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區

安徽省淮南市轄區

大通區隸屬於安徽省淮南市,位於淮南市區東部,舜耕山北麓,淮河南岸。北與潘集區隔河相望,東有上窯山、高塘湖,西與田家庵區交界,總面積350平方公里。總人口188102人(2011年),轄1個街道、3個鎮、1個鄉,區政府駐大通街道。

徠2019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0.4億元,同比增長7%;完成財政收入5.98億元,與2018年持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988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73元。

2020年6月30日,列為“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歷史沿革


大通區
大通區
大通區在元代以前一直隸屬壽州(或壽春縣)。
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置懷遠縣,區境隸屬懷遠縣。
元、明、清至解放前夕,屬懷遠縣管轄。
清宣統二年(1910年)蕭縣人段書雲等來區境籌建煤礦,1911年正式註冊“大通煤礦公司”,是為“大通”之名的由來。
民國十九年(1930年)3月27日,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來投資,在九龍崗成立淮南煤礦局是為官辦淮南煤礦的源頭。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日本侵略軍佔領大通,攫取大通、九龍崗煤礦。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大通礦、九龍崗礦再次被國民政府和宋子文財團接管。民國期間,隨著淮南礦區的形成,在實際管轄中,洛河、上窯地區屬懷遠管轄,而大通、九龍崗地區屬於礦區管轄。
1949年1月18日大通獲得解放后,在大通、九龍崗兩地分別設立了鄉政府隸屬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1949年11月,改設為大通鎮和九龍崗鎮,隸屬淮南礦區。
1950年9月至1953年5月,屬淮南市人民政府所轄。
1967年1月造反派“奪權”,黨政機構癱瘓,由“支左”部隊實行軍管。
1968年3月28日,大通區更名為東風區,並成立東風區革命委員會,取消原政府工作機構,設立辦公室、政治部、生產指揮部和人民保衛部。基層也相應成立了革命委員會或革命領導小組。
1972年7月,遵照市革命委員會通知,將“文化大革命”初期改名的東風區恢復為大通區。
1980年8月,召開大通區第八次人民代表大會,將大通區革命委員會改稱為大通區人民政府。
1983年5月,根據農業生產體制改革精神,撤銷了人民公社,重新建立了鄉人民政府。
2020年6月30日,中宣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中宣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大通區列入“淮南”片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通區位於淮南市東部,淮河南岸,舜耕山北麓,東與定遠、鳳陽、懷遠交界,南與長豐毗鄰,西與田家庵區接壤,北與潘集區隔淮河相望。總面積約350平方公里。

地形

大通區位於舜耕山北麓,淮河南岸,形成南高北低的傾斜地貌。地形由丘陵、河流、低山、湖泊、河灣構成。分為丘陵和平原兩大地貌。上窯群山最高峰是朱家大山,海拔212米,海拔200米以上的還有光山、東歷山、獨山、大北山、洞山、魏家大山、鷹咀山、老鴿山等9座山丘。境內多山,綿延40餘里,有山頭39座。

土壤

大通區徠主要土壤有硅質黃棕壤、雞肝土、棕色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淤土。

氣候

大通區境屬北半球亞熱帶與溫帶的過渡地帶,屬暖溫帶氣候。其特徵是:熱量豐富,日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夏季多雨,冬季乾旱,四季分明,季風顯著,無霜期長。但年際降水量變化大,季節分佈不均勻,易形成旱澇災害,春秋兩季時熱時冷,氣溫不穩定。
大通區境內年日照時數為2239.2小時,平均2279.2~2323.1小時。日照時數最多的是8月,平均為247.8~252.4小時。1~2月份最少,平均為149.4~161.5小時。太陽輻射年總量平均為512.8~518.2千焦/平方厘米,月輻射最大值是6月和7月,分別為58.6千焦/平方厘米和60.7千焦/平方厘米。最小值是12月,為25~26千焦/平方厘米。
大通區境內年平均氣溫15.3℃,最高16.4℃,最低14.3℃,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是7月,平均氣溫28~28.4℃,最低的是1月,平均氣溫1.2℃。極端最高溫度是1959年8月28日,達到41.4℃,最低溫度出現在1955年1月16日,為零下22.2℃,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0℃的天數有300~310天。一年活動積溫5414.3~5439.52。穩定通過5℃的天數有250~257天,活動積溫5130~5210℃;穩定通過10℃的天數有213天,活動積溫4752.1~4755.7℃。初霜最早出現10月15日,最晚11月26日,平均11月6日。終霜最早時間是3月1日,最遲4月18日,平均3月27日。無霜期最長245天,最短79天,平均223天。全年中,春季風速最大,為3.2米/秒,夏季平均風速2.8米/秒,冬季則為2.7米/秒,風速大於秋季,小於春季,主要是夏季大風和雷雨天氣多。秋季風速最小,平均值2.5米/秒,一年中風向東南風較多。
大通區年平均降水量為900毫米,但年度間相差很大,季節雨水也不均勻。降雨量最大的是1956年,達到1428.3毫米,降水量最小的是1966年,只有471.9毫米。一年之中,夏季雨水最多,占年降水量的50%。春秋兩季次之,分別佔24.3%和17.8%。冬季最少,佔7.9%。平均年降水天數為107天,其中,冬季19.3天,秋季23.2天,夏季31.6天,春季32.9天。日降水量最大的達136.9毫米,出現在1974年8月13日。1小時最大降水量達77.5毫米,時間是1960年5月7日。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大通區礦產資源
大通區礦產資源
大通和九龍崗地下蘊藏煤炭,山石資源有:石灰石、堊陶土、大理石、太湖石石英石方解石、鐵礦石、赤土、石乳、輕質陶粒等。

