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塘湖
淮南市重要的水產基地
高塘湖,安徽省淮南市東部淮河南岸湖泊。當地人也稱窯河,實為原淮河支流窯河河道,自黃河南徙奪淮后,由於泥沙封淤河口,積水成湖窯河下遊河道形成的積水湖泊。湖區跨鳳陽、長豐、定遠和淮南市大通區3縣1區,南納青絡河,沛河、洛澗河等來水,北經窯河下遊河道泄入淮河。
湖盆形狀為南北向長帶形,長20公里,寬2.5公里,湖岸長85公里。湖底平坦,底質大部分為淤泥質,正常水位湖面50平方公里,蓄水量0.8億立方米。湖水營養鹽類豐富,高塘湖屬於富營養湖泊。是湖區的漁業生產基地和農業灌溉水源地。
高塘湖位於淮河南岸,淮南市上窯鎮南,定遠縣爐橋鎮西,跨淮南市、鳳陽、長豐、定遠縣。湖面主要屬淮南市,其次為定遠,長豐、鳳陽有少部分。由於窯河在上窯附近受地形限制縮窄,以及河口段受黃泛浸入淤高,中游低洼河段遂擴展成湖,河湖一體。南納洛河、嚴澗河來水,大部為丘陵區,北流,經上窯閘(1965年建)至懷遠縣新城口注入淮河。新城口古稱洛口,窯河亦稱洛河,古稱洛澗。總來水面積1490平方公里。窯河閘主要是拒淮倒灌,其次為控制高塘湖蓄水位利於灌溉,汛期還滯蓄內水,兼收水產之利。湖區正常蓄水位17.5米,容積8500萬立方米,水面積50平方公里,南北長16公里,平均寬約3公里。汛期最高水位21.0米,容積3.6億立方米,水面積增至118平方公里,湖底高程15.0米。是淮南市水產養殖基地之一。
高塘湖又名窯河,在淮河中游南岸,跨淮南、鳳陽、長豐、定遠等市縣。原系淮河支流窯河河道,自黃河南徙奪淮后,由於泥沙封淤河口,積水成湖。水位17.50米,長20.0公里,最大寬3.0公里,平均寬2.45公里,面積49.0平方公里,最大水深2.5米,平均水深1.73米,蓄水量0.85億立方米。
高塘湖又名窯河,分佈於淮河南岸,跨鳳陽、長豐、定遠和淮南3縣1市,南納青絡河,沛河、洛澗河等來水,北經窯河閘泄入淮河。正常年份入湖年徑流總量3.89億立方米,最大入湖年徑流總量可達8.64億立方米。湖盆形狀為南北向長帶形,長20公里,寬2.5公里,湖岸長85公里。湖底平坦,底質大部分為淤泥質。1965年上窯河節制閘建成,正常水位17.5米,湖面50平方公里,蓄水量0.8億立方米,洪水期最高水位21.7米,湖面160平方公里,蓄水量6.0億立方米,見表3—1—15。湖水深度較淺,5月份汛期之前,全湖平均水深1.76米;8月份汛期在全湖平均水深5.14米。水質偏鹼性,水位年較差較小,一般為1~1.5米。湖水營養鹽類豐富,高塘湖屬於富營養湖泊。
高塘湖水位與湖面積、容積對照表
表3—1—15
湖中浮游生物中植物含量平均110萬個/升;浮遊動物含量平均6456個/升,生物量12.046毫克/升;底棲動物含量56.9個/平方米,生物量平均每畝70.9斤,總蘊藏量531萬斤,尤以腹足類占絕對優勢,對青魚鯉魚的養殖非常有利;水生高等植物生物量平均每畝產4000斤,總蘊藏量1.96億斤。高塘湖歷史上曾有“魚米之鄉”之稱,湖岸良田萬頃,湖內魚鴨成群,芡實,菱角遍及全湖,最高鯉魚產量曾達500萬斤,一般都在200萬斤左右,菱角產量在400萬斤,芡實在200萬斤。魚類以天然定居增殖為主,其中鯉、鯽、鮊、鯿、鱖等魚佔優,人工投放精養的潛力遠遠未能發揮,據高塘湖內餌料,每年可投入青、鯽、鰱等150萬尾,產量即可保持在500萬斤,真正成為淮南市重要的水產基地。高塘湖也是定遠縣境內的爐橋灌區水源地。
