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汴河
淮河流域洪澤湖水系的當代人工河流
新汴河,是安徽省宿州市和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境內的一條當代人工河流,主要用於解決外洪內澇災害,兼顧農業灌溉與航運開發。屬淮河流域洪澤湖水系。因在唐宋汴河大堤以北,平行東流,命名為“新汴河”。
新汴河河道全長127.2公里,西起自安徽省宿州市西北的戚(七)嶺子,經靈璧縣、泗縣、江蘇省泗洪縣,於洪澤湖西緣注入洪澤湖西端的溧河窪。截引濉河、沱河及新北沱河上游來水,流域面積6562平方公里,自成水系。
新汴河,1966年10月動工興建,1970年竣工,為安徽省北部增加一條排水入湖的河道。減輕了中、下游洪澇威脅及五河地區的洪水壓力,改變了洪澇長期制約農業生產的局面,還為沿河地區的灌溉、航運、供水、水產養殖提供了水源,改善了生態環境。
黃河奪淮后,淮北地區水災頻仍。1963年大水,宿縣專區(今安徽省宿州市)受災嚴重。1964年元月,安徽、江蘇兩省協商治理沱河、濉河,下游改道入洪澤湖溧河窪。提出開挖的河道,原定名新沱河,截澮河、沱河、濉河、奎河。后因河道平行隋煬帝所開挖的汴河舊跡(開封至洪澤湖),故名新沱河易名新汴河。
新汴河
2005年,團結船閘、宿縣船閘年久失修不能正常使用。
2011年,國家發改委批准實施新汴河治理工程。
2012年9月,宿州城區新汴河景觀工程建設指揮部辦公室成立。
2013年,宿州市委市政府利用“淮水北調”以及新汴河水利工程的重建、維修、提升等項目,建設新汴河水利風景區。
2014年12月31日,新汴河被省水利廳批准為第三批“安徽省水利風景區”。
2015年2月26日、27日,水利部專家對新汴河景區申報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2016年8月12日,國家水利部正式批複新汴河景區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2017年1月17日,宿州新汴河治理工程完工。
2017年2月份,泗縣人民政府分別向安徽省交通廳、宿州市交通局提出了恢復新汴河航運的請求。
2017年3月23日,新汴河景區陸續開工建設五項提升工程,進一步完善景區“一點兩線”布局,充分彰顯文化、民俗特色,提升景區硬體水平,全力打造國家4A級風景區。
安徽省港航管理局已將新汴河按照四級航道進行規劃,納入全省高等級航道網,同時將新汴河航道整治工程納入安徽水運發展“十三五”規劃,新汴河江蘇段航道及其入洪澤湖航線規劃等級提高,上下游規劃銜接一致,通過兩省、兩市間的協調,新汴河在“十三五”時期實現全線恢復通航前景可期。
新汴河
新汴河
新汴河,位於安徽淮北平原、淮河北岸,橫貫皖、蘇兩省,是一條以排洪、除澇為主,結合灌溉、航運、供水等綜合利用的人工河道。它上承源出河南省夏邑縣境的沱河來水,西起安徽宿州市七嶺孜(七嶺子、戚嶺子),至宿州城東小吳家再截引濉河來水,東經靈璧縣、泗縣、江蘇泗洪縣,入洪澤湖的溧河窪。
全河長128公里(一說127.2公里,一說127.1公里),流域面積6562平方公里(一說6600平方公里),其中截濉河水系2514平方公里,截潼河水系的沱河、新北沱河4086平方公里。濉河引河以西的新北沱河200平方公里、大余家閘以上至鐵路以東新北沱河326平方公里、小余家閘以北唐河766平方公里、泗縣石樑河上游238平方公里等四處。分三級控制,建有宿州、靈璧、團結3座節制閘。
新汴河自宿州西北4公里處的七嶺子開始截引沱河,於界洪新河北約1公里東行,穿越津浦鐵路后,至小吳家匯濉河引河,過宿州閘后,向東至蒿溝,進入新北沱河並利用其北堤,到蘆灣捨棄新北沱河,折向東南,穿隋堤公路,於靈璧西南南李家靈西閘起,沿界洪新河並利用其南堤,經唐河小余家閘,順界洪新河一直向東,穿石樑河地下涵,切泗縣東的徐崗土嶺,進入江蘇省泗洪縣境,過大桑園過團結閘后折東南,洪澤湖西緣注入溧河窪,河道全長128.1公里,其中江蘇省境內20.2公里。