土地資源

2007年,大通區耕地面積66699畝,還有一部分丘陵地、崗地。

水資源

淮河
淮河
大通區境水資源主要有淮河、高塘湖、地下水和降水。年均降水量900毫米,高塘湖境內3.62萬畝。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3年5月至1955年3月,撤銷大通、九龍崗兩鎮,成立大通、九龍崗兩區人民政府。
1955年4月1日,撤銷大通、九龍崗兩個科級區,合併成立縣級市轄大通區。下轄大通、九龍崗兩個建城區和新設立的夏郢鄉。12月,夏郢鄉又劃歸郊區區公所管轄。
1965年12月,在大通設立了街道辦事處。此期間,由於農村面積廣闊,城鄉交錯,政權建設處於過渡狀態,全區沒有形成統一的政權領導機構。農村、城市、工礦等屬於各自的上級領導,區劃歸屬亦經常變動。
1969年3月,洛河、窯河、上窯、宮集4個人民公社劃歸大通管轄區。至此,大通區區劃和歸屬基本定型,即所轄大通、九龍崗兩個街道,上窯、窯河、洛河、宮集、淮豐5個人民公社
1984年12月,撤銷了洛河鄉、上窯鄉,改設洛河鎮上窯鎮。此時,大通區所轄為上窯、洛河兩個鎮,窯河、宮集、淮豐3個鄉,大通、九龍崗兩個街道。
1992年2月,將所轄的三鄉兩鎮、兩個街道撤併為三鎮一街道。即上窯鎮和窯河鄉合併組建新的上窯鎮;洛河鎮和宮集鄉合併組建新的洛河鎮;淮豐鄉和九龍崗街道合併組建新的九龍崗鎮;保留大通街道。
2004年,原長豐縣孔店鄉劃歸大通區管轄。至此,大通區下轄上窯鎮、洛河鎮、九龍崗鎮、孔店鄉和大通街道。
2016年,大通區轄3個鎮:上窯鎮、洛河鎮、九龍崗鎮,1個鄉:孔店鄉,1個街道:大通街道。共設18個社區、51個行政村。

人口民族


人口

2018年末,全區總人口186236人;全區出生率11.30‰,死亡率4.83‰,人口自然增長率6.47‰,下降了0.35個千分點。

民族

大通區民族以漢族為主,有回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

經濟


綜述

2018年,大通區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5.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0.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15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46.5億元,增長15.3%;第三產業增加值21.4億元,增長2.7%。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0.7:57.6:31.7調整為9.5:62:28.5。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上年下降3.2個百分點。人均GDP達40325元(摺合5865美元),比上年增長20.9%。全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36855元,比上年增長7.6%;全年農民居民可支配收入14976元,增長8.9%。
2018年,大通區全年財政收入59848萬元,增長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5997萬元,增長6.5%。財政支出54180萬元,增長9.4%。其中教育支出8749萬元,增長48%;城鄉社區事務支出8179萬元,增長8.6%;醫療衛生支出3066萬元,下降19.9%;科學技術支出增長143%;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增長47%;全區13項民生工程實際撥付資金46574萬元,同比增長10%。
2018年,大通區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5.5億元,同比增長9.1%。分行業看,工業完成投資26.7億元,同比增長6.4%;製造業完成投資25.3億元,同比增長68.2%。

