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澮河的結果 展開

澮河

淮河支流

澮河,古名渙水河,又名澮水,原是淮河一條重要支流,曾是漴潼河水系的一部分,現為懷洪新河最大的支流。

澮河發源於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為跨省河流,全長約320km,流經河南夏邑縣、永城市、安徽省濉溪縣、宿州市、固鎮縣五河縣等市縣,在固鎮縣九灣入五河縣香澗湖與澥河匯流通過懷洪新河流入洪澤湖。

澮河在河南境內長58公里,安徽境內205公里;流域面積8173平方公里(四陳庄以上),其中豫境1263平方公里,皖境6910平方公里。因其主要支流為包河,故有時也稱“包澮河”。

幹流概況


澮河[淮河支流]
澮河[淮河支流]
澮河流域位於豫東沱河流域與渦河流域之間,屬於漴潼河水系,發源河南省夏邑縣馬頭集以東蔡油場,東行經永城市境南,於李口集入安徽省渦陽縣境,在省境全長57公里,流域面積2040平方公里。
澮河主要由包河和東沙河兩支流構成,源頭在商丘縣北郊黃河故道南側。包河由永城市入安徽,到臨渙集匯入澮河本干,包河省境流域面積754平方公里。東沙河流域面積394平方公里。
澮河,古名渙水,又名澮水,是淮河支流。今澮河源於夏邑縣的蔡油坊,流經夏邑縣、永城、濉溪縣、宿州、固鎮縣,至九灣入香澗湖與澥河匯流。境內自古城至黃溝口長64公里。澮河為天然河道,兩岸無堤防。建國后一直沒有治理。現河槽口寬80米至250米,一般口寬130米左右。河深7米至11米,一般9米左右。正常排水流量每秒350立方米至420立方米,防洪保護面積1201平方公里,除澇面積120萬畝,可蓄水657萬立方米,灌溉農田3.3萬畝。受益範圍有半鋪、南坪、蔣湖、太平、孫疃、童亭、韓村、高皇、沈圩、臨渙、湖溝、祁集、朱廟、岳集、古城、陳樓、朱口17個鄉,67個行政村,耕地120萬畝。本干有節制閘1座、橋7座、排澇涵9座。
澮河古名澮水,發源於河南省商丘市西北曹樓。流經宿州,東至五河縣匯入沱河后稱崇潼河。流入江蘇省,經峰山切嶺入窯河,注入洪澤湖。全長約300公里,流域面積5565.7平方公里,其中宿州境內為608.5平方公里,長30公里。排洪量3000立方/秒。澮河河道在歷史上多次變遷。澮河水資源較為豐富。1976年最旱時,水深尚有2米左右,可灌田34600餘畝。澮水水質原先良好,盛產魚蝦。1976年以後,因上遊興建了洗煤廠、造紙廠,大量工業廢水排入澮河,加以宿州市區的污水臟物排入河道,使澮河污染情況一年比一年嚴重。
澮河古稱水、渙水、繪水,發源於河南省商丘縣西北曹樓,流經虞城縣、夏邑縣、永城入安徽省濉溪、宿州,於袁大橋東始為宿固邊界,東至於河頭入我縣,又於陳渡鄉陶劉村東入五河縣,注入漴潼河。全長222公里,其中流經我縣63公里,流域面積828.2平方公里。澮河彎曲無常,九灣以上平均兩公里就有一處90°彎。河床較寬,固鎮以上為40~100米,固鎮以下為150~200米。水面寬度一般為50~80米,最大洪水期為1500~3000米。水深常水期為3~4米,洪水期為7~8米;流速常水期為1~1.2米/秒,最大洪水期為2.2米/秒;流量一般為800立方米/秒,最大為1300立方米/秒,年平均結冰期為60天,從宿州蘄縣集以下,澮河可以常年通航。
澮河,為漴潼河水系的主要支流,發源於河南省商丘坡水區。東南引流至固鎮的九灣有澥河來匯,東流入本縣至北店子與沱河匯合流入漴潼河。全長290公里,流域面積5450平方公里。最高洪峰流量曾達749立方米/秒。
香澗湖在管家渡西之澮河北岸,承受馬拉溝與澮河之間的來水,由石磙橋入澮河。水大時濱湖田莊時被浸沒。若遇澮水頂托、汪洋四溢、水面寬大。后入澮口不斷擴大,河湖漸漸融為一體。民國時期,就將沿澮河的香澗湖、謝家湖、朱家湖、阮家湖和澮河的這一段水域統稱香澗湖。常年最高水位面積6.70萬畝,正常水位面積435萬畝,正常水深1—2.5米。

歷史


據史書記載,澮河是隋煬帝大業六年(公元610年)開鑿的連接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的運渠,有“歲嘈江、淮、胡、浙運米百萬及東南之鄉,百物眾寶不可勝計”的記錄,也是唐、宋、元、明等歷代的傳統水運線路,在經濟、文化、政治上都起過一定的作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澮河曾發生三次較大的水災,且以1965年7月為最。據上游臨渙澮河水文站的觀測資料,當時最大洪峰流量為865立方米/秒,最高洪水位標高為+28.34m,本地區普遍積水1m左右。自1968年新汴河開挖以後,區域內泄洪能力大大增強,澮河再未溢出河床,從而根除了本地區的水患。
澮河,汾河支流,流經翼城縣曲沃縣,最終匯入汾河。

