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趙光義的結果 展開
- 小說及漫畫《啞舍》角色
- 北宋第二位皇帝
- 趙二舍
趙光義
北宋第二位皇帝
宋太宗趙光義(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男,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本名趙匡義,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而改名趙光義,即位后又改名趙炅。
開寶九徠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即位。即位后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的國策。
人物關係
畫像1
趙匡胤即位之後,封趙光義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不久領泰寧軍節度使。征討李重進之後,趙光義被封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再加兼中書令。進佔太原之後,趙光義又被改封為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位列宰相之上。
畫像2
不過,趙光義注重培養和提拔自己的親信。其幕府成員如程羽、賈琰、陳從信、張平等人都陸續進入朝廷擔任要職,慢慢替換宋太祖朝的大臣。此外,趙光義還罷黜了一批元老宿將如趙普、向拱、高懷德、馮繼業和張美等,將他們調到京師附近做官,便於控制。
趙光義擴大科舉的取士人數,他在位時期,第一次科舉就比宋太祖時代最多的數字猛增了兩倍多。科舉使不少有才華之人都有機會入仕。
趙光義穩固帝位后,繼續統一事業。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在宋朝的政治壓力下,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割據兩浙的吳越錢氏相繼向宋廷納土歸降。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趙光義先派大將潘美等揮師北上,圍攻北漢都城太原,趙光義於二月率軍親征,宋軍擊退遼國援兵,滅亡北漢,終於結束了自唐末黃巢之亂以來近九十年藩鎮割據混戰的局面,再次形式上一統全國。
同年五月,趙光義不顧眾臣反對,趁伐取北漢之勢,從太原出發展開北伐。北伐初期一度收復河北易州和涿州。趙光義下令圍攻燕京,宋軍與遼人在高粱河畔展開激戰。趙光義親臨戰場,結果受傷中箭,乘驢車倉惶撤離,北伐失敗。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宋朝知邕州太常博士侯仁寶上奏趙光義,請求趁交趾(越南)丁朝內亂之機南下討伐,恢復漢唐故疆,統一交趾(越南)。於是,趙光義任命侯仁寶為交州陸路水路轉運使;任命蘭陵團練使孫全興、漆作使郝守俊、鞍轡庫使陳欽祚、左監門將軍崔亮為兵馬都部署;寧州刺史劉澄、軍器庫副使賈湜、供奉官閣門祗候王僎為兵馬都部署,伺機進攻丁朝。但在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白藤江之戰中先勝后敗,統一交趾(越南)的計劃最終成為泡影,交趾(越南)得以保持獨立地位。
雍熙三年(986年),趙光義派遣潘美、楊業、田重、曹彬、崔彥進五位大將分東中西三路,以東路為主再行北伐。西路、中路軍進軍順利,而主力東路軍屢遭遼軍挫敗,糧道被切斷,終未能與中西二路匯合,於岐溝關大敗而潰。中、西二路亦只得南撤。西路主將楊業因掩護軍民南撤被遼軍俘虜,在獄中絕食三日而死。之後,北宋在對西夏黨項族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戰役中屢次失敗,但因其厭戰,與宋廷議和。趙光義以親信傅潛、王超、柴禹錫、趙鎔、張遜、楊守一及弭德超等為禁軍統帥,多庸碌之徒,臨陣懼戰。
