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縣

安徽省滁州市轄縣

鳳陽縣,安徽省滁州市下轄縣,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游南岸,長三角城市群。東與明光市、南與定遠縣毗連,西部、西北部與淮南市、蚌埠市接壤,北瀕淮河與五河縣相望;縣域面積1949.5平方千米。

鳳陽有“帝王之鄉”、“花鼓之鄉”、“改革之鄉”、“石英之鄉”、“曲藝之鄉”和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稱號,是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鳳陽的地形呈南高北低,南部以侵蝕剝蝕山、丘陵為主,山丘麓部為起伏崗地,中部為稍有起伏的河流階地和崗地,北部為坦蕩的沖積平原。鳳陽縣氣候呈北亞熱帶向南溫帶漸變的過渡特徵,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熱同季,乾冷同期,無霜期較長。

2018年末,鳳陽縣常住人口68.32萬人,戶籍人口78.65萬人;下轄15個鄉鎮;2019年,鳳陽縣生產總值397.5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41.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7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80.2億元,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10.4:44.3:45.3。

歷史沿革


鳳陽建置,上溯秦漢,設有鍾離縣,但以山(鳳凰山)名縣,卻始於明初。歷史上鳳陽縣建置有兩次重大變動。一次在元末,朱元璋打敗張士誠,奔回濠州,改濠州為臨濠府。明洪武六年(1373年)在帝鄉置中立府,七年(1374年)將府治遷往鳳凰山之陽,明太祖朱元璋賜府名“鳳陽”,沿用至今。又析臨淮縣太平、清洛、廣德、永豐四鄉置鳳陽縣,府縣同治。
鳳陽古為淮夷之地。西周時為鍾離子國,秦置鍾離縣,漢、西晉因之。
東晉時改稱燕縣,北齊時復稱鍾離縣,直至元朝沒有變更。
自唐至元,鍾離為濠州治。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鍾離縣為臨濠縣,三年(1370年)改臨濠縣為臨淮縣。
洪武六年(1373年)置中立府,七年(1374年)改中立府為鳳陽府,又析臨淮縣4鄉地置鳳陽縣,府縣同治。鳳陽府明初直屬中書省,永樂元年(1403年)屬南京。
清順治二年(1645年),鳳陽府屬江南省。
康熙六年(1667年),撤江南省分設江蘇、安徽兩省,鳳陽府屬安徽省。
康熙九年(1670年)設廬鳳道,駐鳳陽,鳳陽府、縣均屬廬鳳道。
乾隆二十年(1755年),臨淮縣併入鳳陽縣。
清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取消府的建制,鳳陽縣直屬安徽省。
民國三年(1914年)設淮泗道,道尹駐鳳陽。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區),鳳陽縣屬安徽省第四專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月,鳳陽縣被日本侵略軍佔領,漢奸倪道烺在蚌埠組織偽安徽省維新政府,鳳陽縣直屬偽省政府,偽鳳陽縣政府設在蚌埠。抗日戰爭時期,在縣域和周邊鄰縣交界地相繼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定鳳懷縣、定鳳嘉縣、盱鳳嘉縣、泗五靈鳳縣抗日民主政府,抗戰勝利后先後撤銷。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月,國民政府內政部批准蚌埠設市,蚌埠遂從鳳陽縣分離出去。
1949年,1月16日鳳陽解放;2月,鳳陽縣人民政府成立,屬江淮第四專員公署,縣政府駐節府城鎮;4月,改屬定遠專區;7月,改屬滁縣專區。
1956年1月,滁縣專區與宿縣專區合併成立蚌埠專區,鳳陽縣屬蚌埠專區。
1961年3月,撤銷蚌埠專區,恢復成立滁縣專員公署,鳳陽縣屬滁縣專區。
1993年1月,撤銷滁縣地區,設立省轄滁州市,鳳陽縣屬滁州市。
2021年1月7日,安徽省滁州市將在十四五”期間支持下轄的鳳陽撤縣改市,設鳳陽市。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鳳陽縣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地處北緯32°37′—33°03′,東經117°19′—117°57′之間,東與明光市、南與定遠縣毗連,西部、西北部與淮南市、蚌埠市接壤,北瀕淮河與五河縣相望。東西長74.64千米,南北寬49.6千米,縣域面積1949.5平方千米。縣人民政府駐地府城鎮距省會合肥公路里程147千米。