主要支流


包河[BāoHé]
在河南省東部。古名苞河、泡河。相傳、宋朝開封府尹包拯去盧州救濟災民,為運糧方便而挖了這條河,後人為紀念他,稱為包河。發源於商丘縣北部張祠堂村附近的黃河故道南側,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商丘縣,虞城縣、安徽省亳州市、永城縣、安徽省渦陽縣,在宿州臨喚集注入澮河。全長175公里,河南省境內長122公里。
東沙河[DōngshāHé]
在河南省東部。因上遊河段在商丘縣境的大沙河以東,且河道多沙,故名東沙河。源出商丘縣老關樓東北,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商丘、虞城、夏邑,在永城縣西部注入澮河。全長108公里。
古稱泡河,清稱苞河。發源於河南省商丘市西北之尚樓村,東南向,流經商丘、亳州、永城,至宿州臨渙集入澮河。境內河段,自顏樓鄉北部郭庄入境起,至劉集鄉北部邊界之馬張樓出境止,長26公里。河道斷面:上寬妝~50米,底寬19~24米,深4米,排澇標準為3年一遇,除澇面積9萬畝,橋樑配套9座。包河水系位於市東北部,境內流域面積88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4%。主要支流有康家溝、洪河盆、黃溝等。包河流域是當地易澇地帶,直至1980年治理后,澇情才有所緩解。
澮河支流,發源於河南省商丘縣謝集鄉張祠堂村。流經商丘、虞城、亳縣、永城、渦陽、濉溪6縣,在臨渙集匯入澮河,全長175公里,來水面積1090平方公里。本干在我縣場內長7.9公里,兩岸無堤防,河口寬120米至130米,深7米至9米。建國后境內從未治理。現河槽排水能力不足三年一遇。其上游,河南省於1978年曾疏浚一次,已達三年一遇標準的82%,因而加重了下游的排水負擔。現已影響我縣排除內澇,急待治理。
包河除澇面積52平方公里,可蓄水0.24萬立方米,灌溉農田0.1萬畝。受益範圍有沈圩、湖溝、臨渙、高皇4個鄉的14個行政村,耕地3.88萬畝。本干有老石橋1座。
小渾河
澮河支流,其上游在河南省境內稱“洺河”,源於虞城縣站集以南,東南流向,自李集鄉楊庄入境。斜穿市東北部之李集鄉中部,於渾河集入永城縣境,至扎把集西入法河。境內河段長10.5公里,流域面積17.7平方公里。河道斷面:上寬18~20米,底寬5~8米,深2.5~3米,排澇標準為3年一遇,除澇面積2萬畝。其支流有擋馬溝。
康家溝
包河支流源於河南省虞城縣,東南流向,自李集鄉劉園入境,經張店鄉、泥店鄉,至邊界處入包河,境內河段長17公里。河道斷面:上寬16~24米,底寬4~10米,深2.5~3.5米,排澇標準為3年一遇,除澇面積4萬畝,橋樑配套10座。其支流有:洪河岔、黃溝等。
團溝
屬澮河河系,始於沱河,止於澮河,1972年11月治理。全長14.5公里。大溝控制流域25平方公里,溝口寬18米,溝底寬5米,溝深3米,除澇面積2.7萬畝,橋樑配套,規劃9座,實配5座。
陳溝
屬澮河河系,起自鐵路,止於澮河,1973年11月治理。全長12公里,大溝控制流域15平方公里,溝口寬14米,河底寬4米,溝深4米,除澇面積1.6萬畝,橋樑配套,規劃6座,實配4座。
二溝
屬澮河河系。起自於前陳郢,止於運糧河,1958年11月治理。全長16公里。大溝控制流域面積22.1平方公里,溝口寬17米,溝底寬8米,溝深2.2米,除澇面積2.5萬畝。橋樑配套規劃6座,實配4座。
婁溝
屬澮河河系。1956年治理,全長10.5公里。起自小楊家南,止於澮河。大溝控制流域面積20.5平方公里,溝口寬20米,溝底寬4米,溝深4米,除澇面積2.2萬畝。橋樑配套規劃6座,實配4座。
西牛溝
屬澮河河系,1958年10月治理。西起劉合,東至張沈,全長13.1公里,控制流域面積26.5平方公里,除澇面積2.8萬畝。橋樑配套規劃6座,實配4座。
連溝
起自沱河,止於澮河,屬澮河河系。1971年11月治理。全長16.5公里,控制流域面積21平方公里,除澇面積2.1萬畝。溝口寬23.7米,溝底寬5米,溝深5米。橋樑配套規劃8座,落實5座。
東柳溝
起自桑老莊,止於澮河,屬澮河河系,1971年11月治理。全長22公里,大溝控制流域面積12.5平方公里。除澇面積2萬畝。溝口寬16米,溝底寬4米,溝深3米。橋樑配套規劃8座,實配4座。
苦溝
屬澮河河系。發源於沱河,止於澮河,1974年11月治理。全長16公里,控制,流域面積13平方公里,除澇面積1.4萬畝。溝口寬20米,溝底寬6米,溝深3.3米。橋樑配套規劃9座,實配6座。
官溝
屬澮河河系,起源於沱河,止於澮河,1975年11月治理。全長16.5公里,控制流域面積23平方公里,溝口寬20米,河底寬6米,溝深3.3米,除澇面積2.4萬畝。橋樑配套規劃8座,落實6座。
申單溝
