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東湖

城東湖

城東湖,位於淮河右岸支流汲河的下游,安徽省六安霍邱縣城東部,故名。亦稱(氵戎)湖或榮湖。是淮河中游重要的湖泊窪地區和蓄洪區,也是國家級調蓄洪生態功能保護區和重要的水源地。由南北向不均勻升降運動,經淮河泛濫淤積,窪地積水形成。由於湖深,湖水不易排除,建國后,未進行圍墾,只作蓄洪治理,1951年,城東湖即被列為淮河中下游蓄洪區。湖區有魚類40餘種,盛產蝦蟹、銀魚,是安徽省重點發展養殖基地之一,具有蓄洪、灌溉、水產等效能。

位置境域


城東湖濕地景觀
城東湖濕地景觀
城東湖,古稱氵戌湖,也作溶湖、榮湖,由汲河河水向兩岸漫溢 而成。位於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城東。湖區範圍:東起羅家崗,向南經汪咀子、黃泊渡、胡家埠、孟集,然後向西越汲河至三流集,再向北經曹墩子、滕橋、茅橋、趙咀子至唐家沖。地形狹長,東西平均寬度5~6公里,南北平均長度30公里,面積平均約180平方公里,流域面積2170平方公里。
建國后,城東湖多年平均水位為海拔20米,相應面積139.2平方公里,蓄水2.86億立方米;蓄洪水位達25.5米時,相應面積376.4平方公里,蓄水15.98億立方米。經20世紀末實測東西寬(陳郢子至龍泉寺)5公里,南北長(磚洪集至唐老莊)38.5公里。

主要水源


城東湖主要來水為汲河。
汲河,古稱泄水,又名氵戌河或氵戌水,發源於金寨縣六安縣交界處的黃石埂,上源名黃家河,出灌口集至姚李鎮長崗村入霍邱縣境,是霍邱縣與六安縣的界水。再經邵高樓、舒店子,在大湖村王老莊匯石婆店、駱家巷、吳家岸來水,北流穿六(安)葉(集)公路橋,在石佛寺匯頭道河。再北流至洪集鄉魯大圩子匯二道河后北流出境。至六安縣儲渡口匯油坊橋水,折東北流至固鎮匯東汲河(六安縣境),流至磚洪鄉松墩子復入縣境。北流至老三流集南大橋匯洪城河和花果園、中心店等地來水,北流至曹墩子謝家行入城東湖。經泥泊渡、城東湖閘,在溜子口入淮河,其經城東湖一段河道,已被湖水淹沒。
全長133公里(縣境約75公里),流域面積2170平方公里(縣境1304平方公里),其中低山丘陵區佔10.1%,丘崗區佔63.2%,平原區佔12.6%,湖泊窪地佔14.1%。一般河寬20~30米。總落差254米,平均比降為1.91‰。汲河自六葉公路橋至城東湖關庄一段,河道曲折,磚洪以下,兩岸堤渠大小不到100米,城東湖底過高,洪水宣洩不易,澇災嚴重。汲河支流有頭道河、二道河、油坊河、洪城河。

防洪工程


城東湖由於湖深,湖水不易排除,建國后,未進行圍墾,只作蓄洪治理,1951年,城東湖即被列為淮河中下游蓄洪區。原來西岸的三流集、磚洪集和東岸的孟集、中心、劉李、花園等老圩約8萬畝耕地常受澇災,后又還湖約7000畝。
1951年城東湖列為淮河中游蓄洪區,從東起羅家崗穿越泥泊渡至新店鄉李庄築堤建閘,壩上游流域面積2170平方公里。城東湖計劃蓄洪水位為25.5米,相應總蓄洪量15.8億立方米,水面積384平方公里;當蓄水位達到26.0米時,總蓄洪量為17.9億立方米,水面積430平方公里。非汛期一般控制水位為19.5米,容積2.1億立方米,湖泊面積120平方公里。
主要設施有:
攔河壩
城東湖蓄洪臨時性控制工程由東湖壩、攔洪堤組成。東湖壩從羅崗至卜村為填湖部分,草壩口門位於泥泊渡。攔洪堤從卜村經唐家沖至李庄,全長5.14公里,堤頂高25.5米,頂寬8.0米,內外坡1∶5,最高蓄洪水位24.5米,相應蓄洪量12.5億立方米。
東湖壩攔洪堤由壽縣總隊施工,民工11219人,1951年3月9日開工,同年5月21日完工,完成土方434759立方米。其中填湖部分佔總土方68%,草壩口門60.0米,用柴土捆箱法堵口合龍,草壩頂高24.5米,一年後草壩沉陷0.2~0.4米。
1952年春,為排泄內水,在唐家沖開挖寬41.0米缺口放水,按1952年防汛要求保證淮河水位25.0米不破堤。同年7月東湖壩攔洪堤堤頂普遍加高到26.0米,草壩堤頂加高到25.0米,堵復唐家沖放水口門。1952年11月,城東湖閘開工,拆除草壩,築成與城東湖攔洪堤同樣斷面的堤身,5月份完成。圍繞城東湖閘閘址,攔洪堤兩端改線延長堤線5.4公里。1954年汛期水位26.57米,汛后復堤,將堤頂高程加到27.0米,斷面不變。1956、1958年又先後兩次加大斷面。1987年頂寬8米,頂高28.0米,內外坡1∶50。
城東湖閘
城東湖防洪閘門
城東湖防洪閘門
位於唐家沖,5孔,中孔寬8.0米,高8.0米,邊孔4孔,孔寬8.0米,孔 高6米,總寬44.0米,採用無樁基礎,全部載重由基土負荷。閘底板高程17.14米,設計流量1074立方米/秒。中孔閘門頂高程25.35米,無胸牆,邊孔23.34米,有胸牆。
1954年大水后,控制水位由1951年的24.5米提高到25.5米,相應蓄洪庫容15.9億立方米。1970年加做中孔胸牆,1979年增做檢修插板閘門和吊裝板閘門的滑輪行車。
由治淮委員會工程部設計,閘門及啟閉機由華東局工業部所屬設計公司及機械局製造,六安專區治淮指揮部組成施工指揮所負責施工,指揮所下設技工、土工兩個大隊,技工大隊310人承擔建築物施工。施工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水利師三團一營軍工318人到工地參加施工。土工由霍邱縣民工隊擔任,最高出勤人數7000人。