地形地貌

鳳陽縣是安徽境內最原始的陸殼地區之一,“南是山,北是灣,中間丘陵夾平川。”崗丘與淺山佔全縣總面積的85.7%,屬江淮丘陵地帶。鳳陽的地形呈南高北低,南部以侵蝕剝蝕山、丘陵為主,山丘麓部為起伏崗地,中部為稍有起伏的河流階地和崗地,北部為坦蕩的沖積平原。地面高程由南向北逐級下降,總比降1/600左右。全縣土地總面積1949.5平方千米。湖泊水面40.35平方千米,河流水面43.199平方千米,合計83.549平方千米。鳳陽縣韭山風景區

氣候特徵

鳳陽縣氣候呈北亞熱帶向南溫帶漸變的過渡特徵,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熱同季,乾冷同期,無霜期較長。
水文
卧牛湖
卧牛湖
鳳陽縣境內有淮河、濠河、板橋河、小溪河、天河、窯河、鮑家溝、池河8條主要河流,共長325.3千米,其中淮河流經縣境內長52.5千米,年平均過境水量262億立方米,境內其他7條河流總徑流量2.78億立方米,流域面積總計1749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鳳陽地形北低南高,自北向南呈三級階梯逐級抬升,海拔12-340米,總傾斜度1/600。地貌為北部平原、中部高崗丘陵、南部淺山三種類型。據1984年土壤普查資料:土地總面積292.43萬畝。其中:耕地157.5萬畝,宜林丘陵崗地58.4萬畝其中林地27.4萬畝、草地18.3萬畝,水域24.03萬畝,城鄉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9.9萬畝,未利用待進一步開發土地12.8萬畝。

水資源

鳳陽年均降水量在840-920毫米之間。年內分佈:3-5月佔21%;6-8月佔52%;9-11月佔17%;12月和1、2月佔10%。
境內有淮河、濠河、小溪河、板橋河、窯河、天河等8條河流,總長325.3公里,年均過境水量264.78億立方米,其中淮河262億立方米。流域總面積1749平方公里。
鳳陽縣有鹿塘、官溝、鳳陽山、燃燈寺四座中型水庫和花園湖、月明湖、方丘湖、老塘湖四面湖泊,總庫容2.65億立方米;小型水庫134座和塘壩總庫容6491立方米;建有固定機電排灌站155處,裝機129台套、2.75萬千瓦,基本形成了引、蓄、提、防、排相結合的水利格局。
較好的水資源和水利設施,不僅使農業生產旱澇保收面積佔耕地65%以上,而且促進了水產業發展。鳳陽每年各種水產品產量達3萬噸以上,尤其是花園湖螃蟹個大味美,暢銷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和江浙以及港澳地區。

礦藏資源

鳳陽礦產資源豐富,境內已探明的有石灰石、石英石、大理石、蛭石、石棉、白雲石、金、銀、銅、鐵、錳、鉬、鋅等礦種達26種,其中石灰石、石英石遠景儲量分別為100億噸和50億噸,儲量、品位均居華東地區之首。鳳陽縣從事“兩石”開採、加工、經營的企業300多家,年產各種型號石英砂500萬噸、水泥300萬噸。

電力資源

鳳陽靠近能源大市淮南和淮北市,縣內完成了城鄉農村電網和城市電網改造,境內建有城西、西泉等四座110千伏安變電所,建立一批企業供電專用線路,基本上滿足鳳陽縣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電需求。截止2011年,正在積極籌備利用“西氣東輸”管道經過本地的條件,抓緊實施天然氣項目工程。2005年度供電量為6.579億千瓦時,居蚌埠市、滁州市所轄各縣供電量之首。

行政區劃


府城鎮臨淮關鎮武店鎮劉府鎮西泉鎮
大廟鎮殷澗鎮總鋪鎮紅心鎮板橋鎮
大溪河鎮小溪河鎮官塘鎮棗巷鎮
黃灣鄉 
 
 
省級工業園區鳳陽經濟開發區鳳陽硅工業園和鳳寧現代產業園

人口民族


人口

● 人口數量
2018年末,鳳陽縣常住人口68.3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9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8.82萬人,佔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2.18%,比上年末提高1.71個百分點。
2018年,鳳陽縣戶籍人口78.6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150人。在戶籍人口中,0-14歲人口為14.83萬人,佔比18.85%;15-64歲人口為53.96萬人,佔比68.6%;65歲及以上人口為9.87萬人,佔比12.55%。鳳陽縣歷年戶籍人口圖
● 民族構成
建國前,鳳陽縣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只有回族。建國后,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繁榮,促進了民族的融合,相繼有滿、高山、朝鮮等族人民來鳳陽定居。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全縣少數民族有回、壯、滿、蒙古、朝鮮、土家、黎7個少數民族,共4772人,佔全縣總人口54.36萬人的0.87%。在少數民族中,回族4750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表明:全縣少數民族有回、滿、苗、土家、彝、壯、哈尼、高山、白、布衣、蒙古、藏、傣、拉祜、侗、赫哲、黎、朝鮮、佤、瑤、布朗21個,共5350人,佔全縣總人口62.98萬人的0.85%。其中,回族5193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7%。

