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篆,漢字,讀音: zhuàn ;是漢字通用規範二級字。此字始見於《說文》中的小篆文字中。本義是運筆書寫。後用作動詞時,指用篆書書寫。后引申為雕刻。也用作姓。

基本釋義


篆 zhuàn ㄓㄨㄢˋ
1. 漢字的一種書體:大~。小~。~體。~書。
2. 書寫篆字:~額。
3. 印章多用篆文,故為官印的代稱,又為對別人名字的敬稱:~刻。攝~。次~。台~。

詳細釋義


篆 zhuàn
〈名〉
1. (形聲。從竹,彖( tuàn)聲。從竹,與簡冊有關。本義:即篆書。漢字的一種書體,通常包括大篆、小篆,一般指小篆)
2. 同本義 [seal character]
篆,引書也。謂引筆而箸之於竹帛。——《說文》。故史籀所作為大篆, 李斯所作為小篆,又有以摹印者為繆篆。其實 許君所云八體, 唐元度所云十體,下至 韋績所云五十六種雲, 夢英所云十八種書,皆得之篆也。
鳥書篆書。——左思《吳都賦》。注:「篆書於書也。」
用篆章一。——明·魏學洢核舟記
3. 又如:篆爐(有篆字形圖案的香爐);篆體(篆字的書體。漢字書體的一種);篆蟲(篆書);篆題(用篆書所寫的字);篆隸(篆書和隸書);篆記(篆體印章)
4. 官印的代稱 [a seal of office]
妻孥從餓死,敢愛黃金篆。——唐· 劉叉《餓詠》
輕騎而先,二十六日入泰州,未視篆,借郡中敢死士及部押使臣效用。—— 岳琦《金蛇粹編》
5. 又如:篆文(篆體字);篆注(對篆字的註解);篆籀(篆文和籀文)
6. 官職 [official position]
明官多缺,以經歷署篆。——《徐霞客遊記
篆 zhuàn
〈動〉
1. 特指用篆體字書寫 [write with seal character]
太一裝以寶,列仙篆其文。——唐· 韓愈· 孟郊《贈劍客李園聯句》
2. 又如:篆素(寫篆書於素帛);篆額(用篆字書寫碑額);篆書(寫篆字)
3. 雕刻 [carve]
愛美人之容貌兮,香培玉篆。——《紅樓夢》
4. 引申為銘刻 [engrave on one's mind]
深情已篆中心,今已人禽異類,姻好何可復圓?——《聊齋志異》
才微往彥,遇倍昔時,仰戴恩榮,已增銘篆。——唐· 顧雲《謝徐學士啟》
5. 又如:篆銘(銘刻,比喻牢記在心)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廣韻》持袞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柱兗切,音瑑。《集韻》篆書也。《尚書·序疏》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及新莽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時有六書,三曰篆書,卽小篆,下杜人程邈所作。五曰繆篆,所以摹印。《法書考》大篆者,周史籀所作也。或曰柱下史始變古文,或同或異,謂之篆。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漢·藝文志》《史籀》十五篇是也。以史官制之,用之教授,謂之史書,凡九千字。小篆者,秦相李斯所作也。增損大篆、籀文,謂之小篆,亦曰秦篆,天下行之。畫如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法。其銘題鐘鼎,及作符節,至今用焉。
又轂約也。《周禮·春官》孤乗夏篆。《注》夏,赤也。夏篆,五采畫轂約也。
又《考工記》中帶謂之篆。