湖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2℃,1月平均氣溫1.3℃,極端最低氣溫-17.8℃(1969年2月6日),7月平均氣溫27.6℃,極端最高氣溫40.0℃(1967年8月11日)。多年平均日照時數2262.6小時,無霜期230天,降水量874.2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183毫米(1972年),最小年降水量428.9毫米(1966年),年內6~8月降水量454.7毫米,占年降水量的52%;蒸發量1211毫米。
集水面積400.0平方公里,補給係數8.16。湖水依賴地表徑流及湖面降水補給,入湖河道主要有窯河、洛河和青洛河,出流經窯河口由窯河節制閘排入淮河。湖水位一般每年5月開始上升,至夏季各月達最高值,以後緩落,冬季至翌年春季達最低值。年水位變幅1.0~1.5米,反映了該湖受人工控制的水情特點。
湖水透明度0.3~2.0米,平均0.6米左右,pH值9.4,總硬度3.9德國度,礦化度137.91毫克/升。離子組成中以Ca2+和HCO3-為主,其含量分別為16.84毫克/升和72.97毫克/升,屬重碳酸鹽類鈣組Ⅱ型水。DO8.2毫克/升,NH4+-N0.03毫克/升,NO3--N0.12毫克/升,TFe0.1毫克/升,SiO23.0毫克/升,TP0.2毫克/升。
魚類 | 計有魚類12科34屬40種,其中鯉科26種。主要經濟魚類有鯉、鯽、翹咀紅鮊、蒙古紅鮊、烏鱧、黃顙、鱖、鱤、魴、鯿魚等。歷史上,鮮魚最高年產量達250萬千克以上,一般年份為100萬千克左右。80年代以來,實行人工養殖,漁業生產逐步改觀。 |
鳥類 | \ |
水生植物 | 計有水生植物9科10屬13種,優勢種有微齒眼子菜、聚草和菱,次優勢種類有菹草、輪葉黑藻和馬來眼子菜等。其中絕大部分分佈於濱岸或湖灣區,覆蓋率70%,平均生物量3010克/平方米,現存量9800萬千克。 |
浮游植物 | 見有浮遊藻類7門57屬,其中藍藻門6屬,綠藻門19屬,硅藻門18屬,黃藻門3屬,裸藻門4屬,甲藻門5屬,金藻門2屬。浮遊藻類平均數量102×104ind./L,其中硅藻57.8×104ind./L;其餘各門藻類0.9~9.1×104ind./L。 |
浮遊動物 | 見有浮遊動物19屬,其中原生動物5屬,輪蟲6屬,枝角類5屬,橈足類3屬。其平均數量6456ind./L,生物量12.7052毫克/升,其中原生動物6374ind./L,0.008毫克/升;輪蟲16ind./L,0.008毫克/升;枝角類333.5ind./L,3.054毫克/升;橈足類428ind./L,9.452毫克/升。 |
底棲生物 | 見有底棲動物24種,其中腹足類9種,瓣鰓類7種,寡毛類2種,甲殼類3種,水生昆蟲2種,蛭類1種。其平均數量、生物量,腹足類131.7ind./平方米,53.3g/平方米;寡毛類56.9ind./平方米,2.53g/平方米;水生昆蟲44.6ind./平方米,1.56g/平方米;瓣鰓類16.3ind./平方米,1.19g/平方米;蛭類4.3ind./平方米,0.47g/平方米;甲殼類1.54ind./平方米,2.4g/平方米。現存量265.5萬千克。 |
原生動物 | 原生動物5屬,6374ind./L,0.008毫克/升 |