屬澮河河系,起始於沱河,終止於鐵路,1973年11月治理。全長10.5公里,大溝控制流域面積27.5平方公里。溝口寬22米,溝底寬9.5米,溝深1.8米。橋樑配套設計6座,落實3座。
鐵路運河
屬澮河河系。起自凌家橋,止於團溝。1958年11月治理,全長10.5公里。大溝控制流域面積11.5平方公里。除澇面積1.2萬畝。溝口寬31米,溝底寬18米,溝深3米。橋樑配套規劃5座,落實4座。
西柳溝
屬澮河河系,1965年治理,起自雷家,止於澮河,全長14公里。大溝控制流域面積20平方公里,溝口寬20米,溝底寬6米,溝深2.6米。除澇面積2.2萬畝。橋樑配套規劃7座,落實3座。
澥河
古稱谷水、解水、蟹水,發源於濉溪縣自沙鄉潘庄西,流經宿州南、懷遠縣北入固鎮縣瓦疃鄉,又東至九灣集注入澮河,為澮河最大支流,全長95公里,其中流經我縣38公里,流域面積363.2平方公里。河於安圩鄉王廟至韋店鄉胡窪閘一段河床較窄,常水期水面寬30~40米,深3~4.5米;洪水期寬80~100米,深5~7米。胡窪閘以下水面較寬,狀如湖泊,俗稱橋湖,常水期水面寬600~1200米,深1.5~2米;洪水期寬1000~1400米,深5~7米;枯水期水深僅0.8~1.5米;流速常水期為0.5米/秒,洪水期為1米/秒。每年平均結冰期60天,新馬橋至九灣段可常年通航。
澥河,在宿州境南部大營區,發源於濉溪縣小梁庄,西從張集入境,東至禪堂出境,進固鎮縣九灣入澮河。長57.2公里,流域面積為911.5平方公里,其中在宿州境內的長19.2公里,流域面積130.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位為22.86米,最高水位達24.76米,發生於1954年8月5日;最低水位14.04米,發生於1976年12月11日。澥河多年失修,河道淤積,難於排灌。上游界溝為濉溪與蒙城縣界,常受內澇災害;下遊河道斷面逐漸擴大,但有蘆葦阻水。澥河幹道排水不暢,河道兩旁溝洫,均嫌過淺,急待治理。
申單溝
申單溝與華家溝 是歷史上自然形成的老坡溝,北起宿州申單庄,南至我縣公平鄉一段稱申單溝,長11公里(我縣境內7公里),建國初期疏浚過;再向南至稿溝、唐南兩鄉交界處入澮河,稱華家溝,長8.2公里。全乾總集水面積176.2平方公里。1970~1975年,任橋公社先後組織民工逐段拓寬疏浚,共做土方46萬立方米。
通澮溝
原是一條自然老坡溝,自石湖鄉齊湖,向東南梁橋鄉經張家湖入澮河,全長16.73公里。1957年冬,齊湖至梁橋一段進行了一次疏浚治理,其標準為:口寬21米、底寬10米、深2.7米。1972年2月,縣水利局對該地區進行除澇工程規劃治理時,又將水系進行調整,把該溝上游起點至珍珠溝口集水面積10平方公里划入珍珠溝(入澮河)。1973年冬開始施工,將該溝流域內大黃溝、小黃溝、華謝溝進行疏浚;將官路溝下游截彎取直,使其上游與劉祠溝相接;又將小艾溝引入新開挖的團結溝,經劉集鄉呂橋村西直入通澮溝。
大洪溝區排水溝
乾溝西從單堂南起,東經徐家橋北入赤龍澗,全長15.15公里。大洪溝集水面積為139.5平方公里。1954年3月17日開工,至5月10日竣工,共做土方54萬立方米。1983年採取分片治理時,為減少赤龍澗來水面積,在澮南片增加了排水出口,將大洪溝分為3段,分別排入年廟大溝、淮澮截水溝、皇廟截源溝直入澮河。
淮澮截水溝
1974年開挖,由大柏家、橫嶺寺穿過大洪溝,經民陳閘流入澮河。全長12.2公里,集水面積46.16平方公里。后將淮澮溝南段,長5810米,改由大洪溝入皇廟截源溝排入澮河。該溝現長8.4公里,集水面積32.16平方公里,排水量為33.77立方米/秒。
新澮河
新澮河疏浚工程從鍾陽集東崗小吳家起,至新沱河口止,全長15公里。這段河道由於開挖澮河口時,其過水斷面只考慮增加張家溝來量,上游的洪水仍由淤淺的老河槽下泄,因而流量過小。每逢汛期四陳以東束水嚴重,澮河水位抬高,洪水宣洩不暢。水利部於1982年將新澮河疏浚工程列入洪澤湖蓄水影響處理工程項目內,於1983年施工。其水下土方由省水利廳機械疏浚公司承擔,疏浚下游正河9.4公里;陸上土方由本縣組織民工承擔。並由五河縣洪澤湖蓄水影響處理工程指揮部統一領導施工。至1985年春季完成。共完成土方300萬立方米。下游主河道底寬85米,5年一遇流量為770立方米/秒。山西庄洪峰可降低0.28米。
新開河
位於五河縣城南。西從西壩口起,東至淮河北岸,全長3.1公里。原為溝通淮澮之間的一條中溝,建國后曾疏浚一次,作為澮河入淮的通道,舉辦內外水分流時堵斷。1965年大水,澮河水位曾一度高於淮河,其他年份亦有高於淮河的機會。故於1966年規劃開挖新河,以利澮水向淮河搶排。原設計河底寬為115米,但在1966年開工時,由於“文化大革命”開始,未按原計劃進行,河底寬只做到50米左右。在挖河的同時又在河上建一座分洪閘,作為排水和引水灌溉之用,並防淮水倒灌。但多年未見效益。完成土方140萬立方米。

