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區

省淮南市市轄區

潘集區為安徽省淮南市市轄區。原名古溝區,1980年改為潘集區。

潘集區地處黃淮平原南端,南瀕淮河,北臨茨淮新河,東與懷遠縣接壤,西與鳳台縣毗鄰。

截至2019年末,潘集區幅員面積590平方公里,下轄1個街道、9個鎮、1個民族鄉;戶籍人口45.8萬人,常住人口41.2萬人。

2019年,潘集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214.47億元,比2018年增長5.5%,人均生產總值達46920元;財政總收入完成78657萬元。

潘集區名優特產主要有潘集酥瓜、蘆集綠豆圓等,著名人物主要有程安東、幸勝標等。

歷史沿革


潘集區人民政府
潘集區人民政府
潘集區境,先秦時期,屬州來國,后被楚國所滅。
秦代,置下蔡縣,先後屬泗水郡九江郡
漢朝,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國廢,下蔡縣屬沛郡。
隋代,仍置下蔡縣,屬淮南道
唐朝,為下蔡縣,屬穎州。
宋初為壽州,屬淮南西路;政和六年(1116年)壽州升為壽春府,下蔡為府治。
元代,下蔡縣隸屬安豐路。
清代,初屬鳳陽府。雍正十年(1732年)置鳳台縣;同治四年(1865年),移縣治於下蔡,隸屬鳳陽府管轄。
民國三年(1914年),屬淮泗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隸安徽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隸屬壽縣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隸屬阜陽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后,於1972年9月,鳳台縣的高皇、古溝、潘集、泥河、夾溝等5個公社和安徽生產建設兵團所屬的二道河農場划入淮南市;1972年12月,設置古溝區;1980年10月,古溝區更名為潘集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潘集區位於淮河中游,淮南市北部。地處東經116°21′—117°11′,北緯32°32′—33°06′。東及東北與懷遠縣接壤;南依淮河與大通區田家庵區謝家集區八公山區隔河相望;西及西南與鳳台縣相鄰;北以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線與蒙城縣交界。最東端為高皇鎮閘口村,南臨淮河與大通區洛河鎮隔河相望,北與懷遠縣常墳鎮毗鄰;最南端為平圩鎮的下六坊行洪區,與謝家集區的二道河農場相連。最西端是蘆集鎮的石集村,與鳳台縣丁集鎮接壤;最北端為賀疃鄉朱集村在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線與蒙城縣交匯。全區總面積590.0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潘集區地層屬華北地層區,經長期地質作用,發育為寒武系、奧陶系、二迭系、三迭系等,以上地層均被第四系表土層所覆蓋,厚度在1201—564米之間。由於表土層厚,且夾有多層流沙層,含水量大。
區境地處黃淮平原的南端,地貌為西北高,東南低,坡度緩,坡降為五千分之一,海拔在18—22米之間,最高點為賀疃鄉的古路崗,海拔23.86米,最低點為高皇鎮的湯漁湖,海拔為16.9米。區境由於河道變遷,歷次黃、淮泥沙泛濫淤積,地形多為河谷淤積平原和不規則的土阜崗頭。

氣候特徵

潘集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受季風影響,冬夏長,春秋短,四季分明。氣溫年平均15.1℃,最高年份16.1℃(1961年),最低年份14.3℃(1969年);極端最高氣溫41.6℃(1959年8月28日),極端最低氣溫零下22.2℃(1955年1月16日)。平均日照時數2298小時,最高年份2603.9小時(1962年),最低年份1891.3小時(1982年)。年平均降水量905.6毫米,最高年份1558毫米(1991年),最低年份347毫米(2001年)。無霜期年平均215.5天。

水文

潘集區地處淮河流域,最大的地表水為淮河。淮河自架河閘上流入區境,經南部邊緣向東至尹家溝閘向東流出,流經區境34公里。區境淮河一級支流有架河、泥河,二級支流有黑河、伊河等。此外還有人工河流茨淮新河從境北部自西向東流過,流長6.7公里。境內人工河有利民新河、顧高新河等。