淳化四年(993年)二月,四川爆發王小波和李順發動的農民起義。起義軍所到之處調發富家大姓除生活品外一切財產於眾,得到蜀地農民呼應。次年正月,起義軍佔據成都,建立大蜀政權,趙光義得知後派遣兩路大軍討之,起義軍終於至道二年(996年)徹底失敗。
雍熙二年(985年)重陽節,趙光義召集幾個兒子在宮苑中設宴飲酒作樂,因趙元佐病未痊癒,就沒有派人請他。散宴后,陳王趙元佑去看望趙元佐。趙元佐得知設宴一事,怒氣難平,一個勁喝酒。到了半夜,索性放了一把火焚燒宮院。一時間,殿閣亭台,煙霧滾滾,火光衝天。趙光義得知后,猜想可能是趙元佐所為,便命人查問,趙元佐予以承認。趙元佐被廢為庶人。其後以次陳王元佑成為眾意所囑的皇儲人選,而趙光義也有此意。
端拱元年(988年),趙普第三次為相,威權一時又振。竭力支持和拉攏趙普的陳王元僖也晉封許王,更加鞏固了皇儲地位。趙普罷相后,趙元僖又與另一位宰相呂蒙正關係密切。立儲之事正在按部就班地進行。不想在淳化三年(992年)十一月,趙元僖早朝回府,覺得身體不適,不久便去世了。趙光義極為悲傷,罷朝五日,並寫下《思亡子詩》。
趙元佐被廢,趙元僖暴死,儲位儲空缺,於是馮拯等人上疏請早立太子,趙光義便將馮拯等人貶到嶺南。自此以後沒有人敢議論繼承問題。
後來,趙光義被箭傷所擾,自知將不久於人世。便就此私下詢問寇凖。在寇準的支持下,終於在至道元年(995年),趙光義三子壽王趙恆被立為皇太子,改名趙恆。趙光義冊立皇太子,大赦天下,京師之人見到太子都歡呼,趙光義卻聞而不悅。后在寇凖的勸解下心情才好轉。
趙光義即位后,繼續進行統一事業,鼓勵墾荒,發展農業生產,擴大科舉取士規模,編纂大型類書,設考課院、審官院,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進一步限制節度使權力,力圖改變武人當政的局面,確立文官政治。這些措施順應了歷史潮流,為宋朝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宋太宗朝與北方遼國契丹政權、西北夏州黨項政權間的戰爭頻發。為了更好地控制與駕馭出征將帥,宋太宗開始實行“將從中御”的政策,授予出征將帥應對謀略、攻守計劃,或授以陣圖以指揮前線將帥作戰。但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的限制,宋太宗朝“將從中御”政策施行效果並不盡理想。
趙光義對遼高粱河之戰、雍熙北伐均以失敗告終。兩次北伐中,軍糧需求量大、百姓不堪重負;幽州及其周邊遭遇兵燹,軍糧供給受限;軍糧徵調地域較廣、轉輸難度大。軍糧供應的困境限制了宋軍的軍事行動,相當程度上決定了趙光義兩次北伐的失敗。
幾次邊陲防線的失利、後方起義的爆發遏制了北宋進一步開闢疆土,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轉為重內虛外。
趙光義開創昇平詩歌之後,在宋代皇族和大臣中得到積極的響應,形成了宋代詩歌的重要特徵之一。
趙光徠義在處理民族外交問題上,先由“備邊通好”轉向“圖制契丹”,再由“圖制契丹”轉向“聯夷攻遼”,最終由“聯夷攻遼”轉向“修德以懷遠”。
北宋雍熙北伐失敗以後,宋遼接著又進行了幾次戰爭。趙光義及群臣從戰爭的現實中逐步改變了對遼策略,從戰略進攻完全轉為戰略防禦,並採取了若干較為有效的防禦措施。同時,又積極主動去謀求對遼和平。
趙光義即位的第一年,就剃度僧尼17萬餘人。趙光義在位期間,大建佛寺,在五台山、峨嵋山、天台山等地建造了為數不少的寺院。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趙光義敕令內侍張廷訓主持重修五台山上的真容、華嚴、壽寧、興國、竹林、金閣、法華、秘密、靈境、大賢等10所佛寺,並鑄造金銅文殊像,安置於真容院。同年,趙光義詔令峨嵋山白水寺高僧茂真重建集雲、卧雲、歸雲、黑水、白水諸寺,又鑄造普賢菩薩銅像一尊,重達62噸,供奉於白水寺,也就是現在的萬年寺。
趙光義積極贊助佛經翻譯事業。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他在東京設立譯經院,恢復了從唐代元和六年(811年)以來中斷了一百七十年之久的佛經翻譯工作。由於宋太宗奉佛,西域、天竺僧人攜帶經文來到漢地者絡繹不絕。其中天竺僧人法天、施護、天息災,都曾在宋太宗開設的東京譯經院從事佛經翻譯活動,並御派漢地僧人法進、常謹、清沼等人充任筆役,協助譯經。
姓名/封號 | 備註 |