水系變遷


澮河河道

澮河自古直接流入淮河,從未根治過,固此無堤防。1951年治理淮河時,封閉了淮北大堤,使澮河水經漴潼河、峰山切嶺、下草灣、溧河窪直入洪澤湖。
1972年5月懷洪新河工程破土動工。懷洪新河,自渦河入淮口以上的何巷分洪閘,分洪2000立方米每秒,沿符懷新河裁彎取直,向東北至胡窪入河窪后折向東,沿河窪、香澗湖至山西庄分為南北兩股;主流北股由新開的香沱、沱天和天井湖3條引河,串沱湖、天井湖流經大程嘴,在大程嘴與由山西庄直接至大程嘴的新澮河、潼河南股匯合。從何巷至大程嘴主河線長103公里。內水潼河水系的淝、、澮、唐、沱和石樑等主要支流來水,分別於胡窪、九灣、沱湖和天井湖匯入。從此,澮河屬懷洪新河支流。

河道治理


上段

(一)澮河年久失修、淤積嚴重,河道排水能力低。1963年春季受災65萬畝,秋季絕產和重災1063.萬畝,占流域內耕地面積的84%。 1964年5~6月,永城縣按60年代3年一遇除澇標準,對該縣張坦橋至賀橋12.7公里河段進行了清淤。 1964~1965年,對夏邑縣蔡油坊至永城縣新橋集東大曹溝長42.23公里河段按3年一遇除澇標準進行治理。夏邑、永城兩縣共完成土方117.3萬立方米,投資41萬元。工程完成後,配合面上工程,除澇效益達26萬畝,改良鹽鹼地面積16萬畝。至1987年,6條幹支流共有堤防344.8公里,綠化堤防103.7公里。
主要支流包河源出商丘縣西北黃河故道南側張祠堂,流經虞城、亳縣、永城入皖境,由於行經低洼地段,歷史上澇災頻繁。1949年後,經過4次治理。1952年後按入皖境流量50立方米 /秒的標準疏浚。商丘縣小壩集(現名謝集)至虞城縣界溝集,長79.9公里,疏浚土方169.5萬立方米,培堤土方1376萬立方米。 1953年以河槽斷面通過保麥流量設計,洪水漫灘水深不超過1.5米為標準,治理商丘縣尚樓至永城縣張樓長142.5公里河段,由河南、安徽兩省有關縣協同施工,完成土方302萬立方米。 1957年治理商丘縣喇叭溝口至永城縣張樓溝口長104.9公里河段,上游商丘、虞城境長68.1公里,按1953年設計標準疏浚,下游永城境長36.8公里,按當時的5年一遇除澇標準疏浚,完成土方482.8萬立方米。 1978年冬治理商丘縣汪口至豫、皖省界長105公里河段。根據豫、皖兩省1978年3月蚌埠座談會紀要,按70年代3年一遇除澇的82%和20年一遇防洪標準堆置棄土,完成土方946萬立方米(不含上游商丘縣13公里段民辦公助土方)。其餘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東沙河、擋馬河、洛溝、大澗溝4條支流,也都在1967年至1981年進行過治理,一般都達到70年代3年一遇除澇標準。