新汴河江蘇省段,自安徽泗縣徐崗入泗洪縣內上塘鄉,從大桑園折向東南,經車門鄉、縣畜牧場、傅圩溝口,至化灣入溧河(窪)。泗洪縣境內長19.20公里(一說20.2公里),流域面積104平方公里,設計流量為1460立方米每秒。可通航100噸級船舶。歷史最大流量801立方米/秒(1974年8月13日),團結閘下汛期防洪警戒水位14.50米,保證水位16.36米。
新汴河風景
新汴河建成后,1982年7月24日實測流量1450立方米每秒為最大,相應最高水位28.62米。新汴河為平地開挖新河,河底寬90~115米,堤頂寬10~15米,一般挖深4~5米,河底縱比降為0.075‰,設計流量900秒立方米,實測最大洪峰流量1450秒立方米(1982年7月24日)相應最高水位為28.6米。
新汴河
濉河,發源於碭山廢黃河南堤,經蕭縣、濉溪縣、宿州市埇橋區、靈璧縣至泗洪縣入洪澤湖。是淮北地區主要河流之一。流域面積2381.3平方公里,其中宿州境內為232.2平方公里,長34.9公里。多年平均水位,符離閘上為26.83米,最高水位29.5米,發生於1982年7月26日;最低水位26.05米,發生於1978年9月;蓄水量5513立方米。濉河經過二次變遷,一是1951年,從灰古黃庄經蒿溝、苗庵、小潘家改道過;二是1966年開挖新汴河后,從老苻離東截入新汴河,稱為蕭濉引河。
沱河上段,即新汴河的上源、沱河七(戚)嶺子以上的河道,1968年全部截入新汴河。上段從河南省永城市的朱場起,東南向流,經永城北,至徐破樓北進入皖境濉溪縣;經洪河頭、徐樓閘,穿過青阜鐵路橋,在東新建溝口,左納王引河;過四鋪閘后,於二鋪東北進入宿州境,至七嶺子接新汴河。全長90公里,其中皖境48.5公里,豫境41.5公里;流域面積3936平方公里。河底高程31.56米至21.18米,河底寬64~85米,河寬85~125米,深4.0~6.5米;排澇能力295~535立方米每秒,為5年一遇;防洪能力493~930立方米每秒,為20年一遇。
蕭濉新河,即原濉河的上遊河道。自蕭縣的瓦子口起,上承岱河、大沙河來水,南流,經賈窩閘至黃里,左納湘西河;至會樓右納洪鹼河;於濉溪縣城區西側折東南流,經黃橋閘至陳路口,左納龍岱河;至符離,左納閘河;於宿州北的蔡橋進入濉河引河,至小吳家注入新汴河。全長62.1公里,其中濉河引河長8.7公里;流域面積2626平方公里。地面高程:瓦子口33.9米,湘西河口32.8米,會樓32.5米,黃橋閘30.6米,閘河口29.0米,蔡橋28.2米,小吳家26.5米;河寬84~108米,深5.0~6.5米,河底寬55~75米,河底高程28.60~21.28米;除澇和防洪標準分別為5年一遇和20年一遇,排澇能力為236~600立方米每秒;防洪能力為477~1050立方米每秒。比降平均約1/10000。
大沙河,發源於碭山縣王寨,在杜橋流入蕭縣,經馬常庄、朱解庄、張樓至瓦子口入岱河,已改入蕭濉新河。大沙河系天然河流,由黃河決口沖刷而成。1974年,按十年一遇標準治理大沙河馬常庄至瓦子口段,並把利民溝從董庄橋截流,改道向南經馬井至朱解庄入大沙河,主要支流有北湘西河及利民溝上段。大沙河集水面積30000多平方公里,是蕭、碭境內的一條重要河流。1973年,在利民溝改道,建馬井控制閘一座。在大沙河上建孫庄閘及三座橋。
蕭濉引河,上自老符離,下至新汴河,長5.5公里,防洪流量1050立方米/秒,排澇流量600立方米/秒,主要調節濉河和新汴河的流量。
新汴河
2014年12月31日,新汴河被省水利廳批准為第三批“安徽省水利風景區”。
2016年8月12日,國家水利部正式批複新汴河景區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2018年,新汴河風景區獲批為國家4A級景區榮譽。