行政區劃


截至2012年,潘集區下轄1個街道、9個鎮、1個民族鄉,分別為:田集街道、高皇鎮、平圩鎮、架河鎮泥河鎮潘集鎮、蘆集鎮、夾溝鎮、祁集鎮、賀疃鎮、古溝回族鄉。共有16個社區、161個行政村。
鄉鎮名稱位置面積行政村(社區)數量備註
田集街道潘集區中部52平方公里11個社區、11個行政村潘集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高皇鎮潘集區東部70平方公里25個行政村
平圩鎮潘集區南部49.2平方公里16個行政村
架河鎮潘集區西南部45平方公里11個行政村
泥河鎮潘集區東北部49.96平方公里2個社區、15個行政村
潘集鎮潘集區北部57.8平方公里17個行政村潘三礦、潘北礦坐落境內 
蘆集鎮潘集區西北部67平方公里3個社區、17個行政村
夾溝鎮潘集區東北部56.44平方公里15個行政村
祁集鎮潘集區東南部33.4平方公里8個行政村
賀疃鎮潘集區西北部66.94平方公里14個行政村
古溝回族鄉潘集區中部42.6平方公里12個行政村

人口民族


人口

2017年末,潘集區戶籍人口為45.4萬人,比2016年增加831人。其中,男性人口23.9萬人,女性人口21.5萬人。全區城鎮人口16.2萬人,鄉村人口29.2萬人。全年出生8980人,出生率為19.8‰;死亡5631人,死亡率為12.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4‰。常住人口為40.9萬人,比2016年增加0.4萬人。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區共有常住人口326077人。

民族

潘集區是以漢族為主的市轄區。少數民族主要是回族,分佈於古溝回族鄉太平村,溝北、聶圩、新河等地。

經濟


綜述

2017年,潘集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74.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7.0%,增幅比全市高0.1個百分點,位居縣區第三。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8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123.0億元,增長7.7%;第三產業增加值33.8億元,增長6.3%。三次產業結構由2016年的12.0:67.1:20.9調整為10.2:70.4:19.4,服務業在全區經濟中的比重下降1.5個百分點。按戶籍人口計算,全區人均生產總值達38546元(摺合5708美元),增加6374元。

第一產業

潘集區農業科技園
潘集區農業科技園
2017年,潘集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8.8億元,實現增加值18.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3.9%。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54586公頃,同比增長0.6%。其中,小麥種植面積26111公頃,同比增長0.6%,水稻種植面積24053公頃,同比增長0.24%;棉花種植面積7.5公頃,同比下降56.1%;油料種植面積2100公頃,同比增長1.6%;蔬菜種植面積9635公頃,同比下降1.1%。
全區糧食總產達37.7萬噸,增長3.1%。其中,小麥產量16.7萬噸,同比下降0.16%;水稻產量19.6萬噸,同比增長5.8%;油料產量0.69萬噸,增長2.2%;蔬菜總產量27.9萬噸,增長1.98%,其中食用菌產量1.5萬噸,增長11.4%。
全年生豬出欄10.26萬頭,增長1.3%;牛出欄1.65萬頭,增長4.3%;羊出欄5.8萬隻,增長1.9%,家禽出欄584.1萬隻,增長2.8%。全年肉類總產量2.2萬噸,增長3.2%,禽蛋產量2.7萬噸,增長3.7%。水產養殖面積達4037公頃,水產品產量1.86萬噸,增長0.5%。
2017年全區繼續實施森林增長工程,完成森林增長工程1650畝,創建森林村莊3個,省級生態鄉鎮1個。據區林業部門統計,全年完成四旁和義務植樹80萬株,實施人工造林23公頃,林木覆蓋率達到11.42%。

第二產業

2017年,潘集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工業增加值96.8億元,同比增長8%。煤炭行業仍是主要支撐點,累計生產原煤1617萬噸,同比下降12.2%,累計生產洗精煤343萬噸,同比增長2.2%。累計實現工業增加值42.7億元,同比增長5.5%。電力工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12億元,同比增長12%,累計實現增加值45.3億元,同比增長11.1%。全年地方工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46.5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8.2億元,同比增長4.8%。全區製造業實現增加值7.4億元,同比增長8.7%。其中,裝備製造業實現增加值2.2億元,同比增長21%;農副食品加工業實現增加值3.9億元,同比增長3.6%;紡織服裝和服飾業0.2億元,同比增長1.6%。2017年全區4家戰略新型產業共完成工業總產值4.9億元,同比增長27.8%;實現增加值1.2億元,同比增長27.6%。2017年全區高新技術產業共完成工業總產值9.8億元,同比增長26.2%;實現增加值2.1億元,同比增長24.4%。2017年園區累計完成總產值8.9億元,同比增長28%。累計實現增加值2.2億元,同比增長21.5%。12月當月完成產值1.7億元,實現增加值39295萬元,同比增長43.5%。
2017年,潘集區實現建築業增加值7.5億元,增長4.1%。地方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完成總產值14809.7萬元,同比增長51.5%;實現利稅1609.5萬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47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1.16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潘集體育館
潘集體育館
2017年,潘集區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2億元,同比增長12%。其中,限上商貿企業完成零售額4.5億元,同比增長16.2%,增幅比全市高4.5個百分點,位居縣區第二。
年末各項存款餘額94.8億元,比年初凈增4.2億元,增長4.6%,年末各項貸款餘額82.6億元,比年初凈增5.7億元,增長7.4%。