尹皇后 | 追謚淑德皇后 |
符皇后 | 追謚懿德皇后 |
李皇后 | 原為李德妃,後來成為皇后、皇太后(萬安太后),追謚明德皇后 |
李賢妃 | 最初追封為賢妃、皇太后,後來追謚為元德皇后。生楚王趙元佐和宋真宗趙恆 |
王德妃 | 生趙元儼 |
德妃朱氏 | |
貴妃孫氏 | |
貴妃臧氏 | |
貴妃方氏 | |
賢妃高氏 | |
賢妃邵氏 | |
淑儀李氏 | |
淑儀吳氏 |
•兒子
•女兒
關係 | 生平 |
長女 | 滕國公主,早亡 |
次女 | 徐國大長公主,太平興國九年,封蔡國公主,下嫁左衛將軍吳元扆;淳化元年,改魏國公主;逝世,謚英惠。至道三年,追封燕國長公主;景祐三年,進燕國大長公主;元符改徐國大長公主;政和改英惠大長帝姬 |
三女 | 邠國大長公主,太平興國七年為尼,號員明大師;八年卒;至道三年,追封曹國長公主;景祐三年,進曹國大長公主;元符改邠國大長公主 |
四女 | 揚國大長公主,至道三年,封宣慈長公主;咸平五年,進魯國長公主,下嫁左衛將軍柴宗慶,賜第普寧坊;柴宗慶為柴禹錫之孫,帝命主以婦禮謁禹錫第;歷徙韓國長公主、魏國長公主、徐國長公主、福國長公主;仁宗立,進鄧國大長公主;明道二年薨,追封晉曙,謚力靖;元符封揚國大長公主;政和改和靖大長帝姬;公主性妒,柴宗慶無子,以兄子為後 |
五女 | 雍國大長公主,至道三年,封賢懿長公主;咸平六年,下嫁右衛將軍王貽永,進封鄭國長公主,賜第;景德元年薨,謚懿順;景祐三年,追封鄭國大長公主;皇祐三年,改韓國大長公主;徽宗改封雍國大長公主;政和改懿順大長帝姬 |
六女 | 衛國大長公主,至道三年,封壽昌長公主;大中祥符二年,進封陳國長公主,改吳國長公主,號報慈正覺大師;改楚國長公主,又改邠國長公主;天禧二年,改建國長公主;乾興元年,封申國大長公主;天聖二年薨,賜謚慈明;徽宗改衛國大長公主;政和改慈明大長帝姬 |
七女 | 荊國大長公主,幼不好弄,未嘗出房闥;太宗嘗發寶藏,令諸女擇取之,欲以觀其志,主獨無所取;真宗即位,封萬壽長公主,改隨國大長公主,下嫁附馬都尉郴遵勖;歷封越國大長公主、宿國大長公主、鄂國大長公主、冀國大長公主;明道元年,進魏國大長公主;皇祐三年薨,年六十四;帝臨奠,輟視朝五日;追封齊國大長公主,謚獻穆;徽宗改封荊國大長公主;政和改獻穆大長帝姬 |
宋太宗好讀書,“開卷有益”典故即來自他。
宋朝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命文臣李防等人編寫《太平總類》。這部書收集摘錄了一千六百多種古籍的重要內容,分類歸成五十五門,全書共一千卷。宋太宗規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兩、三卷,一年內全部看完,遂更名為《太平御覽》。
當宋太宗下定決心花精力翻閱這部巨著時,曾有人覺得皇帝每天要處理那麼多國家大事,還要去讀這麼一部大書太辛苦了,就去勸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過度勞神。可是,宋太宗卻回答說:“我很喜歡讀書,從書中常常能得到樂趣,多看些書,總會有益處,況且我並不覺得勞神。”於是,他仍然堅持每天閱讀三卷。有時因國事忙耽誤了,他也要抽空補上,並常常對左右的人說:“開卷有益(只要打開書本,總會有好處的)。”
後來,“開卷有益”便成了成語,形容只要打開書本讀書,總會有益處。常用於勉勵人們勤奮好學,多讀書就會有得益。
《太宗實錄》和《國史·道釋志》記載:宋立國之初,有神降於鳳翔府周至縣民張守真家,自言:“天之尊神,號黑殺將軍。”守真遂為道士。每神欲至,室中風蕭然,聲如嬰兒,守真獨能辨之。凡百之人有禱,言其禍福多驗。開寶九年,太祖召守真,見於滋福殿,疑其妄。十月十九日,命內侍王繼恩就建隆觀降神,神有“晉王有仁心”等語。明日太祖晏駕,晉王即位,是謂太宗。詔築上清太平宮於終南山下,封神為翊聖將軍。
《翊聖別傳》也有類似記載:開寶中,有神降於鳳翔府俚民張守真事,自稱玄天大聖玉帝輔臣,其聲嬰兒,歷可辨,遠近之民禱祠者旁午。太祖召至京師,設醮於宮廷,降語曰:“天上宮闕成,玉鎖開,十月二十日陛下當歸天。”太祖懇祈曰:“死固不憚,所恨者幽並未並,乞延三數年,俟克複二州,去亦未晚。”神曰:“晉王有仁心,曆數攸屬,陛下在天,亦自有位。”(時太宗王晉為開封尹)太祖命繫於左軍,將無驗而罪焉,既而事符神告。太宗踐祚,度守真為道士,仍賜紫袍,遂營廟於周至之太平鎮,神位次序,殿廡規模,一由神授,仍尊黑殺,號為翊聖。至仁宗朝,追謚守真為傳真大法師。
