菹草

眼子菜科眼子菜屬植物

菹草(學名:Potamogeton crispus L.)是眼子菜科、眼子菜屬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具近圓柱形的根莖。莖稍扁,多分枝,近基部常匍匐地面,於節處生出疏或稍密的鬚根。葉片條形,無柄,基部與托葉合生,但不形成葉鞘,葉脈平行,頂端連接,中脈近基部兩側伴有通氣組織形成的細紋,次級葉脈疏而明顯可見;托葉薄膜質,早落;休眠芽腋生,略似松果,革質葉左右二列密生,基部擴張,肥厚,堅硬,邊緣具有細鋸齒。穗狀花序頂生,花序梗棒狀,較莖細;花小,被片淡綠色,果實卵形,4-7月開花結果。菹草為草食性魚類的良好天然餌料。中國一些地區選其為囤水田養魚的草種。

形態特徵


多年生沉水草本,具近圓柱形的根莖。莖稍扁,多分枝,近基部常匍匐地面,於節處生出疏或稍密的鬚根。葉條形,無柄,長3-8厘米,寬3-10毫米,先端鈍圓,基部約1毫米與托葉合生,但不形成葉鞘,葉緣多少呈淺波狀,具疏或稍密的細鋸齒;葉脈3-5條,平行,頂端連接,中脈近基部兩側伴有通氣組織形成的細紋,次級葉脈疏而明顯可見;托葉薄膜質,長5-10毫米,早落;休眠芽腋生,略似松果,長1-3厘米,革質葉左右二列密生,基部擴張,肥厚,堅硬,邊緣具有細鋸齒。
穗狀花序頂生,具花2-4輪,初時每輪2朵對生,穗軸伸長后常稍不對稱;花序梗棒狀,較莖細;花小,被片4,淡綠色,雌蕊4枚,基部合生。果實卵形,長約3.5毫米,果喙長可達2毫米,向後稍彎曲,背脊約1/2以下具齒牙。
解剖特徵;莖具皮下層;皮層中無機械束;維管柱為“多束型”,具多條木質管道;內皮層由胞壁增厚不明顯的O型細胞所組成;花序梗中無散生機械束。

生長環境


菹草是世界廣布種。中國南北各省區均有分佈。廣泛生長在湖沼、池塘、河溝和稻田。菹草的生長時期與大多數水生植物有所不同,冬、春生長良好,對水域的富營養化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栽培技術


菹草
菹草
石芽是沉水植物菹草的繁殖方式。菹草石芽能在短時間裡吸附大量懸浮在水體中的顆粒物,並使自身重量增加並沉入水下。石芽的鋸齒邊緣、松果形狀結構也間接證明了它有足夠的空間附著懸浮物,並能粘附底泥。石芽吸附自身重量一倍左右的懸浮物質,便能夠使自身下沉至湖泊底部,石芽吸附的懸浮物及底泥均含有一定的營養成分,能促進石芽的萌發。

生長習性


菹草是一種比較典型的秋季發芽、越冬生長的沉水植物。夏季,多數植株衰敗死亡。菹草繁殖主要靠殖芽,殖芽發芽於10月初(湖邊水溝內的殖芽發芽於9月中旬),平均水溫低於23℃。隨著水溫下降,殖芽的發芽率提高,發芽最適時間為10月底到11月初,平均水溫20℃左右。發芽時間可延長到次年1月。生長速度以10-11月和3-4月較快。3月下旬至7月為開花結實期和殖芽形成期。殖芽成熟后落入湖底,7-9月,水溫25-33℃,殖芽在湖底度過夏季休眠期,大多數植株逐漸衰敗死亡。水溫是影響菹草殖芽休眠和發芽的主要因素,當水溫高於25-30℃時,殖芽處於休眠狀態,低於20-25℃時,殖芽發芽。花果期4-7月。

主要價值


菹草為草食性魚類的良好天然餌料。中國一些地區選其為囤水田養魚的草種。不同產地的菹草常規營養成分有較大差異,這與產地、生長環境及生長期的差異有很大關係。但粗蛋白質含量均在100克/千克以上,鈣和磷含量均在1.0克/千克以上,乾草的粗灰分含量均在100克/千克以上,說明菹草粉是較好的蛋白質和礦物元素的來源。菹草乾草樣中部分維生素含量分別為:維生素B11.8毫克/千克、維生素B27.0毫克/千克、維生素B1242毫克/千克、維生素C281毫克/千克、胡蘿蔔素550毫克/千克。菹草的B族維生素含量豐富,胡蘿蔔素的含量高於玉米、麥麩和細綠萍,是良好的維生素補充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