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
淮河
淮河西起桐柏山、伏牛山,東臨黃海,南以大別山、江淮丘陵、通揚運河和如泰運河南堤與長江流域分界,北以黃河南堤和沂蒙山脈與黃河流域毗鄰,流域面積27萬平方公里。
淮河下游主要有入江水道、入海水道、蘇北灌溉總渠和分淮入沂四條出路。沂沭泗河水系位於淮河東北部,由沂河、沭河、泗河組成,徠均發源於沂蒙山區,主要流經山東、江蘇兩省,經新沭河、新沂河東流入海。
(圖)淮河
淮河可以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支流眾多,歷史上的淮河是一條從淮安雲梯關獨流入海的河流。沂河、沭河、泗河都是淮河的下游支流。
淮河和秦嶺一起構成了中國的地理分界線,以北為北方,以南為南方。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年均等降水線大致沿淮河和秦嶺一線分佈。淮河沿線經過城市主要有南陽、信陽、阜陽、六安、淮南、蚌埠、滁州、淮安、鹽城。除了滁州,淮安和鹽城流行江淮官話,其餘均為北方中原官話。淮河-古淮河以北為華北平原(黃淮平原),以南為長江中下游平原(江淮平原)在江蘇淮河以南至長江區域又稱里下河平原,主要城市有淮安,鹽城,揚州,泰州和南通。
(圖)淮河
公元前486年,挖通了邗溝,開通了淮河和長江之間的航運。
公元前482年,又開通了鴻溝,由淮河支流泗水,經古濟水到達黃河。
黃河侵淮奪淮后,淮河水患頻繁。明代潘季馴主持治水,在洪澤湖周邊築堤,蓄納淮河來水,企圖"蓄清刷黃"(用淮河水刷深黃河入海河段)維持漕運,但未達到預期效果。後來,楊一魁主持治水時,把淮河洪水分入運河,並由芒稻河入長江,是為導淮入江的開始。
20世紀初,又進行了各種導淮方案的研究,其中包括把淮河水全部導入長江和部分入江、部分入海以及全部入海的方案。
1949年後,淮河的治理開發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成立了流域管理機構,進行了流域規劃,並全面地對河流進行了治理開發。
2003年開通淮河入海水道,自二河閘下游,緊貼蘇北灌溉總渠北岸入海。
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作出《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至今,已過去整整70年,70年來,集中開展五輪淮河治理總投入9000多億元,直接經濟效益達4.7萬億元。
(圖)淮河
淮河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東臨黃海,南以大別山、江淮丘陵、通揚運河及如泰運河南堤與長江分界,北以黃河南堤和沂蒙山與黃河流域毗鄰。
流域西部、西南部及東北部為山區、丘陵區,其餘為廣闊的平原。山丘區面積約佔總面積的1/3,平原面積約佔總面積的2/3。
淮河幹流以北為廣大沖、洪積平原,地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流域內除山區、丘陵和平原外,還有為數眾多、星羅棋布的湖泊、窪地。
1、淮河幹流
淮河流域示意圖
自西向東,經河南省南部、安徽省中部,在江蘇省中部注入洪澤湖,經洪澤湖調蓄后,主流經入江水道至揚州三江營注入長江。
河源至洪河口為上游,長360km,落差174m,流域面積3萬多km2 ;
洪河口至洪澤湖出口中渡為中游,長490km,落差16m,流域面積13萬多km2 ;
中渡至三江營為下游,長150km,落差6m,流域面積3萬km2 。
2、淮河支流