“雪中送炭”源自《宋史·本紀第五·太宗二》:淳化四年二月壬戌,太宗“召賜京城高年帛,百歲者一人加賜塗金帶。是日,雨雪,大寒,再遺中使賜孤老貧窮人千錢、米炭。”
北宋都城開封,雖然地處黃河以南,但到了冬季,仍然是天寒地凍,風雪交加。《宋史》中多有大雪天寒的記載,一般貧困居民仍不免挨餓受凍。
北宋淳化四年(993)二月,宋太宗趙光義為展現京城開封的祥和氣氛和自己的仁君形象,故下詔賜給京城年事已高者禦寒衣物,百歲老人則另外加賜塗金帶。恰好這一天,京城大雪紛飛,天氣異常寒冷,因此,宋太宗立即又派遺中使賜給孤老貧窮者每人千錢及若干米、炭。
作為北宋最高統治者的宋太宗,能夠在寒冷的冬季,心繫天下蒼生,於是,從宋太宗開始,“雪中送炭”的典故就流傳開來。
《宋史·太宗本紀》。
《宋史》:帝沈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陳洪進、錢俶相繼納土。未幾,取太原,伐契丹,繼有交州、西夏之役。干戈不息,天災方行,俘馘日至,而民不知兵;水旱螟蝗,殆遍天下,而民不思亂。其故何也?帝以慈儉為寶,服浣濯之衣,毀奇巧之器,卻女樂之獻,悟畋游之非。絕遠物,抑符瑞,閔農事,考治功。講學以求多聞,不罪狂悖以勸諫士,哀矜惻怛,勤以自勵,日晏忘食。至於欲自焚以答天譴,欲盡除天下之賦以紓民力,卒有五兵不試、禾稼薦登之效。是以青、齊耆耋之叟,願率子弟治道請登禪者,接踵而至。君子曰:“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帝之謂乎?故帝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后之不成喪,則後世不能無議焉。
田況:太宗皇帝以親邸勛望,紹有大統,深懲五代之亂,以刷滌污俗,勸人忠義為本。連辟禮闈,收釆時俊,每臨軒試士,中第者不下數百人。雖俊特者相踵而起,然冗濫亦不可勝言,當時議者多以為非古選士之法。
郭青螺:宋太宗以天下私之子,金太宗乃以天下還之侄,故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
毛澤東:①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敵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②不擇手段,急於登台。③趙匡義小人之言。
主詞條:燭影斧聲。
宋太祖之死和宋太宗的即位,為後世留下了“燭影斧聲”之類的千古謎案。對這類謎案,學術界主要有以下三種不同的、甚至是根本相反的看法:
第一,宋太祖或被暗殺,或因急病猝死,故沒有留下傳位於宋太宗的遺詔。
第二,宋太宗即位時沒有“任何遺詔”可以宣布,連“編造”的,甚至“事後編造”的太祖遺詔都沒有。
第三,正因為宋太祖沒有留下傳位遺詔,而太宗又未來得及或不便編造太祖遺詔,故宋代官修的《實錄》、《國史》和《長編》、《宋史》等書中也就“看不到”太祖的傳位遺詔。
關於趙匡胤的死,《湘山野錄》有“燭影斧聲”的說法大行於世,是指宋太祖趙匡胤暴死,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間所發生的一個謎案。由於趙匡胤並沒有按照傳統習慣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趙光義,後世因此懷疑趙光義謀殺兄長而篡位。
反對這一說法的人認為:司馬光《涑水紀聞》記載:宋太祖駕崩,已是四鼓時分,宋皇後派宦官王繼恩召秦王趙德芳入宮,但王繼恩卻往開封府衙門召趙光義,晉王的親信左押衙程德玄已在門口等候。趙光義聞后大驚,說:“我要跟家人商議一下。”王繼恩勸他趕快行動,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趙光義便與王繼恩、程德玄三人於雪地步行進宮。據此,宋太祖死時,趙光義當時不在寢殿,不可能“弒兄”。
主詞條:金匱之盟
