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甘州的結果 展開
- 今天的甘肅省張掖市
- 詞牌名
甘州
今天的甘肅省張掖市
甘州區,隸屬於甘肅省張掖市,位於河西走廊中部,地處東經100°6′—100°52′,北緯38°32′—39°24′之間,南依祁連山,北鄰內蒙古阿拉善右旗。甘州區屬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日照時2932-3085小時,境內有4條主要河流和26條季節性河流,河水徑流量16.6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儲量達9.9億立方米,2012年耕地68.62萬畝。
2012年甘州區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5.31億元,占計劃的78.8%,同比增長10.1%,其中第一產業完成8.08億元,第二產業完成7.66億元,第三產業完成9.57億元,鄉鎮企業增加值完成6.84億元,占計劃的79.14%,同比增長18.7%。
2018年10月10日,甘肅省政府批准甘州區退出貧困縣。
2021年度《甘肅藍皮書》,獲甘肅縣域綜合競爭力“十強縣”。
西魏廢帝三年(554年)改西涼州為甘州,張掖郡屬之並為郡治。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罷張掖郡入甘州。大業三年(607年),罷甘州,置張掖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張掖郡改稱甘州,張掖縣為州治。天寶元年(742年)又改甘州為張掖郡。領2縣:張掖、山丹。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又改張掖郡為甘州。
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吐蕃攻陷甘州,置軍鎮。宜宗大中五年(851年),歸義軍節度使張義潮收復甘州,歸唐。懿宗成通十三年(872年),回鶻攻陷甘州,設牙帳,建立汗國。宋初為西夏所據,改鎮夷郡,又立宣化府。
元初仍稱甘州。至元元年(1264年),置甘肅路總管府。八年,改甘州路總管府。明洪武五年(1375年),宋國公馮勝平定甘肅,廢甘州路,置甘肅衛。清雍正三年(1725年)設甘州府,置張掖縣,為府治。轄張掖(今甘肅省張掖市)、山丹(今甘肅省山丹縣)共2縣。1913年廢。
甘州,張掖。中府。開元戶五千四十。鄉一十七。
《尚書·禹貢》雍州之域。自六國至秦,戎、狄、月氏居焉。漢初為匈奴右地,武帝元鼎六年,使將軍趙破奴出令居,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張掖、敦煌郡,斷匈奴之右臂,自張其掖,因以為名。初屬張軌,後涼末段業亦嘗據此地,后業為北涼沮渠蒙遜所殺,據之,后又遷理姑臧。後魏太武帝平涼,以為張掖軍,廢帝二年改軍置甘州,因州東甘峻山為名。或言地多甘草,故名。隋大業三年罷州,為張掖郡。
州境:東西四百一十六里。南北一千三百七里。
貢、賦:開元貢:野馬皮,白柰,枸杞。
管縣二:張掖,刪丹。
張掖縣,下。郭下。本漢【角樂】縣,屬張掖郡。本匈奴【角樂】得王所居,因以名之。晉改名永平縣。隋開皇三年,改永平為酒泉縣,大業二年改為張掖縣,取舊郡為名也。皇朝因之。
祁連山,在縣西南二百里。張掖、酒泉二界上,美水茂草,山中冬溫夏涼,宜放牧,牛羊充肥,乳酪濃好,夏瀉酥不用器物,置於草上不解散,作酥特好,不斛酪得斗余酥。
雪山,在縣南一百里。多材木箭竿。
甘峻山,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出青鶻鷹,稱為奇絕,常充貢獻。
居延海,在縣東北一百六十里。即居延澤,古文以為流沙者,風吹流行,故曰流沙。
鹽池,在縣北九百三十里。其鹽潔白甘美,隋月虧盈,周回一百步。
建昌軍,在州西北一百九十里。
刪丹縣,中下。西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舊縣,屬張掖郡。按馬支山,一名刪丹山,故以名縣。山在縣南五十里,東西一百餘里,南北二十里,水草茂美,與祁連山同。匈奴失祁連、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弱水,在縣南山下。
大斗(枝)〔拔〕谷,在縣南二百里。隋大業五年,煬帝躬率將士出西平道討吐谷軍,還此谷,會大霖雨,士卒凍餒死者十六七。
寧寇軍,在居延水兩【氵義】中,天寶二年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