高塘湖又名窯河,分佈於淮河南岸,跨鳳陽、長豐、定遠和淮南市大通區3縣1區,是長豐縣與定遠縣、淮南市的部分天然界線。湖盆形狀為南北向長帶形,南北長20公里(此為《安徽省志自然環境志》《定遠縣誌》數據,《長豐縣誌》記為16公里),東西寬2.5公里(《長豐縣誌》記為3公里),湖岸長85公里。湖底平坦,底質大部分為淤泥質。1965年上窯河節制閘建成,正常水位17.5米,湖面50平方公里,蓄水量0.8億立方米,洪水期最高水位21.7米,湖面160平方公里,蓄水量6.0億立方米。湖水深度較淺,5月份汛期之前,全湖平均水深1.76米;8月份汛期在全湖平均水深5.14米。
高塘湖流域,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2℃,1月平均氣溫1.3℃,極端最低氣溫-17.8℃(1969年2月6日),7月平均氣溫27.6℃,極端最高氣溫40.0℃(1967年8月11日)。多年平均日照時數2262.6小時,無霜期230天,降水量874.2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183毫米(1972年),最小年降水量428.9毫米(1966年),年內6~8月降水量454.7毫米,占年降水量的52%;蒸發量1211毫米。
湖水依賴地表徑流及湖面降水補給,入湖河道主要有窯河、洛河和青洛河,出流經窯河口由窯河節制閘排入淮河。集水面積400.0平方公里(《長豐縣誌》記流域面積149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河川徑流深133毫米,多年平均來水量1.98億立方米,最多年為4.30億立方米,最少年為0.77億立方米,正常年份入湖年徑流總量3.89億立方米,最大入湖年徑流總量可達8.64億立方米。補給係數8.16。其經窯河與淮河相通。1965年建成窯河節制閘,以控制、調節水位及蓄水量。
湖水位一般每年5月開始上升,至夏季各月達最高值,以後緩落,冬季至翌年春季達最低值。年水位變幅1.0~1.5米,反映了該湖受人工控制的水情特點。
高塘湖湖底平坦,底質大部分為淤泥底。水質偏鹼性,湖水營養鹽類豐富,高塘湖屬於富營養湖泊。湖水透明度0.3~2.0米,平均0.6米左右,pH值9.4,總硬度3.9德國度,礦化度137.91毫克/升。離子組成中以Ca2+和HCO3-為主,其含量分別為16.84毫克/升和72.97毫克/升,屬重碳酸鹽類鈣組Ⅱ型水。DO8.2毫克/升,NH4+-N0.03毫克/升,NO3--N0.12毫克/升,TFe0.1毫克/升,SiO23.0毫克/升,TP0.2毫克/升。
《長豐縣誌》載,《漫叟詩話》云:“濠州西有高塘館(屬鳳陽縣地),俗以為楚之高塘也。”因以得名。是窯河下遊河段,兩岸低陷積水而成。由於窯河在上窯附近受地形限制縮窄,以及河口段受黃泛浸入淤高,中游低洼河段遂擴展成湖,河湖一體。 依前文,似宋代已成湖。但《淮南市志》載:高塘湖,是由於民國27年(1938年)黃水奪淮,大量泥沙沉積窯河,抬高了窯河水位,形成了現在的高塘湖。
高塘湖浮遊動物植物種類繁多,湖內水草叢生,屬於富營養型湖泊。浮游生物中植物含量平均110萬個/升;浮遊動物含量平均6456個/升,生物量12.046毫克/升;底棲動物含量56.9個/平方米,生物量平均每畝70.9斤,總蘊藏量531萬斤,尤以腹足類占絕對優勢,對青魚鯉魚的養殖非常有利;水生高等植物生物量平均每畝產4000斤,總蘊藏量1.96億斤。