漁業生產


城東湖漁業生產
城東湖漁業生產
霍邱縣的東、西兩大湖泊,歷來是霍邱縣產魚區,品種多,資源豐富。建國 前,兩湖少壩無閘,與淮河通連。魚種一是來源於淮河流竄的魚苗,二是湖泊周圍溝塘堰壩隨水流入的魚種魚苗,三是自然繁殖的魚苗。漁民雖未放養,但魚、蝦產量仍很可觀。其中尤以灃蝦、銀魚著稱於世。據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霍邱縣誌》記載:《爾雅》鰝,大蝦,產灃河橋者佳。土人云:“同腐煮食,則蝦自人腐中,味鮮美。其蝦背有一縷紅線可別”。在歷代封建王朝時期,選為貢品,年年向皇帝進貢。1957年,國家宴請外賓,選用灃蝦、銀魚做成佳肴,以饗盛饌。
建國后,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兩湖的開發。1949年底,建立東、西湖漁民協會。1953年10月,經過民主改革,建立東、西湖水上鄉。1955年11月,漁民自願聯合組織起初級漁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分別組織起東、西湖兩個高級漁業生產合作社。1960年春,成立東、西湖水產養殖場,下設養殖、捕撈大隊。從1959年開始,向湖內投放大規格的魚種、魚苗。到1987年,連續投放了9年,共投放魚苗3123.8萬尾,平均年投放347萬尾。最多的1976年,投放了1570萬尾。但是,成魚產量波動性較大,水大、魚多、產量高;水少、魚少、產量低。1950年,兩湖產鮮魚、蝦432萬斤,其中成魚82.3萬斤,鮮銀魚77.7萬斤,鮮毛魚107.4萬斤,鮮雜魚81.5萬斤,鮮蝦83.1萬斤。最高的1963年,兩湖產鮮魚、蝦739.1萬斤,其中成魚108.3萬斤,鮮銀魚114萬斤。鮮雜魚154.8萬斤,鮮毛魚207萬斤,鮮蝦155萬斤。
1969年5月,縣革命委員會將東、西湖漁場撤銷,漁民下放到沿湖社隊務農,湖泊無人管理,沿湖農村社員和縣內外漁船進入湖內亂捕亂撈,水產資源受到嚴重破壞。不僅兩湖成魚產量逐年下降,而且漁獲物日趨小型化,毛魚、小雜魚和小蝦比重上升,大型的鯉科魚類很少。1974年,兩湖的魚、蝦產量再度下降到32.5萬斤,比1950年減少13.3倍,比高產的1963年減少22.7倍。其中成魚產量3.2萬斤,佔總產的9.8%;平均每畝水面產成魚0.16市斤,有些魚類已瀕臨絕跡。
1974年7月,根據六安地區水產部門建議,經中共霍邱縣委批准,成立漁業公社(1983年12月,改為水上鄉),收回下放的漁民,建立養殖、捕撈專業組織,並成立湖泊管理委員會,嚴格執行禁漁期和禁漁區的規定。同時,每年培育大規格的魚苗投放東湖。從此,成魚產量開始回升。1984年,兩湖產魚、蝦108.3萬斤,較1974年上升2.3倍,但仍比1963年低4.8倍。
1987年,水上鄉的漁民利用東湖的湖汊,圍網養魚300多畝,畝產成魚166斤。

城鄉供水


城東湖湖區周邊涉及我縣11個鄉鎮,1個漁業村,1個國營農場,為周邊各鄉鎮城鄉群眾提供了重要的生產生活用水,也是霍邱城區近18萬居民唯一的生活飲用水源地。同時,孟集、花園、潘集、三流等鄉鎮也把城東湖作為居民生活飲用水水源地,規劃中的長集自來水廠也是取城東湖水,供給長集、夏店、宋店、岔路等鄉鎮,被稱為霍邱縣的“大水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