政治


縣委書記朱林
縣長王俊卿
縣委副書記羅聖權
縣委副書記伍春泉
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王連俠
縣委常委、組織部長肖繼根
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主任成學斌
縣委常委、副縣長田海松
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府城鎮黨委書記徐琪
統計信息截至2019年8月,參考資料來源 

經濟


2019年,鳳陽縣生產總值397.5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41.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7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80.2億元,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10.4:44.3:45.3。全年財政收入34.2億元。其中,稅收收入26.6億元。全縣財政支出52.5億元,其中,民生支出44.8億元。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12元。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12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64元。
第一產業
鳳陽縣盛產水稻、小麥、魚蝦、玉米、大豆、花生等農產品。2019年,鳳陽縣農林牧漁業增加值43.7億元。全年糧食產量82萬噸,油料產量3.1萬噸;蔬菜產量10.7萬噸;水果產量4.5萬噸。全年生豬出欄34.8萬頭;牛出欄1.1萬頭,羊出欄14.2萬隻;家禽出欄1266萬隻。全年水產品產量5.6萬噸。
第二產業
2019年,鳳陽縣共有82家硅基材料產業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19家;高新技術產業企業21家。
第三產業
2019年,鳳陽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億元,商品零售實現75.4億元。城鎮消費實現64.5億元,鄉村消費實現24.5億元。年末,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276.7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91.1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54.6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193.1億元。其中,住戶貸款餘額84.8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108.3億元。全年進出口總額14743.5萬美元。其中出口14384.7萬美元。