高塘湖區漁業資源情況
項目 | 資源量 |
---|---|
魚類 | 計有魚類12科34屬40種,其中鯉科26種。主要經濟魚類有鯉、鯽、翹咀紅鮊、蒙古紅鮊、烏鱧、黃顙、鱖、鱤、魴、鯿魚等。歷史上,鮮魚最高年產量達250萬千克以上,一般年份為100萬千克左右。80年代以來,實行人工養殖,漁業生產逐步改觀。 |
水生植物 | 計有水生植物9科10屬13種,優勢種有微齒眼子菜、聚草和菱,次優勢種類有菹草、輪葉黑藻和馬來眼子菜等。其中絕大部分分佈於濱岸或湖灣區,覆蓋率70%,平均生物量3010克/平方米,現存量9800萬千克。 |
浮游植物 | 見有浮遊藻類7門57屬,其中藍藻門6屬,綠藻門19屬,硅藻門18屬,黃藻門3屬,裸藻門4屬,甲藻門5屬,金藻門2屬。浮遊藻類平均數量102×104ind./L,其中硅藻57.8×104ind./L;其餘各門藻類0.9~9.1×104ind./L。 |
浮遊動物 | 見有浮遊動物19屬,其中原生動物5屬,輪蟲6屬,枝角類5屬,橈足類3屬。其平均數量6456ind./L,生物量12.7052毫克/升,其中原生動物6374ind./L,0.008毫克/升;輪蟲16ind./L,0.008毫克/升;枝角類333.5ind./L,3.054毫克/升;橈足類428ind./L,9.452毫克/升。 |
底棲生物 | 見有底棲動物24種,其中腹足類9種,瓣鰓類7種,寡毛類2種,甲殼類3種,水生昆蟲2種,蛭類1種。其平均數量、生物量,腹足類131.7ind./平方米,53.3g/平方米;寡毛類56.9ind./平方米,2.53g/平方米;水生昆蟲44.6ind./平方米,1.56g/平方米;瓣鰓類16.3ind./平方米,1.19g/平方米;蛭類4.3ind./平方米,0.47g/平方米;甲殼類1.54ind./平方米,2.4g/平方米。現存量265.5萬千克。 |
原生動物 | 原生動物5屬,6374ind./L,0.008毫克/升 |
民國27年至36年黃河南泛入淮期間,窯河河床從高塘湖口至河口淤淺10公里,平均淤高1.5米。汛期洪水長期停瀦,低洼地長期浸泡水中,農田無法耕種。1951年3月至1951年5月,鳳陽縣作為治淮項目要求國家補助,組織民工對窯河上窯鎮至新城口段進行疏浚。疏浚河段長7.8公里,設計河底高程13.0米,底寬22.0米,國家撥大米310萬斤,完成土方90.14萬立方米,改善了部分低洼地區的耕種條件。
1959年在高塘湖東南洛河右岸、定遠縣爐橋鎮附近建爐橋電灌站,提高塘湖水灌溉定遠縣西部農田。現已建成六級7個站,總揚程79.5米,裝機56台(設計安裝68台套),總容量14975千瓦。灌區涉及定遠3個區15個鄉、4個國營農場和長豐縣1個鄉。設計灌溉面積最終為57.46萬畝,近期為46萬畝,今已達到41.6萬畝。
1965年在高塘湖東南沿岸定遠縣爐橋一帶築爐橋圩,當年受益,保護堤內1.62萬畝耕地。圩堤北起淮南鐵路以西的嚴澗河左岸,南至青洛河右岸,全長10.8公里。堤頂高程23.5~25.0米,圩堤設計標準為20年一遇。圩堤中部建有北湖閘1座,為定遠縣爐橋電灌站一級站渠首進水閘。