sa湯 | SA湯,中國名湯,是中國特色傳統風味小吃。 傳說乾隆下江南時,路過宿州偶嘗此湯,大加讚賞,從此SA湯聲名遠播。現今撒湯傳遍江淮大地,成為風味獨特的著名小吃。 2006年,SA湯被宿州市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5月,央視七套《每日農經》欄目組專程前來宿州採訪,節目向全球播出。2016年11月18日,宿州SA湯入選中國金牌旅遊小吃200強稱號。 |
新汴河 | 水煎包,宿州特色傳統風味小吃,屬豫菜菜系。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起源於東京汴梁城(古都開封),在華北和中原地區頗為流行。 |
新汴河
1、市內乘坐2路、3路、22路到三角洲生態公園或者汴河景觀帶站,乘坐601路天鵝灣站即可到達。
2、公共自行車:景區內設置多個公共自行車借還點,比如三角洲公園南門、天鵝灣西、三角洲北、歡樂島、大澤驚雷、符離鏊兵、淮海硝煙等等均可借還;同時宿州公共自行車均已開通支付寶掃碼租車,及您的螞蟻花唄信用度在600分以上即可免費使用宿州公共自行車,無需押金,單次借車時間在30分鐘以內免費,超時沒30分鐘0.5元,有支付寶代扣。
3、開車更加便捷,周邊有大型免費停車場。
安徽省宿州地區,古代有睢、蘄、淝、渦、淮諸水,為南北水運要衝。睢水東北流入泗水,是秦漢時期水運幹道,溝通黃淮且可經邗溝入江;由淮水朔渦水經鴻溝入黃河,亦通商旅兵運。隋大業元年利用汴、睢水上段和蘄水所開挖的通濟渠(唐宋時稱汴河),是唐、宋王朝的經濟生命線。
隋大業元年(605年),鑿通濟渠,使汴水,“別而東南入於淮於是汴水(故道)竭”。通濟渠從浚儀(今開封)東,與原汴水故道分途,經陳留、雍邱(今杞縣)、宋城(今商丘)、永城、宿州、靈璧、夏邱(今泗縣)至清口入淮。因上游從板渚至開封的一段仍沿用入泗的汴河上游故道,故亦名汴河。唐宋時,經埇橋的汴水為京師至東南的主要槽運要道。經汴水調進的糧食,從初時的20萬擔,至宋太宗太平興國達300萬擔,后又增至800萬擔。所以(宋史》稱“汴河乃建國之本”。後來,宋室南遷,汴河已不為運道所經,逐漸荒於疏浚而淤沒。
黃河奪淮后,先湮汴水,繼塞睢、上游,再淤汴河,終奪淮水尾閭並滯為洪澤湖。改流入淮的睢水也和渦、(今名澮河)、(今名沱河)、淝一樣,河床淤淺,出口受阻,排水不暢,每至汛期,洪水橫流,村舍田野頓成澤國,如遇乾旱,赤地千里。
1950年代,對淮北主要支流進行了低標準治理,排水條件有所改善,但主客水這一主要矛盾沒有解決。濉河流域面積6872平方公里,出口平槽泄量僅343立方米每秒。潼河流域面積16197平方公里,出口排洪流量僅為1000立方米每秒。1954年大水,潼河流域有28億立方米來水量滯留宿縣專區沿河窪地。1963年大水,宿縣專區午秋兩季遭災,成災面積達1380萬畝,受災人口422萬人,佔全區農業人口99.2%。
為徹底解決行洪排澇問題及保證河南客水的暢通下泄,從而使淮北地區濉河河水和內水高低分排,洪澇分開,消除上下游的治水矛盾,減輕平原地區的內澇災害。時宿縣專區開始提出對淮北水系進行綜合治理。1964年元月,安徽、江蘇兩省協商提出了《關於蘇皖邊界水利問題處理意見的報告》,決定濉河下游改道入洪澤湖溧河窪。是年2月,安徽、河南兩省協商提出《關於豫東地區與安徽省邊界水利問題的處理意見》,雙方同意儘快治理沱河。以上兩個報告均上報國務院審批。是年3月10日,宿縣專區水電局按中共宿縣地委指示,提出截澮河、沱河、濉河、奎河的新沱河方案發至各縣徵求意見。中共宿縣地委常委擴大會議聽取專區水電局關於討論意見的彙報后,決定採用新沱河方案。是年8月,新沱河易名新汴河。是年9月,安徽省水電廳勘測設計院,在宿縣專區水電局派員參與下,吸取各方面建議和意見,編製出《新汴河工程規劃報告》和《新汴河工程設計任務書》。