文化


民間文藝
鳳陽縣內流行民歌多以小調、秧歌、號子為主,其中《說鳳陽》流傳最廣。1958年4月,中共安徽省委發出“關於搜集和編選民歌”的通知后,全縣掀起一個搜集和創作新民歌的高潮,全年寫出民歌200萬首,縣文教局曾編印《鳳陽民歌》3輯。1959年又寫出民歌300萬首,縣建國十周年獻禮辦公室編印了《鳳陽民歌選集》等。20世紀60年代后,民歌小調唱者較少。20世紀70年代起,縣文化部門和文藝工作者多次搜集整理大量民歌。1979年12月,縣文化館油印了《鳳陽民歌》第一輯,共收錄“鳳陽花鼓”、山歌、號子等35首。1982年,整理加工的6首民歌被中國民歌出版社錄製唱片銷往國外。1984年,縣文化局編輯出版了《鳳陽新歌選》。
方言
鳳陽方言屬官話方言區。從鳳陽方言中古入聲字的分類來看,全縣方言又可劃分為“武(店)考(城)”和“鳳(城)紅(心)”兩個方言片。“武考片”主要包括縣西部的武店、考城一帶的話。這個片的方言有5個聲調,除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之外,還保存著獨立的入聲,其調值為低降短促調。
戲劇
● 衛調花鼓戲
衛調花鼓戲又稱鳳陽花鼓戲,簡稱“衛調”,因產生於鳳陽長淮衛得名,為鳳陽獨有的劇種。主要流行於鳳陽、蚌埠、五河、嘉山、懷遠、靈璧等地。長淮衛原是明代臨濠府轄境內的一個小村鎮,因瀕臨淮河,有“漕運舟楫之便”,明洪武四年(1371年)設衛於此得名,清朝中葉,長淮衛一帶盛行一種民歌,稱為“衛調”,吸取其他戲劇精華,唱腔日益豐富,於光緒年間(1871—1908年)形成了花鼓戲。民國初年,衛調花鼓戲進入鼎盛時期,演員絕大多數為農民或小手工業者。在此前後,一批著名演員陳廣仁、李溪、喬成、王四等,積極移植兄弟劇種的劇目,借鑒兄弟劇種的演唱格式,以燈歌的腔調演唱詞格嚴密的“娃子”、“羊子”,以後又在這兩個腔調的基礎上衍化出其他唱腔,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逐漸成為一個深受群眾歡迎的地方稀有劇種。抗日戰爭時期,花鼓戲在與泗州戲競爭中漸被淘汰。民國末年,有些衛調花鼓戲藝人棄農從藝,經常和泗州戲演員碰班演出,互有影響,有的藝人改唱泗州戲,被稱為“花鼓戲變子”;無師承關係的藝人,在網友中被視為“耳掛子”。建國后,縣文化部門多次漕運收集整理了大批花鼓戲劇目,通過調查研究決定予以扶植。1951年,長淮衛成立了業餘劇團,致力於恢復和發展花鼓戲;次年又成立了鳳陽縣花鼓戲劇團,花鼓戲正式搬上舞台。衛調花鼓戲
● 泗州戲
泗州戲,俗稱“拉魂腔”,清宣統二年(1910年)傳入鳳陽,形成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劇種。泗州戲傳入初期,演戲的多系夫妻或父女,1人抱著柳葉琴(土琵琶),1人敲打雲板或木梆,不著行頭,在農村裡以“唱門子”代替乞討。其內容多半取自民間故事。唱腔也多是民間小調、號子及婦女哭腔等。其後,逐漸發展為半職業兼有專業藝人“跑坡”的班社,常利用農村堤坡居高臨下演出。生角身穿大褂,頭戴禮帽,佩帶麻制的髯口,以示角色的年齡。旦角多在頭上扎個綵球,腰間系裙,自我表白角色。除保留說唱形式外,也間或演出網友角戲”、“兩小戲”(小生、小旦)或“三小戲”(小生、小旦、小丑)等。建國后,“拉魂腔”藝人登上縣舞台。1951年,縣成立了大眾劇團,城鄉業餘泗州戲劇團也相繼成立。許多老藝人和戲劇工作者緊密配合,改編、創作劇目,革新、創造唱腔和表演藝術。對一些劇目,特別是表現現代生活的劇目,採用定腔定譜,不僅保留了原有的優美唱腔,而且發展和創製了新的唱腔。表演以“壓花場”為基礎,發展成多種舞蹈身段和步法;音樂為板腔本,保留了說唱音樂的特色;劇目豐富,道白唱詞樸實風趣,形象生動。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為泗州戲的盛行時期。此間,專業和業餘泗州戲劇團先後培育造就了一些知名演員和青年演員,經常活躍於省內外的城鄉舞台,給廣大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與此同時,在歷屆省、地戲曲會演中,都曾獲得較好的榮譽。縣泗州戲劇團演員左運前主演的《拾棉花》,還被選入《安徽戲曲集錦》,拍成電影。“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泗州戲遭厄運,服裝道具俱毀,繼而大唱“語錄歌”,推廣“樣板戲”,縣泗州戲劇團被改為文工團。1976年,文工團又複名為“泗州戲劇團”,從1977年開始,排演了《白蛇傳》、《濟公傳》等幾齣大型傳統劇目,上座率較高。1980年演出255場,1981年演出353場。但自1982起,由於城鄉電視、電影的普及,戲劇的上座率明顯下降,縣泗州戲劇團已難以在城市立足。
● 京劇
京劇,縣人稱“大戲”,在境內一直流行。民國二年(1913年)津浦鐵路通車,在臨淮關,京劇已成為該地群眾文化生活組成部分。此後,臨淮關、府城兩地街頭巷尾、飯館、旅社,人們常聞京劇之聲,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至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縣民眾教育館”與“安徽省東亞青年協會”聯合組成的藝術研究會,下設有京劇組,經常組織清唱。建國前夕,臨淮關大戲院、露天戲園常接待外地京劇戲班進行演出。1949年,府城解放,劉士棟等人創辦縣業餘京劇團,經常在鼓樓洞、升堂廟、天后宮等處搭台演出,吸引了眾多的京劇愛好者,相繼出現“票友”。1950年,成立了縣京劇團,多次在縣人民大會場登台演唱;同時,臨淮關成立了新生京劇團,演職員共41人。1953年,縣京劇團交給定遠縣,臨淮關新生京劇團調至嘉山縣。此後,縣業餘京劇團常組織“票友”清唱。“文化大革命”期間,其他劇種陷入困境,唯京劇“樣板戲”在鳳陽城鄉風靡一時,縣曾舉辦“百人樣板戲學習班”,部分機關、學校、廠礦,甚至農村社隊,都組織過業餘文藝宣傳隊演唱京劇“樣板戲”。“文化大革命”以後,京劇愛好者組成業餘京劇小組,時常演出京劇片段。鳳陽影劇院也多次接待外地京劇團登台獻藝。1985年,縣文化館還開辦京劇清唱茶座等。
● 倒七戲
倒七戲,鳳陽縣內人稱“小戲”,又稱仿廬劇,主要流行於境內南部和西南部。建國前,這一帶農民自行組織戲班,多數農忙務農,農閑唱戲。建國初,武店區成立了倒七戲劇團。1952年,有演員13人,職員5人,活動於境內鄉村集鎮。后因其它地方戲興起,倒七戲劇團解散,從此,縣內倒七戲一蹶不振。
宗教
佛教傳入鳳陽縣始於隋唐,宋元兩代有所發展,盛於明代。縣內最早的佛教寺廟是唐朝開元年間建的開元寺。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在家鄉鳳陽興建龍興寺。佔地1280畝,僧人400餘名。朱元璋下令高僧文彬與翰林院學士整理佛經,編成科儀,定為成規,命天下諸山寺院永為遵守,並定期考核。周圍數百里僧人常雲集龍興寺受戒,寺廟建設也隨之興起。到明萬曆年間,寺廟遍及城鄉。全縣大小寺廟132座(處),其中僧寺91處,尼庵47處,男僧700餘人,女尼210人。