為解決淮河水倒灌問題,1965年冬,經定遠、鳳陽、長豐、淮南市商定,建窯河封閉堤和窯河節制閘。窯河封閉堤長11.75公里,西與淮南市田家庵圈堤在楊郢孜相接,東至上窯鎮。1966年冬完工,堤頂高程24.0米,后又陸續建塊石護坡長5.05公里。國家投資250萬元,完成土方117.18萬立方米,石方6.8萬立方米。窯河節制閘位於淮南市東北上窯鎮西,集水面積1500平方公里。節制閘防洪標準與淮北大堤相同,既能防止淮水倒灌,保證沿湖城鎮工業用水和淮南鐵路免受洪水威脅;又可控制高塘湖水位,提供爐橋、官塘等沿湖電灌站水源,聯接蚌埠、淮南間的公路交通。節制閘工程於1965年2月開工,5月竣工。節制閘為鋼筋混凝土蓋板式結構,5孔,每孔凈寬5米,中孔可通航,閘底高程14.0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最高防洪水位閘上為21.0米,閘下為24.5米;設計最大泄量610立方米每秒,校核為700立方米每秒,防洪面積20萬畝。沿湖建站12處,總灌溉面積38萬畝,設計灌溉面積77萬畝,共計完成土石方12.95萬立方米,總投資73.6萬元。
1969年11月在高塘湖東岸鳳陽縣西部官塘鄉建官塘電灌站。初建時為機械灌溉站,1970年改為電灌站,分三級提水,總凈揚程43.6米,總裝機19台共4438千瓦,設計灌溉面積13.38萬畝,至1976年各站竣工。
窯河閘,位於淮南市大通區上窯鎮西,窯河封閉堤東端。閘址處古稱灰里溝,是窯河重要渡口。民國28年(1939年)日本侵略軍佔據上窯,在灰里溝以土石填壑,壘石為基,上設木板為橋,民國31年橋成,日本侵略軍強行徵集的建橋民工被折磨致死、致傷、致殘者上千人。民國33年日本侵略軍把橋燒毀,灰里溝又成渡口。1965年建窯河封閉堤的同時,於2月8日在灰里溝始建窯河閘,5月22日竣工,7月通過驗收,上設公路橋。窯河閘不僅保護了淮南鐵路水張線的安全,防止淮水通過窯河倒灌高塘湖,保護沿湖1.3萬公頃耕地,調劑湖水位,發展漁業和蓄水灌溉,又溝通了懷遠、蚌埠、淮南、鳳陽的交通。
高塘湖排澇站,工程系安徽省淮河流域西淝河等沿淮窪地治理工程子項目,是國家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位於大通區窯河高塘湖窯河閘東側,設計排澇流量150立方米/秒,泵站為大(2)型,工程等別Ⅱ等,裝機5台,單機2200千瓦,總裝機11000千瓦,工程總投資約1.6億元。工程建成后,將提高高塘湖抗禦洪澇災害能力,徹底解決高塘湖窪地“關門淹”問題。該工程2015年9月21日開標,11月5日正式開工建設,2018年3月水下工程驗收。
窯河枯水期最淺處水深1米、寬20米。窯河閘向北至新城口入淮段(長8公里),又稱灰溝子,1984年經人工疏浚后水深2米,可通航100噸級船舶;河底高程13米、河底寬30米,兩岸回堤為21.5~22米,此段河床原來面窄水深,100噸級對連划子可到爐橋(定遠縣境內),由於民國27年(1938年)黃水奪淮,大量泥沙沉積窯河,抬高了窯河水位,形成了現在的高塘湖, 並出現了十八嘴淺灘,高塘湖內最低高程為14米,再加上現在的上窯節制閘影響,目前僅上窯以北7.5公里河道可常年通航,年貨運量平均為5萬噸。裝卸貨的地點主要在窯河閘下,上窯所產缸、石灰、石料等在此上船出港。進港主要有煤炭和糧食。由於上窯閘攔腰切斷窯河,水運中斷,1980年窯河閘以上水面開始網箱養魚(蝦)。
上窯港口,位於窯河東岸,轄有上窯、外窯、新城口3個碼頭,分別位於窯河航道的上、中、下游。其中上窯位於高塘湖湖口位置。上窯鎮盛產的粘土、石料是陶瓷、建材行業不可缺少的原料,早在明清時期就已聞名於世,港口隨之形成。港區內距堤壩50米處有露天貨物堆場2500平方米,上窯港口每年外運貨物主要是粘土、石料、缸、飼料等。到1980年代中期,上窯居民用煤和部分工業用煤都由船舶運進。1984年碼頭前沿經疏浚后,水深平均達2米以上,100噸級船舶可常年進入港口裝卸。1986年港口吞吐量達11.3萬噸。上窯的裝卸碼頭依仗天然岸坡,貨物可就近上船,靠近山坡有裝卸架,架車把石料運抵碼頭后,倒入船倉,每天裝船300噸左右。