第一產業

大通區農業
大通區農業
2018年,大通區全年農林牧漁服務業現價總產值12億元,農林牧漁業增加值7.4億元,增長3.1%。
2018年,大通區全年糧食種植面積22191公頃,比上年增長4.1%;油料種植面積370公頃,比上年下降28.6%;蔬菜種植面積2206公頃,下降0.3%。大通區全年糧食總產量138098噸,與上年下降15.4%;油料產量794噸,比上年下降28.7%;蔬菜及食用菌產量81366噸,比上年增長1.1%。
2018年,大通區全年肉類總產量6107.5噸,比上年下降3%。出欄生豬33994頭,下降4%;出欄牛2216頭,下降6%;出欄羊12769隻,下降7%;出欄家禽175.9萬隻,增長33%。水產品產量10546噸,增長1%。
2018年,大通區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12542噸,下降7.1%;農村用電量7345萬千瓦時,下降0.3%。

第二產業

大通區工業
大通區工業
2018年末,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1戶。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2.24億元,同比增長15%。全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81.8億元,增長26.5%。全區14家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7.34億元,下降16%。
2018年,大通區全年全社會建築業產值4.9億元,比上年增長62.7%。年末資質內建築企業10戶。房屋竣工面積2萬平方米,比去年同期減少1.3萬平方米。全年實現稅收0.2億元;利潤0.1億元。

第三產業

2018年,大通區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67億元,比上年增長7.8%。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實現27.3億元,同比下降3.8%。分行業實現銷售額情況:煙草製品行業實現銷售額33.3億元,同比增長4.23%;醫藥行業實現銷售額18.6億元,同比增長5.5%;煤炭及製品行業實現銷售額0.1億元,同比下降45.6%;汽車行業實現銷售額19.9億元,同比下降2.6%;石油、天然氣燃料行業實現銷售額0.51億元,同比下降17.9%。
2018年,大通區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551.38萬美元,同比增幅18.9%。全年實際利用外資42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756%。實際引進內資33.26億元,同比下降31.9%。
2018年,大通區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24.3億元,比上年增長59.7%。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19.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53.9%。商品房銷售額10.4億元,同比增長225%。

社會


教育

2018年末,全區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2431人,其中初中3687人,小學8744人。學齡兒童小學入學率和初中學齡人口入學率分別為100%和98.6%。

衛生

2018年末,全區共有醫療機構92個,其中民營醫院3個、衛生院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4個、村衛生室46個、診所19個、門診部2個、護理院1個、醫務室3個。我區有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全區衛生技術人員453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96人,註冊護士170人,床位276張。新農合穩步推進,參合率達102.08%。

社會保障

2018年,全區全年累計保障城市低保對象1.87萬人次,發放低保資金838.79萬元,下降21.1%;累計保障農村低保對象4.68萬人次,發放資金1398.46萬元,增長18.16%。年末全區有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院床位1336張,收養各類人員623人。

旅遊


萬人坑
萬人坑位於安徽省淮南市大通礦南,舜耕山北麓南山腳下的一個亂石崗上,形成於1943年春。日寇侵華期間,佔領了大通煤礦,為了掠奪煤炭資源,榨取中國人民的血汗,迫使廣大礦工在極其簡陋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下工作,經常慘遭殺害1943年春,日寇指使總監工王長明,糾集軍警、漢奸,用刺刀、皮鞭,硬逼著工人在這裡挖了三條深5米、長20米、寬3米多的大坑,把滿山遍野的屍骨集中拋入坑內,丟一層屍骨,灑一層石灰,就這樣形成了白骨累累的“萬人坑”。以後凡有礦工死亡就拋進“萬人坑”,有的還活著就被拖入坑內。據敵偽檔案統計,拋進坑內的多達一萬三千多人。此處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罪惡的鐵證,也是當前對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場所。
上窯森林公園
大通區
大通區
上窯森林公園位於著名能源城安徽淮南市東北部,依託鍾靈毓秀的上窯山水,橫卧於美麗富饒的高塘湖之濱。上窯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10.4平方公里。主要景觀有“神山古剎”、“洞山寺”(始建於明·弘治年間,有大古剎殿、天王殿、觀音殿)、“地藏王廟”、森林公園的“古存八景”為“奇峰障日”、“陡壁沒摩天”、“岩開斗石”、“仙人橋”、“仙人洞”、“王母灘”等。
舜耕山自然風景區
舜耕山自然風景區位於淮南東部城區與山南新城之間,原為長豐縣與淮南市的界山。森林公園規劃面積為3.8萬畝。境內林木繁茂,林相整齊,林間林蔭夾道,曲徑通幽,是城區人們野營、避暑勝地。主要有以洞山和羅山為主的秀峰、怪石、湧泉、洞穴、湖潭(泉山湖和老龍潭)、古樹等自然景觀以及古寺廟遺址、古寨及跑馬場遺址、革命活動遺址、日本碉堡群、古墓群、古戰場遺址、古建築等人文景觀。

獲得榮譽


2020年6月30日,大通區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