篆學指南


(明)趙宦光
余讀周公謹所著《印說》,敘論精確,前輩文何多宗之。第稍嫌其繁冗,特節錄數則。語雖不多,而作印之要已備,因名之曰《篆學指南》,以貽同好雲。
篆書
篆書
印文者何?信也。信從爪何?手持信也。從節何?節表信也。
先輩雲,漢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後人不識古印,妄意盤屈,大失古法。自唐篆始作俑。又漢印文皆白文,朝爵印文皆鑄,蓋擇日封拜,故可緩;軍中印文多鑿,蓋即時行令,故不可緩。唐易朱文,古法漸廢,至宋絕無知者。
陽文文貴輕輕,陰文文貴重濁。重非重滯,濁非淤濁。方平正直,無纖無巧,無懸無繩,轉運活而布置密乃為上乘。清輕像天,重濁像地,各從其類也。
白文印須仍摹篆,字不可圓,或遇斜筆,取巧寫過。文須逼邊,不可使空,空便不古。朱文印第不可盤屈如唐篆,或取雜體不妨旁通,其太奇險費詞說者亦須謹避。文不可太逼邊,逼邊便板,須當以字中空白得中處為相去,庶免印出與邊相倚,惟四齣筆乃可著邊。
印二名者可迴文,如姓下著印字在右,名在左也。單名者不可迴文,迴文讀不去矣。字宜用氏,不宜用父。男子尊稱人呼我者也。名印著氏不得,字印著印不得。
仍舊非真仍舊也,譬如水行不能舍舟而車,陸行不能舍車而舟也。然而操之乘之非舟車也,我操舟,我乘車也。
昔人論篆有云:點不變謂之布棋,畫不變謂之布算,方不變謂之斗,圓不變謂之環,可謂善狀,又若為刀法發者。凡篆之害三:聞見不博學無淵源,一害也;偏旁點畫湊合成字,二害也;經營位置疏密不均,三害也。刀之害六:心手相關(乖),有形無意,一害也;轉運緊苦,天趣不流,二害也;因便就簡,顛倒苟完,三害也;鋒力全無,專求工緻,四害也;意骨雖具,終未脫俗,五害也;或作或輟,成自兩截,六害也。論篆又云:摹印有四:功侔造化,冥契鬼神,謂之神;筆畫之外,得微妙法,謂之奇;藝精於一,規矩方圓,謂之工;繁簡相參,布置不紊,謂之巧。又篆把筆決:雙鉤懸腕,讓左側右,虛掌實指,緩納急送,意在鋒前,字居筆后。
作書妙在第四指得力,作印妙在第三指得力。俯仰進退,收住垂縮,剛柔曲直,縱橫轉舒,無不如意,非真得力者不能。
一畫失所如壯士折一肱,一點失所如美女眇一目。味此二語,印法大備,差發少不如意,不妨全體,重磨至於再至於三,雜諸秦漢舊印中簡擇不出,如詩家擬古樂府纏是當家。
文有法,印亦有法;畫有品,印亦有品。得其法斯得其品。婉轉綿密,繁則減除,簡則添續,終而復始,死而復生,首尾貫穿,無斧鑿痕,如元氣周流一身者,章法也。圓融凈潔,無懶散、無局促,經緯各中其則,如眾體咸根一心者,字法也。清雅朗正,無垂頭、無鎖腰、無軟腳,如耳目口鼻各司一職,點畫法也。法由我出,不由法出,信手拈來,頭頭是道,如飛天仙人偶游下界者,逸品也。體備諸法,錯綜變化,莫可端倪,如生龍活虎捉摸不定者,神品也。非法不行,奇正迭運,斐然成文,如萬花春谷燦爛奪目者,妙品也。去短集長,力追古法,自足專家,如範金琢玉各成良器者,能品也。
蒙漢良篆書
蒙漢良篆書
下筆如下營,審字如審敵,對篆如對壘,臨刻如臨陣。以意為將,以手指為卒,以坐落為形勢,以識藻為糧餉,以意義為甲胄,以毫管為弓矢,以刀挫為劍戟,以布算為指揮,以配合為變動,以風骨為堅守,以鋒芒為攻伐,以得意為奏凱,以知音為賞功。
凡印字簡須勁,令如太華孤峰;字繁須綿,令如重山疊翠;字短須狹,令如幽谷芳蘭;字長須闊,令如大石喬松;字大須壯,令如大刀入陣;字小須瘦,令如獨繭抽絲;字太纏須帶安適,令如閑雲出岫;字太省須帶美麗,令如百卉爭妍;字太緊須帶寬綽,令如長霞散綺;字太疏須帶結密,令如窄地布錦;字太板須帶飄逸,令如舞鶴游天;字太佻須帶嚴整,令如神鼎足立;字太難須帶擺撇,令如天馬脫羈;字太易須帶艱辛,令如雁陣驚寒;字太平須帶奇險,令如神鰲鼓浪;字太奇須帶平穩,令如端人佩玉。刻陽文須流麗,令如春花舞風;刻陰文須沉凝,令如寒山積雪;刻二三字以下須遒朗,令如孤霞捧日;五六字以上須稠疊,令如眾星麗天。刻深須松,令如蜻蜓點水;刻淺須入,令如蛺蝶穿花;刻壯須有勢,令如長鯨飲海,又須俊潔勿臃腫,令如綿里藏針;刻細須有情,令如時女步春,又須雋爽勿離澌,令如高柳垂絲;刻承接處須便捷,令如彈丸脫手;刻點綴處須輕盈,令如落花在草;刻轉折處須圓活,令如順風鴻毛;刻斷絕處須陸續,令如長虹竟天;刻落手處須大膽,令如壯士舞劍;刻收拾處須小心,令如美女拈針。
執政家印,如鳳池添水,雞樹落英;將軍家印,如猛獅弄球,駿馬御勒;卿佐家印,如器列八璉,樂成六律;學士家印,如鳳書五色,馬鬣三花;內史家印,如孤鳳朝陽,五龍夾日;御史家印,如絮縈驄馬,蜨繞繡衣;督學家印,如藝海泛瀾,文江翻浪;法司家印,如綉斧凝霜,烏台列柏;牧民家印,如五馬鳴珂,雙鳧飛舄;經業家印,如驊騮汗血,蚌蛤藏珠;隱士家印,如泉石吐霞,林花吸露;文人家印,如屈注天潢,倒流滄海;遊俠家印,如吳鉤帶雪,胡馬流星;登臨家印,如海鷗戲水,天雞弄風;豪士家印,如百寶流蘇,千絲鐵網;貧士家印,如三徑孤松,五湖片月;鑒賞家印,如驪龍吐珠,馮夷擊節;好事家印,如五陵裘馬,千金少年;僧道家印,如雲中白鹿,洞里青羊;妓女家印,如春風蘭若,秋水芙蓉。
一刀去又一刀去,謂之復刀;刀放平,若貼地以覆,謂之覆刀;一刀去一刀來,既往複來,謂之反刀;疾送若飛鳥,謂之飛刀;不疾不徐,欲拋還置,將放更留,謂之挫刀;刀鋒向兩邊相摩盪,如負芒刺,謂之刺刀;既印之後,或中肥邊瘦,或上短下長,或左垂右起,修飾勻稱,謂之補刀。連去取勢,平貼取式,速飛取情,緩進取意,往來取韻,摩盪取鋒,起要著落,伏要含蓄,補要玲瓏,往要遒勁。大抵製作須著劊子手段,鑒賞須著金剛眼睛。
琴有五不彈,印有九不刻,其揆一也。篆不配不刻,器不利不刻,興不到不刻,力不余不刻,與俗子不刻,不是識者不刻,強之以勢不刻,求之不專不刻,取意不佳不刻。
作者苦心,正須識者珍重,若不珍重,作亦徒然,作既徒然,不若不作。