高塘湖歷史上曾有“魚米之鄉”之稱,湖岸良田萬頃,湖內魚鴨成群,芡實,菱角遍及全湖,最高鯉魚產量曾達500萬斤,一般都在200萬斤左右,菱角產量在400萬斤,芡實在200萬斤。魚類以天然定居增殖為主,其中鯉、鯽、鮊、鯿、鱖等魚佔優,人工投放精養的潛力遠遠未能發揮,據高塘湖內餌料,每年可投入青、鯽、鰱等150萬尾,產量即可保持在500萬斤,真正成為淮南市重要的水產基地。
原來湖周漁民以捕撈為主。捕撈魚類有鯉、鯽、翹咀魚參、蒙古紅魚參、黃尾密鯝、烏魚(黑魚)、鱖魚、鯰魚、鯿黃顙、花骨魚、魚參鰷魚、蝦等。可育珍珠的貝類,主要是褶紋冠蚌、三角帆蚌,湖中也產。1960年代,由於水面開放,酷捕濫撈,1966年高塘湖又建了窯河閘,截斷淮河魚類入湖的通道,產卵親魚減少,捕撈產量下降。
1960年代開始推廣人工養殖。1957年,鳳陽縣與淮南市、長豐縣、定遠縣在高塘湖聯合成立窯河養殖場(“安徽省窯河聯合水產養殖場”),1980年又建立聯養開發公司。是淮南市最早的國營養殖單位,後幾經變遷為農漁結合的農場,1971年封閉高塘湖7050畝(470公頃)水面后,改建為市窯河漁場,養殖面積7200畝(480公頃),是淮南市最大的一家養、捕結合的國營漁場。在正常年份,年產成魚10萬公斤,人工繁殖魚苗6000萬尾。1985年農民在高塘湖攔網養魚2216畝(148公頃),畝均產55公斤。
高塘湖湖濱地形較為平緩,土地肥沃,每遇乾旱,四周農民盡收灌溉之利,特別是定遠縣西部地區主要抗旱水源。除自流引用湖區支流灌溉外,周邊各縣區設有眾多電力排灌站。主要有:
屯頭排灌區,灌區範圍為大通區大澗溝以東、水家湖至田家庵鐵路東北,北與洛河灣一堤之隔,南至龍王山,東臨高塘湖。灌區地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總面積128.8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333公頃。其中淮南市耕地面積4200公頃,長豐縣4133公頃。1976年,長豐縣以高塘湖為水源,建成孔店一級提水站,灌區內的長豐縣部分不再用水。洛河、窯河、宮集、淮豐等鄉,為用水方便,先後興建徐庄、余巷、方樓、淮建、雲南崗、紅光、魏嘴孜、林巷、草湖等18處小型電力灌溉站,裝機計33台套,1546千瓦。其中以屯頭站為水源者有3處,計97千瓦。余用高塘湖水。淮南農場為了在乾旱年蓄水灌溉,在截洪溝上建滾水壩1座。九龍崗、大通部分山洪截入屯頭乾渠,由節制閘控制,通過二支渠和淮南農場東西大溝排入高塘湖。截洪溝匯水面積7.21平方公里。
爐橋電灌站灌區,位於定遠縣西部的丘陵地區。灌區西連長豐縣,北臨鳳陽山麓,東與解放、城北、黃山水庫灌區毗鄰,東南抵雙河、灣孫、大余庄水庫上游,西南以洛河為界。灌區控制面積682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57.46萬畝,實際灌溉面積41.6萬畝。灌區水源主要來自爐橋電灌站。爐橋電灌站從淮河支流窯河水系的高塘湖取水,經過六級提水,為定遠縣的爐橋、吳圩、定城區和長豐縣沛河區共18個鄉(鎮)以及4個國營農場和4個工廠企業提供工農業用水。