下段

澮河源於河南省商邱市。澮河中下遊河道寬深,排水能力是淮北支流中較好的一條河道。九灣以下行經澮窪地,河面漸寬,形成湖泊稱香澗湖。澮河原從五河入淮,內外水分流工程后,納入潼河水系。西壩口至北店子按500立方米每秒流量開挖新河;西壩口以上至四陳庄5.8公里,也於1953年按500立方米每秒流量疏浚,完成土方95萬立方米,實支經費70.46萬元。1982年,為降低香澗湖水位,改善沿河湖兩岸坡地的防洪排澇條件,水電部同意將新澮河疏浚列入洪澤湖蓄水處理工程。疏浚河段自北店子至鍾陽集,全長15公里。西壩口以上退建左堤,右岸利用原堤培修。西壩口以下至北店子左、右堤均利用原有老堤。疏浚土方293.3萬立方米,搬老堤土方39.7萬立方米,機械疏浚施工圍埝土方52.5萬立方米,核定總投資545.39萬元。疏浚工程於1983年8月,由五河縣新澮河工程指揮部組織實施。水上部分土方組織民工完成,水下部分由安徽省機械疏浚處開挖。全部工程於1985年7月完成。
包河是澮河的支流,源於河南省商邱,於濉溪縣臨渙集注入澮河。包河全長175公里,流域面積原為1404平方公里,經治理調整為1090平方公里。包河在建國前年久失修,河道淤淺,汛期洪水漫流寬達2~3公里,災情嚴重,上下游常產生水利矛盾。1953年淮委組織河南商邱專區和安徽阜陽專區,分別對尚樓至張樓147.3公里河道進行疏浚。亳縣境內郭庄至馬張樓26.1公里,按汛期設計流量160~221立方米每秒,由亳縣治淮總隊施工。1953年3月31日至4月29日,完成土方153.77萬立方米,實支經費99萬元。1957年春,河南永城縣境內按5年一遇除澇標準疏浚了包河;於是安徽渦陽縣亦按5年一遇標準設計流量170~194立方米每秒,疏浚了喇叭溝口至臨渙集的包河。1967年經安徽省水利廳批准又對喇叭溝口至劉寨一段進一步疏浚,因“文化大革命”影響,未全部完成。1979年水電部批准喇叭口以上包河,按新3年一遇排澇標準的82%進行疏浚,分別由河南省及安徽亳縣施工。現在喇叭溝口以下的包河排澇標準為新3年一遇的70%。
渦陽境內包河兩岸,自1968~1972年陸續修建了蓄水防洪涵閘5座。
澮河口澮河口疏浚工程,西從張家溝口(四陳庄西)起,東至西壩口止,與1952年開挖的新澮河河口銜接,長6.22公里。這段河身原為澮河出口,是一片窪地,常年積水,蘆葦叢生。北淝河除澇工程指揮所,在規劃北淝河下游除澇工程時,把這一段作為大洪溝流域和蔡家湖窪地的內水經過張家溝排入漴潼河而開挖的一條引河,在澮河口之上。底寬為39米,北岸為堆土區,南岸結合修築龍潭湖圩堤。於1953年春由本縣施工總隊完成,共做土方94萬立方米。

水利工程


排灌工程

孫疃電力灌溉站位於孫疃鄉郜花園澮河右岸,利用河水灌溉。1958年3月開工,1959年6月竣工。建有機房、水池、引灌閘。原裝22.5馬力煤氣機20台、水泵20台。站建成抽水后,煤氣機常出故障,引水閘嚴重漏水,無法灌溉。1961年改裝60馬力柴油機10台未成功,1966年12月改建成電灌站,機房和引水閘重新修建,配1800千伏安和180千伏安變壓器各1台。裝75千瓦電動機2台、220千瓦電動機3台、水泵5台。3次修建共做土方7.7萬立方米、石方1091立方米、鋼筋混凝土方675立方米,投資69.7萬元。做田間配套工程乾渠、支渠、斗渠、農渠共127條,長105.5公里,橋涵49座。灌溉區面積29.5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3.75萬畝。1967年至1981年累計灌溉7.68萬畝,1981年後未灌溉。
桑廟機械排灌站,位於澮南區桑廟鄉桑廟村北澮河南岸。1955年開工,1956年完成。先後裝機28台,436.5馬力,配有22台水泵。利用澮河水源,在澮河南岸沿高地東西向修乾渠一條,西至桑廟東至雙河集長12.1公里,復修南北向支渠14條,共長21.7公里。可灌溉土地1.8萬畝,投資13萬元。1973年改為電力排灌。
龍潭湖電力排澇站,位於金崗鄉花木王西北新澮河南堤上,建於1956年,由縣水利局設計,縣水利建工隊施工。裝機6台計630千瓦,配軸流泵6台,設計除澇面積26.9平方公里。1971年改為排灌結合,但因溝渠不配套,未能發揮效益。1985年在洪澤湖蓄水影響工程中,於龍潭湖農場正北龍潭湖圩堤上又增建1座電力排灌站,裝機4台,共620千瓦,配軸流泵4台,從而提高了龍潭湖排澇標準。
北店電力排灌站,位於縣城東北新澮河南堤上,1984年4月動工,翌年4月竣工,為洪澤湖蓄水影響處理工程之一。縣水利局設計,縣水利建工隊施工。裝機4台,386千瓦。設計排澇面積(包括楊庵湖西部和城關鎮)9.4平方公里,確保縣城免於內澇。