交通


交通區位
交通區位
合徐、寧洛、蚌淮、徐明、寧洛鳳陽支線高速公路和京滬高鐵、京福高鐵(合蚌客專)、水蚌鐵路、津浦鐵路在鳳陽縣穿境而過。
截至2019年8月,鳳陽縣有高速出入口5個,分別為小崗村、鳳陽東、鳳陽、劉府、官塘出入口。蚌埠高鐵南站距離縣城16千米。淮河52.5千米黃金水道流經縣境北側,有碼頭5個,分別為臨淮碼頭、霸王城碼頭、顧台碼頭、龍陽碼頭和鳳陽港碼頭。過境高速公路4條114.77千米,省級公路4條132.1千米,縣級公路16條310.87千米,鄉道338千米,村道1910千米,專用公路25千米,實現了農村道路“村村通”。
2019年,鳳陽縣境內交通網密度達145千米/百平方千米,形成“干支相連,區域成網”得“多豐”字型網路格局

社會


科學技術
2018年,鳳陽縣出台《鳳陽縣支持科技創新獎補若干政策補充規定》,全縣研發經費投入超過8000萬元。與丁文江院士研發團隊簽訂全縣首個高層次人才團隊協議。與22名博士達成合作協議,新增博士后工作站1家,某新材料與上海交大合作建成鳳陽縣首個院士工作站。舉辦鳳陽縣第十一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新增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申報專利566件、授權發明專利50件。
文化事業
2018年,鳳陽縣建成3個鄉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個文化樂園。
2018年,鳳陽縣舉辦各類文藝活動223場,舉辦小崗村首屆農民豐收節、全國五個一集中採訪、全國暨安徽省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集中示範、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原創歌曲《感謝那一年》《小崗·小崗》《又唱花鼓》《浩然正氣》首映式、得念郵票首發式、電影《崗上花開》首映式等重大活動;扶貧微電影《東陵村》獲全國一等獎,《鳳陽花鼓全書》獲省社會科學一等獎,鳳陽花鼓《得兒隆咚飄一飄》獲省“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教育事業
2018年,鳳陽縣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完成1所、開工3所幼兒園建設,完成實小集團城南校區等8所學校教學樓、綜合樓建設,啟動臨淮中學搬遷。全面改薄的19個項目建設。投資2000多萬元實施9所市級以上“智慧校園”示範校建設。
高中鳳陽中學、臨淮中學、鳳陽二中
高等院校安徽科技學院
名單不全 
醫療衛生
2018年,鳳陽縣“智醫助理”試點在安徽省率先應用。鳳陽縣中醫院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啟動縣人民醫院三期工程和二級婦幼保健院建設;健康脫貧綜合醫保“351”和“180”民生工程有序推進;啟動全民健康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建成3個緊密型醫共體,引進急需高層次人才5人。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社會保障
2018年,鳳陽縣發放各類資金6.45億元,惠及全縣25萬人次。完成23所敬老院改造提升、8所“公建民營”轉型;設立社區居家服務中心45個。全年新增城鎮就業人數8552人,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10300人,幫助企業招工10440人,新增技能人才2375人。
體育事業
2018年,鳳陽縣承辦市級以上群眾體育賽事3項,舉辦2018鳳陽國際馬拉松賽

旅遊


鳳陽旅遊
鳳陽旅遊
自1991年以來,先後建成並開放了韭山洞、禪窟寺、龍興寺、明中都鼓樓、明皇陵、明中都皇故城、卧牛湖和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小崗村等八個旅遊景點,形成了“北人文、南自然”旅遊格局。組織了鳳陽一日游、二日游、鳳陽花鼓觀賞游、蘇皖古迹精華游、明朝三宮四陵游等多條旅遊線路,培育旅遊品牌,吸引境內外遊客。據統計,從1992年到2003年,共接待海內外旅遊者260萬人次,其中入境遊客8000多人次,門票收入3000多萬元,旅遊總收入1.58億元。