文化


花鼓燈藝術
潘集採蓮燈
潘集採蓮燈
花鼓燈是分佈於淮河流域的一種以舞蹈為主要構成部分的綜合性藝術形式。潘集區處在花鼓燈流行區域的腹地和中心地帶。2008年12月,夾溝鄉(今夾溝鎮)被文化部命名為“首批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淮南市農民文化節
淮南市農民文化節原為潘集區夾溝鄉農民文化體育節,創辦於1984年,2009年更名為淮南市農民文化節,每年4月20日舉辦。
潘集採蓮燈
採蓮燈起源於明朝時期,是流行於淮河沿岸的一種民間舞蹈藝術形式,尤以架河、王巷、廖家灣等村鎮為甚。2010年5月,被安徽省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特產美食

潘集酥瓜
潘集酥瓜
潘集酥瓜
潘集酥瓜又名羊角酥,產於淮南市潘集區。瓜呈羊角形,瓜皮白綠色,瓜肉綠色,瓜瓤橘紅色。2013年11月,由國家質檢總局組織的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專家審查會召開,專家組對潘集酥瓜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報審查予以通過。
蘆集綠豆圓
蘆集綠豆圓又稱“小豆圓”、“糊蝦圓”,為“淮河三豆”之一。原料主要選取優質天然綠豆,經去殼、磨將等八道工序,以純植物油精緻而成。

交通


截至2010年,潘集區境內鐵路有淮阜鐵路、潘謝鐵路,公路有淮潘公路、225省道、潘姬公路、陶唐公路、賀羅公路等。其中,位於平圩鎮東南端的淮南淮河大橋,是淮河上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

社會


教育

潘集區四小
潘集區四小
2017年,潘集區全區擁有幼兒園47所,在園兒童14831人。年末全區擁有各類中小學校83所,專任教師2524人,在校學生36018人,畢業生6504人,招生8154人。

醫療衛生

2017年,潘集區有衛生機構194個(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衛生院20個,衛生防疫站1個,婦幼保健站1個。醫院、衛生院床位1355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158人。

社會保障

2019年末,潘集區全區城鎮低保人口943人,農村低保人口9975人,五保戶供養人口2664人,全年發放低保資金4778.1萬元,發放五保戶補助資金1857.1萬元,敬老院床位使用率達到44%,全年實施城鄉醫療救助19612人次,發放醫療救助金1402.4萬元。全區城鎮居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21810人,農村居民參加養老保險218950人,城鎮居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62548人。農村居民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298101人。

旅遊


新四軍紀念林景區
新四軍紀念林景區位於淮南市東部,總面積43333平方米,是一處集紀念、教育、休閑於一體的旅遊景區。
八公山
八公山
八公山
八公山位於淮南市,距市區約15公里,是集遊覽、觀光、休閑、人文歷史和地質地貌為一體的綜合型風景旅遊區。1998年8月開發建設景區,2001年9月15日對外開放。
卧龍山風景區
卧龍山風景區位於淮南市境內,距市區15公里,是集遊覽、觀光、休閑、人文歷史為一體的綜合型風景旅遊區。面積10餘平方公里。有龍窩泉、姐妹泉、元女泉、青石匣、御史碑、聖旨牌坊、千里坂子、跑魚窩等20多處景點。
(潘集區境內沒有風景名勝,以上為潘集區周邊區縣的景區)

代表人物


程安東
程安東(1936-),1955年畢業於遼寧省阜新煤礦學校(今遼寧工程技術大學),1980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高級工程師。曾任陝西省省長,省委副書記等職。
幸勝標
幸勝標
幸勝標
幸勝標(1948-),潘集區蘆集鎮人,少將。1964年入伍,1965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6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戰士、班長、連政治指導員、營副教導員、師政治部宣傳科幹事、團副政委、67軍師政治部主任、集團軍政治部主任、山東省軍區副政委等職。

獲得榮譽


2021年1月18日,被國家衛生健康委命名為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