英文釋義


A kind of chirography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Write the ancient form of writing.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小篆、篆書、篆刻、秦篆、篆蝸、篆文、握篆、篆籀、彫篆、篆筆。

相關成語

雕蟲刻篆、雕蟲篆刻、蟲書鳥篆、篆刻蟲雕。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流程圖
篆
“篆”字始見於《說文》中的小篆文字中(圖1)。隨後發展了兩種字體。一種是漢代時期的文字(圖2),其與《說文》中小篆字體相比,字形整體較為寬大,且上方的“竹”字頭變成了像是中間一豎向內彎曲的兩個“十”字,但此字形並沒有繼續發展了。另一種就是直接發展到了楷體文字,沿用至現代漢語。
“篆”字是形聲字。《說文》中說“篆,引書也。從竹,彖聲。”竹表意,其形像竹葉,表示古時篆書大都寫在竹簡上。“彖”讀作tuàn,表聲。本義是運筆書寫。後由本義引申指一種漢字的書體,篆體。后引申為雕刻,銘刻。宋·邵長蘅《閻典史傳》中說“使縣令攝篆旁邑。”這裡的“篆”字是官印的代稱,古代官印多以篆字鐫刻,亦借指官職。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篆

書寫演示

“篆”字是由“竹”字旁和“彖”字組成。首先書寫正上方的“竹”字旁,第一筆為一撇,第六筆一點結束書寫。隨後在其正
篆
下方書寫“彖”字,第十五筆一捺結束“篆”字書寫。

書法欣賞

篆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高本漢系統i̯wan
王力系統dǐwan
董同龢系統juæn
周法高系統diwan
李方桂系統drjuanx
南北朝宋北魏前期山先仙jiwɑn
北魏後期北齊山先仙jiwɑn
齊梁陳北周隋山先仙jiwɑn
隋唐擬音/高本漢系統ȡʰi̯wɛn
擬音/王力系統ȡǐwɛn
擬音/董同龢系統ȡʰjuæn
擬音/周法高系統ɖiuæn
擬音/李方桂系統jwän
擬音/陳新雄系統ȡʰǐuɛn
韻書集成
字形小韻韻攝聲調韻目聲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上聲合口呼全濁持兗切ȡʰjuæn
集韻上聲?合口呼全濁柱兗切ȡiuæn
韻略上聲柱兗切
增韻上聲柱兗切
中原音韻去聲先天全清tʂiuɛn
中州音韻去聲先天池轉切
洪武正韻上聲全濁柱兗切dʒ‘yen
分韻撮要陽去