1966年6月22日,宿縣專員公署成立新汴河工程籌備處,10月成立宿縣專區新汴河工程指揮部。全專區9個縣和專區水利總隊組建10個施工總隊,按受益範圍動員民工,於11月下旬全線開工,開挖新汴河和濉河引河。
經過三冬四春,歷時5年,完成新汴河本干、濉河引河135.9公里的河道開挖和沱河省界以下長48.3公里的河道疏浚。包括河南省支援安徽疏浚沱河民工,最高上工人數達40多萬人。1970年5月15日召開了新汴河工程竣工典禮。共完成新汴河本干土方8310.8萬立方米,濉河引河土方394.1萬立方米,沱河安徽境土方1559.3萬立方米(另沱河河南境41.5公里,土方1268.8萬立方米)。同時完成本干建築物10座,濉河引河橋2座,沱河建築物6座。總計完成國家投資11296.85萬元。
新汴河施工正處於“文化大革命”時期。由於宿縣專區廣大幹部群眾迫切要求改變多災低產面貌,技術人員獻身水利事業的精神,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支持,加上廣泛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物資供應得到全國各地支援,克服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極為不利的社會環境,保證了工程施工。整個工地自始至終堅持學習毛主席著作,開展勞動競賽。統一指揮,協作支援,群策群力,艱苦奮鬥,戰勝砂礓、崗地、流沙和淤泥,湧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迹和先進人物。
河道工程
1966年10月下旬,宿縣專區成立新汴河工程指揮部,同時設立黨的委員會。專區水利工程總隊和受益的9個縣,分別成立新汴河工程施工總隊,10個大型建築物工程分別成立指揮所。
● 一期工程
新汴河第一期工程於1966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陸續開工,計劃上工22.09萬人,實到22.54萬人。為保證1967年汛期濉河、沱河客水通過新汴河下泄,本期施工,決定本幹線沿河中心線一次挖至河底高程,底寬40米。河堤堆土由迎水坡腳向外堆土,達到設計堤頂高程。1966年12月以後,“文化大革命”進入高潮,各級領導機構癱瘓,新汴河工地無人領導,被迫於1967年元月放假。經中共安徽省委和安徽省軍區耐心說服“造反派”組織,並決定由宿縣軍分區和縣人民武裝部負責人任指揮部和各施工總隊的主要領導后,才於1967年2月底、3月初全線復工。施工中發現,沿新汴河河線的粘土層、重粉質壤土和沙壤土層中,均夾有砂礓。地面以下3米左右,往往有厚度近1米的砂礓盤。鍬挖不動,鎬刨不進,嚴重影響施工進度。固鎮縣楊廟中隊摸索出“懸空切塊法”,40多人半天時間切掉200多平方米砂礓,攻克了施工中的難題。懷遠縣創造了炸藥爆破法,提高了工效。指揮部在全線推廣他們的經驗,加快了工程進度。1967年5月底,第一期工程基本結束。河底寬只完成30米,堤防堆土侵佔灘地40~60米。計劃土方3103.83萬立方米,實際完成3090.03萬立方米。
● 二期工程
新汴河第二期工程因受“文化大革命”影響,遲至1968年2月至3月才相繼開工。第二期工程除繼續開挖新汴河本干外,還實施了沱河疏浚工程。第二期工程開工后,施工總隊以下各級負責人,深入工地與民工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現場解決施工中具體問題。提前完成施工任務的社、隊,主動支援後進社隊。施工中,物資運輸跟不上,河南省商丘專區、江蘇省徐州、淮陰市以及安徽合肥、蚌埠市等地,先後派出180餘輛汽車,日夜不停地幫助運送物資。昆明、瀋陽、廣州、福州、濟南、南京等6大軍區,先後支援20多萬雙軍鞋和大批雨衣等物資,給了新汴河建設者極大鼓舞。