流域面積大於1萬k㎡的一級支流有4條,大於2000k㎡的一級支流有16條,大於1000k㎡的一級支流有21條。
洪澤湖是淮河流域中最大的湖泊,它承轉淮河上中游約16萬平方千米的來水,在12.5m水位時,水面面積2069平方千米、蓄水量3l億m3 ,是中國四大淡水湖之一。現在是一個集調節淮河洪水,供給農田灌溉、航運、工業和生活用水於一體,並結合發電、水產養殖等綜合利用的湖泊。設計洪水位16.0m,校核洪水位17.0m,校核洪水位時相應容量為135億m3 。
沂沭泗水系位於淮河流域東北部,由沂河、沭河、泗河組成,均發源於沂蒙山區,流經魯、蘇兩省,總面積近8萬km2 。
1、沂河
2、沭河
沭河經山東省的沂水、莒縣、莒南、臨沂、臨沭、郯城和江蘇省的新沂、沭陽等縣、市后匯入新沂河。沭河距沂河約20km,兩河平行南下。沭河南流至臨沭縣大官莊時分為兩支,南支為老沭河(亦稱總沭河),東支新沭河。
沭河較大的支流有袁公河、鶴河、潯河、高榆河、柳青河和湯河等。沭河總流域面積5970km2 (其中大官莊以上4519km2 ),幹流長300km。
3、泗河
泗河是南四湖湖東地區最大的一條山洪道,發源於山東省新泰市的太平頂山西側,流經新泰、泅水、曲阜、兗州、鄒縣、濟寧和微山等縣市,於濟寧市郊入南陽湖,河長159km,流域面積2366km2。河口的行洪能力約3600立方米每秒。
4、南四湖
位於濟寧以南、徐州以北,由南陽、昭陽、獨山、微山等4個湖泊組成,故稱南四湖。湖區南北長125km,東西寬6~25km,湖面面積1266km2 ,最大防洪庫容54億m3 。1958年在南四湖湖腰建成二級壩樞紐工程,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上級湖面積602km2 ,下級湖666km2 。上級湖洪水位36.5m時,相應容量23.10億m3 ;下級湖36.0m時,容量30.78億m3 。匯入南四湖的河道有53條。南四湖的水從韓庄運河、伊家河、不牢河、老運河等河進入中運河。
5、駱馬湖
位於江蘇省宿遷市、新沂兩市的沂河與中運河交匯處,集水面積5.12萬km2 。入湖水系有沂河、南四湖、韓庄運河及中運河等。設計洪水位25.0m時,相應蓄水量15.85億m3 ;校核洪水位26.0m時,相應蓄水量19億m3 。
淮河
里運河:該河是由歷史上的邗溝演變而來,經近40多年的多次整治,已成為一條綜合利用的河道。它既可分泄淮河洪水,又是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和南水北調東線的乾渠。從楊庄起至江都止,里運河全長159km。兩岸均築有大堤,其西堤即入江水道的東堤,有防禦淮河洪水,保障里下河地區安全的任務。
蘇北灌溉總渠:是利用洪澤湖水源,發展廢黃河以南蘇北地區灌溉的輸水乾渠,也是淮河洪水入海的一條入工開挖河道,西從洪澤湖口高良澗閘起,東至扁擔港入海止,全長168km。設計行洪能力800立方米每秒,實際動用時,超過了這一標準。1954年大水,總渠分泄了淮河洪水立方米每秒入海。
1、新沂河
是一條人工開挖的入海河道。自老沂河華沂開始,過駱馬湖,切開嶂山嶺,向東會合老沭河,至灌河口入海。其中嶂山以下至入海口長146km,最大行洪流量7000m3/s。
2、新沭河
是一條入工開挖的入海河道。從山東省大官莊經大興鎮、石樑河水庫、歡墩、沙河、小東關至臨洪河口入海。河道全長80km。目前排洪能力為4000m3/s。沂、沭河之間有分沂入沭通道,分沂河洪水入沭河。
3、分淮入沂水道
是一條入工開挖河道,南起二河閘,經淮陰閘、沭陽閘至新沂河,全長97.6km,可相機將淮河洪水分入新沂河,設計流量3000m3/s,校核流量4000m3/s。
淮河洪水