涵閘工程

澮河上建有控制蓄水的南坪閘、蘄縣閘和固鎮閘。南坪閘於1959年開工,1960年建成,設計過閘流量615立方米每秒。蘄縣閘於1966年開工,1968年建成,控制來水面積3865平方公里,設計過閘流量608立方米每秒。固鎮閘於1958年開工,1960年建成,控制來水面積4584平方公里,設計流量440立方米每秒。這些閘因受當時以蓄為主的指導思想影響,對排洪、排澇考慮不夠,設計孔徑偏小,影響汛期排洪排澇。固鎮閘於1963年汛期時嚴重阻水,扒開南頭封閉堤溢洪,汛后拆除閘門。1965年汛期過閘流量達1300立方米每秒,1970年修復,安裝閘門等設備,並修建溢洪道,於1971年春完成。
固鎮澮河節制閘,位於縣城東郊澮河上,系“大躍進”時期南水北調樞紐工程之一。1958年9月動工興建,1960年4月竣工。該閘共9孔,每孔寬4米、高6.5米,閘底高程12.5米,閘門頂高19米,最大過水斷面224平方米,啟閉台高27.5米,閘上13.5米、寬40.6米;橋面高20.5米、路面寬6.6米。設計灌溉蓄水位16.7米,閘上20年一遇排洪水位18.57米,閘下17.73米,流量600立方米/秒。蓄水可供澮河兩岸之連站、城郊、固東、城南、前台、谷陽、西圩、東嶺、北圩、齊莊、三里、五星、稿溝、姚王、陳灣、東南、澮北、澮南、王洲、新湖溝、楊廟、張庄、王塘、劉庄、大何、魏廟等24座中、小型機電排灌站和縣辦工業用水。灌溉面積可達15.56萬畝。
蘄縣閘,位於宿州市蘄縣鄉澮河上,始建於1966年,竣工於1972年,閘長15米,17孔,鋼平板電卷揚式,最高蓄水位20米,蓄水量672.25(米)立方米,泄洪流量1258立方米/秒,控制面積3976平方公里。
南坪閘,濉溪縣澮河上,建於1958年,控制來水面積3472平方公里,防洪保護面積12.1平方公里,閘9孔,孔寬4米,孔高8米,排洪流量830立方米/秒,除澇流量615立方米/秒,最高蓄水位20.9米,蓄水量657萬立方米,可灌面積3.5萬畝。
南坪船閘,位於南坪節制閘左側,採用Ⅳ級通航標準,設計最大船舶噸位500噸,年設計單向通過能力為600萬噸,閘室有效尺度為180m ×12m ×3.5m(長 ×寬 ×門檻水深),項目總投資估計約2.13億元。2015年11月動工,2018年12月交工驗收。
五河船閘,設計為500噸級,兼顧1000噸級、IV級船閘,閘室長200m,閘室寬23m,門檻水深4m。跨船閘橋設計荷載為城市-A級,通航凈高7m,橋樑及接線全長820m,其中橋長278米。船閘工程於2016年3月16日開工,2018年11月15日通過交工驗收。跨閘橋工程於2017年1月10日開工,2018年11月9日通過交工驗收。2019年7月通航試運營。五河船閘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極大地提高了澮河流域的通航能力,能夠有效滿足腹地運輸和船舶大型化的發展要求。