金匱之盟,指史料所載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趙光美的生母)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命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弟趙光義。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
《續資治通鑒》的作者,清代史學家畢沅的觀點:太宗即位,既不是篡弒即位的;也不是奉太祖遺詔即位的,因為太祖“未嘗明降詔旨”,“非實有遺詔也”。《續資治通鑒》中的有關宋太祖“非實有遺詔”的觀點一經問世,即被視作材料論斷上的權威結論而被廣泛接受,影響了史學界達二三百年之久。
20世紀40年代后,史學家如鄧廣銘、吳天墀諸先生,雖然對“燭影斧聲”一事已有了完全不同於畢沅的看法,但在宋太祖有無傳位遺詔一事上,則仍以畢沅之說為準。如鄧廣銘在40年代的一篇長文中即明確斷言:“當太宗即位之初,想必正是群情危疑,眾口悠悠之際,他卻實在沒有宣布任何一項遺命以杜眾口之疑。”
近半個世紀以後,鄧廣銘在《試破宋太宗即位大赦詔書之謎》一文中又進一步重申:“從《宋史》、《長編》等書中,都看不出宋太宗即位時舉行過任何儀式(指宣布遺詔即位等)。”
宋史專家張蔭麟、聶崇歧,美籍華裔宋史專家劉子健,日本學者荒木敏一,大陸中青年學者劉洪濤、侯虎等,則對“篡弒論”的觀點有所保留。他們認為宋太祖並非死於暗殺,而是自己猝死,與宋太宗無關。正因為是猝死,所以根本也就不會有傳位於宋太宗的遺詔,宋太宗即位屬於自立。
張蔭麟認為:“宋太祖之死因雖不能確斷,然有一事可以確知者,宋太宗即位並無正式傳授之法令依據(無論事實上本無,或雖有而太宗名義上不用)。否則,實錄、國史以至於李燾《長編》斷無不加記載之理。”
有野史認為,宋太宗趙光義曾強幸小周后,小周后回去后大罵李煜,此說在民間流傳甚廣。北宋王銍在《默記》中最早提及此事(王銍《默記》原文云:龍袞《江南錄》有一本刪潤稍有倫貫者云:李國主小周后隨後主歸朝,封鄭國夫人,例隨命婦入宮。每一入輒數日而出,必大泣罵後主,聲聞於外,多宛轉避之),后被宋人葉夢得《避暑漫抄》、元人宋無《啽囈集》、明人毛先舒《南唐拾遺記》和清潘永因《宋稗類鈔》等照搬引用。
據《宋史·藝文志》有“徐鉉、湯悅《江南錄》十卷、龍袞《江南野史》二十卷”,《江南錄》並非龍袞著寫,且王銍所引為“刪潤稍有倫貫者”(即有刪改潤色的版本)。鄭文寶曾親事後主,他認為《江南錄》一書“事多遺落、無年可編,筆削之際、不無高下,當時好事者往往少之”,在其所撰《江表志》、《南唐近事》二書中亦找不到“周后罵後主”的隻言片語。至於《江南錄》原書,因早已散佚,遂無從查證。
第一種可能,王銍所引《江南錄》,為徐鉉、湯悅版本。徐鉉和湯悅均為南唐舊臣,據《宋史》載,《江南錄》原書名《江表事迹》,系趙光義下詔編修,即所謂“官方史書”,且史載徐鉉忠臣李煜,其奉詔所撰《吳王隴西公墓誌銘》,對李煜為人讚賞有加,以常理推斷,趙光義強幸小周后之事,斷然不會出自此書。
第二種可能,王銍所引《江南錄》,實為龍袞《江南野史》之誤。《江南野史》卷三有小周后入宮爭寵逸事,但並無趙光義強幸小周后的任何記載。值得注意的是,《江南野史》有語雲“初從謙奉使宮口,質而不返其妃每哭詣,後主無以計,每聞使至,必避之而已”,此句與《默記》所載極為相似,或為王銍所引之本源。後人據此創作有《熙陵幸小周後圖》,明人沈德符曾言見過此畫,並說“此圖后題跋頗多”;姚士粦亦說曾見過此畫的粉本(記為《宋太宗強幸小周后》)。但所謂“太宗強幸小周后”,只見於少部分野史,於正史並無明確記載,故此畫更不足為訓。
年代 | 電視劇、電視劇 | 飾演者 |
1983年 | 《楊家將》 | 齊卡·庫爾班 |
1983年 | 《封神劫》 | 趙國 |
1985年 | 《楊家將》 | 李龍基 |
1986年 | 《絕代雙雄》 | 陳天文 |
1986年 | 《大宋王朝趙匡胤》 | 王心聖 |
1991年 | 《楊家將》 | 王光輝、楊素 |
1996年 | 《情劍山河》 | 倪齊民 |
2004年 | 《楊門虎將》 | 方舟波 |
2005年 | 《問君能有幾多愁》: | 吳樾 |
2009年 | 《少年楊家將》 | 李解 |
2012年 | 《大宋傳奇之趙匡胤》 | 邵峰 |
2012年 | 《聰明小空空》 | 王慶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