徑流的年內分配也很不均勻,主要集中在汛期。淮河幹流各控制站汛期實測來水量佔全年的60%左右,沂沭泅水系各支流汛期水量所佔比重更大,約為全年的70%~80%。
淮河幹流的含沙量自上游往下游逐漸減少:
上游:息縣站為0.88kg/m3 ,王家壩站為0.63kg/m3 (多年平均輸沙量707萬t);
中游:正陽關(魯檯子)站為0.54kz/m3 (1277萬t);蚌埠站為0.42kg/m3 (1217萬T);
下游:中渡站為0.23kg/m3 (767萬t)。
支流中沙穎河年輸沙量最入,淠河最小。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911mm,總的趨勢是南部大、北部小、山區大、平原小、沿海大、內陸小。淮南大別山區淠河上游年降雨量最大,可達1500mm以上、而西北部與黃河相鄰地區則不到680mm。東北部沂蒙山區雖處於本流域最北處,由於地形及鄰海緣故,年降雨量可達850~900mm。流域內5月15日—9月30日為汛期,平均降雨量達578mm,佔全部年降雨量的63%。降雨量年際變化大,1954、1956年分別為1185mm和1181mm,1966、1978年僅578mm和600mm。
淮河
淮河流域地表水地區分佈總的趨勢是南部大、北部小,同緯度地區山區大、平原小,平原地區則是沿海大、內陸小。
淮河流域全流域水能蘊藏量151萬kw,可開發的裝機約90萬kw,截至2000年已開發近30萬kw。主要分佈在上游各支流,由於集水面積有限,徑流小,電站裝機容量大部在1萬kw以下。
當地魚種主要還是以普通魚種如鯉魚、鱖魚等為主。養殖方式主要是圍網養殖和攔網養殖。捕撈構成中淮河的捕魚量已經是無足輕重。在20世紀80年代,漁業產量主要就是靠淮河的直接捕撈量,到了90年代淮河污染開始后,年產量不斷下降,21世紀初都維持在1000噸至2000噸甚至不到1000噸的情況。漁民絕大部分都轉向河道運輸及其他產業。淮河中一些特有品種如長吻鮠(俗稱淮王魚)已是極少見到。而本來在淮南鳳台縣黑龍潭中挺多的瓦氏黃顙魚更是幾乎消失了。造成這個局面主要原因就是:淮河水一般為劣五類,約一半時間為五類水,最好時為三類水。
淮河自古以來就是一條四季通航的黃金水道,是豫皖兩省礦產資源、農作物、工業原料輸往華東最經濟的運輸線。
淮河
蚌埠船閘建於1959年,是根據當時水運物資的流通情況和船舶載重能力等因素設計建造的,500--1000噸級船舶只能季節性通航。隨著時間的推移,淮河上游每年汛期夾帶泥沙沖淤,使蚌埠閘上游及中遊河床不斷抬高,水深1.9米閘室門檻在淮河枯水季節,500噸級以上船舶滿載難以通行,嚴重阻礙了重載船舶的通行,阻礙了淮南水路煤炭的外運,貨物的過駁航行使得企業成本增加。
(1)淮南轄區現有碼頭大多為斜坡碼頭,結構簡單,設備簡陋,機械化程度低,不便裝卸。
(2)碼頭頂面標高均在18.0-21.5米之間,標準低,無高水位碼頭,汛期無碼頭可供裝卸,受自然條件影響大,利用率低。
(3)淮南煤炭開採重點轉向西部地區,現有碼頭大都在淮南東區,必然導致中轉環節增加,將會降低港口的競爭力。
船舶類型單一,單船掛機,艙機多於標準拖隊,組合拖隊不合適煤炭運輸,單船掛機載重噸位小,航速慢,夜間不能航行。近3年來,組合式拖隊發展較快,駁船船型複雜,裝載噸位參差不齊,均是臨時拼湊,航速慢,安全性差。由於運輸工具的陳舊老化和運力的盲目發展,使有些航運企業面臨諸多困難。
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干支流上除《淮河流域已建大型水庫指標表》所列32座水庫外,已建庫容在1億m以上的大型水庫還有花山、泗河的賀庄、青河口的小塔山、薔薇河的安峰山水庫。