航道航運


航道

澮河古稱渙水,發源於河南省商丘縣西北謝集,古代航運比較發達。三國曹魏時期,曹操曾在澮河岸邊的銍城(現臨渙集)建造糧倉,為方便糧食內調外運,在澮河北岸開挖一條大溝通至城內。至今大溝痕迹依稀可見,人們稱為“運糧溝”。
民國時期,濉水(濉河)和澮河仍可通航。30年代初期,鄉紳周歧山利用濉河外運煤炭。澮河沿岸有碼頭數處,其中以臨渙、孫疃兩個碼頭較大。臨渙集擁有10餘只木船,專營澮河運輸業務。
建國后,濉河經過4次治理,橋涵增多,運輸能力大為減弱。澮河仍有船民從事航運。1958年以後,澮河逐漸淤淺,加之橋涵增多,失去通航條件。1970年,新汴河竣工,濉溪縣境內的南沱河為其上游,南沱河四鋪閘以下可進行航運。1984年,濉溪縣曾組織船隊從四鋪閘起航,經新汴河進入淮河,再入長江直達上海。
孫疃渡口,位於孫疃集北澮河上。清代和民國時期,商旅、行人均靠渡船過河。建國初期,在此建了一座低水位木橋,汛期靠渡船維持交通,枯水季節,靠木橋過往行人。1974年5月,洪水暴發,一隻渡船翻沉,造成了13人死亡的嚴重事故。1980年,在渡口舊址下游約500米處建造了一座大型現代化橋樑,渡口停用。
澮河位於淮河左岸,上遊河源有東沙河、包河。兩河均發源於河南省商丘地區北部 黃河南堤,分別流經商丘、虞城、亳縣、永城等縣境,至安徽臨渙匯合,再經南坪、蘄縣、固鎮、至五河入淮河,臨渙至五河為通航河段,長174公里。
澮河原為天然通航河流,1958~1968年,澮河上相繼建成了南坪、蘄縣、固鎮、五河(北店子)4座節制閘和五河分洪閘,控制水量,以達到灌溉和分洪等目的。均無過船設施,從臨渙到五河的174公里航道,被分割為4段,水運物資需翻壩運載,運費高,貨損大,迫使大量物資棄水走陸。雖於1974年在五河口門建100噸級船閘,使澮河的船舶可以直接進入河,但由於整個澮河閘壩礙航嚴重,失去了一船直達的水運功能。從1980年以後,固鎮以下河段,年運量2萬餘噸,較1964年下降了74.9%。
為了發展煤炭水運,1974年,交通部派員會同安徽省交通部門對澮河臨渙以下174公里航道進行勘查,其基本情況:
臨渙至南坪段:長46公里,河底縱比降0.13‰,水位受南坪閘控制,航道水深0.6~3米,水面寬30~60米,彎曲半徑90~260米,河內僅有當地少數農、副、漁、渡船航行。
南坪至蘄縣段:長18公里,水位受蘄縣閘控制,河底縱比降0.13‰,航道水深2米,水面寬55~130米,彎曲半徑110~300米,航運現狀與上段同。
蘄縣至固鎮段:長38公里,河底比降0.024‰,水位受固鎮閘控制,航道水深2米,水面寬100~200米,彎曲半徑110~400米,河內有少數農船運輸煤炭、糧食、磚瓦等物資。
固鎮至五河段:長72公里,下游受北店予節制閘和五河分洪閘控制。其中九灣至中陽集82公里為香澗湖區,水淺並長滿雜草,其餘40公里航槽寬10~15米,常水位時,水深1.2~1.5米,枯水期淺灘水深0.4~0.6米,彎曲半徑800米,可通航15噸木帆船,此段是澮河運輸情況較好的河段。
澮河上有跨河橋樑11座,其中公路橋8座,鐵路橋3座。除臨渙南渙西、韓村東北和町西4座公路橋橋下凈空很小,高水位時不能通航外,其餘7座橋樑的橋下凈空基本符合100噸級船舶的通航要求。

碼頭

南坪碼頭,位於安徽省濉溪縣南坪鎮東,澮河航道右岸,於2012年11月7日正式開工,建設3個500噸級散貨泊位,預留2個500噸級散貨泊位,用地57畝,總投資6000萬元。目前,該工程已經完成60%的工程量,預計年底完工。建成后,南坪港將用於運輸煤炭、建築材料、農產品及雜貨等,逐步形成具有裝卸、儲存、交易、物流、臨港工業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港口。南坪閘是澮河復航工程關鍵性工程,項目建設規模為IV-(3)級,設計船舶噸位500噸,建設內容主要為建設單線單級船閘一個,閘室有效尺度為(長×寬×門檻水深)180×12×3米,單向設計年通過能力601萬噸,擬定總投資約2.4億元。

復航工程

沱澮河航道由沱河上段、澮河中下段及兩河連接線大結構航道三部分組成,上起商丘,經虞城、夏邑、永城、濉溪、宿州、固鎮、五河入淮河,全長約340公里,其中河南段約147公里,安徽段約193公里。從豫皖界的李口集橋至蘄縣閘,全長80.5公里。主要建設內容:修建臨渙、南坪、蘄縣三座複線船閘,改造22座公路橋和3座鐵路橋。航道按四級通航標準建設,改造后航道底寬40米,水深3.5米;船閘設計標準為500噸級,設計年通航能力420萬噸。
沱澮河航道由沱河上段、澮河下段及兩河連接線大結構航道三部分組成,沱河、澮河是淮河較大的兩條支流,主要流經安徽、河南兩省,自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斷航至今。到2010年,沱澮河兩岸的煤炭產量將達到1160萬噸,沱澮河的復航將對淮北、宿州等沿岸城市的煤炭資源開發、運輸以及經濟發展發揮極大作用。
沱澮河安徽段開發航道是從豫皖界的李口集橋至蘄縣閘,全長80.5公里,該項目總投資約23.87億元。