第二期工程於1968年5月下旬至7月中旬陸續完成。計劃上工21.4萬人,實際上工23.33萬人。計劃土方2302.05萬立方米,實際完成2101.22萬立方米。第二期工程結束后,新汴河工程指揮部根據航運規劃和前兩期施工情況,對新汴河本干斷面設計進行了修改。即濉河引河口以下堤距由600米改為560米;底寬由115米,改為戚嶺子至宿縣閘(今宿州閘)105米,宿縣閘(今宿州閘)至蘆灣100米,蘆灣至徐崗切嶺進口95米,團結閘至青雙公路橋105米。切嶺進口至團結閘、青雙公路橋至溧河窪115米不變。增加團結閘至溧河窪航道16公里。
● 三期工程
第三期工程於1968年11月中旬全面開工,安徽省宿縣專區上工人數30.2萬人,河南省商丘專區疏浚沱河省界至汪橋段上工人數10萬人,總計40.2萬人。施工中,民工們對不同土層,以及砂礓、淤泥、流沙等不同土質,創造了“倒扒皮”、“連坡滾”、“搜根掏底”、“連珠爆破”等施工方法,提高了工效,加快了進度。1969年元月大雪,新汴河工地無法施工,民工返鄉休息。春天復工,至6月中旬,完成第三期工程。共完成新汴河本干土方2853.85立方米。1969年至1970年5月,進行掃尾工程。濉河引河工程自1966年11月開工,1969年元月完成,共完成土方394.13萬立方米。沱河疏浚工程於1969年10月開工,1969年12月底完成,安徽省與河南省共完成土方1559.33萬立方米。徐崗切嶺段地處蘇皖兩省交界處,切嶺段長6.7公里,最大挖深19.8米。這裡土質堅硬,垂直運距大。為了提高工效,各施工單位調來拖拉機鬆土。工程指揮部購置64台拉坡機,分別安裝在切深較大的工段。有的施工隊沒有拉坡機,便將膠輪車圈改為倒拉輪拉車運土,大大提高了工效,加快了工程進度。徐崗切嶺工程於1966年11月開工,1970年5月完工,共完成土方1378.99萬立方米。
管理機構
1972年10月,宿縣地區成立新汴河修防處,靈璧、泗縣成立修防所。以後又相繼成立宿縣修防所、涵閘管理所及各縣堤防管理段。至1989年底,新汴河管理系統有管理人員228人,其中行政幹部10人,工程師3人,助理工程師7人,技術員4人,工人97人,合同工55人,離退休人員52人。沿河設立宿縣閘(今宿州閘)、唐河地下涵和團結閘3個水文站,進行水文測驗。
新汴河河線長,管理任務重。為將新汴河工程管理納入法制軌道,宿縣修防所於1986年成立了宿縣公安局新汴河堤防派出所。靈璧縣修防所與縣公安局聯合成立靈璧縣公安局靈西閘派出所。1990年代以前,團結閘管理所常年聘用江蘇省泗洪縣車門鄉派出所1名工作人員。
水量調度
新汴河工程的水量調度,統一由宿縣地區防汛抗旱指揮部指揮調度,其他部門無權發布調度指令。1982年12月28日,宿縣地區水利局印發了《新汴河主要建築物控制運用原則(討論稿)》。1984年5月24日,宿縣地區防汛抗旱指揮部向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報送了《宿縣閘(今宿州閘)、靈西閘、團結閘控制運用辦法》。1987年7月11日,《新汴河主要建築物控制運用原則》通過補充完善,宿縣地區防汛抗旱指揮部正式印發執行。
新汴河工程的水量調度分上游組和中下游組兩組進行。上游組的控制運用以宿縣閘(今宿州閘)為中心,與濉河符離閘、沱河四鋪閘、沱河進水閘、宿東閘、新北沱河地下涵和新汴河兩岸引、排水涵閘控制聯合運用。中下游組以靈西閘和團結閘為中心,與唐河地下涵、小俞家閘、石樑河地下涵和新汴河兩岸引、排水涵閘控制聯合運用。上中下游各類建築物的蓄水位,以及閘門的啟閉等,均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河道堤防管理