此外,正在(2010年)復建的有水毀工程石漫灘水庫。該水庫位於洪河支流滾河上,總庫容1.26億m。計劃興建的大型水庫有:淮河幹流上的出山店水庫,總庫容36億m(或選擇上游44km的紅石潭水庫,總庫容16億m);淠河支流漫水河上的白蓮崖水庫,總庫容5億m沙河上的下湯水庫,總庫容11.7億mm;澧河支流甘江上的燕山水庫,初期庫容15億m;沙河支流北汝河上的前坪水庫,總庫容6.9億m。
淮河
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淮河南部進入梅雨季節,梅雨期一般為15~20d,長的可達一個半月。據歷史文獻統計,公元前252年-公元1948年的2200年中,淮河流域每百年平均發生水災27次。1194年黃河奪淮初期的12、13世紀每百年平均水災35次,14、15世紀每百年水災74次,16世紀至新中國初期的450年中,每百年平均發生水災94次,水災日趨頻繁。從1400年-1900年的500年中,流域內發生較大旱災280次。洪澇旱災的頻次已超過三年兩淹,兩年一旱,災害年占整個統計年的90%以上,不少年洪澇旱災並存,往往一年內澇了又旱,有時則先旱后澇。年際之間連澇連旱等情況也經常出現。
淮河洪水按影響範圍可分全流域性洪水和區域性洪水。全流域性洪水是由於梅雨期長、大範圍連續暴雨所造成。區域性洪水由局部河段或支流暴雨所造成。
歷史上1593年、1612年、1632年、1730年、1848年、1850年、1898年、1921年、1931年曾發生過大洪水。
1950年淮河水系發生流域性洪水,正陽關洪峰流量12770m3 /s,蚌埠站洪峰流量8900m3 /s。
1954年發生全流域大洪水。7月份流域內月平均雨量達513mm,為多年同期平均雨量的3~5倍,700mm以上的雨量範圍約4萬km2,暴雨中心的雨量,淠河上游吳店、沙穎河臨泉、淮北宿縣分別達1265.3mm、3074.9mm和963mm。8月2日蚌埠站出現最高水位22.18m,最大流量(包括南岸漫崗流量)11600m3/s。
淮河
1965年裡下河地區36滅內平均雨量達769mm,發生了特大洪澇。
1968年淮河上游發生大洪水,信陽地區1.8萬km2 普降暴雨,降雨量達500~600mm,息縣站洪峰流量15000m3 /s,洪水匯流到王家壩,實測洪峰流量17600m3 /s,加上決口還原,總流量約為20650m3 /s。
1969年淮河中游淮南地區發生大洪水,降雨量達到500~1000mm,暴雨中心一次雨量達1097.6mm,淮南各支流的洪峰流量:潢河潢川站3500m3 /s;淠河橫排頭站6430m3/s;史河蔣家集站5900m3 /s。佛子嶺、磨子潭水庫洪水漫頂,梅山、響洪甸嚴重超限蓄洪。
1974年沂、沐河洪水,沂河臨沂站最入流量13900m3 /s,新沐河大官莊最大流量4250m3 /s。
1975年洪汝河、沙穎河發生洪水。當年5月發生3號颱風,風徑反常,進入河南省駐馬店地區,停滯少動,附近地區發生罕見特大暴雨,汝河上游板橋水庫附近的林庄,5天累計雨量達到1631.1mm,最大6h雨量達830.1mm,24h雨量達1060.3mm;沙潁河支流澧河上游的郭林5日雨量達1517mm,洪河石漫灘水庫游的油房山水庫為1411.4mm。汝河板橋水庫最大入庫洪峰流量達13000m3 /s,庫水位超過壩頂防浪牆后,大壩潰決,估算最大出庫流量達78800m3/s,洪河石漫灘水庫大壩也漫頂潰決。澧河支流於江河的最大洪峰流量達12100m3 /s。
1991年淮河水系發生大洪水。當年,入梅早,且梅雨期長達58天。5月份降雨偏多,河湖底水偏高,在6月12日至7月11日間,又先後發生二場大暴雨,暴雨覆蓋面廣,組合惡劣,暴雨中心吳店站一次雨量達1125mm。淮河中游沿大別山部分地區最大30d、60d雨量超過1954年雨量,里下河地區60d雨量達800~1300mm,超過歷史記錄。受暴雨影響,淮河上、中游干支流洪水陡漲,洪峰疊加,許多水位站水位均接近1954年水位。該年30d洪量蚌埠站為273億m3 ,中渡站348億m3 。
