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區

甘肅省張掖市下轄區

甘州區,隸屬於甘肅省張掖市,位於河西走廊中部,地處東經100°6′—100°52′,北緯38°32′甘州區—39°24′之間,南依祁連山,北鄰內蒙古阿拉善右旗。甘州區屬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日照時2932-3085小時,境內有4條主要河流和26條季節性河流,河水徑流量16.6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儲量達9.9億立方米,2012年耕地68.62萬畝。 

2012年甘州區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5.31億元,占計劃的78.8%,同比增長10.1%,其中第一產業完成8.08億元,第二產業完成7.66億元,第三產業完成9.57億元,鄉鎮企業增加值完成6.84億元,占計劃的79.14%,同比增長18.7%。

2018年10月10日,甘肅省政府批准甘州區退出貧困縣。 

2021年度《甘肅藍皮書》,獲甘肅縣域綜合競爭力“十強縣”。

歷史沿革


甘州老照片
甘州老照片
古甘州歷史悠久,北涼沮渠蒙遜建郡。
西魏廢帝三年(公元554年),改西涼州為甘州,始有甘州之稱。
元朝設甘肅行中書省,省會甘州。
1936年建設了“中共甘州中心縣委”,1949年9月19日張掖解放,9月25日張掖縣委,縣政府誕生。
1961年恢復縣制,1985年張掖撤縣建市,2002年3月1日撤市設甘州區。
2002年3月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2]16號):撤銷張掖地區和縣級張掖市,設立地級張掖市。張掖市設立甘州區,以原縣級張掖市的行政區域為甘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縣府街。
2015年,甘肅省民政廳(甘民復〔2015〕48號)批複同意:甘州區撤銷長安鄉、明永鄉,設立長安鎮、明永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甘州區隸屬於甘肅省張掖市,2012年總面積4240平方公里,位於千河西走廊中部, 地處東經100°6′—100°52′,北緯38°32′甘州區—39°24′之間,南依祁連山,北鄰內蒙古阿拉善右旗。

地質

甘州區主要由白堊系地層構成,被相關學者稱之為類丹霞地貌,由於風蝕作用對乾旱區丹霞地貌的改造,形成北方所特有的泥鍾乳狀,窗棱狀,疊板狀,波浪狀及陡斜狀等丹霞地貌類型,其整體表現為峰林-峰叢狀結構,廊柱狀宮殿式,窗欞狀宮殿式,疊板狀,陡斜狀,泥乳狀,蜂窩狀,劣地式、巷谷式等乾旱區八種丹霞地貌類型。 

氣候

甘州區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氣候乾燥,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常年多有風沙,夏季多刮東南風,其餘各季多刮西北風。 
甘州區年平均氣溫7.8℃,最高氣溫38.6℃,最低氣溫-28.7℃,在6~10月降水量的70%以上。川區降水量130毫米,淺山區降水量250~300毫米,山區降水量400~450毫米;年蒸發量達2000~2350毫米;年無霜期138~179天。 

自然資源


氣候資源

甘州區
甘州區
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農業區海拔1200-2500米,年平均氣溫6—8℃,≥0℃的積溫2734℃,持續天數213天,≥10℃的積溫2140℃,持續天數133天,4~10月日均溫差在13.4℃—18.2℃之間;無霜期112-165天,年日照時數3000-3600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147.99cal/m2。 

水資源

2013年甘州區自產地表水資源量為0.0724億立方米,產流面積458平方公里,自產徑流量0.0398億立方米,南山北麓17條小溝小河及三角地帶,產流面積4km2,自產徑流是0.0003億立方米。甘州區入境水資源量為16.5325億立方米。 

植物資源

甘州區主要天然植被是落葉旱生和鹽生植物群落及零星的荒漠植物群落。2013年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佔有面積6116.88公頃,黑河和山丹河流域形成的各類濕地5139.13公頃。 

行政區劃


街道東街街道西街街道南街街道北街街道火車站街道
梁家墩鎮 上秦鎮烏江鎮大滿鎮小滿鎮
新墩鎮鹼灘鎮 三閘鎮黨寨鎮長安鎮
甘浚鎮明永鎮沙井鎮
靖安鄉花寨鄉安陽鄉龍渠鄉平山湖蒙古族鄉

人口民族


截止2013年,甘州區總人口51.63萬,其中小城鎮居住人口15.82萬人,農村人口31.55萬,佔總人口的61.1%。 

政治


張掖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甘州區委書記:成廣平
區長:王韶華
區委副書記:秦偉
區委委員、常委、副書記、區長候選人:趙新福
區委常委、紀委書記:劉曉紅
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市城管執法局局長:邢學偉
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洪清
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張鵬
區委常委、區委辦主任:田繼新
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汪曉瑞
區委常委、區政府副區長(掛職):汪建宏
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武俊喜 