為切實加強新汴河堤防管理,宿縣地區革命委員會於1973年2月10日頒發《關於河道堤防涵閘管理細則》。為減少堤防水土流失,根據“臨河防浪,背河取材”的原則,積極開展了新汴河堤防綠化造林工作。自1973~1979年,國家先後投資18.87萬元,共植堤防防浪林木500萬株,栽條類500萬穴,建苗圃場2個(耕地面積120畝,每年育苗近5萬株。)。1972~1981年10年間,宿縣地區境內新汴河堤防共有樹木270萬棵,條類150萬穴,樹木已有30%成材。共填補堤防雨淋溝8萬多條,做土方20餘萬立方米。加固險工險段40餘處,做土方250多萬立方米,基本保持了堤防完整。
1982年以前,新汴河一直未遇大洪水,堤防隱患未明顯暴露。1982年7月下旬,由於上游連日暴雨,行洪期間,新汴河堤防險象環生,共出現大、小險工險段47處,其中險段29處。為確保大堤安全,中共宿縣地委和行署及沿河縣、市主要領導人親臨新汴河坐鎮指揮,組織民工加高培厚大堤,封堵、加固險工,做土方58萬立方米。
1982年汛后,為進一步加固新汴河堤防,由行署水利局測量隊對新汴河進行全線測繪,對險工險段作重點測量,繪製新汴河縱、橫斷面圖及險工險段斷面圖73張。根據測量成果,新汴河修防處編製了新汴河險工險段修復加固計劃。是年冬及翌年春,沿河縣、市組織民工上堤進行修復加固,完成土方79萬立方米,除險38處,達到安全抗禦1982年7月型洪水的標準。
新汴河徐崗切嶺段,於1970年8月起,確定了護坡範圍,實施了堤坡護砌工程。1980~1987年,由宿縣行署水利局,實施了切嶺段滑坡處理工程。8年間共完成土方46.48萬立方米,砌石0.79萬立方米,現澆混凝土0.616萬立方米,種草皮20.46萬平方米,打減壓井34眼,砌堤坡縱、橫排水溝1.2萬多米。1987年6月起,進行了河道、堤防清障工作。
涵閘管理
新汴河涵閘主要有宿州閘、靈西閘、團結閘,新北沱河、唐河、石樑河3座地下涵,沱河進水閘、小俞閘及沿河19座引、排水涵閘,先後成立了管理機構。
1973年2月10日,宿縣地區革命委員會先後制訂印發了宿縣閘(今宿州閘)、靈西閘、團結閘控制運用辦法和運行管理要求。1987年,宿縣地區防汛抗旱指揮部正式印發了《新汴河主要建築物控制運用原則》。
新汴河涵閘工程數量多,管理任務重。自1972年至1988年底,國家從歲修、防汛、基建及新汴河水費收入中,先後撥款464.69萬元用於新汴河涵閘工程維修、養護、更新、改造。
新汴河工程為濉河、沱河、唐河及新北沱河4個流域13554平方公里創造了全面開展治澇的條件,截去濉河、沱河上游6562平方公里的高水直接入洪澤湖,擴大並增加了出口,減輕了中、下游洪澇威脅及五河地區的洪水壓力,改變了洪澇長期制約農業生產的局面,還為沿河地區的灌溉、航運、供水、水產養殖提供了水源,改善了生態環境。
新汴河幹流工程、影響地區處理工程及其支流蕭濉新河、沱河整治工程,國家投資1.57多億元,群眾勞務集資2569.7萬元;豫、皖兩省配套工程投資7497.06萬元(包括勞務集資),總投資2.58多億元。自1970年基本建成至1983年的14年中,僅防洪、除澇效益就向社會提供24.56億元純收益,年值為1.089億元,益本比4.49。宿縣地區的洪澇災害由1949年至1966年的年均574.92萬畝,降低到1967年至1985年的年均207.03萬畝。有效灌溉面積逐年增加,由1949年蕭縣、碭山縣、宿州市、宿縣、靈璧縣、泗縣(1983年8月以後宿縣地區所轄政區)的0.61萬畝和1965年的34.43萬畝,增加到1988年的162萬畝。糧食產量1949年6.405億公斤,1988年達到12.4億公斤,比1949年提高2.34倍。棉花總產量由5.34萬擔增加到117.60萬擔。水果總產量由0.041億公斤增加到1.6億公斤。農村人均佔有糧食505公斤,超過全國、全省水平。每年為國家提供商品糧10億公斤。農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新汴河航運業的繁榮,進出口物資逐年增加。