官塘電力灌溉站。位於鳳陽縣官塘鄉境內,1969年冬動工興建,1972年底建成,分兩級提窯河水灌溉,總裝機17台套,總功率4370千瓦,揚程32.49米。灌溉效益12.5萬畝。一級站設於官塘鄉小新莊與徐陳壩之間,引高塘湖水,灌溉引水位為閘前16.6米,閘后16.5米,機房內19.2米,外地平19.1米,為保站房安全設防洪閘,置於站前100米處,為圬工拱涵結構,採用2孔面積為12.5平方米的砌石拱涵,洞長29.4米,涵底高程14.41米,涵身回填頂部高程24.5米,頂寬為4米,內外坡坡度1∶2。
窯河,是淮河支流,源於定遠縣西部丘陵,上游的洛河、沛河、青洛河等在定遠縣爐橋匯合后注入高塘湖,再向北24公里至窯河閘,全長95公里,流域面積為1500平方公里。
洛河(青洛河),該河有東西二源,東源出青山鄉戶山灣和毛山之豁,於方家花園匯合南流,繞過將軍山腳進入黃家壩,沿途收楚泉、珍珠泉之水,入芝麻水庫,出溢洪道1.5公里,跌入響水壩,經永康鎮,集西源之水。西源發於定遠、鳳陽交界處老鴰山,收少十步泉和漢泉水入古城壩,於河北趙匯於東源,向西流入青洛集,穿過青洛大橋進洛河壩,西出洛河浮體閘,穿淮南鐵路74號橋折向西北,在爐橋鎮西入高塘湖,全長41公里。洛河源頭高程140米,河道比降大,沖刷嚴重,尤其是芝麻至永康和靠山至永康段,岸坡甚陡。
嚴澗河,源於定遠、鳳陽交界處大珠山西腳,流經丁王寺,自單庄轉向西,繞過嚴澗集,西穿淮南鐵路22號橋,在房家崗入高塘湖,全長23公里。
沛河,在縣境東北部,古稱洛河。清光緒《鳳陽府志》載:“洛河有二源,一自廬州府合肥縣流入,一出定遠縣西境之莫邪山。”《大清一統志》載:“洛水自廬州府合肥縣界北流,經定遠縣西八十里與壽州接界,謂之閻澗水,又北流至懷遠縣西七十里入淮,謂之洛澗。”今查洛河在定遠縣境有東西二源,俱出該縣西北山區,東源沛河,出大金山、小金山、東架山之間,南流經金山、青山壩兩小型水庫,再匯入齊顧鄭中型水庫,轉向西南流,過九梓西1.5公里處入長豐縣境,到荒沛橋轉向西北流,在陸橋附近與朱巷水匯合,再轉向北流,至爐橋壽州街附近與西源清洛河匯合,注入高塘湖入淮(下遊河段稱窯河)。此河在本縣境內段長58公里。
蔡城塘,在長豐縣境內,建於明代以前,為古代蓄水工程,余水入高塘湖。至1949年時,放水口全部沖壞,塘底淤高,蓄水能力很低。據1952年調查:原有灌區舊砂礓石壩被水沖毀,主要水源中斷,塘水枯落。淮南鐵路穿渠而過,部分水源又遭割裂,灌區有名無實。1968年至1974年治理后,控制來水面積86.3平方公里,乾旱年份從高塘湖提水補充。
高塘湖兩岸,為古窯址。壽州窯,我國六朝至唐朝著名瓷窯之一。1960年以後經多次調查發現,窯址主要分佈在上窯鎮的管家嘴、余家溝、上窯鎮醫院住院部、外窯村、馬家崗、泉山、三座窯以及鳳陽縣武店區的臨泉寺、上劉庄、大劉庄等。窯址分佈地跨古壽、濠兩州,東西長約80公里,主要集中在高塘湖、窯河沿岸,壽州窯從南朝經隋於唐末,延續約350年。壽州窯遺址就位於湖口上窯鎮。
壽州窯早期產品有罐、四系瓶、豆、盞等,多著淡青灰色釉、青釉,胎質較細,吸水率低,釉色青中帶綠,系用還原焰燒成,釉層薄而透明,腹下部及底足不施釉。盛期產品有碗、盤、杯、缽、注子、枕、玩具等。釉色以氧化焰燒成,有蠟黃、鱔魚黃、黃綠釉等。釉下施泥質胎衣,釉層呈玻璃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