經濟


綜述

2012年甘州區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5.31億元,占計劃的 78.8%,同比增長10.1%,其中第一產業完成8.08 億元,第二產業完成7.66億元,第三產業完成9.57億元,鄉鎮企業增加值完成6.84億元,占計劃的79.14%,同比增長18.7%。
截止2003年底,園區共有各類企業425戶,實現國民總產值9.27億元,占甘州區國民總產值的25.7%,實現工業增加值1.32億元,占甘州區的18.8%,實現收入8.37億元,實現利潤3859萬元,完成稅金3289萬元,占甘州區的27.5%,固定資產達到9.44億元,企業從業人員達13180人。

第一產業

2009年建立雜交玉米基地50萬畝,總產量2.25億公斤。建養殖小區(場)204個,標準化暖棚圈舍2450個,建成永久性秸稈青貯窖23292個,40.4萬立方米,有飼料加工機械8361台(件),機械化青貯秸桿60.41萬噸。畜禽交易市場5個。肉牛人工授精點100個,市級動物疫情測報點2個,區鄉兩級疫情監測點14個。年設計屠宰牛20萬頭,年實際加工能力為2萬頭。 
畜禽養殖總量達到1124.45(萬頭只),牛、豬、羊、禽類飼養量分別達到45.1萬頭、52.7萬頭、87.8萬隻、934萬隻,其它4.85隻。肉、蛋、奶、分別達到3553.5萬公斤、815.5萬公斤、1681萬公斤,畜牧業總產值8.24億元,增加值4.76億元。 

第二產業

至2009年,甘州區區建有輕工原料加工的龍頭企業16家。種植各類輕工原料10.7萬畝,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244個,其中省級9個,參加合作組織的農戶3.57萬戶,占示範區總農戶的36.2%。註冊農產品商標38個,其中省級10個。以支柱產業為主的訂單農業面積達到82萬畝,佔總播面積的85.5%。 
甘州區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6073人,其中農業技術人員547人、工業技術人員208人;具有高級職稱的157人;完善機構121個,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244個,農戶入社率36.2%;通過整合資源,全區有200個村建立了信息站。 

第三產業

2014年1至9月,甘州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8億元,增長12.2%。從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來看,該區非營利性服務業、營利性服務業、金融業、交通運輸業、房地產業、批發零售業六大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6%、9.9%、13.7%、5.6%、10.2%、3.6%, 
2013年甘州區地稅收入中第三產業稅收達3.89億元,占稅收總量的65.8%,旅遊文化產業、旅遊文化品牌化發展實現新突破。至2013年9月底,接待國內外旅遊人數306.5萬人次,同比2012年增長38.2%,實現旅遊收入18.9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64%。

交通


公路:2013年,甘州區已有G30高速公路,國道312、227線貫通。縣(市)鄉公路貫通。
鐵路:蘭新複線高速鐵路。
機場:民航張掖機場建設已開工,加快了張掖立體交通樞紐的形成。

社會


教育事業

2013年甘州區共投入資金達5億元,全部消除D級危房,現代遠程項目工程覆蓋全區農村72所中小學,全區共有計算機7027台,建成多媒體教室175間。 
2002年甘州區學校數由277所調整為138所,撤併率達50.1%。組建九年制寄宿制學校16所。農村小學平均班額由21.4人提高到40人左右,初中在校生普遍超過1000人。1700名年輕教師走向教師工作崗位。甘州區省級骨幹教師45名,市級骨幹教師67名,區級骨幹教師323名。 
學校名稱
河西學院

文化事業

2012年甘州區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累計達100多場次,大型文化活動10場次。接待中小學生、離退休幹部、軍人15萬人次。外文化交流活動5場次,業務輔導和培訓10場次。組織基層文化活動基地9個,舉辦文化業務骨幹培訓班11期,業務人員輔導人均每年60天。舉辦“魅力甘州”大型民間工藝美術展3次,全區農村實用文化人才才藝展示大賽2屆。 

醫療事業

2010年以來組織全區22所鄉鎮衛生院,245所村衛生室開展了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創建活動。2012年10月審報22所鄉鎮衛生院和245所村衛生室,授予甘州區19個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優秀衛生院稱號,2個分院標準化建設良好衛生院稱號,85個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優秀村衛生室稱號,109個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良好村衛生室稱號。 
2020年6月2日,甘州區入選第五批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

旅遊


甘泉公園
甘泉公園
張掖黑河:黑河森林公園位於甘州城區西郊、國道312線2737公里處,黑河灘林區,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縈繞而過。 
甘泉公園:一座綜合性城市公園,正門前東側為極具特色的明清仿古街,西側為馬可波羅街,公園始建於1984年,2010年被評定為國家AAA級旅遊景點。 
黑河森林公園:位於黑河源頭,公園面積4941公頃,森林覆蓋率95%,有三大景區,100多個景點。

獲得榮譽


2020年1月8日,甘州區入選甘肅省縣域競爭力十強縣。 同年3月,入選2020中國慈善公益百佳縣市;入選2020中國青年樂業百佳縣市。 同年5月26日,被甘肅省交通運輸廳評為“2019年度甘肅省ETC發行服務工作先進縣”。 
2020年11月,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2021年1月14日,入選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布的第三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名單。 
2020年7月,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12月9日,入選第三批雙創示範基地名單(創業就業方向)。
2021年1月,入選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