新汴河工程為城鄉人民生活用水,以及城鎮工業用水提供了水源,為水運事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新汴河可通航100噸級駁船。溝通和縮短淮北地區與洪澤湖、大運河、長江的水路運輸。1975年新汴河通航的當年,年貨運量僅為2萬噸左右。1985年,年貨運量達到38.9萬噸。航運年均總效益達到347萬元。
除此之外,新汴河工程管理處,利用保護範圍內的水土資源,發展水產養殖和種植業等多種經營,依法收取水費和水資源費等,使水利經濟逐步壯大,綜合效益顯著提高。
宿州新汴河水利風景區,集休閑、觀光、健身、娛樂、旅遊為一體,西起京台高速,東至宿州閘,全長15公里。按“一點兩線”布局,“一點”即表現宿州人民治水精神的大型標識雕塑“遠航”;“兩線”即新汴河兩岸,北岸展示發生在宿州大地的4次著名戰爭及戰爭文化,南岸展示宿州歷史、人文和民俗文化。 2013年,宿州市委市政府利用“淮水北調”以及新汴河水利工程的重建、維修、提升等項目,建設新汴河水利風景區。 2014年12月31日,新汴河被省水利廳批准為第三批“安徽省水利風景區”。2015年2月26日、27日,水利部專家對新汴河景區申報國家級水利風景區。2016年8月12日,國家水利部正式批複新汴河景區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2019年1月,宿州市新汴河風景區,被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新汴河系由河南、安徽、江蘇三省的水利部門聯合開鑿。1966年11月動工,1970年春完成了新汴河幹流及沱河、濉引河土方工程。1971年完成閘壩橋涵等建築工程。1972年,安徽省交通廳完成了與蕭濉新河連貫通航的港口配套工程,共建有青龍山、宿縣、靈璧、泗縣等年吞吐量為10~15萬噸的港口,1975年正式通航。
新汴河開鑿之初,是以排洪為主,原工程設計不能滿足通航要求。全線土方工程基本結束時,交通部門提議按照通航要求採取了三項補救措施,建成100噸級航道。採取的三項補救措施是:
開挖複式航槽:原挖河道斷面寬而淺,枯水時河槽水深不足,上下梯級通航水位不銜接,採取在每級船閘下游加挖複式航槽32公里,靈西閘下至唐河地下涵,挖複式航槽16公里,團結閘下至溧河窪挖複式航槽16公里,共計64公里。航槽底寬為20米,設計通航水深2米,航槽中心位於河槽右側底寬1/4處,其餘64公里均利用水利部門原挖的河道通航。
與水利樞紐配套增建過船設施:從青龍山港至溧河窪入洪澤湖152公里河道,水利上建有符離、宿州、靈西、團結4座節制閘,一律加建船閘,渠化通航。
設置抽水站翻水通航:新汴河和蕭濉新河上游均無調蓄水庫,通航水源不能保證,分別在宿州、靈西、團結3個樞紐處建抽水站3座,當枯水季節上游來水量不足時,由洪澤湖逐級向上翻水通航。
1984年,經過宿縣地區的水利、交通部門共同協商,組成了新汴河管理委員會,加強了用水管理,一舉消除了新汴河有水不能通航的人為障礙。從符離以下至洪澤湖,全線通航,航道水深全年都能保持在2米以上,枯水季節也不須翻水,運進的主要是黃沙和化肥,運出的主要是棉花、小麥、山芋乾等。
新汴河航道幹線航道,航道上建有團結大橋、團結二橋、擁軍大橋等3座橋樑,其中擁軍大橋已成危橋,團結大橋為礙航橋。
1978年5月始,因淮北地區大旱,新汴河水位枯淺,客運航線斷航。
2005年,團結船閘、宿州船閘年久失修不能正常使用。
2017年2月份,泗縣人民政府分別向安徽省交通廳、宿州市交通局提出了恢復新汴河航運的請求。2017年,安徽省港航管理局已將新汴河按照四級航道進行規劃,納入全省高等級航道網,同時將新汴河航道整治工程納入安徽水運發展“十三五”規劃,新汴河江蘇段航道及其入洪澤湖航線規劃等級提高,上下游規劃銜接一致,通過兩省、兩市間的協調,新汴河規劃在“十三五”時期實現全線恢復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