鳳陽八景

韭山仙境
韭山,位於鳳陽縣城東南30多公里,山因地暖多產韭菜而得名。韭山有個洞,在山之東麓,出口在西側半山腰。該洞早在唐代,就已是遊覽勝地。據南宋《濠梁志》:“洞水長流不絕,其(石)形如器物甚眾,左右多唐人詩刻石,深崖中有石觀音及石老人像”。明嘉靖方誌云:其“後為峻崖,游者莫能至,愈水而還”。主洞長1472米,支洞長400米。洞內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等,各呈其形,百態千姿,身置其間,彷彿進了仙境。
明陵風雨
明陵即明皇陵,朱元璋父母的墓地。初葬時,不過是幾座矮小的民家墳丘。朱元璋稱帝后,將其擴建成“宮闕殿宇,壯麗森嚴”的一代帝王陵寢。明末清初,歷經滄桑,到乾隆年間,“唯二碑及石人石馬僅存而已”。昔日“郁蔥王氣接邱壇,雲繞乾坤得大觀”的皇陵,此時已是“荒碑欹蔓草,石馬卧幽宮”。但是,每當風雨之際,皇陵好像一幅生動的水墨畫卷:那一簇簇蒼松翠柏,野花蔓草,隨風雨搖曳,沙沙作響,如訴說歷史的興衰;那一對對石人石馬、殘碑斷碣,任風雨侵蝕,潸然淚下,想泣訴悲慘的遭遇。因景緻奇異,人稱“明陵風雨”。
釣台春漲
釣台又稱庄惠釣魚台,位於鳳陽縣臨淮鎮南郊老塘湖中,原為濠河邊一個高崗。相傳莊子和惠子曾於此垂釣,故得名。濠河有二源,東出濠塘山,西出鏌邪山,由於春季雨水多,二水合流至此,灣窪地積勞成湖,數里之內,水天一色,唯釣台孤兀於水中。“草長平湖水滿塘,春風掀動綠波揚。紛紛白鷺衝天起,蕩蕩漁舟鼓棹忙。”這是前人詠釣台春漲的詩句。乾隆《鳳陽縣誌·八景之圖》所繪第七景“釣台春漲”為:釣台四面環水,台下洪波北流,激浪拍岸;台上垂柳搖曳,掩映茅舍;青山綠水襯托著釣台,詩情畫意,令人神往。
浮橋煙鎖
浮橋,又名臨淮浮橋,原位於鳳陽縣臨淮鎮北部淮河之上,始建於明洪武六年。因橋用船作為橋墩串聯而成,形如蜈蚣,故俗稱蜈蚣橋。由於蜈蚣懼雞,便在橋的兩岸各置石雞一隻,以想此橋。明清時期,臨淮浮橋為南北重要津梁,官府差役,旅人商賈,川流不息,漕運船隻,晨啟暮泊,千帆雲集,魚火炊煙,如同霧幛雲牆,真是“斷虹垂百尺,橫鎖絕千尋”。此即鳳陽八景之八的“浮橋煙鎖”。浮橋建成以後,屢毀屢建,到咸豐三年(1853),太平天國北伐軍渡淮,為拒清軍追擊,焚毀浮橋。今橋址尚存,南岸的石雞仍在。
龍興晚鐘
龍興晚鐘,龍興指龍興寺。原寺殿後山腰鍾亭內懸掛大鐘一口,為建寺時所鑄。此鍾是用合金材料鑄成,高2.05米,重約4噸。鐘的頂部鑄有一對似龍非龍的奇獸,傳為龍生九子之一,稱蒲牢。明清時,每當紅日西墜或旭日東升,“鳳嶺鳴鐘”,其聲響徹雲霄,龍興寺眾僧隨著鐘聲開始早晚佛課。特別是在夜晚,鐘聲格外幽清,遠傳數十里,俗有“改朝換代江河變,唯獨鐘聲繞鳳陽”之說。因此古人把“龍興晚鐘”,稱為鳳陽八景之三。新中國成立后,鍾亭毀於“文化大革命”,而鍾倖存。後來鐘被移上鼓樓,作為報警之用。1982年,縣文物管理所收回龍興寺內陳列。現宗教部門及僧人,重新建亭,懸掛洪鐘於龍興寺,供遊人觀賞。
譙樓歸市
譙樓,即明中都鼓樓,位於原中都雲霽街之東。該樓於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三月詔建后,由“鳳陽中等衛所撥軍餘一百六十四名,以官顧之,為守樓,並習吹鼓。凡遇公私,以便應用。如有損壞,利於軍衛修葺”。因此有明一代,鼓樓完好無損。崇禎八年樓宇毀於兵火,十二年重建。後來失去報時作用,為達官顯貴,文人雅士登臨觀景之處。清乾隆二十年新建鳳陽府城,將鼓樓包在中央,鼓樓四周成為全城重要集市。新中國成立后,鼓樓基座保持完好,成為勞動人民登臨觀景的場所。
九華屏障
九華又稱北九華,即今鳳陽府城北里許之九華山。唐永徽四年(公元853年),新羅國僧人金喬覺,渡海來安徽南方青陽九華山苦修。據傳說,后又在鳳陽九華山修行,故稱前者為南九華,後者為北九華,簡稱九華。明初,鳳陽府治原在臨淮,洪武八年移至中都城內會同館(即今鳳陽中學)。清乾隆年間始建府城,唯九華山近壓北城腳,由北門靖淮,西北門九華出城北去,必將繞過九華山。山雖不高,“全城秀氣,全在此山;靈壑天然,永作北門屏障”。因此,古人稱譽“九華屏障”為鳳陽八利於二。如今,府城早已拆去,而九華山將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逐漸被圍在鳳陽城中,成為南北“屏障”。
濠梁觀魚
《莊子·秋水篇》記有莊周惠施同游濠梁觀魚事。一日,兩人同游於濠上,只見一群鰷魚來回遊動,悠然自得。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後人為紀念庄惠觀魚,傍水建造觀魚台,把濠梁或濠上用來比喻別有會心,自得其樂的境地。
歷代文人雅士喜往登眺,吟詩題詠,又給觀魚台增色不少,濠梁觀魚遂成為鳳陽八景之一。