1931年大水,全流域淹沒農田513萬hm2,受災人口2100餘萬,死亡人數75000多人,災后瘟疫流行。
1954全流域大水年,雖然淮河已經初步治理,但災情仍然嚴重。豫、皖、蘇三省淹沒農田335萬hm2 ,皖、蘇兩省死亡1930人。
1974年沂、沭河洪水,重災區臨沂和徐州地區,受災農田分別為24.7萬hm2 和28.5萬hm2,死亡人數分別為92人和35人。
1975年的“75·8”特大暴雨洪水,河南省受災人口820萬人.受災耕地106.7萬hm2。因垮壩淹死2.6萬人,沖毀京廣鐵路102km,停車18天;安徽省受災人口458萬人,成災耕地60.8萬hm2 。
至1991年全流域已進行了全面的治理,但該年嚴重的洪澇,仍造成廠嚴重損失。全流域受火耕地551.6萬hm2 (其中撈災佔79%),受災入口5423萬人,由於流域內經濟日趨發達.該年直接經濟損失達340億元。
2010年7月防汛新形勢
1、大型水庫。
淮河水系和沂沭泅水系干支流上除“淮河流域已建大型水庫指標表”所列32座水庫外,已建庫容在1億m3以上的大型水庫還有獅河的花山、泗河的賀庄、青河口的小塔山、薔薇河的安峰山水庫。此外,正在復建的有水毀工程石漫灘水庫。。
2、開闢入江入海水道。
解除淮河流域洪澇災害的重要工程之一是開闢入江入海水道,已形成一個入江入海的工程體系。
徠3、新建和加固堤防。
4、新辟排洪排澇河道和分洪道。
5、蓄(滯)洪區
利用平原區的窪地,在四周築堤,在大洪水時,臨時分蓄一部分洪水。已建的蓄(滯)區見“淮河水系蓄(滯)洪區簡況”表。
6、行洪區
行洪區是擴大淮干中游泄洪能力的一種工程措施,它是淮河洪水河槽的一部分。最多時行洪區達到21處,現有17處。
7、控制樞紐。
8、河道整治
河道整治主要包括河床疏浚,結合堤防建設對河道截彎取直、局部調整和拓寬堤距,還包括河道清礙,以擴大河道本身泄洪和排澇能力。先後進行整治的主要支流有洪汝河、沙潁河、王引河、黑茨河、西淝河、濉河、沱河、渫潼河等。
9、污水處理措施。
淮河流域包括湖北、河南、安徽、江蘇、山東5省35個地(市), 189個縣(市),1997年總人口為16043萬人,平均人口密度為 594人/k㎡,是全國平均人口密度122人/k㎡的4.8倍,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
流域耕地面積18326萬畝,主要作物有小麥、水稻、玉米、薯類、大豆、棉花和油菜。淮河流域工業以煤炭、電力工業及農副產品為原料的食品、輕紡工業為主。目前(2000年)已建成淮南、淮北、平頂山、徐州、兗州、棗莊等國家大型煤炭生產基地,1997年產煤量佔全國產煤量的1/8。
淮河流域1995年工業總產值7634億元,國民生產總值5421億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3398元,遠低於全國平均值4810元,屬經濟欠發達地區。
淮河流域交通發達。京滬、京九、京廣三條南北鐵路大動脈從本 流域東、中、西部通過;著名的歐亞大陸橋--隴海鐵路橫貫流域北部;還有晉煤南運的主要鐵路幹線新(鄉)石(臼)鐵路,蚌(埠)合(肥)鐵路,以及新(沂)長(興)鐵路,寧(南京)西(安)鐵路等。內河航運有年貨運量居全國 第二的南北向的京杭大運河,有東西向的淮河幹流,平原各支流及下游水網區內河航運也很發達。流域內公路四通八達,高等級公路建設發展迅速。連雲港、日照石臼等大型海運碼頭,不僅可直達全國沿海港口,還能通往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