護士4455人。醫療衛生機構擁有床位數10404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數9844張。
2019年,張掖市空氣可吸入顆粒物年均值55μg/m3,細顆粒物年均值28μg/m3,二氧化硫年均值12μg/m3,二氧化氮年均20μg/m3,空氣優良天數(Ⅰ-Ⅱ級)比例為92.6%。城市區域雜訊晝間平均等效聲級為53.5dB,城市道路交通雜訊晝間道路交通雜訊平均等效聲級為64.6dB。地表黑河幹流水質達標率100%,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
2019年末,張掖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7.72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68.59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3.40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09.09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8.6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0.76萬人,其中參加工傷保險的農民工3.27萬人。年末各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28.63億元,各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支出27.18億元。年末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04萬人,城鎮低保資金支出12341.1萬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4.45萬人,農村低保資金支出11240.6萬元。
張掖既有“半城蘆葦”的自然美景,也有“半城塔影”的歷史風貌,文化沉積深厚,人文景觀豐富,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這裡有中國最美之一的祁連山草原、張掖丹霞、黑河濕地、黑河峽谷和平山湖大峽谷,有全國最大的山丹馬場、保存最完整的漢明長城、歷史文化名山焉支山、名城駱駝城,有全國最大的室內泥塑卧佛張掖大佛、坐佛山丹大佛,有與敦煌莫高窟同時代的馬蹄寺石窟群,還有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等。
張掖市風景名勝 | |
名稱 | 簡介 |
---|---|
西夏大佛寺 | 始建於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因寺內供奉釋迦牟尼涅槃像,又名“卧佛寺”,大佛寺卧佛身長35米,為中國室內卧佛之最,為歷代皇室敕建的寺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總面積三萬餘平方米。 |
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 | 張掖丹霞地處祁連山北麓,臨澤、肅南縣境內,分佈面積約510平方公里,省級地質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東距張掖市區30公里,北距臨澤縣城20公里。是國內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景觀複合區。2005年11月在中國地理雜誌社與全國34家大型媒體聯合舉辦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中,被評選為“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2009年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圖說天下》編委會評為“奇險靈秀美如畫中國最美的6處奇異地貌”之一,2011年又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 |
馬蹄寺 |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漢傳藏傳佛教勝地。距張掖市62公里,坐落在臨山薤谷馬蹄河的西北岸。馬蹄寺石窟群開鑿於十六國北涼時期,距今約1600年的歷史。“三十三天”以7層21窟呈寶塔型開鑿於懸崖峭壁,氣勢恢宏,令人嘆為觀止。 |
焉支山森林公園 |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山丹縣境內城南40公里處,是以自然風光為依託的遊覽區,景區佔地面積10215畝。焉支山南北寬20公里,東西長34公里,平均海拔2919米,主峰毛帽山海拔3978米,是距縣城最近的原始森林。 |
黑河國家濕地公園 | 佔地面積61622畝,其中有濕地25995畝,地處張掖城區北郊,是沼澤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和人工濕地的複合體,分佈的植物有45科124屬195種,有常見動物116種,是一片天然的生態園區,也是張掖城市的“加濕器”和“加氧器”。 |
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 | 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坐落於高台縣城東南角,坐東向西,是全國百家紅色經典景區之一。是紀念紅西路軍21800多名將士為中國革命勝利而浴血奮戰、頑強不屈精神的重要場所。 |
文殊寺 | 坐落於祁連山主峰素珠鏈腳下的文殊山景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始建於北涼時期,石窟依山勢開鑿於文殊山前山和後山的崖壁上。寺廟建於唐貞觀盛世之際,距今約有1500多年的歷史。共計有大小寺院廟觀360多處,石窟70餘座,自古即被列為肅州八景之一,素有“小西天”之稱。 |
山丹大佛寺 | 位於山丹縣城西5公里的嘹高山下,又名土佛寺,始建於公元425年北魏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明英宗朱祁鎮曾為該寺題寫“土佛”二字,制匾額懸掛山門。每年農曆四月初四,為山丹大佛寺廟會,時適春夏之交,風和景明,遊人如織,車馬連屬,盛況非凡。 |
山丹軍馬場 | 山丹馬場位於山丹縣南55公里處的焉支山下大馬營草原,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牧草茂盛,是天然屯兵養馬的好牧場。每年7月一8月間,與草原相接的祁連山依舊銀裝素裹,而草原上卻碧波萬頃,馬、牛、羊群點綴其間。微風吹來,使人產生回歸自然,返樸歸真,如入夢境的感覺。《牧馬人》、《蒙根花》、《文成公主》、《王昭君》等30多部影視片在此拍攝,是全國重要的影視基地和旅遊勝地。 |
2016年11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2017年12月,入圍2017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2018年,入圍第一批通過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驗收城市名單。
2018年4月,入選“2018暢遊中國100城”。
2019年11月,被生態環境部評為第三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
2020年1月,“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2019”發布,張掖排名第103。
2020年10月,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縣)。
2020年12月,入選“第四批全國旅遊標準化示範單位”名單。
2020年12月,入選“第一批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名單。
2021年4月,被國家禁毒委命名為首批“全國禁毒示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