中都旅遊

狼巷迷谷狼巷迷谷風景區位於鳳陽縣南部,韭山國家森林公園和省級鳳陽山風景區的東端,距離縣城35公里,總面積約9平方公里。風景區包括禪窟寺、禪窟洞和狼巷迷谷三個景區,裡面有苗寨、塔林、禪窟寺、玉蟹泉、貯嵐亭、禪窟洞、蟠桃園、天石、瘦人谷、暈頭轉巷等大小景點40餘處。整個風景區是以佛教文化為背景、綠色生態為重點、石灰岩溶地貌為特色的自然風景區。
韭山洞 韭山洞洞鳳陽縣城南三十公里處,因山暖多滋生野韭而得名,距今已有五億年的地質歷史,為喀斯特溶洞。此洞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已有記載,並留下多處唐宋題刻。朱元璋初起義兵時也曾據山屯兵,並在洞內外留下眾多古迹。
明皇陵 位於鳳陽西南十五里,為朱元璋父母的葬地。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始建,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復建,薦號英陵,旋改皇陵。皇陵雖非帝王之陵,即“宮闕殿宇、壯麗森嚴”,與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等同一制度。
明中都城遺址 全國及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鳳陽縣城的西北隅,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其發祥地鳳陽所營建的一座卻於中途夭折的都城。1369年,朱元璋為顯示其新王朝的威勢,開始在全國調集百工技藝、軍士民夫等,數以萬計,大興土木,在鳳陽營建中都。明洪武八年(1375年),“罷中都役作”。后因取材建龍興寺、歷戰火等原因,城牆及宮殿被大量毀壞,至20世紀70年代初,僅剩殘存的午門、西華門台基及1100米長的城牆,但察其規模布局和遺物、遺跡仍十分壯觀。
鼓樓 又稱中都譙樓,位於縣城中央,建於明洪武八年(1375),是中都城的重要附屬建築,和西邊的鐘樓相距六里,遙遙對峙於中都城中軸線的兩側。鼓樓由台基和樓宇兩部分組成。台基南北長72米,東西寬34.25米,高15.8米,是中國最大的鼓樓台基。終明一代,鼓樓一直以其高大雄偉為國內之最。1989年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國家旅遊局授予AAA級旅遊景區。
龍興寺在鳳陽城北鳳凰山日精峰下,建於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是明朝皇家寺廟建築。它的前身是朱元璋出家禮佛的於皇寺,因該寺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發祥之地,與整個朱明王朝有著淵源關係,數百年來一直為國內名剎之一。1981年被列為安徽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禪窟寺 中華名剎之一。位於鳳陽縣城東南30多公里處的三峰山。地處江淮丘陵的東端,佔地8.5平方公里。始建於西漢武帝年間。初名桃花寺。主要景點有三峰浮玉、塔林、玉蟹泉、禪窟洞、蟠桃園等。歷代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摩崖題刻。
小崗村 位於鳳陽縣東部,距縣城40公里,隸屬小溪河鎮,由小崗、大嚴兩個自然庄組成,距京滬鐵路5公里,省道307線13.5公里,明光、臨淮兩個淮河航運碼頭20餘公里。1978年12月,小崗18戶農民以“敢為天下先”的膽識,按下了18顆紅手印,搞起了“大包干”,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由此小崗村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1993年,小崗自然村與另外一個自然庄——大嚴村民組合併在一起成立為小崗村。