流域概況


澮河流域全部在商丘地區,跨商丘、虞城、夏邑、永城4縣和商丘市,總耕地200多萬畝,該流域為黃泛沖積平原,流域狹長,中上游主要由二大支流控制,流域平均寬度,東沙河為4.2公里,包河54公里,都是狹長形。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首尾平緩,中上段稍陡,地面比降,上游1/4000~1/5000,下游則1/7000~1/8000。流域微地形變化很大,上游多由沖刷遺留下來的小潭坑,表土以沙土及沙壤土居多,中下游主要是兩合土及淤土,地下水埋藏很淺。流域干支流,因黃泛淤墊,大部分屬於坡河性質,斷面淺小,排水困難,大水時漫坡下泄,一片汪洋,但在省界附近,斷面突然變深,平槽泄水能力較大,兩岸無堤,為地下河槽,這種特點對流域河道整治頗為有利。
丁庄煉鐵遺址位於縣城西南33.15公里的丁庄村,南臨澮河。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50米,為一靠河高地。遺址中部,群眾挖水渠發現許多大小不等的鐵塊和灰坑。鐵塊大的重達幾十斤,小的如拳頭。南部因河水沖刷形成陡峭的斷面,發現有數個灰坑和散存的加砂黑陶片,無紋飾,輪制。遺址北部,群眾曾挖出過磚室漢墓,地表有散存的繩紋瓦片和多種瓷片。從現有出土遺物難以推斷該地為何代煉鐵遺址。
臨渙土城,位於臨渙集,南臨澮河(古渙水),東、西、北三面皆為平坦耕地。街道和村落大部集結於土城東南部的澮河北岸。岸邊有3個突出高地,其中以觀星台為最大。
古城遺址,位於古城集南,南臨澮河,東界蓮花溝,西靠界溝。南北長約600米,東西寬約50米。這裡三面環水,地處本縣與河南省永城縣交界線上,古代為銍、兩地的邊緣,形勢較為衝要。

流域文化


谷陽城遺址 位於蚌埠市固鎮縣城南1公里的谷陽鄉,隔澮河(古稱谷水),與固鎮縣城相望,為漢初谷陽縣治故地。至今城垣猶在,城基四門相望。谷陽城面積約為3平方公里,比周圍地面高出5~7米,為我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陡溝古戰場遺址 位於后馬場鄉陡溝村,緊臨澮河北岸,地勢高出河床10餘米,極為險要。南宋隆興元年(1163)五月,淮西招討使李顯忠在此大敗金國將領蕭琦的“拐子馬”。
千佛閣 故址位於固鎮南小街處的澮河沿岸。從唐代起,這裡陸續建成72座廟宇;南岸有太山廟、尼姑庵、文顯閣、地藏庵、火神廟、千佛閣、大王廟、月藏庵等,北岸有插花廟、迎水寺、弟子庵、東嶽廟等,尤以千佛閣典雅雄偉,為清乾隆年間徐姓大財主所建。千佛閣門朝西,由一對石獅子把守。前後大殿各3間。後殿由兩根摟抱粗的紅漆木柱支撐著飛檐,每根木柱底層用80塊四方磚砌成磚墩,上置一鼓形石磙,托起巨大的木柱;殿中塑有高約兩丈的大佛像,大佛像的周圍放有1000餘尊木刻小佛像,故名“千佛閣”。穿過後殿,又是一個大院,院中矗立一座“轉廂樓”,可沿著雕滿佛像的梯欄盤旋上樓。四周磚砌的院牆上,鑲著許多身在院牆上、頭在院牆外的石獅子,因此百姓常說:“千佛閣,轉廂樓,牆裡獅子牆外頭。”可惜的是,千佛閣在建國前毀於國民黨軍隊的炮火中。
插花廟 故址位於順河街東側,由眾多專家捐款興建。3間殿宇雖小,卻滿堂彩塑,有觀音、眼王、華佗、催生娘娘、送生娘娘、養活奶奶、豆棵棵等神像。廟門朝南,面對著能停泊上千隻帆船的澮河碼頭。
稿溝戲摟 故址位於稿溝集南端、澮河北岸。此樓高10餘米,背臨澮河,青磚灰瓦,飛檐雕木,石柱托底,遠遠望去,猶如水上“樓閣”。戲樓由后樓與前亭(即舞台)組成,中間以隔扇相連。樓南牆有3個近似圓形的多角窗欞,西窗上牆寫著“海宴”,東窗上牆寫著“河清”。隔扇兩邊高懸一副對聯:“天襯樓台籠花外,風吹歌管近雲端。”橫批:“世樂昇平。”離地面兩米的檀木舞台,東西長10米,南北寬8米,由4根方形石柱托起。兩條木刻“大鰲魚”各順著台口一根大木柱而下。舞台兩側,從層檐到台口下垂一副巨大楹聯:“你看他,誰看你,到此應無立足地;今形古,即形今,大家都有下台時。”台口飛檐正中高懸一巨匾:“海市蜃樓。”巨匾兩邊各有一長形木板鑲檐,分別刻著“八仙”、“人子”。稿溝戲樓建於何時,不得而知,清同治十三年(1874)三月和民國4年(1915)2次重修,1964年破除迷信時被拆除。
哪吒廟 位於九灣集。《水經注》記載:“九灣渡原名陳塘渡,又名陳家渡口,立有哪吒廟,傳為哪吒鬧海處。”《鳳陽府志》載:“九灣有哪吒廟,立有一座三頭六臂的神像,橫眉怒目,注視河心。”陳塘關位於今九灣集西邊的,澥河入澮處,陳塘關東門外有一座七進院落的大廟,廟內塑有左手托著7級寶塔、右手按劍而立的托塔天王李靖神像,九灣集南的哪吒廟塑有三頭六臂的哪吒神像。《靈璧縣誌》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擴建此廟。”九灣街西的西佛庵,塑有超度哪吁的南海觀音像。至抗日戰爭時期,陳塘關石碑還在,現今不知遺落何處;而哪吒廟已無神像,僅存空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