瑪瑙白玉

鳳陽豆腐
鳳陽豆腐
瑪瑙白玉,原名“鳳陽釀豆腐”,出自朱元璋的家鄉安徽鳳陽縣。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年幼家貧,於十七歲在鍾離縣(后改鳳陽)玉皇寺(后改皇覺寺)落髮為僧,因為清規嚴律,加上連年災荒,被方丈疏散出寺,雲遊化緣過著近乎乞討的生活。有一天,他來到鍾離西南二十里處一位姓黃的廚師門口化緣,這位黃廚師見此少年遊方僧衣衫襤褸,骨瘦如柴,頓起惻隱之心,隨將剛出鍋一塊“釀豆腐”施捨給了他。朱元璋饑寒交迫之中。得此美味果腹,遂終生忘。後來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當了皇帝,常常想到贈食的“釀豆腐”,令御廚如法烹制,可是都不會做,於是就降旨差員特詔黃廚師進京,並封為“御膳師”專門做“釀豆腐”奉獻,以後宮中每逢瓊林宴,“釀豆腐”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從此,馳名於世,相傳至今已有六百餘年。黃家十三代孫仍住鳳陽,“釀豆腐”這道名菜成為地方一絕。

御膳麻油

御膳麻油
御膳麻油
御膳麻油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親筆御封。它選用上等芝麻,採用傳統工藝,結合現代科技手段,精製而成。產品各項理化、衛生、技術指標完全符合國家二級制麻油標準。其色澤琥珀,香氣撲鼻,口味純正,富含多種維生素、芝麻粉和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性涼、味甘,具有潤肺清熱、抗血管老化等功效,是理想的佐餐調味食品和保健食品,多次榮獲省部級優質產品稱號,產品遠銷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也是旅遊購物佳品。

鳳陽藤茶

鳳陽藤茶產於鳳陽縣殷澗鎮韭山。衛生部已批准其為中國食品新資源。野生“鳳陽藤”生於鳳陽山國家森林公園之中,因其特殊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釀生“鳳陽藤”特殊品質,自古以來,當地百姓采其葉芽炒制加工為飲,也即藤茶。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領兵駐紮在鳳陽山時常飲此茶,後派內宮官員回家鄉鳳陽炒制供其飲用。

龍興御液

鳳陽龍興御液酒為明朝宮廷御酒,深受朱元璋的喜愛,因此而得名。鳳陽御酒分為大明帝王、明太祖、龍興御液等三大系列,30多個品種。它的特點是綿軟爽口,濃中帶醬,風味獨特,回味悠長。其中龍興御液的出口量居安徽省之首。

日月牌粉絲

日月牌貢品保健粉絲原為明洪武年間宮廷御膳精品,現為國家認證的綠色食品。該產品在傳統配方的基礎上,融現代生產技術,精製而成。1997年被安徽省政府命名為“名牌產品”稱號。產品現已出口到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梅魚

梅魚,產於鳳陽縣梅市鄉一帶的梅河中,其體形細長,食用季節以黃梅季節最佳,從古至今,一直列為席上佳肴。鳳陽外出的遊子歸來及外地來鳳陽的客人,都要品嘗此菜。

梅市鹹水鵝

鹽水鵝
鹽水鵝
梅市鹹水鵝源於明朝洪武年間,一回民從河南南下,落腳於梅市池河岸邊,以養鵝鹵鵝為生,因其手藝高明,味道特別,而遠近聞名,流傳至今。梅市鹹水鵝之所以味道獨特,主要是在選鵝、配方、火功三個環節特別講究,所以梅市鹹水鵝飽滿、色澤爽口、並有淡淡的草藥味。

代表人物


歷史人物崔白、姜才、徐達、湯和、朱元璋、田淑揚、田激揚、吳家泰、駢錦芳、柳汝士
近代人物趙連軒、邵登山、梅竹樵、梅福星、劉利民、路士敏、周傳學、趙傳典、李鳳鳴、黃光華、孫傳家、左銀芝、李劍秋
現代人物陳學孟

獲得榮譽


2014年05月,鳳陽縣獲得中國樹莓之都榮譽。
2019年10月,入選2019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
2019年12月6日,入選“2019年投資潛力全國百強縣(市)”。
2019年12月28日,入選“2019年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市)”。
2020年3月,入選“2019年安徽縣域經濟總量20強”。
2020年6月,被授予“安徽省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稱號。
2020年6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人口流入百強榜”,排名第100位。
2020年12月22日,入選全國第五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